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 宋明理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到国子监行释奠礼(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唐朝初年(C)A思想一统 B佛道主导C三教并存 D儒学式微解析孝经心经老子分别代表的是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说明统治者奉行的是三教并行政策,故C项正确。2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代表程颢、程颐两人观点的是(D)A无为而治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格物致知”解析“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选D项。3“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其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A)A格物致知 B心外无理C心即理也 D知行合一解析程朱理学在认识论方面主张“格物致知”,也就是要亲身实践,探究外物,才能获得真知,这与西方强调实践的科学精神很相近;心学反对格物致知,强调内心反省,则无法与西方科学联系起来。故选A项。4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B)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朱熹所强调的“天理”是指封建社会纲常伦理,即材料“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而“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说明“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B项正确;依据“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可知朱熹并不反对人欲,反对的是不正确的、不正当的、违背常理的人欲,A、C、D三项错误。5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B)A世界本原之争 B求理途径之争C“理”的内涵之争 D理气关系之争解析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之源在于天理,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二者对于世界的本原认识是相同的,A项错误;朱熹认为世界本原的“理”在心外,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穷理的途径不一样,B项正确;“理”的内涵是一样的,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理”与“气”的关系,D项错误。6宋明理学思想包含了“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这说明宋明理学(C)A以提高个人修养为根本目的B注重培养经世致用人才C使儒学逐渐完整并走向成熟D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解析根据材料“成贤成圣”“齐家平天下”可知,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格物”“格心”“存理去欲”可知,理学注重探寻“理”、“存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存理去欲”“格物”“格心”可知,理学使儒学走向哲学的高度,趋向成熟,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理学的基本理念,不能反映统治者的态度,故D项错误。7(2019长沙高二期末)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B)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C适应明初的社会稳定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途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A项错误;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这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B项正确;王阳明生活在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C项错误;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D项错误。8(2019金华高二检测)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主张“破心中贼”,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D)A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B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C激励人们奋发立志D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解析“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人们克服私欲,“破心中贼”主张规范个人行为,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是其本质意图,排除。9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A)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C儒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D孔子的仁学被发扬到极致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材料中程朱理学到心学的发展,符合统治阶级专制统治的需要,成为官方正统哲学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题意。10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A仁 B“心外无物”C理 D“格物致知”解析B项是王阳明的思想观点,C、D两项为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B、C、D三项均不属于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题干中的五人均是儒学的代表人物,都强调“仁”的思想。答案为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百世之下,使百世以上之大道昭如日月,沛若江河,微朱子,孰与归!故曰:朱子者,孔孟后一人也。朱子之道,既上接孔孟,下轶周程,则朱子者,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摘编自婺源县志卷六十六材料二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朱熹的历史功绩不过是完成了一次文化超越,使整个民族完成了一次理性的文化超越,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他的文化思想积淀成为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潜移默化着民族的思维模式、心理习惯、性格气质、生活方式。孔子建立的仁学强调了人的群体价值,而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朱熹发展孔子这种仁学,也就同时承袭了这两个缺陷。摘编自束景南朱子大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作者对朱熹持何种态度。试结合朱熹的主张分析作者持该种态度的原因。(12分)解析作者对朱熹观点的态度问题,关键是正确翻译并理解材料原文的含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来分析作者对朱熹观点的态度。通观材料一,尤其是材料中的“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突出表明了作者对朱熹的高度评价与无限的崇拜。有关原因的问题,需要依据作者的观点与立场分析,并结合朱熹思想的影响来分析。答案高度赞扬并神化。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符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的需要,故作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大肆宣扬。(2)材料二中,作者对朱熹本人和朱熹的主张分别是如何评价的?(18分)解析作者对朱熹本人的评价,依据材料“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来分析,把朱熹从圣人还原成“人”,去掉了他身上神圣的光环,客观评价了他;对朱熹思想的评价,材料中的观点是一分为二的,既肯定了这种思想的积极意义,也阐明了朱熹思想的消极影响,是客观正确的。答案对朱熹的评价:仅从文化角度对朱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其主张的评价:认为朱熹传承了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朱熹继承了孔子主张中的部分缺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12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材料三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12分)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是非之心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心存良知皆可为圣贤”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答案内容: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是成圣贤的途径。方法: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12分)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信息从社会矛盾、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