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规范汉字的故事.doc_第1页
我与规范汉字的故事.doc_第2页
我与规范汉字的故事.doc_第3页
我与规范汉字的故事.doc_第4页
我与规范汉字的故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规范汉字的故事说起规范语言文字,我的头脑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情景。那是一次作文评改课,一个平时有些调皮的小男生拿着作文本来到我的面前:“老师,您给我圈错了,我这个字明明是对的。”我接过本子一看,孩子小手指的正是这篇作文的最后一段话:“我很难过,却只能依依不舍地和他道别”其中的“依依不舍”写成了“衣衣不舍”。孩子还理直气壮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们家楼下的一个服装店,名字就叫衣衣不舍”我无语了。曾经有一段时间,不论是电视广告,还是服装店、鞋帽店等各种商业店铺的牌匾,到处都充斥着这样的话语、这样的文字:“快治人口”的华素片广告,“领鲜一步”的冰箱广告,要做“闲”妻良母的洗衣机广告,“一网情深”的网吧名字,“百衣百顺”的服装店名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些名字确实产生了很好的广告效应,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但是,对于正在吸取知识的孩子们来说,这些谐音的广告语,混淆了他们的视听,对孩子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种做法,不但亵渎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影响了孩子们正确学习并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看着孩子那双清澈的、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我做了这样一个决定:“孩子们,从今天开始,我们班要进行一项比赛,名字就是我有一双火眼金睛。”孩子们一听,就开始好奇不已,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啊?”“老师老师,我们又不是孙悟空,怎么能有火眼金睛呢?”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后,我说了这次比赛的内容及要求:“我们以一个星期为限,在这一星期中,孩子们要睁大你们的双眼,去找找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广告用语、牌匾及宣传性用语,用你们的火眼金睛,让错别字无所遁形、无处藏身,看看一周后,谁发现的错别字多,谁就是我们班拥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 活动在火热地进行中,孩子们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不仅是广告语,就连一些个体户写的不规范的简化字也找出了不少:衣酷衣裤、停(写成了“单人旁”加“丁”字)车就餐(写的是“餐”字上面的左半部分)、咳不容缓刻不容缓、衣衣不舍依依不舍等,类似这样的三十多个谐音成语、谐音词语以及不标准的简化字。活动的最后,我语重心长地和孩子们说了这样一段话:“通过本次活动,老师看到了同学们的本事,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仅仅在文字的使用上,就拥有着字母文字所不能媲美的优点它既表音,又表意,这是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希望我们今后,能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要让你的文字失去它应有的魅力及内涵,让我们像孙悟空一样,拥有一双能够辨别真假的火眼金睛,拔除文字乱用这棵毒苗,让中华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吧弘扬传统文化,从规范汉字开始!”当我用幽默的语言说出最后一句话时,孩子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知道,他们已经明白了老师这么做的良苦用心。规范语言文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想,仅凭教师的微薄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重视起来,行动起来,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才会真正焕发它独特的魅力,展现出它内在的熠熠神采。 摘要要对“规范汉字”科学地定性定位。汉字的社会使用是分层面的,可以大别为“社会通用”和“社会特用”两个层面,汉字规范也要区分层面。社会用字分层面,汉字规范分层面,各得其所,各效其能,这是解开汉字规范工作所遇难题的新思路,也应该是广大华人都能够接受的一个方案。关键词汉字规范;换位思考;通用层面;特用层面(一)现行汉字规范的“正位思考”国家“推行规范汉字”1。“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整理简化的字”2,“主要是指1986年10月根据国务院批示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所收录的简化字;1988年3月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收录的汉字”;不规范汉字“是指在简化字总表中被简化的繁体字;1986年国家宣布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化字;在1955年淘汰的异体字;1977年淘汰的计量单位旧译名用字;社会上出现的自造简体字及1965年淘汰的旧字形”3。