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学院12.5规划.doc_第1页
中华女子学院12.5规划.doc_第2页
中华女子学院12.5规划.doc_第3页
中华女子学院12.5规划.doc_第4页
中华女子学院12.5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女子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讨论稿)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一流女子大学进程,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 “十一五”时期学校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学校党委带领全校教职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学科专业建设初见成效通过调整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开设了19个普通本科专业,10个高职专业。女性学、社会工作、学前教育学成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女性学专业进入本科第一批招生。有6个专业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二)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通过第六届全员聘任和实施“队伍建设工程”,三支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特别是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生师比达到18.3:1。现有专任教师中82%具有研究生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25.3%(比2005年提高17.1%),副高以上职称者占44.9%(比2005年提高7.1%);多位教师被聘为兼职硕博士生导师或兼职教授,有的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社会工作教学团队获得教育部和北京市建设的优秀教学团队称号。(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规范化和“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省一级的教学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学成果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现了“零”的突破。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就业率连续五年在90%以上(高于同期北京市平均水平),其中一些专业的就业率连年达到100%。考取国内外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比率逐年增加。学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颁奖仪式、国庆60周年阅兵式、全国和北京市各类大学生竞赛中的出色表现,向世人展示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四)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加大科研投入和激励力度,取得了一批对妇女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国家级科研立项课题实现“零”的突破,省部级及其以上立项课题数是“十五”时期的8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出版学术专著数、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获奖数,较“十五”均有大幅度增长。其中,妇女/性别研究成果占有较大比重。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和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在同行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妇女/性别研究、妇女教育研究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五)社会服务水平提升发挥人才、科研等优势,为妇联决策、妇女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教师们积极参与了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起草修订,广泛参与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主动投身妇女、儿童维权实践,不断推进性别平等。加强妇女干部培训,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提高了受训者的性别平等意识和业务素质。(六)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发挥学校妇女教育的国际窗口作用,加强与国外、海外同行交流合作,组织教职工出国、出境开展学术交流200多人次。举办了“中外女子大学校长论坛”、“反对针对妇女的歧视与暴力理论及行动干预国际研讨会”、“第六届东亚儿童科学国际研讨会”等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扩大国际合作办学,开发了交换生、赴国外带薪实习、短期互访等十多个学生出国出境交流项目。加强了外事服务、外教管理和留学生工作。(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加大了教学设备设施投入和图书馆、校园信息化建设,新建了教学图书综合楼,增加建筑面积35691平方米。对部分教学用房、学生宿舍、道路、广场等进行了改造,进一步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完成了校园整体扩建规划调整,新增规划用地2.71公顷。拓展建设了“北校区”。建起了一大批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办学经费大幅度增长,较“十五”期间翻了一番。推进了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加强了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提高了教职工福利待遇,努力解决教职工工作和生活困难,全心全意为教职工办实事、做好事。(八)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和谐校园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高了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发挥教代会作用,加强了群团、统战、老干部等工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主线,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思想政治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二、“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当今世界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胜利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颁布,开启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中国妇女“十大”提出了推进妇女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开发妇女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妇女劳动者和创新型妇女人才等任务。这些为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形势、新要求孕育着新机遇,意味着新挑战。“十二五”时期,学校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形势,面临总体有利于发展、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一) 学校未来发展的有利因素。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这一形势有助于我们加强与世界一流女子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国际妇女教育交流中心建设,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国际社会积极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以及国家“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发展纲要,全面开发妇女人力资源,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关心妇女教育事业,全国妇联重视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这不仅为我校凸显性别研究优势、发挥社会影响力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校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女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不同院校分类管理、分类发展,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为我们继续坚持“求精、求特”办学理念,继续坚持特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为女子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明确了方向。国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举措以及“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政策,都为我校特色专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为我校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立设置和规模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客观条件。学校地处首都北京,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和优质生源。北京“建设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教育之都”,“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进入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优势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列”的战略目标,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学校经过60年艰苦奋斗,特别是15年的本科教育,积累了一定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建起了具有女性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和管理体系,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声誉和地位,教职员工同心同德,锐意进取,甘于奉献,敢于创新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二)学校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之间围绕人才、生源等方面展开的竞争将日益加剧,我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资源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生源的优势;目前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女子学院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国家最新确定的高等教育整体布局使我校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国家专门针对重点高校的倾斜性支持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校获取办学资源、学生继续深造等方面的竞争力;我校举办本科教育历史较短,学科专业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特色还不够鲜明,学术领军人才较为缺乏,办学条件亟待改善等,是学校今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审时度势,坚定信心,强化机遇意识,增强忧患意识,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的各项目标。二、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推动两性和谐发展,服务妇女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环境美校”的治校方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知性高雅的女性人才。