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性.ppt_第1页
高中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性.ppt_第2页
高中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性.ppt_第3页
高中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性.ppt_第4页
高中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性.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课程改革 与历史教育的现代性,首都师范大学 赵亚夫 2006.12.28 广东湛江,高中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课程负担的改革使命 回归历史教育的本质,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课程改革,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学和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学 历史教育是一门怎样的学问,1、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动摇了“神学”的统治地位; 17世纪到18世纪:早期科学运动,使社会科学知识开始出现分类的面貌; 19世纪即“科学的世纪”,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从总体的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实验、比较、心理和行为分析、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逐渐普及。,1857年,英国成立“促进社会科学全国协会,”社会科学“的概念得以广泛应用。,经济学:祖辈人物(17761810)有亚当斯密、T 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父辈人物(18701890)有T马歇尔、L瓦尔拉 社会学:祖辈人物(18501870)有孔德、马克思、H斯宾塞;父辈人物(18901915)有E迪尔凯姆、M维贝尔 心理学:祖辈人物(18391860)有H 赫尔姆霍茨、E 维贝尔、C费尔纳;父辈人物(18791910)有W冯特、W詹姆斯、S 弗洛伊德 社会科学发展祖系表(仅供参考),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特点 时代主题的转换 战争与革命 对抗与对话 和平与发展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与影响 全球性合作与全球性问题,20世纪后半期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实证主义学派与人文主义学派,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以下方面分畛: 意识形态、基本思想方式、学科与流派进一步分化; 新生学科大量涌现,如管理学、军事学、传播学、情报与文献学等,导致各学科内部进一步分化美国在60年代兴起“科学统一运动”,20世纪后本期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趋势,趋势 系统科学的诞生(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维纳的控制论;申农的信息论) 综合学科大量涌现(以生物学为例:遗传工程学、生物地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数学、仿生学、宇宙生物学、生态学等) 全球性问题推动研究体制和方式朝着整体联动的方向发展 研究人员的视野扩大化、研究骨干的通才化、研究人员的群体化,3、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学和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学,人的解放和发展:哲学/什么是人、怎样为人;教育学/人力资源;心理学/无意识、健全人格;社会学/由“经济人”到“社会人”、再由“复杂人”到“信息人”;历史学/“文化寻根”、“理解与解释”、“文化比较”、“尊重差异”。 研究对象:人的活动;人的意识;人的心理;人的个性;人的社会结构。作为“文化的人”谁在活动;谁在思考;为何活动;为何思考;何谓理想的社会。凸显研究的相对性和民族性。 研究特点:不可重复性;难以模拟;难以控制;难以纯化或理想化;难以量化或模糊性;偶然性或随机性;个性事件;对认识主体有反作用。质的研究重于量的研究。 以上内容见中史参2006年第12期。,4、历史教育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关于人类文明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价值性,当然也一定程度的包括客观性。 我们强调它的人文性,一方面是指它具有人们对自身文化了解的渴望,另一方面是指它所体认的“人文精神”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自觉,可以通过人们的行动体现出来。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自己所领悟的文化精神体现出来。 过去说:“性格决定命运。”我强调:“态度决定命运。”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说”,那么历史教育也应该具有这种“解放”的性质。