文物古迹、书法篆刻等六种情况“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4。(二)“规范汉字”的社会效应2.1广大群众享受到汉字简化和整理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主要包括:识认的字数减少了,书写的笔画减少了,常用的字音也简化了。在简化字推行的半个世纪中,他们在书面交际中没有遇到大的障碍。他们都说“规范汉字”好。2.2有些学术文化人士(包括海外学术文化界人士),经常参与跟传统文化有关的书面交际活动,经常使用带有浓重传统色彩的书面语言,则感到在书面语中全方位地使用“规范汉字”,在某些场合和领域会遇到诸多不便,很多场合会带来记录语言不准确甚至歧误的问题。比如“多餘”的“餘”,简化字总表简化为“余”。文言文“餘年無多”如果用这个简化字记录为“余年无多”,就会造成语义混淆,“余年”到底是“我的年头”还是“剩余的年头”。再如“体”“铁”是“规范汉字”里最常用的简化字,但在古代汉语中,“体”却是“笨”的古字,“鉄”却是“紩”(音zhi,字义是索、缝)的“古文”。学术文化界中不少人对汉字简化和整理工作中不遵从字理始终窝有一肚子意见。他们批评有关部门连“规范汉字”的科学定义也下不了,而不得不采用循环论证法:凡收入规范字表予以推行的就是“规范汉字”,而只有“规范汉字”才有资格进入规范字表。对不分时空、不分场合、不分功能,把被简化的繁体字和被淘汰的异体字统称为“不规范字”,许多人在学术上接受不了,在感情上接受不了,在实践中执行不了。(三)当前内地社会用字写真3.1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使用简化字。他们中的极少数人有时为了追求时髦,也在招牌上、广告中偶尔写写繁体字,但往往用错或写错,比如“歌後(后)鄧麗君”、“亮麗發(髮)廊”、“北京海澱(淀)區”、“大學中文係(系)”;不少人还喜欢使用已经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化字,比如“大亍(街)”、“仃(停)车场”、“歪咀(嘴)”、“打兰(篮)球”;书写错别字有增多的趋势。3.2由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了一些“非异体字”或有社会特殊功能的“异体字”,使这些字所记录的某些音义或区别功能没有相应的字形承载,给书面交际带来不便。比如留“偷”汰“媮”,“媮”另一读音“y”和义项“快乐”、“和悦美好的”便没了着落,挺可爱的女孩名字“小媮”在印刷物上变成了“小偷”;留“澄”汰“澂”,会使读者无法判别“吴大澄”是不是清代那位著名的古文字学家。3.3古文献整理和古汉语教学基本用繁体字、异体字,但用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4某些专业刊物,根据实际需要,有的论文用简化字,有的论文用繁体字,人们套用“一国两治”戏称为“一刊两文”,比如内地的方言、香港的语文建设通讯。3.5收录内容超过日常生活常用词语的大型工具书,在可能引起误解的人名、地名、篇名中迳用繁体字和异体字,在可能造成歧误的复词词目中括注繁体字和异体字,比如辞海(1999年版),“王濬”(西晋大将)条,不用选用字“浚”,而用被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的异体字“濬”;以“后”作首字的复词条目共125条,在“后”字后括注“(後)”的多达119条。(据近日媒体披露“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数据,内地有95.25%的人平时主要书写简化字,3.84%的人简繁字同时使用。我们为了方便运算,使用汉字的总人口以13亿计,则同时使用简繁字的几近六千万,而且都是使用汉字的“大户”。)(四)学术界开出几张“药方”为了进一步提高汉字规范化的水平,针对当前社会用字出现的一些问题,学术界的热心人士纷纷献计献策。开出的“药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张:4.1保持现有的“规范汉字”不动。持这种主张的分两类,一部分是认为现有的“规范汉字”好得很,不必动;另一部分是面对已成之局,怕越改越乱,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4.2下大力气修订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同时改进简化字总表。异体字整理的对象严格控制在字音、字义都相同或“选用字”的音义多于“淘汰字”音义的异体字。对简化字中用“同音代替”法简化的字要适当调整。(有的主张全部改为一个简化字形对应一个繁体字形;有的主张调整几个最容易混淆的字组,比如“后后、後”、“斗斗、鬥”、“发發、髮”、“干干、乾、幹”等。)4.3长痛不如短痛,干脆全部恢复繁体字。(五)“药方”评估以上三张“药方”都立足于让“规范汉字”全方位地承担书面交际和传承文化的任务,差别仅在于,第一张方子对现行规范汉字的功能估价过高,第二张方子寄希望于修订后的“规范汉字”能够全方位地承担书面交际和传承文化的任务,而第三张方子则对“规范汉字”毫无信心,认为不如干脆“换马”。假如只限在日常通用层面,只要求“规范汉字”完成日常书面交际任务,我们赞成第二张方子,即基本沿用现有的汉字规范标准,只把“规范汉字”进一步优化,把不适应社会语文生活的内容予以必要的修改。比如在常用字、通用字的边缘地区,对当时制定字表时不够准确的选字予以调整,并增补少量选字,以适应社会语文生活的发展;又如纠正“异体字”的泛化和不适当的淘汰;再比如改正原字表中的低级错误,例如通用字“脑恼垴”的右旁都类推简化了,惟独“瑙”的右旁不简化;用“敝”作构字部件时,它的第四笔“横折钩”,在“撇、弊、憋、瞥”中不变形,但在“蹩、鳖”中却去钩,形变为“横折竖”,等等。半个世纪的书面交际实践证明,这一套“规范汉字”在日常书面交际和传承文化中并没有出现明显不适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不会赞成随便去改动“规范汉字”:“我们用得好好的,干吗要改?