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理科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高一理科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高一理科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高一理科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高一理科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理科知识总 结人 教 版 北 京 地 区 适 用张 泽 宇 编 纂版权所有,仅供参考,盗版必究目 录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提纲 P2高中化学必修二复习提纲 P8高一必知必会化学方程式 P13高一物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P23圆周运动典型情景 P26高一物理必修二练习题 P27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章【二、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 现象离子方程式Cl SO42-第一章【三.除杂】 注意事项:除要考虑 外,还要考虑 以及 等。第一章【四、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1.几大关系式: 注意:1.阿伏加德罗常数:把 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约为 2.摩尔质量(M)数值: 3.标准状况下, Vm = 第一章【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主要操作仪器: 2.配制溶液: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 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 3.溶液稀释公式: 第二章【一、物质的分类 】按粒子直径可分为 、 、 三种分散系。 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均匀、透明、稳定蔗糖溶液胶体均匀、较稳定浊液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泥水2.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操作: 反应方程式: 第二章【二、离子反应】1、什么是电解质? 。注意: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 ,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 ,而且表示 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书写方法: 写、拆、 删、 查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的离子不能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 、 、 ,OH-和 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 、 ,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注意:题干中的条件: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发生彻底双水解:Al3+与 发生彻底双水解; Fe3+与 发生彻底双水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常见具有强氧化性的离子: (注意: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第二章【三、氧化还原反应】实质: 特征: ;失去电子化合价 被 (发生 )是 剂(有 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 被 (发生 )是 剂(有 性)(注意:电子转移数目和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第三章【一、金属的性质】P46-52 重点:实验1.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前四的元素是: 2.金属活动性 3.金属逇通性:(1)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 电子,单质往往表现出 性。除了能被O2氧化外,还能与 、 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a.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化学方程式 。b.镁、铝在空气反应,形成一层 ,可以保护内层金属 。 (2)活动性在H之前的金属与非氧化性酸溶液反应而生成 ;a.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 ),b.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 )。 c. 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在自然界中金属多以 存在,只有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如金以 存在。第三章【二、钠及其重要化合物】P55-57 重点:实验1.钠应如何保存? 3.过氧化钠的颜色 ;可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式 .4. Na2CO3和NaHCO3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俗名色态水溶性、酸碱性热稳定性与酸反应(离子方程式)与碱反应(Ca(OH)2)与盐反应(CaCl2)主要用途转化关系5.碳酸钠粉末遇水生成含有结晶水的 ,该物质在干燥的空气中 。6.钠的焰色为 ,钾的焰色为 。焰色反应的操作主要步骤有: 第三章【三、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P57-59 重点:实验1.酸碱盐等可直接侵蚀铝的氧化膜以及铝本身,因此铝制餐具不宜用来盛装或长时间存放 、 或 的食物。2.A12O3为 性氧化物,Al(OH)3为 性氢氧化物,都可与酸或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写出他们分别与酸、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氧化铝有哪些用途? 4.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现象 化学方程式: 5.加热氢氧化铝的化学方程式 。 第三章【四、铁及其重要化合物】P59-61重点:实验1.铁可形成3种氧化物,分别是 ( 色)、 ( 色)、 ( 色)。其中, 常用作油漆和涂料。 和 是碱性氧化物。2.铁的氢氧化物颜色制备的离子方程式转化的方程式和现象 Fe(OH)2 Fe(OH)33.铁盐和亚铁盐颜色检验 转化的离子方程式 Fe2+ Fe3+ 第三章【五、合金和金属的冶炼】P641.什么是合金? 2.合金具有哪些特点? 3.金属冶炼的方法:(写出化学方程式)金属钠 金属铝 金属铁金属银 高中化学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周期同一横行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类核外电子层数短周期1HHe212LiNe823NaAr83长周期4KKr1845RbXe1856CsRn3267Fr112号(118)26(32)7族: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主族:A7个,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副族:B7个,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第族和全部副族通称过渡金属元素族:1个有3个纵行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非常不活泼碱金属:锂、钠、钾、铷、铯、钫(Li、Na、K、Rb、Cs、Fr)结构:因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电子,显+1价,物理性质: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降低 (反常) 化学性质: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 