贵州大方林霞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养殖项目策划.docx_第1页
贵州大方林霞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养殖项目策划.docx_第2页
贵州大方林霞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养殖项目策划.docx_第3页
贵州大方林霞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养殖项目策划.docx_第4页
贵州大方林霞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养殖项目策划.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大方县林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目录项目立项背景2第1节 全国发展概况2第2节 贵州发展概况32.2政策保障52.3科技支撑52.4资金支持62.5市场需求8第3节 区域发展概况9第二章 项目发展思路与目标13第1节 指导思想13第2节 发展原则13第3节 发展目标15基本目标15宏观目标15实际目标16第三章 公司概况16第一节 公司概况161.公司简介162.公司组织架构17第二节 养殖场概况171.养殖场简介172.养殖发展模式173.养殖场实际状况184.养殖管理模式及流程20第四章 效益分析21第一节 生态效益分析21第二节 社会效益分析22第五章 销售模式22贵州大方县林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畜牧业)立项报告书项目立项背景第1节 全国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主要畜产品持续增长,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继续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十二五”时期,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继续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保障,草原生态持续恶化局面得到遏制。 畜产品有效供给得到保障。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和5000万吨,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饲料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违禁添加物检出率控制在0.1%以下。生鲜乳收购站100%实现持证收购和标准化管理,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健全。饲料工业稳步发展,到2015年,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亿吨。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或集团达到50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 畜牧业产业素质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15个百分点,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超过38%和达到50%;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面达到50%以上。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良种化水平明显提高。畜牧业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规模和带动能力不断扩大和增强。第2节 贵州发展概况2.1自然资源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境内高原山地居多,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貌概括分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雨热同季等特点,水热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利,总体上属农业丰收型气候。贵州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天然优良牧草260多种,畜禽品种37个。同时,高海拔气候特征使贵州整体具有冷凉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等营养成分的积累,具备发展夏秋蔬菜等的独特优势;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深度切割,地表落差大,对疫病传播阻隔有很大帮助,病虫灾害相对较少。生态环境良好,耕地、水源和大气受工业及城市“三废”污染较少,具有发展畜、蔬、茶、薯、果、药等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贵州正在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贵州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勤劳的贵州人民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驯养了许多优良的地方畜禽品种,使贵州畜禽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且大都具有突出的特色。全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有45个。其中有关岭黄牛、思南黄牛;香猪、可乐猪;贵州白山羊、黔北麻羊;竹香鸡、三穗鸭、平坝灰鹅等。“九五”期间通过畜禽品种资源补充调查,新发现了贵州白水牛、黔东南小香羊、贵州马头山羊、乌蒙乌骨鸡、织金白鹅等一批性状特异,极具开发价值的优良品种。从国外引进的西门塔尔牛、杜洛克猪、波尔山羊等品种,通过引进杂交培育,育成了荷斯坦奶牛、贵州半细毛羊、贵农黄鸡等品种,进一步丰富了贵州的畜禽种质资源。全省天然草地面积达643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24.3%,有500多万亩田地坎和3000多万亩林下草地可供开发利用,可供饲用的植物种类有1000多种。近年来,我省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引进白三叶、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鸭茅、一年生黑麦草、菊苣、串叶松香草、皇竹草等优良牧草并大面积推广种植,草地改良步伐加快,提高了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全省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每年鲜草总产量可达5000多万吨,加上退耕还林地和冬季农田种植优质牧草,每年鲜草总产量可达6000多万吨。每年有1100多万吨农作物秸秆和600多万吨藤蔓可供家畜利用。大量的玉米、马铃薯、饼粕、糠麸等粮食及其副产品可为畜禽提供饲料资源。2.2政策保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省畜牧业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建国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及贵州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支持贵州畜牧业健康发展,为贵州生态畜牧业大省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并连续出台了3个1号文件,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2010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把我省建成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畜产品为特征,以生态养殖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大省。201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积极培育以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为重点的后续支柱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3科技支撑“十五”期间,加强畜牧业科技和机制创新,加快科技事业发展,使我省畜牧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盟等国际组织和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友好国家的支持下,先后实施了草地农业系统项目、奶类援助项目、土地综合利用项目和农村综合发展扶贫项目,实施了畜牧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储备和技术基础,探索和总结出以“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重点的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培养出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畜牧兽医科研、教学、技术服务体系已形成。