这不是没事找事,给我们添乱吗!”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把合并已久的“象、像”再行分开,造成书面交际不小的混乱,就是例证。有的先生提出,希望“简化字后退半步”,要对跟繁体字不一一对应的简化字动手术,用心是好的,但哪怕是动一个,老百姓都会嫌麻烦,全改了,老百姓非闹翻天不可,因为这些“不对应”在他们的日常书面交际中并没有带来多少不便。而学术界呢,你说要改四个,他认为要动六个,还有的则不全改为一一对应的简繁关系决不肯罢休。结果是,无论老百姓那一头还是学术界那一头都不会说好。至于第三张方子,只是书生们的一相情愿,完全没有可行性。几亿人通行了半个世纪的字形说改就能改过来?那非造成社会语文生活的大地震不可。再说,对于社会日常通用层面而言,繁体字就那么完美?就值得让几亿人改换已经习用了半个世纪的字形符号系统,用这样大的代价去换取?那么,咱们的汉字规范工作应该怎样前行?这正是我们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近年主管部门下了那么大的决心研制“规范汉字表”,现在遇到了一个怎么跟现有规范标准接轨的问题,是大动、中动、小动还是不动呢?这里涉及到对书面交际总体格局的认识问题、对“规范汉字”性质功能的定位问题、对几十年来推行“规范汉字”功过的估价问题、对海峡两岸四地“书同文”的总体设计问题、对汉字未来走向的判断问题。我们吁请语言文字学界都来关心这个大问题。争取在这样的宏观问题上取得共识。(六)换个角度思考如何?6.1“规范汉字”在日常书面交际中基本上没有遇到障碍,提出问题的多是学术文化界的人士,提出的问题也大多是“学术文化”层面遇到的尴尬和难题。这是不是说明“规范汉字”的职责和功能跟书面交际的不同层面有关?6.2仔细考察,社会用字应该是分层面的,至少可以大别为“社会通用”和“社会特用”这两个层面。5这两个层面在字量、字形、字音、字义和字用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别;也就是说,这两个层面对汉字规范的要求是有差别的。例一,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汉语大词典收录词目约三十七万条,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辞海(1999年版)收列词目约十二万条,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约五万六千条,以中等文化程度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现代汉语小词典(2004年版)只收录词目约二万五千条;相应的,汉语大字典共收列单字五万六千字左右,辞海共列字头约一万七千个,现代汉语小词典收录约一万二千字,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七千字,现代常用字表收录三千五百字。这是两个层面可能用到的词语和可能用到的字种在数量上的差别。例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鎔”作为“熔”的异体字给淘汰了。但这两个字只在“熔化”(用高温把固体转化为液体)这一义项上构成异体字关系。“鎔”除了“熔化”义外还有“铸造”、“铸器的模型”等义项。如果说,在日常通用层面的书面交际中,由于“铸造”、“铸器的模型”等义项很少用到,所以用“熔”替代“鎔”还不会经常带来麻烦的话,一旦用到特用层面中,用到人名中,麻烦就来了。比如上一任的国务院总理朱rng基,是按照汉字规范标准用“熔”呢,还是用他原来起名时定的“鎔”呢?香港有的报纸说,用“熔”,就是熔化基础,而用“鎔”则是铸造国基。显然应该仍用“鎔”,但因为是被淘汰的异体字,电脑通用字库中没有这个字形,报社天天要作特殊处理。直到1993年9月3日国家语委文字应用管理司专门为这个字发了一个文件关于“鎔”字使用问题的批复,摘了“鎔”的异体字帽子,定为规范字,“金字旁”类推简化,在电脑字库中又给安了一个临时码位,这才消除了上述麻烦。这是两个层面在字义、字用上有差别的例子。例三,“铁”是老百姓最常用的“规范汉字”之一,大家都知道是“钢铁”的“铁”,繁体是“鐵”,但康熙字典指明“鉄”却是“紩”的古文,音zhi,字义是“索”、“缝”。方言卷九:“車下鉄,陳、宋、淮、楚之間謂之畢。”清戴震疏证:“各本鉄伪作鐵,非也。”根据玉篇,戴震判定:“紩乃本字,鉄即其假借字。”这是两个层面在字音、字义上有差别的例子。6.3既然两个层面在用字上有差别,在汉字规范的理解和要求上有不同,就不应该用一把尺子去裁断两个层面不同的用字。我们并不认为大陆的“规范汉字”是完美无缺的,只是认为对它的批评和修正都应该立足于“规范汉字”适用的社会日常通用层面上,否则,就没有针对性;两岸四地的许多学术文化人往往站在社会特用层面的立场上,举出一些特用层面才会出现的例子,把“规范汉字”批得漏洞百出。其实,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声势浩大地进行汉字简化和整理工作的初衷,就是为了尽快提高工农大众的文化水平,说白了,当初选定简化字,整理异体字,主要就是给社会日常通用层面的书面交际用的。你非要让它全方位地为各个层面的书面交际和传承文化服务,这不是难为它了吗?长期以来,有关部门进行汉字规范工作时,经常用只适合于社会日常通用层面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和要求社会特用层面的用字。这就好比是用一把钥匙去开两把不同的锁,在社会特用层面能不遇到障碍和阻力吗?如果这一判断是正确的,我们就不要期望仅对“规范汉字”作一些小修小补就可以使它全方位地同时适用于社会通用层面和社会特用层面的需要。咱们能不能干脆来个换位思考,即:如果确认社会用字是区分层面的,那么汉字规范工作也应该区分层面。6.4前面提到的界定“规范汉字”时遇到的难题,可以用“两个层面”的理论来解决。王铁琨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几个问题中指出:“规范汉字有层次之分。我们所说的规范汉字,主要是指现代通用于我国大陆一般交际场合的汉字。