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高等教育的入学制度研究.doc_第1页
本高等教育的入学制度研究.doc_第2页
本高等教育的入学制度研究.doc_第3页
本高等教育的入学制度研究.doc_第4页
本高等教育的入学制度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高等教育的入学制度研究一 入学制度简介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不是一个单纯的选才问题, 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现象, 更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 它受制于各国深层的社会背景因素, 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纵观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入学制度,大致可分为证书制和高考制。采取证书制的国家对应于中等教育终了资格认定型模式,只要学生通过高中毕业考试(或会考),并获得毕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就基本获得大学学籍登陆权和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采取这种考试方式的国家有英国、法国等。这些国家的中等教育有两个特点:第一,中等教育实行双轨制。学生再中等教育时期就开始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学校,另一部分学生进入为升学作准备的高级中学。第二,中学毕业考试非常严格。采取高考制的国家一般有大学统一考试方式,由某个考试机构负责全国考试,为大学提供选拔性信息。实行这种考试模式的有美国、日本、中国等。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是具有统一的尺度性,用一个标准衡量每个学生。二是区别性,即通过考试把考生区分为不同等级的学生采取这种模式的国家一般还有其他补充和辅助手段二 日本的入学制度目前, 日本为探索合适的大学升学考试方法进行着不断的探索, 大学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特别是近年来,考生人数的递减和以通过招收有能力的学生给校园带来活力为目标, 使通过以前的一般考试用“学力”尺度所不能测到的拥有能力的学生能够升学的这种考试的开发必要性增强了。也就是日本所谓的“ 入学地狱” 和“ 考试战争”等导致的“根据偏差值学历的入学考试”这种一边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二战后, 日本先后实行了五种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升学能力测验, 单独考试, 能研测试, 共通第一次学力考试,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一)、日本入学考试多样化的背景1 增强学校的活力作为与大学教育激活相关的重要原因, 通过吸收拥有各种各样特色的学生给校园带来活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直以来通过一般考试的选拔只允许成绩优良的学生入学,但通过吸收拥有各种特色和能力的学生来到学校, 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效果都有加倍的效果。关于这种重要性的认识在大学的相关工作人员中越来越得到认同。2 给考生和家长减轻负担为给学生多一次的机会, 日本不是采用的像中国高考似的一考定终身。通过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升学方式给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减压, 让考生从考试的学习和精神的重压之中都能得到解脱, 更充分地发挥考生的真实水平, 为大学吸收真正有能力的人才。3 日本的出生率降低日本人口的出生率正在进一步降低, 大学考试的适龄者即18 岁左右的年轻人口数量已经逐年递减, 大学的招生越来越困难, 由于不能招到一定数量的学生而导致经营困难的大学不断出现。通过多种入学考试纳入各种各样的学生入学, 保证大学的生源, 对很多的大学来说都是最具现实意义的事情。 (2) 五种大学入学考试制度1 升学能力测验。1948年到1954年,日本引入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体系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称之为升学能力测验或谓之升学适应性测验、升学性向测验!升学能力测验的目的既不是考查知识, 也不是测量智力, 而是旨在通过对学生语言推理、理解能力和非语言推理、理解能力的测试, 考查考生大学学习所必须具备的专业适应能力。测验内容分一般能力、文科能力和理科能力三部分。试题采用小题多问、判断选择的形式。试题由文部省组织的“ 试题制作委员会”制定,实行全国统考。在此期间, 知识考试与升学适应性测验同时进行, 考试科目有国语、数学、社会、理科和英语五科。考试重点在于检验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题型多采用应用题。录取时采用“三项等价单一指数”录取。即将高中成绩、知识考试和升学适应性测验三项成绩合成一项指数录取。录取时还要参考调查书, 在了解考生健康情况、品德和特长后进行选拔。2 单独考试由于美国与日本在教育理念、教学体系、教育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全盘照搬美国的SAT考试体系, 不适合日本国情, 因而升学能力测验备受指责。同时又由于这种考试采取初试、复试、档案审查三道关口的选拔方式, 学生负担沉重, 反而使考生的实际能力下降, 因而遭到社会多方反对。1955年, 日本取消了升学能力测试, 改为各大学单独招生考试。各大学自行命题、考试, 择优录取新生。从那时起, 日本大学人学选拔开始实行以标准分 又叫偏差值!决定录取的方法。大学单独招生考试制度实行几年后, 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而且愈演愈烈。如各校生源极为不均, 少数名牌大学出现“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 而二三流大学则是“ 门前冷落鞍马稀” 。更为严重的是, 偏差值选拔被推广到高中、初中人学考试和学校考试中。考生为升人好的大学, 从小学开始就进人升学战中。学校教育为追求高标准分, 大抓“ 主科” ,忽视“ 副科” 。总之, 考试制度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社会各界对考试制度极为不满, 称高考为“ 考试地狱” 。 3 能研测试20世纪6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社会上推崇“能力主义” , 认为“人的知识不如人的能力” 。