贵州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贵州省草业科学研究所、贵州农科院旱粮研究所、毕节地区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等从事畜牧、兽医、草业基础应用研究的单位,对制约我省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具备联合攻关的能力,并已研究完成一批可供应用的良种繁育、畜禽短期育肥、疫病防治、优质饲料生产和小区规模养殖配套技术。省、地、县各级成立了兽医防治检疫站、畜禽品种改良站、饲草饲料站和兽药饲料监察所,75%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单设,24%的乡(镇)畜牧兽医站三权归县管理。全省有1万多名专业技术队伍,有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7200多人。大部分行政村配备了专职的村级畜牧兽医技术员,省、地、县、乡、村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全省约有2800万从事畜牧养殖业的劳动者具备一定的养殖技术。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4资金支持中央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农业部累计投资1.45亿元。动物疫情测报站、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动物防疫和检疫监督基础设施等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饲料安全工程和省级兽药质量检验室建设项目投资500多万元,13个“天然草原恢复与保护建设项目”和贵州省白三叶等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近1亿元,牛、羊和胚胎移植等品种改良项目总投资达2275万元。草地畜牧业发展迅速,品种改良和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基础夯实。“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对贵州石漠化治理工程、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我省畜牧业提供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充分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财政投入畜牧业资金省、地、县三级按334的比例配套。省级每年安排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5100万元以上,以后继续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省级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信息体系以及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补助,以及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等。地、县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财政扶贫项目资金80%用于种养业,其中不少于50%的资金投向畜牧业。主要用于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牧草种子、青贮氨化设施补助及农民技术培训等,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支持畜牧业发展。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积极引导生产要素投向畜牧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坚持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畜牧业发展,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以多种形式参与畜牧业生产、畜产品加工和流通,充分调动和保护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农民和企业投资、引进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逐步建立,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一批省外畜产品加工及养殖企业落户我省,带动各类畜产品加工及养殖企业的兴起,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拉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有各类畜牧加工企业资产总额达8.28亿元,年产值29.49亿元。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金融部门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在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增加对畜牧业发展的贷款额度,重点支持发展优质畜产品规模生产、农户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市场建设、饲料和兽药生产等。各地配合农业银行认真抓好小额扶贫信贷资金的发放、管理和回收工作。对有还贷能力、信誉好的畜牧养殖户,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帮助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对发展畜牧业的服务功能。保险部门积极主动开展畜牧保险业务,降低养殖业风险。2.5市场需求畜禽产品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我省动物性食品仍以猪肉为主,蛋、奶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最大的奶,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西南地区平均水平的22.8%,全国的8.6%,世界的0.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和经济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质量的升级,这些差距也就成为市场需求发展的方向,仅满足贵州本省需求,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有利于发挥贵州草地畜牧业的比较优势。贵州经济发展滞后,但是工业污染程度较轻,生态环境相对较好,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充分利用我省良好的自然环境,生产和加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贵州畜牧业发展的优势,有利于贵州畜产品走向世界。贵州兼具农区畜牧业和草地畜牧业的特点,农民有发展养畜的传统习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家庭饲养猪、牛、羊的比重较大,而农民家庭养畜成本较低,因此,我省畜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市场潜力大。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全省拥有大中型大牲畜交易市场68个。关岭县花江、玉屏县朱家场、贵阳市花溪、盘县刘官屯、兴义市万屯市场5个大牲畜交易市场日上市量500头以上,大牲畜日上市量200-500头的中型交易市场63个,大牲畜日上市量200头以下的小型交易市场100多个,全省每个县(市)至少有一个大牲畜交易市场,县以上城市都已建立了民营的肉猪屠宰销售市场,全省大中城市均设有蛋类批发市场。交易市场、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组织和各类养殖协会的兴起,初步构建了我省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近年加大了信息网络建设力度,信息网络方便广大农民和畜牧科技人员网上查询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 “贵州农业信息网”、“贵州农经网”实现从中央到省地、县、乡(镇)的纵向联系和双向反馈,横向与各涉农部门、畜产品市场等相连,为基层干部、农民朋友,涉农部门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专业户等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对指导畜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节 区域发展概况毕节地区是一个以山地为主,丘陵、河谷错杂分布的高原山区。