现代通用、我国大陆、一般交际场合三个要素非常重要,它以通用为标尺给出了国别(地区)、时代、领域、场合等等限制,契合当代汉字通用和应用的客观现实。”6费锦昌在汉字规范工作的层面性一文中也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所推行的“规范汉字”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只适用于特定时代和特定范围的约定俗成的术语。由于制订时的背景和宗旨,它的适用面主要应该是“当代”“(目前是)中国大陆”的“社会通用层面”,而不宜覆盖两岸四地(包括内地)的社会特用层面。7我们认为,这样来认识和界定“规范汉字”,就可以基本上化解对“规范汉字”的许多批评和误解。6.5整理异体字工作遇到的困难,也可以用“两个层面”来化解。规范汉字表课题组组长张书岩教授指出,“填写异体字栏时还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异体字栏是否要收入全部异体字;二是包容异体字能否收入异体字栏。运用两个层面的理论,这两个问题同样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比如“规范汉字表要不要把字表内规范字所对应的异体字都收进来?这个问题,随着学术研究与应用两个层面的分开,也就迎刃而解了。”“规范汉字表是为了解决当今一般印刷物和手头用字的规范问题,因此规范汉字表的异体字栏只收现代、当代有影响的异体字,那些一般人见所未见、根本不会使用的异体字,即异体字中的古字、死字、僻字,就不必收入了。收了,反而徒增人们的负担,或使一些死字死而复生,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这些字拟收入待整理的汉字整理表中。”86.6翻开汉字规范史可以发现,今天在汉字规范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古已有之。不区分层面,往往会由于用字目的、所记录的语言、字境的不同,导致规范标准无法一以贯之。结果是两个层面的用字者往往都不满意,“若悉依说文,每诡众难依;若循世从俗,则儒雅惊诃”。(字样学研究陈新雄序)可见这一社会用字的实际需要和汉字规范的矛盾,从时间上看,古已有之;从空间上看,各地皆然。从事字样学研究的学者和汉字规范的实践者,根据社会用字的层面对汉字进行分层规范,这在历史上不乏成功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被字样学研究的作者(台湾)曾荣汾称为“字样学之重镇”的干禄字书,它的作者(唐)颜元孙在整理汉字的时候,把社会用字区分为俗、通、正三个层面,随之,把用字规范也分为俗、通、正三个层次,把汉字字形也相应地区分为俗、通、正三种字形。曾荣汾评论:“颜氏所持者实乃弹性之原则。”他针对和适应的正是当时社会用字不同层面的实情和需要。可见,古今汉字规范工作都会遇到社会用字中客观存在的不同用字层面的实际情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承认社会用字有不同层面的存在,准确确定对不同层面的不同规范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行适用于不同层面的规范标准,就能够取得汉字规范工作的良好效果。6.7反过来看,台湾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也有人发起过声势不小的推行简体字运动,得到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许多民众的热烈响应,但被政界和学界的某些人扣上政治罪名和“切断民族文化命脉”这一大帽子,导致该运动流产,然而台湾民间现今还是有不少简体字在流行。抛开政治原因不说,这也是因为反对推行简化字的人不懂得汉字使用是分层面的,而通用层面的交际者乐于使用简体字这一道理的缘故。6.8有人说,许多汉字规范标准不是都为某些特殊情况开了“窗口”吗,为什么学界对现行规范标准还是窝有一肚子意见呢?笔者认为,这些规定尽管越来越接近周到,但还是没有脱离“日常通用层面是主体、学术文化等只能是小窗口”的格局。在人们心目中,简化字和“选用字”是规范字,繁体字和异体字仍是不规范字。只有把“小窗口”扩展为一个独立的层面,再根据两个层面的现状,确定和推行分别符合这两个层面的规范标准,才能使汉字规范工作跃上新的台阶。6.9在中国大陆日常通用层面,其用字规范,自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执行,即推行“规范汉字”。具体说来,就是有简繁两种字形的,使用法定的简化字;有异体字形的,使用法定的“选用字”;无简繁和异体字形的,使用传承字;有“新字形”和“旧字形”差别的,使用“新字形”。从层面的通用性到这一层面推行的汉字规范标准都应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6.10“规范汉字”以外的、主要供社会特用层面使用的汉字,对学术界而言,主要是整理,而不是筛选,也就是把它们之间的字际关系理清,让号称收录三万、四万甚至六万、七万的特大字库不要成为让人无从下手的一团乱麻,而是在纵横关系上条分缕析、方便适用的汉字宝库。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分工,主要供社会通用层面使用的汉字规范标准可以称为规范汉字表(分一表、二表、三表),而主要供社会特用层面使用的字表可以称为汉字整理表(也分一表、二表、三表)。在学术文化等特用层面上的用字者,都是专业的行家里手,什么地方该用哪个字,他们心中有数,无须汉字规范标准的制订者和推行者在一旁指手划脚。汉字规范工作者的任务只是把数以万计的汉字字形加以整理,让行家里手们用起来更为方便一些而已。有了规范汉字表和汉字整理表以后,社会特用层面的用字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的文本全用规范的简化字;有的文本以简化字为主,在可能引起歧误的地方夹注繁体字;有的文本则全用规范的繁体字。6.11汉字规范分为两个层面以后,会不会加重人们的负担,让他们既要学“规范汉字”,又要学繁体字和被淘汰的异体字?