1963年, 日本文部省专门成立了能力开发研究所, 试图对学习适应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等进行评价。同年秋季开始实施新的大学人学考试能研测试。能研测试包括学力考试、升学适应性考试和职业适应考试, 但大学对能研测试反应冷淡, 1968年就中止了。4 共通第一次学力考试。1979年, 日本国立和公立大学重新实施统一的大学人学考试。在1979-1989期间, 日本称之为“共通第一次学力考试”(Joint First-Stage Achievement Test,JFAST)。JFAST考试是由大学人学考试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NCUEE)组织的命题委员会命题的考试。其目的是通过考核考生对高中阶段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判断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学教育的基础学力。JFAST 融合了美国的ACT和SAT , 具有如下特点:(1) 采用客观选择题的考试方式, 通过OMR 计算机系统进行准确和快捷的考试成绩处理;(2) 不分文科、理科试卷, 所有考生都要参加全部5个学科(国语、外国语、数学、理科和社会)的考试;(3)参加JFAST考试后, 国立和公立大学还要进行第二次单独考试。考试科目、内容和方法由学校甚至院系自行确定。第二次考试的目的在于弥补第一次统一考试的不足, 进一步根据各学校的特殊要求考查考生是否具有该学部、学科的适应能力, 突出专业特色。至于两次考试成绩在录取中所占的比例, 则完全由大学自行决定。各校都有自己的侧重。如1985年, 国立大学94所中有39所偏重第一次共同考试的成绩( 占总数的41%),有7所侧重第二次考试的成绩( 占总数的9.5%)还有的大学虽然也看第一、二次考试的成绩, 但更重视调查书与高中推荐书等其他资料。5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共通第一次考试在日本实施了11年, 它为各院校人学考试之前提供了一次最初的甄别, 在各方面都受到了积极的评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些大学却使用第一次考试的结果作为惟一的录取依据, 高中为争取升学率频繁地考查学生。因此, 为帮助纠正大学人学畸形竟争的不利影响,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1985年提出, 共通第一次考试需要被一个新的共同测验所替代。因此, 自1990年起, 开始实施新的考试制度, 即大学人学考试中心考试(National Center Test,NCT)。NCT是在JFAST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后实施的, 以判定考生对高中阶段基本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主要目的, 旨在保证各种各样的选择原则和标准适合于考生不同的个性、能力和性向。同时还有更深一层的作用, 那就是帮助国立、公立大学在第二次的人学考试中进行适当的改进, 增加考生同时参加多个大学人学考试的可行性, 实现人学选拔的多样化。利用中心考试的大学包括所有的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以及部分私立大学。开始实施中心考试的1990 年, 利用中心考试的私立大学只有16所(19个学部)。之后逐年增多,2002年利用中心考试的私立大学增至311 所 (762)个学部, 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大学人学考试体系改革的成果。(3) 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的现行模式 目前, 日本大学人学考试实施分两个阶段进行人学学力考查的制度:第一阶段为全国统一实施的考试,即NCT;第二阶段是各大学自行实施的考试。1. 考试组织。从考试组织机构来看,NCT由国家考试机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实施,第二次考试则由高校考试机构独立组织与实施。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既接受文部省的领导又独立于文部省之外,实行政务分开。“政”属于文部省,“务”在考试中心。政策性规定由文部省发布,具体实施、考试、评分等由考试中心独立完成。因此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是大学入学考试的执行性机构,设有评议委员会、行政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研究部等机构。2. 考试内容。NCT以文部省制定的高中教学大纲为标准,考试内容以中学教学中最基础、最主要的内容为主。考查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这些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适当脱离课本的分析能力。统考科目覆盖高中所有必修课程,设国语、地理历史、公民、数学、理科、外国语6科31门。考试科目虽多,但是否利用NCT,如何利用NCT,则由各大学自主决定。考生需根据报考大学的要求和自己的能力、志向,从6科31门中选择相应的学科和科目参加考试。第二次考试的内容和科目由各大学根据各专业的要求和特点自行决定。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性向等方面的考查,一般考1-3个科目。如东京大学按文、理科分组各考4门,文科为国语、数学、社会、外语理科为国语、数学、理科、外语。早稻田大学则按不同院校设置考试科目,各考4门。3.考试方法。NCT采用笔试的方法,题型全为选择题,有正误选择、多项选择、连接选择等。答题采用“符号选择方式”,即试卷与答卷分开,考生答题时只在答卷固定的格上用铅笔涂色,阅卷由计算机进行,是典型的标准化考试。第二次考试由各大学单独出题,大多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办法。如东京大学就明确要求部分理科组考生加试面试。笔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有的还要求加试英语听力。4.录取方式。日本大学入学录取方式最大的特征即标准的综合化。考分只作为录取标准之一,另外还参考中学成绩、调查书等资料进行选拔。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资料并非只作为最低资格考查时使用。不少高校选拔新生时,中学成绩、调查表成绩占有极大的权重,甚至可以决定录取与否。即使是重视考试分数的大学,也是综合第一次统考的成绩、第二次考试的成绩、调查书等进行评定。因此, 考试结果只是众多参考资料之一,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日本给予高校极大的录取自主权。