(高放、袁贵仁),二、高中课程历史负担的改革使命,面临的挑战 目的与目标 如何消费“新理论”和“新知识”,1、面临的挑战,概括其根本问题: 传统的延伸与现实的断层 (自大、圆熟与卑微、盲从;制度缺陷与道德幼稚) 升学的压力与国民的素质 (农民意识与现代意识巨大反差;无德与无序造成社会转型的鸡肋) 教师的专业化与历史的大众化 (“工具性”教师与“自觉性”教师;历史的大众化与政治的社会化) 历史教育基本属性是政治,还是文化 (德育中心主义的历史教育,不可能有其真正的政治性。),2、目的与目标,何谓教育的目的 何谓教育的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需要视野和智慧,(1)高中历史教育的目的,民主主义的民本的; 现代主义的开放的; 人本主义的人性的; 现代公民教育 理性主义的个性的。 基础教育中的历史课程只能以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为核心。,(2)知识目标,一切知识皆源于事实、方法和理论;一切知识皆源于实验、观察和理论;一切知识皆源于经验、习惯和认识。 叙述性知识:事实、复制、拥有 学 (做的理由知道与了解) 规范性知识:重复、模仿、符号、类型 (做的习惯知道与理解) 方法性知识:程序、法则、生成 习 (做的技艺理解与运用) 价值性知识:实体、本质、通则 (做的态度理解与内化),(3)核心能力一:判断能力,能够根据文本、影像等资料对事实和现象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能够多角度、多方面探究社会问题,以求自我判断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 能够恰当地运用概念,并对事实进行评价。 能够辨析和说明资料的可信度,并通过文字表现自我判断的内容和形式。 能够分辨不同句型、文本对同一事物的相同判断,以及同一句型、文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判断。,(4)核心能力二:理解能力,能够解释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找到佐证或范例;类比;为事实的正当性及合理性辩护。 能够归纳、概括社会现象的特征、规律,综合得出结论。 能够表达清楚一个丰富的具体内容彼此像联系的知识网络。 能够把一个概念、原则、结论、规律、主题思想运用到新的事物、事件、场合中去,并产生新的思想和概念。 能够通过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网络得到修改和扩展。,(5)核心能力三:反思能力,能够感知丰富的事实,并懂得如何把部分(的事实)放到整体(的视野)中去思考。 能够将感觉(外部经验)通过想象、推理和证明转化为有意义的自我认识(内部经验)。 能够通过反复的质疑、思维和推论等心理活动,返观自己的学习活动,内省自身对学习内容的多重感受(诸如好恶、爱憎、反思、忏悔等)。 能够以求真、求实和创新的态度,反复思考事实,逐步养成对历史文化的反省精神。,(6)核心能力四:社会交往能力,能够与他们合作,并享受合作的快乐。 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建议和批评,知道善于处理是群己关系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能够以恰当的方式表白自己的意见,知道语言、文字在社交活动和自我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参与程序和技能,等。,3、如何消费“新理论”和“新知识”,理论既指导实践,也依存于实践; 基础理论(如教育原理)与应用理论(如学科教育理论)紧密结合; 多学科、综合性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面对大众的普及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高中阶段教育又处在这个教育体系的最高端。,三、回归历史教育的本质,何谓历史教育的原动力 为“理解”而教 做有思想的历史教师,1、何谓历史教育的原动力,说史论视野求是 历史的特殊属性历史的话语。 作为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实证性。 作为人文科学中的历史解释性 历史不是纯粹的故事,更不是文学。,说史事知识求实,历史知识的性质。 什么是历史的伪问题。 历史的价值性和有用性。 有用的历史知识是什么提供思考、提供认识。,说史料方法求真,史料的价值。 以真为据;依据而实;据实而言。 史料的解读: 意义化(不仅要去伪存真,还要有学的价值) 理性化(不仅要投入情感,还必须掺加理智) 内化(不仅要生动有趣,还需要渗透反思),历史与文学的主要区别 针对历史的教育叙事,历史是理性的;文学是感性的。 历史的话语追问事实;文学的话语直逼情感。 历史的智慧是用于思考和反省的;文学的智慧是用于发现的和感觉的。 因此,对历史教学而言: 情感不是第一位的东西,智慧才是第一位的东西。 方法不是第一性的东西,理智才是第一性的东西。 记忆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感悟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了解个别不是“基础”,“基础”源于“通识”。,2、为“理解”而教,为谁而教 怎样教 “理解”历史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参考: 论以”理解“为中心的历史学习,载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3期;历史教育人格理论初探,未来出版社,2005年7月版;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3、做有思想的历史教师,学会读书精读一点、广泛涉猎; 学会生活亲近社会、热爱生活; 发展个性守住自我、博采众长; 发展专业拓宽基础、善于反思。 新世纪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 专业素质(预期与发展)、领导素质(事业与拓展)、心理素质(情商与幸福)、社会交往素质(机遇与资源),附:教师们常问的问题(在北京石景山的发言),问:怎样看教学的生动性问题? 答:持久的、有意义的生动性,源自历史本身的生动性,需要开掘。生动性不能附加、不能包装、不能刻意追求。如果是后者,我们办评书班、相声班就可以了。 问:怎样看教学智慧问题? 答:教学智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教学机智;教学幽默。