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讲)(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讲)(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讲)(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讲)(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讲)(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重难点“精讲”】一、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1五四运动前后的内容不同: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在宣传主流思想上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五四运动后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解放运动。2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实质:新文化运动是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直接目的是反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它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以白话文为主要形式,对封建伦理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所以说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仍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3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的作用,同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的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4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片面看法。二、“民主”与“科学”(1)含义:“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制度等。“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2)评价: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三、新文化运动的“新”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3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5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2)新文化运动前期对民主科学的提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的发生又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自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振兴中华之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中国人看到新的希望。(4)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新的和平曙光,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是当时世界革命的潮流之一。(5)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屡屡失利,教训在于不能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李大钊的文章认真研究介绍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出路和革命力量。2特点(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进分子主动接近工人,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和智慧结晶。五、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阶段1三大特征(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3)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六、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的不同态及原因。(破题归纳)(1)态度: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2)原因: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素质拓展】1、史料与史证史料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史料一】 布尔什维主义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 【史料二】 上海劳动界第七册上刊登了海军造船厂工人写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宣言说:“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害还迅速的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史证:史料反映了中国工人思想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发生了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史料研习与应用21:史料主题: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22:读史三步曲粗读材料一反映了作者要求革除旧道德;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过程;材料三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存在的局限。细读材料一中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建议革除旧道德,提倡新方式的道德;材料三中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等方面都落后于欧洲。史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不断深入,人民的思想不断启发。 23:史料应用(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8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8分) 【解题技巧指导】解答选择题常见错因分析 (1)基础把握不牢迁移知识不准 对基础知识把握不牢主要是由于忽视对重大史实发生的时间的识记;对史实的前因后果理解不清;对史实的认识不科学;对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不能形成宏观的认知。由于以上欠缺,在考查对基础知识再现再认类能力时就不能准确迁移所学导致错选。(2)材料理解不透脱离题干主旨 材料型选择题要求在对历史材料透彻解读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缜密的思维,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和必要的答题技巧,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由于对材料理解不透,在望文生义的情况下迷茫决断,就会脱离题干主旨而错选。(3)获取信息不全片面推断结论 对题干材料丰富的选择题,往往对材料读不完整而顾此失彼。 技巧体验: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