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的新生都由各大学自行决定录取与否。政府完全尊重大学的自主权,不加干涉。大学不仅可以自行决定学生是否要参加第一次考试以及考试的科目,而且可以决定第一次、第二次考试成绩以及其它资料在选拔中的权重。可以说,从最初的考试到最终的录取,一切皆在高校的掌控中。值得一提的是,为使大学能真正招到“想要的学生”、考生能考上“想上的大学”,日本在探求大学选拔多样化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如采用综合选拔、入学考试、推荐入学、AO入学考试以及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入学选拔等多种方式。这些选拔方式在大学新生录取中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拟年推荐入学选拔的新生,占了新生总数的31.7%。综上所述, 日本现行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由两次不同性质的考试组成。从考试模式来看, NCT是典型的统一考试型;第二次考试则兼具了综合评定型和推荐保送型的特征, 由此形成了日本大学人学考试独特的复合型模式。从考试功能来看, NCT以考查高中基础知识为目的;第二次大学单独考试以考查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能力为目的。两次考试互为补充, 使考试的多种功能由两次不同性质、不同模式、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考试分别承担, 因而减少了考试命题的难度, 同时也提高了考试的效度。从发展趋势来看, 日本现行大学人学考试制度强调保障学校的自主权和突现个性自由, 体现了日本自第三次教育改革后, 在“ 重视个性” 原则指导下, 大学人学考试制度由“选拔人学” 向“ 选择人学”转变的趋势。此亦是日本大学人学考试制度未来改革发展的重点之所在.(四)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特点1. 考试内容重能力测试国家中心测验的内容以高中阶段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主,不允许出现难题、偏题和怪题,考试科目共5 门18 科,考试的难度不超过第一次共同考试的水平。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负责试题的命制、试卷的印刷及发放、考试指南的编制、考生报名、准考证的发放、监考规则的制定、指导考场等工作。考试方法仍以填涂为主,但要进一步探讨学生思想能力、思考过程以及考核综合能力、理解与判断能力的办法。这就使考试不再是一个检验学生记忆力的方式,真正做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2. 扩大考试次数, 给一试失败的考生以再次机会日本中心考试以及单独考试相结合的现行高考制度,使得考生在一年内向多个学校多次挑战成为可能,即实现“考试机会的复数化”,不再是“一考定终身”,减小考生的压力,让他们轻松应战,以取得更好的成绩。3. 评价尺度多元化大学在招生时不仅看考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看他们的兴趣、特长、适应性和各种能力,从多个方面加以评价。招生时注意参考高中的调查书和各种学习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就业经验、活动经验等的记录及成果等调查材料。三 中国新时期大学入学制度分析以及启示 (一)中国大学入学制度现状1.考试组织。中国现行的高考是集中统一的考试管理模式。教育部和省、市、县分别成立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共同构成中国高考的组织机构体系。国家教育部主管,各省市县招生委员会在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招生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下负责本地区招生工作。气职责是:执行国家教育委员会下达的招生计划;组织本地区考生报名、政治思想品德考核、身体健康状况检查、考试、阅卷、评分及录取工作,开展招生、考试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宣传工作;保护考生和招生工作人员的正当权益,调查处理本地区招生工作中发生的重大问题。到2006 年,全国高考自主命题的省、市已达16 个,基本形成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格局。2.考试内容我国高考内容主要是“3+X”模式。但并不是千篇一律,省与省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3+文综/理综。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文综指的是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理综指的是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采用这种模式的省份占大多数;二是3+大综合+1。3仍然是语文、数学、外语,大综合是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的综合,1指学生根据志愿在六门课程中任选一门,比如河南、上海、广东就是采用这种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省份比较少;三是3+大综合方案。江苏高考即采用此方案。四是新3+X方案。广西本科招生试行新的3+X方案,X为政、化、生、史、地、物、综合中任选两科,并将专科(高职)由自治区命题另设一次考试。2004 年, 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进入实验。2006 年9月,教育部2007年新课程高考大纲已经出台。4省区的新高考方案主要内容如下:广东省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方案。“3”为语文、数学和外语。“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全部只考新课标的必修课内容,力求达到为考生减负的目的。“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 门学科,任选一科。山东实行“3+X+1”方案。