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ppt课件_第1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ppt课件_第2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ppt课件_第3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ppt课件_第4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变 态 心 理 学 与 健 康 心 理 学,目录,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异常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症状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人的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4,如何正确理解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 正常和异常是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个体形成群体 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有异常心理活动的个体并不是心理活动完全异常 异常部分经过系统治疗可以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在人群中会永远并存,精神障碍的概念,精神障碍:用来描述心理异常,区别于精神病, “精神病”一词已经放弃使用。 精神病性: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行迟滞;紧张症性行为。 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称为精神病性问题。,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的定义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希波克里特: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 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行为主义的解释: 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兴奋强神经衰弱 抑制强癔症 人本主义的解释: 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阻碍,是 “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正常心理的三大功能: 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异常心理: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统一(同一)性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幻觉、妄想、自知力)。有无“自知力”是精神科在临床上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 协调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知情意的统一) 稳定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标准化区分: (四类判别标准) 医学标准:以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为根据 统计学标准:偏离正常平均值 内省经验标准:病人或观察者的内省体验 社会适应标准:行事背离社会准则,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心理特性,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意向)/行为过程,动力:需要、动机 能力 人格:气质与性格,第一单元: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感觉过敏 感觉减退 内感性不适,错觉 幻觉,分类见后页,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等,感知障碍,知觉障碍,感觉 障碍,幻觉分类 按感觉器官不同: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按体验的来源:真性幻觉 假性幻觉 按产生条件 :功能性幻觉(同一感受器官) 思维鸣响 (思维化声、思维回响) 心因性幻觉,疑难解析,真性幻听VS假性幻听 真性幻听:多为言语性幻听,也就是说其内容多为言语性质,就像平常人说话一样,有节奏、语音、语调等的变化,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假性幻听:和前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所谓“听”到的声音是直接在脑内呈现的,不是通过听觉器官听到的。,内感性不适Vs内脏性幻觉 内感性不适:属于感觉障碍,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特点】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甚至多变;常常局限于单一的感觉通道;症状并不荒谬,躯体疾病也可能有类似的表现,注意区分。 内脏幻觉:属于知觉障碍。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 【特点】定位明确,性质怪异,缺乏相应的躯体表现。,疑病妄想常常是继发于内脏性幻觉的,就是说先有内脏性幻觉-我的肝腐烂了,再有疑病-我的肝有病,并对此坚信不疑。 内脏性幻觉是知觉,是患者的主观体验,疑病妄想是思维,是对主观体验作出的主观判断。,疑病妄想vs内脏性幻觉,二、思维障碍,思维内容障碍 : 妄想 按内容分类: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等。 按起源及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 超价观念: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并在意识中占 主导意识的观念。,超价观念Vs妄想,妄想总是个人独特的信念;凡是两个或更多的人共有的信念,即具有社会可接受性(social acceptability),或约定的真实性(consensual validity)的信念都不是妄想而只可能是超价观念。 摘自许又新著精神症状的分析 感应性妄想。,概念辨析,强迫 有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 强制性思维 vs 强迫观念 相同点:都是求助者不能自控的思维。 不同点: 强制性思维又叫思维云集,量大而杂,混乱,内容一般不重复。 强迫观念具体,一般在同一时刻只有一种,反复出现。,三、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注意障碍: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共有的属性,对判断是否有意识障碍有重要意义(意识障碍总是伴随有注意障碍) 临床常见:1、注意减弱患者主动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 2、注意狭窄注意范围显著减小,主动注意减弱。 (意识障碍时、激情状态、专注状态、智能障碍等) 记忆障碍:1、记忆增强;2、记忆减退;3、遗忘(包括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和心因性遗忘);4、错构;5、虚构等。 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2、痴呆。,四、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认识和判断能力 临床上一般以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是病态的,即为自知力恢复。,第二单元 情绪障碍,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包括惊恐发作)、恐怖。 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丧失鲜明情感反应)、情感淡漠(丧失基本情感反应)、情感倒错(丧失内在协调性)。 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林妹妹样)、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概念辨析,焦虑 vs 恐惧 恐惧有对象,焦虑没有固定对象。 恐惧指向当前,焦虑指向未来。 例:“考试焦虑”,是对将要来到的考试的焦虑。 情感淡漠 vs 情感迟钝 情感迟钝是量的减少,表现为一些高级的、精细的情感逐渐受损。 情感淡漠是对什么都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一、意志增强 二、意志缺乏(多见于精分) 三、意志减退(多见于抑郁)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0 器质性精神障碍 1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3 心境障碍 4 神经症、应激相关障、躯体形式障碍 5 伴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6 成人人格障碍和行为障碍 7 精神发育迟滞 8 心理发育障碍 9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青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 10 未特指的精神障碍,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和其它妄想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病因未明,有感知、思维、情绪、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意识、智能一般正常,但有认知功能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出现精神衰退。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妄想性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诊断名称不同的一组障碍,共同特点: 在两周内急性起病;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在23个月内痊愈。,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旧称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心境改变通常伴有整体活动水平的改变。其他症状大多是继发于心境和整体活动的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常常与应激性事件或处境有关。 临床上需要进行系统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是辅助性的,注意鉴别和转诊。,一、躁狂发作,三高: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轻躁狂、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复发性躁狂(ICD-10无此诊断),二、抑郁发作,三低:情绪低落、思维缓慢、精神运动性迟滞(言语动作的减少或迟滞) 发作形式:轻度、中度、重度抑郁发作(伴有/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三、双相障碍,高涨或低落交错发作 本病的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本次为抑郁,既往有过躁狂;本次为躁狂既往有过抑郁障碍,四、持续心境障碍,特点:持续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轻躁狂或轻度抑郁,可以持续多年,有时占据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因而造成相当大的痛苦和功能缺陷。 