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越活泼卤素氟、氯、溴、碘、砹(F、Cl、Br、I、At)结构因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易得到电子,显-1价,物理性质: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正常) 颜色状态颜色逐渐加深气态-液态-固态 溶解性逐渐减小化学性质: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越不活泼与氢气反应剧烈程度:F2Cl2Br2I2氢化物稳定性HFHClHBrHI氢化物水溶液酸性HFHClHBrHI(HF为弱酸,一弱三强) 氢化物越稳定,在水中越难电离,酸性越弱三、核素 原子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质量数(A)质子数(Z)十中子数(N)核素:把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位”是指质子数相同,周期表中位置相同,核素是指单个原子而言,而同位素则是指核素之间关系特性: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物理性质不同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中,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丰度(原子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步电子层1234567符 号KLMNOPQ离核远近由 近 到 远能量高低由 低 到 高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电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元素性质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显非金属性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判断: 水(酸)反应放氢气越剧烈越活泼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越强越活泼活泼金属置换较不活泼金属 原电池的负极金属比正极活泼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与氢气化合越易,生成氢化物越稳定越活泼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越强越活泼活泼非金属置换较不活泼非金属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A、越左越下,金属越活泼,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离核越远,还原性越强。越易和水(或酸)反应放H2越剧烈,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B、越右越上,非金属越活泼,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离核越近,氧化性越强。越易和H2化合越剧烈,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对于主族元素:最高正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最低负价= 8 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判断氢化物稳定性,还原性同周期从左至右稳定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 同主族从上到下稳定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化学键离子键: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金属与非金属原子间)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两种非金属原子间)非极性共价键:同种非金属原子形成共价键(电子对不偏移)两种相同的非金属原子间极性共价键:不同种非金属原子形成共价键(电子对发生偏移)两种不同的非金属原子间特例:He、Ar、Ne、等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分子之间不存在化学键共价化合物有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离子化合物有离子键可能含共价键第二章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反应时旧化学键要断裂,吸收能量在反应后形成新化学键要形成,放出能量E(反应物)E(生成物)放出能量E(反应物)E(生成物)吸收能量两条基本的自然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氧化、燃烧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中和反应CO2+C=CO铝热反应NH4NO3 溶于水(摇摇冰)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Zn+2H+Zn2+H2正极 2H+2eH2(还原反应) 电子流向Zn Cu电流流向Cu Zn 原电池:能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活泼的作负极失电子活泼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二次电池:可充电的电池二次能源:经过一次能源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常见电池;干电池 铅蓄电池 银锌电池 镉镍电池 燃料电池(碱性)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极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mol/(LS)或mol/(Lmin) 表达式 v(B) =C/t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所表示的表速率与反应方程式的系数成正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外因浓度压 强温度催化剂表面积大小变化大高高加入大速率快快快快快化学反应的限度: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不能进行到底)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当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在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即:V正=V逆0,浓度动态平衡,浓度百分含量不变。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尽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原料利用率,通常需要考虑两点;1是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2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氧化反应CH4(g)2O(g) CO2(g)+2H2O(l)取代反应CH4Cl2(g) CH3Cl+HCl烷烃的通式:CnH2n+2 n4为气体 、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烷烃的性质:含碳量越高,熔点越高,沸点越高,密度越大C1-C4为气态 C5-C16为液态 C17-C为固态燃烧关系:CnH2n+2+(3n+1)/2 点燃 Nco2+(n+1)H2O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乙烯含不饱和的碳碳双键,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烯烃通式:CnH2n n越大含碳量越大,但85.7%(无限接近)等物质量烃燃烧,耗氧量=X+y/4。值大耗氧量越多等质量的烃完全燃烧,耗氧量=y/x。值越大耗氧越多碳碳双键加成:打开一条不稳定键,生成乙烷同时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所以易取代,难加成。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乙酸;官能团:羧基-COOH 无水乙酸又称冰乙酸或冰醋酸。弱酸性比碳酸强(与碳酸盐反应出二氧化碳)有酸通性:可与碱反映 与氢之前的某些金属反应 与某些盐反应(碳酸钠,碳酸氢钠) 与某些碱性氧化物反应 可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酯化反应:醇与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反应可逆。