“3”指语文、数学( 分文科/理科) 和外语3 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3 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 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报考文史类、文科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文科综合的考试,报考理工农医类、理科艺术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理科综合的考试。“1”指基本能力,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考生都参加基本能力考试。海南实行“3+3+基础会考”方案。“3”指语文、数学( 分文科/理科)、英语;另一“3”是指文科考政治、历史、地理, 理科考物理、化学、生物; “基础会考”,文科生考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理科生考政治、历史、地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宁夏实行“3+文综/理综”方案。“3”指语文、数学( 分文科/理科) 和外语3 个科目。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3 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3.招生与录取。我国多年来的招生政策是由国家确定各大学在各省招生的名额,按照招生计划数和考生总分排名来划线录取。考试结束后,考生估分填报志愿,录取时由计算机检索学生填报的志愿顺序,符合哪所学校就向哪所学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2003年,教育部特许22所重点大学拿出5%的招生名额自主选拔录取新生2008年已经增加到68所。2009年又增加了8所高校批准他们实施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则是指试点高校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招生程序及要求所进行的自主选拔录取工作。教育部规定的对考生的要求主要有:符合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条件的高中毕业生,应由所在中学或专家推荐,也可本人自荐,由所在中学向试点高校提供或确认其在高中阶段德智体美发展情况以及获奖、特长等证明及写实性材料(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应提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再由试点大学自行组织初选、文化测试、面试、审核等项工作,经试点大学确定同意的入选考生,还必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市确定的与试点高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省级招办应向考生选报的试点高校投档,试点高校对通过先期考核和公示、统考成绩符合要求的考生进行录取。(二)存在的问题:1.考试内容:虽然说现行的考试科目多种多样,但是仍存在问题。例如综合题只是各科题目的简单拼凑,很少有实际意义上的跨学科的、能考查学生能力的综合题;在新的高考模式下,学生的压力比以前还大,因为综合科看起来只考一门,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实际上要学好六门。这种迫使学生在自己的弱项上下工夫的做法,既加重学生不合理的学习负担,又势必引导其平均发展;还有高校是否选出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是否有利于中学的教学、是否处理了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等问题,都在讨论之中。考试内容仍然过于单一。虽然有了综合考试,但分类依然单一,多数省份高考采取了“3+小综合”,基本上是原“3+2”科目设置的翻版。而少数省份实行的“3+大综合”模式,是对所有考生都考同样科目,学生的专业性不易被发现, 学校的专业特色也难以满足;虽然高考命题进一步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但是“遵循统一考试大纲和现行高中教材版本”的命题原则,最终把考试内容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虽然高考既考知识又考能力,但对能力的考查却侧重于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实质是强调了知识的核心地位,缺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考查。2.招生与录取在统一录取体制下,考试分数在录取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情况下,高校最终的录取结果与考试分数从高到低的排序情况高度吻合,录取人数就是最后一名被录取考生的考试名次。而考试得分的高低与综合能力素质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这种把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录取方式,导致许多真正优秀的考生失去适合自己的教育机会,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现行高考制度仍未能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大多数考生只有一次争取上大学的机会一些考生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现行高招制度填报志愿过程信息不透明, 考生需要估算自己的分数, 一般都往低里估, 会错过很多机会。对于自主招生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但这种权利只限于某些专业,自主招生也有名额限制,占计划招生的5% ,只针对少数尖子生而言, 不仅成本过高, 而且过于复杂, 无法推广。而且,这些考生先参加自主招生后,参加高考,实际上有了两次选择的机会,对大多数考生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由于自主招生的结果和高考的结果往往无法吻合,容易导致自主招生录取结果的不确定性。不是考生的高考成绩没有达到自主招生学校的录取标准,就是考生的高考成绩使他能够进人一所比他参加自主招生的学校更好的学校。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主招生录取结果的无效。劳师动众,却难结正果。这是自主招生目前并不被广大高校、中学和考生看好的重要原因。3.