我们认为,对于书面交际活动仅限于社会通用层面这一范围的大多数人,只要也只应好好掌握“规范汉字”就可以满足书面交际的需要了。至于既要参与大众通用层面的交际活动,又要时而参与传统文化等特殊层面书面交际的“小众”,他们确实需要在掌握“规范汉字”的同时,再学会他们从事某些专业工作时需要的繁体字、异体字等。这应该是他们的能力所能够达到的。现在活跃在社会特用层面的文化人实际上也已经生活在这种“简繁字形并用”的世界里了。那么,在交错参与两个层面的书面交际活动时,用字出现错乱怎么办?在计算机、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只能依靠两套汉字系统转换十分准确的软件来避免这类差错在正式文本中出现。至于交际范围相对窄小的日常手写文本中的这类差错,只要不影响语意的交流,不妨忽略。6.12近年,尽早实现“书同文”的问题已经引起两岸四地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汉字规范区分层面以后,经过较长时期的实践,可能会对海峡两岸四地的汉字统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在两岸四地的大众日常通用层面,可能也会像大陆一样多用便捷的简化字系统(1980年台湾出版的标准行书范本收录的4000字中有六百多个简化字形与大陆推行的简化字形相同或相似);而在学术文化的特用层面,在某些领域就会主要以繁体字系统为基础来实现两岸四地的“书同文”。用字分层面,汉字规范分层面,各得其所,各效其能,这应该是广大华人都能够接受的。目前,从我国社会用字的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如出版用字,印刷用字,影视用字,计算机用字,城镇街头用字,及课堂教学用字等,基本上是合乎规范的。但也不是没有问题,有些问题也比较严重,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什么是汉字的规范呢?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不规范。比如:滥简字“ (慢) (建) (镶) (凰) (禽) (藤) (楼)”等;错别字“ (饺) (瓶) (啤) (酒)”等。还有以象形代字的如“ (饼) (峰)”等和使用繁体字如“爱国主义(義),发(發)廊,慈禧太后(後)”等。由此看来,当前使用汉字的不规范现象有三:一是使用自己的简体字(包括已经废止的二简字);二是滥用繁体字(包括已淘汰的异体字);三是使用错别字。对这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我们决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与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是极不相称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是否规范,往往反映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尤其是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向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社会用字没有统一的形体标准,任人乱写滥用,不仅破坏了汉字本身的交际职能,而且势必给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普及,文化繁荣,造成很大的损失和障碍。因此,当前的社会用字的混乱现象,已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那么到底什么是汉字的规范呢?所谓汉字的规范就是统一汉字的形体标准,每一种文字都有统一的形体标准,这就是正字法。正字法就是指汉字的形体标准的使用规范,即使用文字的规范,也是汉字规范化的结果。那么,汉字规范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以正式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依据。要知道,推行规范汉字是国家的一项语言文字政策。有关汉字的各项规范,标准都是由政府部门批准发布的,因而,每一个使用汉字的人都应遵照使用,为使我们在使用汉字上合乎规范标准,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使用简化字1、汉字为什么要简化呢?这是针对汉字难写,难记的缺点而进行的改革。首先,是汉字的笔划结构复杂,书写困难。据统计,简化以前的2000个常用字,笔画平均为11、2笔,有的多达几十笔,如“衅(釁)”是26画,“郁(鬱)”是29画,而“吁(籲)”有32画,这样的汉字不简化是不行的。其次,汉字存在许多音同义同而字形不同的异体字。汉字数量达5万,存在大量异体字是原因之一。原来有某字,由于变更偏旁,如“咏(詠)”“溪(溪)”“诉(訴)”;偏旁移位,如“群( )”“阔( )”等原因,又出现了一个读音,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新旧并存。而异体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 变更偏旁后,偏旁不同的字并存如:辉( )简( )裤( ) 偏旁移位后,部位不同的字并存如:够( )峰( )棋( )略( ) 增加形旁或声旁的繁体字与原字并存如:豆( )胡( )巨()采( ) 笔画多的字被简化后繁简并存如:胆(膽)仙( ) 造字法不同的字并存如:野(形声) (会意)磊(会意) (形声) 几种不同的写法并存如:叫( )凡( )朵( )但要注意的是,偏旁相同,但部位不同的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字,如“呆杏”“杲杳”“帛帕”“含吟”这种一字多形的现象,更增加学习和使用的困难,成了不轻的负担,如:歡(欢) 、 ;暖 、 、 ;窗 、 、 、 ,如果不进行整理,精简是不行的。