需要有机酸和醇类。附:官能团反应碳碳双键:加成 、聚合(制聚乙烯)羧基:显酸性 、酯化醛基:还原性,作还原剂 、被氧化羟基:与活泼金属反应产氢气,显酸性、氧化、取代氨基:弱碱性 得电子能力、酸性、稳定性、非金属性、氧化性最强 最值最值碱性、还原性、金属性最强原子半径最大必 修 一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e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Fe2O3 + 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2FeCl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CuCl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2NaCl 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2HCl + O2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 2HClO 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 H2SO3 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 2NO 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 O2 = 2NO2 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 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 2SO3 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 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 + 2H2SO4(浓) CuSO4 + 2H2O + SO2 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 2H2SO4(浓) CO2 + 2SO2 + 2H2O 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 + 4HNO3(浓) = Cu(NO3)2 + 2H2O + 2NO2 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 8HNO3(稀) 3Cu(NO3)2 + 4H2O + 2NO 51、氨水受热分解:NH3H2O NH3 + H2O 5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H3 + HCl = NH4Cl 53、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NH3 + HCl 54、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 NH3 + H2O + CO2 55、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NH3 + NaNO3 + H2O 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CaCl2 + 2H2O + 2NH3 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 + H2 2HCl 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 + 2NaOH 2NH3 + Na2SO4 + 2H2O 59、SO2 + CaO = CaSO3 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 61、SO2 + Ca(OH)2 = CaSO3 + H2O 62、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 63、SO2 + 2H2S = 3S + 2H2O 64、NO、NO2的回收:NO2 + NO + 2NaOH = 2NaNO2 + H2O 65、Si + 2F2 = SiF4 66、Si + 2NaOH + H2O = Na2SiO3 +2H2 67、硅单质的实验室制法粗硅的制取:SiO2 + 2C Si + 2CO (石英沙) (焦碳) (粗硅)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 + 2Cl2 SiCl4 SiCl4 + 2H2 Si(纯)+ 4HCl 必 修 二1、Li与O2反应(点燃): 4Li + O2 2Li2 O Na与O2反应(点燃): 2Na+O2Na2O2Na与H2O反应: 2Na+2H2O=2NaOH+H2K与H2O反应: 2K+2H2O=2KOH+H2 2、卤素单质F2 、Cl2 、Br2 、I2与氢气反应:F2 + H2 = 2HF Cl2 + H2 = 2HClBr2 + H2 = 2Br I2 + H2 = 2HI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1)氯水与饱和溴化钠、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 Cl2+2NaBr=Br2+2NaCl Cl2+2NaI=I2+2NaCl (2)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Br2+2NaI=I2+2NaBr 4、Mg与H2O反应:Mg+2H2O= Mg(OH)2+H2 Al与HCl反应: 2Al+6HCl=2AlCl3+3H2 Mg与HCl反应: Mg+2 HCl= MgCl2+ H2 5、Na与Cl2反应(点燃): 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1、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2、原电池原理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 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铜):2H+2e-=H2(还原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Zn2+H2 3、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 2H2O2 2H2O+O24、Na2SO4与CaCl2反应:Na2SO4+CaCl2=CaSO4+Na2CO3 5、高炉炼铁:2C + O2 = 2COFe2O3 + 3CO = 2Fe + 3CO2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1、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CH4(g)+2O2(g) CO2(g)+2H2O(l)(2)取代反应(与Cl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生成四种不同的取代物):2、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C2H4+3O2 2CO2+2H2O(2)加成反应(与Br2的反应)(3)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CH2=CH2 + H2CH3CH3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CH2=CH2+H2OCH3CH2OH(乙醇)(4)聚合反应: (乙烯制聚乙烯)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3、苯的主要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2C6H6+15O2 12CO2+6H2O (2)取代反应:Br 与Br2的反应: + Br2 + HBr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有苦杏仁气味、密度大于水的油状液体硝基苯。