发作形式: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包含抑郁性神经症),第三单元 神经症,神经症的定义: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神经症的特点,意识的心理冲突 精神痛苦 持久性 妨碍心理/社会功能 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神经症的评估,3分:非神经症 4-5分:可疑神经症 6分:确诊神经症,评分,*以最近3个月情况评估,神经症处理,神经症性问题:慎重对待 求助者自知力良好 咨询师有资质、有经验、能胜任 注意观察,必要时会诊或转诊 力求早期诊断,有困难及时会诊或转诊 无资质的咨询师要寻求上级咨询师帮助,或转诊,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又称为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环境)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是心理咨询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一、急性应激障碍,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 病程数小时至数天 表现: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指患者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从创伤到发病间的潜伏期可从数周到数月不等。病程呈波动性,多数可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超过数年,最后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闪回”(闯入性重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错觉、幻觉、触景生情的痛苦(如目睹遗物、旧地重游、周年日等情况时出现异常痛苦,伴生理反应) 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回避: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快感缺失、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 警觉性增高: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有过度警觉、失眠 焦虑/抑郁:可有自杀观念,三、适应障碍,适应障碍:在重大的生活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适应期,出现的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状态,常会影响社会生活和行为表现。一般遭遇生活事件后的1个月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个人素质或易感性在发病的危险度和适应障碍的表现形式方面有重要作用。 表现: 情绪障碍:抑郁、焦虑、烦恼、或以上混合 无力应付的感觉,无从计划或难以维持现状 一定程度的处理日常事物能力受损 可伴有品行障碍,尤其是青少年,应激性事件:影响社会生活网络的完整性(居丧、分离);影响较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价值系统(移民、难民);发展中的转化和危机(入学、成为父母、未能实现个人希望的目的、退休等),应激相关障碍,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偏离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 心理咨询和治疗作用有限,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人格障碍常见类型,一、偏执性人格障碍:猜疑、固执己见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奇特、冷漠、人际疏远 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不符合社会规范、违法乱 纪、冷酷无情 四、冲动性人格障碍:阵发性情绪爆发,伴冲动性 行为 五、表演性人格障碍:过分感情用事,夸张 六、强迫性人格障碍:过分要求严格,完美无缺 七、焦虑性人格障碍: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 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 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潜在 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八、依赖性人格障碍: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 人遗弃,常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 一、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 二、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睡行症、夜惊、梦魇、发作性睡病,第七单元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没有器质性病变,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在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精神障碍 、分离性障碍: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 和对过去的记忆 包括: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暴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等。,2. 转换性症状: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冲突时,以躯体症状的方式表达。表现为运动/感觉障碍,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运动障碍:肢体瘫痪、痉挛发作 感觉障碍:癔症性失明、癔症性失聪、感觉缺失 3. 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流行性癔症或集体发作,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本书定义: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体验标准: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 界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 下两条: 良好心情 恰当的自我评价,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操作标准:也叫效率标准,指用 观察、实验和测量等方法,衡量 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包括:,心理学标准(心理的效率), 社会标准(社会功能):工作、 学习效率和人际关系,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发展标准:纵轴。对个体心理状 况进行纵向考察和分析。,郭念锋: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活动强度:对精神刺 激的抵抗能力健康 心理活动耐受力:对慢而 长的精神刺激耐受健康 周期性节律:节律 ,心 理健康 意识水平:注意水平, 心理健康 暗示性: 暗示性, 心理健 康, ,心理康复能力:康复 能力健康 心理自控能力:自控 能力健康 自信心:自信心健 康 社会交往:接触 健 康 环境适应能力:适应 性健康,健康和不健康都包含在正常心理内 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人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第三单元: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第一单元 概述 一、用途 1、使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 2、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3、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4、咨询方案的制定 5、疗效评估 6、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7、职业培训 8、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9、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二、效度 :即真实性,意思是分类中的类别在哪些 方面和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观真实。 (借鉴了神经症的分类) 症状学效度 预测效度 自然发展的预期 干预下的预期 结构效度 人口学因素、 个性心理特征、 身体健康水平 社会变迁,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第一单元 概述 健康心理学是“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 工作领域: 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 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 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 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第二单元 常见的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问题 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患者的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情绪低落 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精神偏离日常状态(如男性患者生病的时候想妈妈),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对于疾病治愈的理解,必须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这三个方面着眼,使患者在这三个方面同时好转,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一、压力的定义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压力源是现实生活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 压力反应包括主观觉察到压力源后出现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 压力作为一个过程,会对主体形成增强或降低其健康水平的结果。,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二、压力源的种类: 1.生物性压力源 2.精神性压力源 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 社会需求的事件。社会环境性的压力源,分为两大类: (1)纯社会性的:社会变革、战争等 (2)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 通常压力源是综合的。,三、压力源的评测: 社会再适应量表 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 知觉压力的测评 四、压力的内省经验 双趋冲突 趋避冲突 双避冲突 双重趋避冲突,67,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压力的种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2)叠加性压力(包括同时性叠加压力和继时性叠加 压力) (3)破坏性压力: 战争PTSD,自然灾害-灾难征候群(惊吓-恢复-康复) 压力的适应: 在适应压力的三个阶段中,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状态各有特点。(一般适应症候群) 警觉阶段 :调动机体 搏斗阶段 :耗竭机体,易激惹,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