2、怎么样简化汉字呢?实际上,简化汉字的工作,包括简化笔画(形体的简化)和精简字数(异体字整理)两方面的问题。 简化笔画汉字的简化是汉字形体发展的主要趋势。实际上,秦汉以来,官府,特别是广大群众,一直不断的实行简化。但历代统治者往往把繁体字,古体字作为规范的标准,而把人民群众团体使用的简化字称为俗体,破体,不能登大雅之堂。如1934年1月上海有15个群众团体200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提倡“手写字”(即一般人常用的简化字),建议国民党当局采用,在各界人士的强烈要求下,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不得不公布采用“手写字”324个。但立即遭到顽固派的攻击,在国民党中央政府会议上,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当众跪下,为汉字请命,要求当局禁止使用简体字。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简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从1950年起开始,收集研究群众中流行的简体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初选出了500多个常用简化字。1952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前身)收集群众中流行的简体字进行研究,并开始草拟简化字笔画和精简文字方案。1954年底编成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全国各地,提出786个汉字简化意见,供各方面人士讨论(当时参加讨论的有文学家、语文教师和其他语文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约20万人以上),根据讨论中提出的意见作了修正,后经国务院设立的汉字简化方案委员会审订,于1955年10月提交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讨论通过。1956年由国务院公布了两批(1月28日公布从2月份起正式使用第一批简化字260个;6月1日公布了第二批推行为95个)。1958年公布两批(5月15日公布第三批推行370个:6月29日公布第四批推行92个)。四批共517个。经几年的试用,到1964年5 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作为使用简化字的规范。1986年10月为纠正社会用字的混乱,便于群众使用规范的简化字,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并对原来表中的个别字(不够合理的)做了调整。简化字总表共分三个表:一表有350个不作偏旁的简化字(只能单独简化);二表有132个可以作偏旁的简化字(既可以单独简化,也可以作简化偏旁)和14个简化偏旁(只作偏旁不单独简化);三表有1753个字,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类推出的简化字。总表一共2238个字,一共简化了2264个字。这比原来的繁体字在笔画上减少了几近一半。如第二表所列的繁体字平均每字16笔,简化后每字8笔;而第三表所列繁体字平均每字19笔,简化偏旁后每字平均12笔。那么,这些简化字是怎么样被简化的呢?下面介绍六种主要的简化方法,这些方法是千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群众创造的。 更换偏旁,主要是以简代繁,就是更换一个笔画简单的偏旁或符号代替繁难的偏旁,如:刘(劉) 适(適) 环(環) 独(獨) 赵(趙) 区(區) 汉(漢) 难(難) 观(觀) 欢(歡) 鸡(雞) 戏(戲) 邓(鄧) 优(優) 远(遠) 忆(憶) 牺(犧) 垄(壟)另外,简化偏旁另推简化字总笔中第二表和第三表的关系,也属于这种方法,如:轩(軒) 诠(詮) 绢(絹) 镜(鏡) 保留局部,把整体字中繁难的部分删除,只留下表示这个字的局部特征或轮廓部分,如:丰(豐) 灭(滅) 声(聲) 医(醫) 开(開) 习(習) 丽(麗) 飞(飛) 处(處) 号(號) 妇(婦) 亏(虧) 标(標) 齿(齒) 夺(奪) 杂(雜) 务(務) 杀(殺) 全部改造,抛弃繁体字原形,另造一个新字,如:头(頭) 万(萬) 圣(聖) 灵(靈) 龟(龜) 衅(衅) 备(備) 忧(憂) 丛(叢) 归(歸) 异(異) 众(衆) 护(護) 惊(驚) 响(響) 灶(竈) 草书楷化,把群众比较熟悉的草书的笔形加以楷书化,就可以达到减少笔画要求,如:东(東) 车(車) 学(學) 为(爲) 书(書) 乐(樂) 长(長) 兴(興) 专(專) 当(當) 尧(堯) 仓(倉) 会(會) 办(辦) 团(團) 伟(偉) 同音代替,在意义不混淆的条件下,用形体简单的同音字代替繁体字,使一个字兼有原两个字的意义,不仅简化了笔画也精简了一部分汉字,如:干(幹) 板( ) 向( ) 尸(屍) 丑(醜) 克( ) 了( ) 曲( ) 郁(鬱) 谷(穀) 用古体字,直接采用古体字代替后造出的繁体字,如:云(雲) 从(從) 网(網)至此,什么是规范字呢?不能简单的说就是“简化字”,更不能说成是“简体字”因为规范汉字是不包括现在在群众中流行的尚未形成的规范的简体字。再说,我们所说的规范汉字,不单是“简化字”,它应是由“简化字”和“传承字”两部分组成。“传承字”是指没有简化或不必简化但经过整理的规范字。(2)精简字数精简字数即汉字整理。汉字整理就是在几个异体字中确定一个做标准字,而废除,淘汰其它字,做到一字一形,字有定形,从而使字数得到精简。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讨论了这个表的草案,12月22日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同颁布,从1956年2月1日起实施。这个表列出异体字共810组,每组至少2字,最多6字,共计1865字,淘汰了异体字1055个。