反应方程式:NO2 + HONO2 + H2O (3)加成反应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 + 3H2 4、乙醇的重要化学性质(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2)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的燃烧: CH3CH2OH+3O2 2CO2+3H2O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2CH3CH2OH+O2 2CH3CHO+2H2O乙醇在常温下的氧化反应:CH3CH2OHCH3COOH5、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1)乙酸的酸性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2)乙酸的酯化反应反应原理(与乙醇的反应):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6、蔗糖水解反应: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淀粉(纤维素)水解反应: 油脂的重要化学性质水解反应:a)油脂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 油脂+H2O甘油+高级脂肪酸b)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又叫皂化反应): 油脂+H2O甘油+高级脂肪酸蛋白质+H2O各种氨基酸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1、HgO受热分解:2HgO 2Hg + O2 Ag2O受热分解:2Ag2O 4Ag + O22、CO还原Fe2O3:Fe2O3 + 3CO 2Fe +3CO2 (高炉炼铁) C 还原ZnO :2 ZnO C 2 Zn CO2 C 还原MgO : MgO C Mg CO Al 还原Fe2O3(铝热反应): Fe2O3 2Al 2Fe Al2O3 Fe还原CuSO4: CuSO4 Fe = FeSO4 Cu (湿法炼铜)3、电解电解NaCl:2NaCl(熔融) 2Na Cl2电解MgCl2: MgCl2(熔融) Mg Cl2电解Al2O3: 2Al2O3(熔融) 4Al 3O24、石油的催化裂化例如:C4H10 C2H4 C2H6 C16H34 C8H18 C8H16 C8H18 C4H10 C4H8 C4H10 CH4 C3H6 高一物理必修2知识点复习一、 曲线运动1、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2、物体做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已知当物体受到合外力F作用下,在F方向上便产生加速度a)(1)若F(或a)的方向与物体速度v的方向相同,则物体做直线运动;(2)若F(或a)的方向与物体速度v的方向不同,则物体做曲线运动。3、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合外力的方向总是指向轨迹的凹的一边。4、平抛运动: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两分运动说明:(1)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2)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零,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5、以抛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物体在任意时刻t的位置坐标为:6、水平分速度:竖直分速度: t秒末的合速度: 任意时刻的运动方向可用该点速度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的夹角表示: 二、圆周运动1、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线速度v:质点通过的弧长和通过该弧长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s/t,单位m/s;属于瞬时速度,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方向为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曲线运动,因而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2)角速度:/t(指转过的角度,转一圈为),单位 rad/s或1/s;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3)周期T,频率f1/T(4)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3、向心力:,或者, 向心力就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合力,向心力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5、向心加速度: 描述线速度变化快慢,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 6,注意的结论:(1)由于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瞬时加速度的方向不断改变的变加速运动。(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方向总指向圆心,是一个变力。(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就是向心力。7、离心运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的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三、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1、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适用条件:可作质点的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若是两个均匀的球体,r应是两球心间距.(物体的尺寸比两物体的距离r小得多时,可以看成质点)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中心天体质量M, 天体半径R,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 ) (1)万有引力=向心力 (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作圆周运动时,下面式中r=R+h ) G (2)重力=万有引力 地面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 = G g = G9.8m/s2 高空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 = G g = G9.8m/s24、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轨道半径可视为地球半径)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卫星的线速度,在所有圆周运动的卫星中线速度是最大的. 由mg=mv2/R或由=7.9km/s(3)三种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v 1 =7.9km/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 2 =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 3 =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4)地球同步卫星 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即T=24h=86400s,离地面高度 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 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此情景与升降机中物体超重相同.失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因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时,在卫星上的仪器,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 五、功、功率、机械能和能源1、做功两要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2、功: 其中为力F的方向同位移L方向所成的角 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负功之分,单位为焦耳(J)3、物体做正功负功问题 (将理解为F与V所成的角,更为简单)(1)当=900时,W=0.这表示力F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如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桌面对球的支持力不做功。(2)当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如人用力推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正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