它们很难通过教学设计来体现,而且与教师自身的学养和生活感悟积累有关。哗众取宠或刻意卖弄,不会产生机智和幽默。所以,对教师而言,多读书恐怕是最重要的进路。,问:怎样看专家的指导的作用?,答:首先在此次课改中,就没有什么“课改”专家,绝大部分“专家”也是现学现卖。 你们自己是自己的专家,只有肯学习、有思考。所谓“专家的话”,一看他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宣传者,普及者,一般是对的。指导者或领导者,基本是错的)。二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先从自身的经验判断,再从学理上分析)。三看他说的行得行不通(学科教师最有发言权)。决不要盲从专家,起码在历史学科我还不知道谁能够称得上“课程改革专家”。课程改革依赖的是教师的觉悟。,问:怎样看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师首先是课程的执行者。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但是,教师“研究”的、“开发”的内容不是课程研究者研究和开发的内容。我们是理论的“消费者”,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性”。 现在有人引导教师去做课程的“原创者”,根本做不到。中国现在有谁做了教育理论的“原创”?自己做不到的事,一线教师怎么做得到。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在研究教学。但是这个教学研究要有质量、有效益,就一定与教育观念和课程研究有关系。任何不适当的、刻意拔高教师“层次”的行为,其作用都是反向的。,问:怎样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条件?,这是多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有好的机制,现在还不行。程序要合理、有效。 第二,要有明白人管理,现在也不行。长官意志瞎指挥的事太多。这两点造成教师的负担太重,而且无效。那么多进修、培训,有多少是有用的?教师要写理论性强的论文,那是他可以做的事吗?等等。 第三,要为教师减负,开发大量资源,让他们想用什么就有什么,而不是漫天找资料。 第四,教师要练基本功。比如,初中教师要会“讲故事”:,高中教师要会“用材料”。功夫要做在学科本身。 第五,学会做教育研究。但不能把“研究”和“教学”本末倒置。 第六,专业成长关键是要扎实专业。,最后几点建议,课堂形式要简练,教学方式或手段不易太多(求真实) 教学要生成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求反省) 全员参与教学活动,但活动不是目的(求体验) 扎实基本知识和技能,倡导有目的的学习(解决问题),与本讲座相关的自学用参考书,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解 (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著:思维与语言,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意)德亚米契斯著:爱的教育,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 (美)路易斯拉思斯著:价值与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内尔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爱莉诺达克沃斯主编:多多益善倾听学习者解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有关历史学科教育的理解,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齐健、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关历史解释学的理解,(法)罗兰巴特著: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韩震、孟鸣歧著:历史理解 意义历史诠释学,生活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英)阿诺德汤恩比等著:历史的话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康乐、彭明辉主编: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美)海登怀特著: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英)帕特里克加登纳著:历史解释的性质,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周建漳著: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有关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解,(美)戴维哈维著:后现代的状况,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匈)阿格尼丝赫勒著: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英)史蒂文康纳著:后现代主义文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著:现代性的五个悖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德)沃尔夫冈维斯施著:温暖的后现代的现代,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著:二十世纪的历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作为拓展历史理解力的几本书(一),(美)保罗肯尼迪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