公平问题:各地高考分数线相差悬殊,有的省市之间分数线相差上百分,导致一些基层考生丧失了升学机会,使地域间知识、人口素质差别日益拉大;各省区都有各自的高考加分规定,如民族分、户口分、“三好”分、劳模分、特长分等等,为暗箱操作提供了机会, 加大了高考招生录取中人为因素的作用;个别地区仍发生利用现代化工具有组织的集体舞弊,参与者既有社会不法分子,也有系统内工作人员,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一些高校发生违规招生乱收费事件,损害了高校招生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形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少数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游离于国家招生体制之外组织招生活动,致使虚假宣传、社会中介组织抢夺生源、招生诈骗等活动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招生工作的正常秩序。(三)改革1.考试内容可以拓宽“X”的范围,“语、数、外”是每位考生必考科目,“X”作为考生选择的考试科目,可拓宽到中学开设的全部课程,包括音、体、美以及涵盖中学全部课程的“综合科目”。增强考生选择考试科目的权力,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来选择科目,不搞一刀切。这样,使不同层次的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考试科目,不但真正体现了考生的个性,而且可以使高校选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减轻了考生的负担。2.加强选拔的过程化我国在高考录取方式上要破除“考试成绩决定命运”的方式,将高考成绩和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特长和能力表现情况一并作为参照条件,将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和主体性评价。尤其是对那些独有特长的学生更要恰当看待高考成绩。当然,在我国庞大的高考群体中,这样做必将加大高考录取工作的负重和难度。有鉴于此,可以尝试建立考生和高校之间的沟通机制,考生如果认为高考成绩有失正常能力表现,可以向所报考院校招生单位提出参照申请,院校将参照其他条件决定该生的录取情况。3.招生与录取的方式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高校专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高校对于新生要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而各个高校不同的层次、传统,办学条件、方向与特点也决定了不同的高校对于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满足这种多样性、复杂性与不同,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有利于高中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的自主招生应该是面向全社会的,高校自主选择学生,学生自主选择高校。但在目前我国的国情下,高校完全自主招生还不现实,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介人、管理与监督。因此,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高校将自己的招生计划,录取依据通过教育考试院向社会公布,考生再根据这些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然后高校再在教育考试院的管理下进行录取。一个考生可以报考多所高校,教育考试院则无保留地将这些志愿投向考生所报高校。如果出现多所高校同时录取的情况,再由教育考试院负责通知考生,由考生决定选择哪所高校。录取依据应该包括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评价结果三个方面。高考成绩除了对总分和单科成绩做出规定外,高校还可以对根据学校与专业的具体要求,对考生选考的科目做出规定。与此相应,实行高考报名、组考的社会化,同时可以考虑一年举行两次文化考试。在试后填报志愿过程中应改估计分数为得到了准确的分数后再填志愿,这时候有关的学校都应该把自己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开,做到信息完全公开条件下填报志愿,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遗憾。4. 实施相关的配套改革,保证高考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加强考生的考试诚信教育, 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要强化政府职责,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要对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实施“倾斜”的投入政策,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解决目前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从从报名资格的审查上,从考风考纪的管理上、从政策的执行上体现高考的公平性。我国的大学入学制度正不断的进行改革,为了保持稳定, 循序渐进, 这一过程可能要十几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但任何体制的重大变化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只要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逐步完善,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人才培养、中学教学和高校发展的高考制度是完全可能的。(4) 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对中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一些启示1 给考生更多的选择 以前日本都是用所谓的“偏差值” 分数来判定学生的优秀与否, 作为升学最重要的手段。但随着对个性人才需求的增加, 也为了给校园带来活力, 增强教育效果, 日本的教育界开始了对入学考试尝试各种各样的改革, 并成为一种主流。考生在考试方式上有了更多自主性, 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 更有利于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实力。如: 考生在“前期日程”的考试中没有被录取的话也可以参加“后期日程”的考试, 有多一次的选择。而推荐考试比全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