本区大部分地方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立体农业气候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0.5-15.1,日照1120-1805小时,无霜期209-289天,降雨量854.1-1444毫米,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及草食畜禽的生息繁衍。同时,毕节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山区,工业发展滞后、污染小,生产和加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条件得天独厚。畜牧业是毕节地区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毕节市委先后制定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和毕节地区畜牧产业发展规划来支持当地畜牧业发展,同时要求充分利用我区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要求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毕节市草食畜牧业,促进当地生态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毕节地区畜牧业保持了25年持续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1988年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后,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为畜牧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农业结构调整和中国加入WTO,都为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审时度势,毕节地委、行署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加快发展畜牧业已是当务之急,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农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明确了畜牧业在“试验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使全区畜牧业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全区现有天然草地747.3万亩,占全省的11.8%,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5%,其中宜牧天然草地400多万亩,占天然草地的60%以上,年可产牧草160多万吨;有灌木林579.6万亩,年产可饲用嫩枝叶200多万吨;宜牧荒山荒坡(330余万亩)和林间草地(390万亩)770万亩,年产牧草360万吨;有人工种草保留面积70万亩,年产鲜草175万吨;种植绿肥300余万亩,年产鲜草450万吨;年产农作物秸秆约257万吨。可用于饲料的粮食和农副产品200余万吨。区内饲草饲料资源,实际可载畜325万个黄牛单位以上,2007年,全区饲养草食牲畜198万个黄牛单位,尚有130多万个黄牛单位的载畜潜力。全区现有地方优良草食畜禽品种5个,其中威宁黄牛、威宁绵羊列入2007年农业部新拟定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威宁黄牛、威宁绵羊、贵州半细毛羊、贵州黑山羊、织金白鹅等地方品种列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新发现的地方品种资源中,乌蒙黑马羊已注册了商标。引进的草食畜禽优良品种,牛主要有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黑白花、摩拉水牛;羊主要有波尔山羊、考力代羊、罗姆尼羊;鹅主要有莱茵鹅、狮头鹅、皖西白鹅。 “十一五”以来,毕节市着力推进林草畜、粮草畜的生态养殖模式,普及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和饲料青贮、秸秆氨化技术,提高牧草、饲料转化率和秸秆利用率;普及牛羊人工授精杂交改良综合配套技术,提高个体生产能力、出栏率和商品率;普及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提高动物疫病防治能力,科技推广能力不断提高。一是饲草饲料工作取得新进展,累计人工种草150万亩,其中冬闲田土种草80万亩,改良型草地和人工草地保留面积70万亩,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490万吨。2007年,绿肥转化利用养畜达70%,秸秆加工处理利用率28.56%。二是畜禽良种繁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区已建成优质肉牛繁殖场8个,种羊繁殖场3个,累计冻配改良牛72.7万头,产杂交牛30.8万头,输配产犊率达66.3%。杂交牛生产性能、生长发育明显优于本地牛,18月龄个体产肉量比同龄本地牛高125公斤。三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畜禽免疫密度、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水平和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能力明显提高,产地检疫不断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畜禽死亡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 现有毕节、大方、织金、纳雍4个县(市)实施省优质肉牛基地项目7个,威宁、赫章2个县实施省优质肉羊基地项目3个,毕节、织金2个县(市)实施省良种鹅推广项目2个。全区已建成草食畜禽生产基地37个,养殖牛羊5.52万个牛单位;发展草食畜禽养殖小区22个,进入小区从事养殖的农户730户,饲养牛羊3000多个牛单位;发展规模养殖大户(场)4502户(个),饲养草食畜禽2.02万个牛单位。有畜牧养殖企业5家,饲养草食畜禽500多个牛单位;草食畜产品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肉类1万余吨;发展各类牲畜交易市场209个,年上市交易牲畜345.6万头(只);有从事草食畜禽经纪人队伍1344个,专业协会52个,年组织销售畜禽3.2万个牛单位。全区畜牧业服务体系建全。全区地、县(市)设有畜牧兽医局、畜牧技术推广站、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饲草饲料工作站、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心等机构,地区还设有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乡镇畜牧兽医站已单独设立,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兽医室正在兴建。现有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294个,其中地级4个、县级42个、乡级248个,有专业技术干部1181人,其中地级51人、县级336人、乡级794人,专业技术干部中具有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281人、初级职称707人。全区有村兽医防疫员3320余名,90%以上行政村配有专职兽医防疫员。 发展畜牧业政策环境宽松。1997年,毕节试验区北京专家顾问组根据我区的自然资源、饲草饲料资源、畜禽资源及经济结构,帮助制定了贵州省毕节地区畜牧产业发展战略暨规划。规划制订后,毕节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畜牧大区步伐的决定(毕地发200037号)、关于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200326号)、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0726号)等一系列文件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将畜牧产业特别是草食畜牧业列为毕节地区农业产业化“五个100亿”工程的重要产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扶持,为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宽松政策环境。同时国家农业部将毕节试验区作为工作联系点后,重点扶持草食畜牧业发展,在技术和项目资金等方面对毕节地区进行倾斜。以此同时省委、省政府也强调毕节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指示有关部门,在财政科技扶贫项目上重点给予支持。