另外,在汉字简化方案中采用了同音代替方法,简化笔画,如以“斗”代替“ ”,以“板”代替“ ”,也精简了一部分字数。整理汉字的原则,也是从俗从简相结合,而以从俗为主,同时照顾书写方便。从俗,选用通用较广的,废除生僻罕见的,如:村( ) 乃( ) 因( ) 梅( ) 皂( ) 焉( ) 同( ) 草( ) 裤( ) 冰( ) 吊( ) 哲( ) 筒( ) 各( ) 冗( ) 凡( ) 叫( ) 泛( ) 劫( ) 抵( ) 辉( ) 盏( ) 粳( ) 并( )从简,是在通用前提下,选用笔画少的废除笔画多的,如:泄( ) 栖( ) 凄( ) 岳( ) 厨( ) 矩( ) 巨( ) 沾( ) 炝( ) 决( ) 咏( ) 叙( ) 采( ) 迹( )同时,还要考虑左右结构书写比较方便,如:群( ) 略( ) 鹅( ) 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照顾群众的习惯,如:岸( ) 拿( ) 蟹( )此外,1955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常用字代替生僻地名字,更改了35个地名用字,如:陕西省的 县改为周至县,江西省的雩都县改为于都县,贵州省的 水县改为习水县,四川省的 都县改为丰都县等。1971年,又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用字中的一些特造的汉字,如:英制计量单位“哩、 、 ”都读成双音节,这违反了一字一音的规律,废除后,用双音节的“英里、英尺、英寸”来表示。而公用计量单位的旧用字“ 、 ”也被废除,改用了“厘米、千瓦”。上述各项合起来,共精简了1100多个汉字。由此看来,汉字通过简化,易写易记易读了,减轻了人们记忆上的负担,能更快的掌握汉字,使用起来也更方便了。二、限制繁体字的使用我们坚持以简化字为规范,并不是要废除繁体字,也不是说使用繁体字非法。我们的原则是严格限制繁体字(包括异体字)的使用范围,反对滥用。当前,滥用繁体字的现象,相当严重,用错的不说,就是用对的影视字幕,城镇街头牌匾,商品包装,广告等随处可见。繁简混用这个问题如此突出,是与港台文化的冲击,语言文字政策淡化有关。很多人产生了一种以使用繁体字为时髦,为高雅的心态,某些领导人,文化名人,书法家的题词用繁体字,也影响了部分群众。为此,我们需要划清正确使用和滥用繁体字的界限。1、出版用字方面整理出版古籍,繁体字(包括异体字)还是要用的,此外,各种出版物(包括现代人评价古代人著作的出版物)就不能用繁体字排印了。对外出版物,该用简体,还是繁体,这要看使用汉字的实际。现行简化字,不仅在国内,是有规范字的法定地位,而且在联合国组织中也承认我们的简化字是中国的正式文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规定,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教授汉语的必须用简化字。日本保留的汉字已经简化,其中85个简化字与我们的简化相同,或基本相同。南朝鲜目前仍用汉字,他们规定的汉字略写方案,也收了简化字524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华人社会全部采用我们公布的简化字,在我国的外国留学生以及在国外学习汉语的人学的大多也是简化字。目前,使用繁体字的只有台湾和港澳地区。台湾地区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不是就文字改革本身的发展趋势而制定政策的,实际上,台湾也有人提倡写简化字,在日常书写时也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与大陆相同的简化字。最近台湾公布了“标准行书范本”4010字中大半是简化字,据统计,其中383个简化字跟大陆相同。现在台湾使用汉字是印繁写简,香港也已推出了“繁简由之”的口号。所以,我国对外发行书籍,报刊是不是该用繁体字印刷,很值得考虑。人民日报海外版用繁体字,是特殊需要,不能随意仿效。2、书法用字方面要划清书法艺术作品中供欣赏用的和写作交际工具用的界限。书法家写的条幅,对联,扇面等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作品,主要看它的用笔,结构,章法。用繁体还是用简体,可根据艺术的需要,自由选择,不受任何限制。由于商店的招牌字,报头,刊名,影视片名及演职员表用字,写出来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的交际工具,即使是著名书法家写的,也应该写规范的简化字。郭沫若在1950年简化汉字公布以后写的牌子和刊名,都用的是简化字。最近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写牌子,给正式刊物题刊头,一定要写规范的汉字”。3、姓氏用字方面姓氏用字该用简化字,也不能滥用繁体字,如“ 、 ”都已简化为“钟”,前者是姓应简化。但美籍华人女作家於(y)犁华中就不能废除“於”,否则就与“于”同姓了。这就是说有异体字用作名字用字时,就另当别论了。如“朱镕基”的“镕”字是个异体字。1988年3 月14日各报公布第七届人大名单时人民日报印的是“熔”(规范字);光明日报印的是“镕”;文化报印的是“鎔”;可是现在泛用的是“镕”字。简化字总表规定,也算是个特例吧,所以象“ 喆 (哲) (升)”就不应该再用了。因此要纠正社会用字中的滥用繁体字现象,要坚持原则,不能爱社会的各种影响。至于个人书信,已不属于社会用字范围,使用哪种字体,完全凭个人爱好。另外,大学生要学点繁体字,目的是广泛涉猎的需要。据说,有位教授让他的学生从书架上找一本後漢書,因书脊上是繁体字,这个学生竟然找不到这本书。但这绝不是要大学生滥用繁体字,至于教师板书用字,就更不能用繁体字了。三、注意新旧字形的差异现在通用汉字印刷体字形,也曾经存在过分歧现象。如“丑( )”“真( )”“三( )”等,字形不规范使部首,笔画数目,四角号码检字等都产生了困难。1965年1月,文化部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出统一汉字字形的通知,公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整理后的字形,笔画的结构与手写楷书基本一致,为印刷用字,美工设计和社会用字树立了楷书字形的规范。