(二) 工作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改革创新的工作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育人作为学校和教师的首要职责,尊重高等教育规律,适应女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氛围。坚持提高质量。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强化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把学校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质量和强化特色上来。坚持内涵发展。秉持“求精、求特”理念,坚持“特色强校”方略,把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效益,着力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办好一流的女子高等教育。坚持改革创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推进教学、科研、人事、分配等领域改革,增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三)总体目标1.“十二五”发展目标到2015年,国内一流的学科专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展,普高本科教育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优秀标准,力争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高等职业教育自成体系,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具有性别研究优势、在引领先进性别文化方面有重要影响、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型女子普通本科学校,并使之成为全国妇女教育研究中心、妇女理论研究中心、妇女干部培训中心和国际妇女教育交流中心,为建设一流女子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2.2020年远景目标到2020年,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四个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凸显,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女子大学。三、发展任务(一)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重点,巩固扩大“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成果,加强教学能力建设,强化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定期进行本科专业评估,积极推动专业改革和专业建设。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调整和优化现有本科专业力度,加强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做强、做大特色专业。注重专业特色建设,提高新办专业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力争建成更多的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加大教学建设投入力度,加强课程、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严格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基础数据信息库建设,加强教学督导评估,健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质性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拓宽专业口径,促进文理交融,实质性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专业培养方案,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汲取人类文明精华、滋养人文精神、倡导先进性别文化”为目的,整合现有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构建结构合理、基础性强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为重点,设置专业课程模块;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或辅修课程模块;加大对理论课程的建设力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精品课程。改革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质。进一步强化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加注重教学的创造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增强“立德树人”的自觉性,完善分层德育管理模式,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女校德育工作特色。大力完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以实验室硬件建设为基础,以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建设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完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加大实践实验教学比例,改革实践实验教学模式,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加强与行业、企业等联系与合作,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根据学校的整体专业布局和不同专业的发展要求,加强对实验室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全面统筹学校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按照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益的原则,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以建设妇女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为重点,大力提升实践实验教学水平。努力构建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支持体系。建设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加大统筹力度,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培养创业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构建有助于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课程体系,做实做强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实验教学中心;以“四自”精神为核心,培养提升女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就业信心;从源头关注女大学生创业就业,为出台有利于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法律政策提供智力支持。不断拓展促进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社会平台,拓展就业渠道,形成广泛的就业网络和相对优势的就业领域,为我校女大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更切实有效的服务。(二)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着力培育学科优势和特色明确学科和科研建设目标。突出科研和学科建设重点,凝练科研方向,整合优势力量,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开展妇女、性别、婚姻、家庭、儿童等研究,凸显妇女/性别研究优势,产出若干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制定学科建设与科研规划,明确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从政策、制度和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其早日通过硕士学位授权评审。根据重点学科发展需要组建学科团队,遴选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重点建设的学科力争省部级科学研究基地、省部级重点或重点扶持学科实现“零”的突破,省部级及以上立项课题数较“十一五”明显增长,横向课题年均经费不断增长,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数量逐年稳步增加,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明显增多。努力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培育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加强科研和学科平台建设。围绕妇女教育研究中心、妇女理论研究中心的建设,发挥非在编科研机构的凝聚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妇女教育研究,把“妇女教育蓝皮书”建成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学术精品。加大“中国女性图书馆”建设力度,围绕妇女/性别研究资料收集,将“中国女性图书馆”建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妇女/性别研究信息资源中心。提高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办刊质量,力争五年内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加强学术交流合作,不断跟踪学科前沿,每年举办一定数量的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和奖励力度,探索适合校情的科研考核与激励机制,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术风气。(三)实施服务荣校工程,着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建立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主动为政府部门、妇女组织、社区公众提供政策、法律等咨询服务。利用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等平台,拓展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推动科研和学术交流。找准学校与妇女工作的契合点,为全国妇联中心工作服务,在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实践中有所作为,在引领先进性别文化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开展培训支持服务。落实全国妇联“推进妇女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要求,调整继续教育发展思路,转移妇女干部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妇女教育培训研究,抓好培训课程和教材建设,提高培训师资水平,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强化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基地作用,真正发挥全国妇女干部培训中心的功能,为女干部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持。强化学生公益服务。将公益服务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课内外时间,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帮助有需要的人解决实际问题,向他们传递温暖和爱心,增强公益意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四)实施开放办学体系建设工程,着力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探索国际合作交流新机制。健全外事管理制度,加强外事管理服务力量,做好学校外事管理和服务工作。巩固扩大国际合作办学成果,拓展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多层面、多元化的对外合作交流格局。吸引国内外一流师资和优质生源,携手世界一流女子大学,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国际妇女教育交流中心的功能和作用。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大招生宣传工作力度,扩大来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师生国际视野,增强全球意识和竞争能力,通过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学生交换等途径,使更多师生走向国外和海外,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的师资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女性专门人才。坚持面向社会办学。