总而言之,国家、省、地、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毕节地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创业致富平台。 第二章 项目发展思路与目标第1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314号)精神,充分利用草地资源和草食畜禽种质资源优势,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草食畜牧业为目标,紧紧围绕“速度加快、规模做大、品牌做响、档次提高、产业链延长”的总体要求,统筹协调草食畜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市场需求的关系,走规模化养殖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坚持以人为本,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草食畜禽在畜牧业中的比重,促进草畜平衡,加快推进草食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以无害化生产和草畜平衡为重点,统筹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第2节 发展原则(一)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循环经济运行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二)市场导向原则做好市场环境分析,预测畜牧经济发展趋势,不论是商品基地建设、区域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的确立,还是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化理念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产业化经营原则集中力量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布局科学、竞争力强的畜牧业龙头企业群体,带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营销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培育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畜牧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和各种类型的专业大户,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组织管理职能,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水平。(四)比较优势原则立足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集中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调优畜牧业生产结构。(五)科技先导原则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抓住农业科技革命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大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六)依法治牧原则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贵州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坚决维持畜产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障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第3节 发展目标基本目标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无害化生产和草畜平衡为重点,统筹兼顾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畜牧业生产体系,初步构建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促进畜牧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带领当地人奔向致富的小康生活。宏观目标针对毕节地区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的实际,把发展畜牧业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实现生态与生产互补,促进生态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遵循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推行林草结合、以草养林、草畜配套、以草养畜、以草定畜、合理载畜的方法,以舍饲育肥为主,大力发展草食畜禽,促进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协调同步发展,并借助政府要开发当地的政策规划平台,打造一种草原畜牧业要与休闲度假结合的新时代休闲观光畜牧业,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化发展、发掘畜牧业附加值的新型发展模式,即休闲观光畜牧业的建设主模式含以下三个方面:1. 注重旅游、度假等休闲功能的牧业观光体验园;2. 注重教育、培训等展示功能的现代畜牧业实践园;3. 注重研发、科技等功能的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实际目标成立贵州大方县林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养殖场的经营管理,将贵州毕节大方县六龙镇头塘村5000亩土地作为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养殖基地,争取2014年实现养殖各种生态型鸡禽2万羽、兔300只、鹅1千羽、羊禽200只、牛禽100头,并实现500亩经济果树种植和1000亩的牧草种植,以此同时截至今年年底建成5000平米养殖场养殖棚舍、500平米办公楼及5公里的园区道路,预计今年实现营业收入300万元,解决当地就业100余人。 第三章 公司概况 第一节 公司概况1.公司简介 贵州大方县林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09年6月在大方县工商管理局注册备案,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由蒋新林、陈生发和柯建祥共同出资组建,其中蒋新林为主要出资人,公司办公室设在贵州毕节大方县六龙镇,现有职工20人,公司预计2014年10月将驻贵州毕节大方县六龙镇头塘村养殖基地现场办公,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预计今年年底公司规模扩展至50余人。2.公司组织架构第二节 养殖场概况1.养殖场简介贵州大方县林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第一养殖场位于贵州毕节大方县六龙镇头塘村,占地5000亩,现有养殖的种生态型鸡禽2万羽、兔50只、鹅200羽、羊禽150只、牛禽20头,并种植500亩经济果树和1000亩的牧草,以此同时现有2000平米养殖场养殖棚舍、500平米办公楼及5公里的园区道路。2.养殖发展模式不再采用人畜同粮的耗粮型畜牧业发展模式,而是结合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形成“不与地争粮、不与粮争饲”的新型劳动力密集型畜牧业发展模式。第一养殖场位于贵州毕节大方县六龙镇头塘村,距离人群居住地较远,环境优越而静谧,绿树葱郁,养殖基地范围内各种野生植物种类丰盛,基本都是肥沃的黄土山坡,山林类常常出没野生的野鸡、兔等动物,公司今后将以此良好的环境优势为发展基础,结合大方县政府将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大好时机,采用政府领导、公司、技术干部与养殖专业户相结合并建立优质畜产品养殖联营体的运营模式,与当地政府共同出资将其待开发区域的配套设施修建完毕,重点建设好养殖场范围内道路、种植景观及附属设施等,并安排技术职工在养殖基地内驻场管理养殖的家禽,努力打造一种高原山林畜牧业与休闲度假结合的新时代休闲观光畜牧业,并养殖出生态、环保、健康、美味的“原生态野生”家禽供销全国各地。3.养殖场实际状况 4.养殖管理模式及流程通过在养殖基地采取草地改良、粮草间作、林下种草、饲料青贮等措施,增加优质牧草产量,大力发展优质肉牛、肉鸡、肉羊生产,提高牧草、饲料转化率和秸杆利用率,并以牛粪和畜禽不能利用的秸杆粉、城市或乡村废弃有机垃圾为原料发展蚯蚓养殖,既获得优质牛肉和蚯蚓等肉类和动物蛋白产品(蚯蚓可提取生物制剂和作为动物蛋白饲料原料)又获得无臭、清洁的高效有机肥回施田土改良土壤。通过建立以种植业为基础、肉牛、肉鸡、肉羊和蚯蚓养殖为纽带的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形成种植业养殖业蚯蚓养殖种植、养殖业的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的良性循环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