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前面都有新旧字形对照表,基本上概括了印刷体新旧字形的调整情况。我们用字时,由于常常受旧字形的影响,仍书写的不规范,下面将新旧字形的主要区别概括如下: 笔画省简,删去可有可无的笔画,如:吕( )宽( )蚤( )奥( )郎( )即( )道( ) 笔画连接,省减笔画,便于书写,如:象( )免( )敢( )牙( )片( )花( )鬼( )卑()着( )巨( )比( )鼠( ) 笔画延伸,便于掌握书写,如:空( )黾( )角( )炭( ) 折笔改直笔,如:吴( )普( )俞( )直( )真( ) 平撇改短横,如:呈( )屯( )丰( )吞( ) 长笔收敛,便于整齐,如:雪( )非( )丑( )冉( ) 变笔画方向,如:冬( )爰( )青( )平( )尚( ) 调整部位,如:默( )惑( )感( )鼬( ) 其他情况,录( )滚( )并( )综上,要想做到用字的规范,必须学习三个表,不滥用已限制使用的繁体字和废除的异体字,不用旧字形,不使用自造和废止的简体字,此外,还有一个纠正错别字的问题这是用字规范的另一方面。四、纠正错别字错字,指写的不成字。一般的说字典里查不到,别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字典里一般可以查到。前者是写错了字形的字,后者是用错了地方的字。但总的说来,错别字可简称错字,因为“别”的也是用错的。错别字的产生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汉字结构太复杂,字数太多,而且大量存在笔画繁多,形体相近,读音相同,偏旁相似的字,稍一疏忽,就会写错用错,这是客观原因。但主观上学习汉字不认真,对正字法缺乏正确认识,也是重要原因。作为教师写错字总是不光荣的事,为了纠正错别字,必须从字的形音义三方面掌握每个汉字,才不至于错用误用。注意字形,有些错字是受类似偏旁的影响写出来的,因而应注意分辨形近偏旁的不同结构字,如: :临 归 天夭:蚕添 养笑 圣 :茎 怪 东 :栋 炼 市 :柿闹 肺沛 仑仓:抡 抢 未末:抹 妹 有的错别字是因增写或减写造成的,应注意记准字形,如多一点的有:富饶( )紧凑( )昂扬( )步伐( );而少一点的有:隆重( )蒙族( )勤勉( )缠绕( )面具( ) 注意字义,有些字使用时易混,必须记住它们各有的字义,才不至于误写,如:提(题)纲 贡(供)献 蔓(漫)延 穿(串)插 勇(永)往直前 一筹(愁)莫展 变本加厉(利) 披(劈)荆斩棘 置若罔(枉)闻 原形毕(必)露 异(一)口同声 破釜(斧)沉舟 颗(棵)粒归仓象像:“象”有形状,样子之义,“景象,气象,象征”这些不会用错;“像”有多种图像之义,“画像,塑像,照像”也不会用错。但像还有相似比照之义, “好像,共产党像太阳,她很像我母亲”, “像这样的事是值得注意的”,就容易弄错了。复覆:“复”有回去,回答,重复,再等义,“循环往复,复函,复原,复习”不会用错;“覆”有遮盖,翻过来之义,“覆盖,天翻地覆,颠覆,覆辙”就易写成“复”了。迭叠:“迭”有交换,轮流之义,“更迭,迭次,叫苦不迭”;“叠”有重复的堆,重复之义,“重叠,叠床架屋,层见叠出,折叠,叠衣服”就易写成“迭”。注意字音,有些字由于字音相同,相近,也易写错,如:绝(决)对 烦恼(脑) 安详(祥) 圆(园)圈 即(既)使 部(布)署 惋(婉)惜 就绪(序)有些字容易受上下偏旁的同化而写错,如:编辑(缉) 辉煌( ) 枢纽( ) 清晰(淅) 跋涉( ) 九(丸)染 (母)贯 (小)恭 (商)滴 ( )啄 刀(刃)契 (臣)熙 ( )脚 享(亨)烹 刃( )梁 小(少)隙 士(土) 氏( )旅 ( )仰规范汉字的体会方得花目前,从我国社会用字的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如出版用字,印刷用字,影视用字,计算机用字,城镇街头用字,及课堂教学用字等,基本上是合乎规范的。但也不是没有问题,有些问题也比较严重,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说起规范语言文字,我的头脑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情景。那是一次作文评改课,一个平时有些调皮的小男生拿着作文本来到我的面前:“老师,您给我圈错了,我这个字明明是对的。”我接过本子一看,孩子小手指的正是这篇作文的最后一段话:“我很难过,却只能依依不舍地和他道别”其中的“依依不舍”写成了“衣衣不舍”。孩子还理直气壮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们家楼下的一个服装店,名字就叫衣衣不舍”我无语了。曾经有一段时间,不论是电视广告,还是服装店、鞋帽店等各种商业店铺的牌匾,到处都充斥着这样的话语、这样的文字:“快治人口”的华素片广告,“领鲜一步”的冰箱广告,要做“闲”妻良母的洗衣机广告,“一网情深”的网吧名字,“百衣百顺”的服装店名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些名字确实产生了很好的广告效应,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但是,对于正在吸取知识的孩子们来说,这些谐音的广告语,混淆了他们的视听,对孩子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种做法,不但亵渎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影响了孩子们正确学习并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什么是汉字的规范呢?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不规范。比如:滥简字“ (慢) (建) (镶) (凰) (禽) (藤) (楼)”等;错别字“ (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