广泛争取政府、行业、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推进学校与企业、社区等深度合作,探索校企、校社联合培养的新机制,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扩大毕业生就业空间。巩固和扩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果,多渠道吸引更多校外技能型人才来校任教,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开放学校资源,开辟学生与卓越女性近距离交流的渠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学生成才和学校发展。构建多元的女子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以培养技能型女性人才为目标,向行业看齐,到一线扎根,为女性就业和发展做贡献。以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合作办学为主要途径,构建多元的女子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以“面向妇女儿童、面向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打造高职优势专业;以“基础共用、专业分离、专兼结合、兼职为主”为标准,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五)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着力培育女子大学精神弘扬大学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培育底蕴深厚、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女子大学文化。弘扬爱国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四自”精神,以优秀的大学精神和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教育、指导师生员工,形成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共同的价值选择。建设绿色、人文、温馨、文明的和谐校园。培育文化特色。按照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搞好学校整体文化形象设计并使之物化、实化;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水平,以良好的文化形象提升学校美誉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抓好精神载体和物质载体建设,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个性特长。 建设优良校风。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建设,完善议事制度,执行校务公开,形成民主、科学、规范、严谨的制度文化。健全学术制度,规范学术行为,倡导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探求新知、真诚合作的风尚,形成优良教风。建设崇德、至爱、博学、尚美的优良校风,引导学生做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勤奋学习、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六)实施校园基本建设工程,着力改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根据中华女子学院校园扩建总体规划,启动学校第四期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实训综合楼、体育馆、运动场等。第四期基本建设工程完成后,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将达到11.17公顷,总建筑面积将达到20万平方米。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建设,努力建成风格清新、布局严谨、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花园式校园,大力改善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四、保障措施(一)政治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建设优良的党风、校风、学风,以党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为一流女子大学建设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保证监督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领导干部统筹全局、谋划发展、推进改革、建设和谐的能力。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以中层干部和高层次专业化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级干部、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的积极性,做好统战和老干部工作,发挥学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的优势,形成学校建设合力。 加强思想建设。牢牢把握党委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以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重点,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完善学习制度,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推动学校“十二五”期间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学校基层党总支、党支部建设,加强党总支、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夯实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实施“党员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引导全体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争当“服务先锋”、“育人标兵”、“成才表率”、“和谐模范”;关心党员发展,完善党内帮扶、服务、激励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为重点,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工作,确保党员发展质量。建设理论学习培训网,建立党建工作信息平台,形成立体化党建工作格局,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坚持从严治党,依法治校,强化对权力运行和经济行为的监督;进一步健全党风廉政责任制,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惩防体系建设,以优良党风正校风、促教风、带学风,为学校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把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贯穿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发挥优秀教师的育人作用,把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学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做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体制机制保障积极探索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学校治理结构,逐步形成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学校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理事会的重要作用。1.改革机构设置。按照精简、高效的标准优化组织结构设计,强化管理职能,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合并调整职能交叉重叠的部门,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效能。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学术组织架构。2.改进管理方式。坚持依法办学,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加大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实行目标管理,推进战略管理,强化规划引导功能,建立评估反馈机制。统筹推进招生、培养、就业指导改革,统筹推进教学、科研、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二级学院(系部)管理职责和管理模式,加大对二级学院的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鼓励开拓创收途径,学校所属经济实体和具有创收任务的部门实行经济目标责任制,增强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益。3.深化人事分配改革。根据国家政策,积极探索建立以绩效管理为基础、以岗定薪、按劳取酬、向教学一线倾斜、向重要岗位和重大贡献者倾斜的校内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强岗位分析和人员编制管理,实现人岗匹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营造领军人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职工待遇。4、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公正、合理、全面的原则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合理地设计考核评价指标及其内容,注重参与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注重考核评价的分类管理。在进一步完善技术岗位考评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岗位的性质特点、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细化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的考评标准。加大考核评价制度的执行力度,充分利用各级各类人员的考评结果,将考评结果作为学校管理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三)人才保障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标,推进三支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和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队伍,实现从重数量增长到重素质提高的实质性转变。1.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期,确保生师比保持在18:1左右;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90%左右(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5%左右;有国外或海外知名高校留学经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大幅提高。2.加强学科梯队建设。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使我校学科带头人达到10人左右,力争建成有能力冲击北京市和国家重点学科的梯队。培养造就30名左右高水平的教学名师,60名左右教学能力强、学术潜力大、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坚持整体建设、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实施“教职工发展支持计划”,提高教师、管理、服务三支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新教师指导、骨干教师培养制度、专家名师选拔、外聘教授等制度,加大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建立教师外语培训的长效机制。支持教师出国留学、讲学、合作研究,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化意识,提高教学水平。加强管理干部双向交流,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建立在职培训、攻读学位、脱产学习相结合的多层次管理干部培养体系,不断提高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使管理干部成为职业化、专家型干部。 加大服务人员培训培养力度,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四)条件保障建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办学规律、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办学经费保障体系、教学设备设施保障体系、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校园信息网络保障体系、资产管理保障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