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报告.doc_第1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报告.doc_第2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报告.doc_第3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报告.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报告书目: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校注 徐调孚 作者简介: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 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著的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最负盛名的著作之一,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作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王国维先生深受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学者的影响,他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相结合,在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洗礼后,构成了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古典文学精粹做了重新评论。这样,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作为新旧文学的分水岭,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想,即是 “境界”说。并将其作为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全书开篇即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正所谓开宗明义,直入主题,并以之统领其他论点,作为全书的脉络,贯穿全部其他主张。“境界说”不仅是创作原则,也是批评标准,用来论断诗词的发展演变,评价词人的成就得失,作品的好坏,词品的高低。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纵观全书,粗略读之内容看似简略、分散,不成体系,称不上宏篇。细细读来却发现品评得当,恰到好处,有的一笔勾勒点到为止,有的则深入其理,详加分析论证,绝对称的上“评的有理,评的独到”。下面稍列几点,以作分析。壹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作为全书的开篇,开宗明义,直接提出全书的核心观点“境界”说,认为境界是表现诗词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可以理解为:无境界,不诗词。只有有境界,诗词才能充分完成作者的情感表达,形成诗词本身的意境,使其具备一种意蕴,才能和读者共鸣,有境界格调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具有流芳百世的可能。五代、北宋诗词之所以兴盛,长久的原因,正在于此,对五代、北宋诗词给予了高度评价。贰: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王国维先生认为有造境和写境的区别,何为造境,何为写境?造境就是一种作者本人主观的创造活动,属于作者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和表达,它的内容来源于我们真实的客观世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但却又不完全相同,在这里,造境既包括对现实世界的描写,又有作者主观意念的理解,修饰和润色。写境,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然二者颇难分别”,这是由于所造之境来源于客观自然界,又高于真实自然,而所写之境不仅是对外在物质世界完全的客观描述,也要有人内心情致的升华,王国维先生对于词的创作,对造境提出了合乎自然的创作方法,对写境提出了邻于理想的期待。正如冯延巳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语,俊朗清雅,意蕴丰盈。纯粹的虚构与写实固然重要,究其根本最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娟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树立尔。在这里,又进一步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在这里,是谁的眼泪,是作者的,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存在,其内心情感感同身受,这就是有我。“可堪孤馆闭春寒,杜娟声里斜阳暮”,细细品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我们更多地是感到作者的主观情感附加在这意象上的画面,这两句诗都是有我之境,作者带着自己的心情去感受周围的景物,作家参与到情景设置当中,将客观景物主观化,达到一种景与情、人与自然的融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在这里王国维先生认为是无我之境,因为在我们读来,更多的感到的是对天地自然之间风景的描写,读者的感觉来源于对风景的直接感受,在客观景物上,没有作者过多的情感体验附加到上面,即使是这样,我们依然能体会那风景的钟灵毓秀,万般可人。陆: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这里王国维先生直接阐明了“境界”的存无,在于“写真境物,真感情者”,是一种真情实感的表达。 作者必须先对所描写的对象有鲜明真切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放诸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方才使作品有境界有意境,无论是“写境”,还是“造境”,不管是外在实物还是内在感情,还是虚构的幻境,作家必须对他们有真真切切的感受,缘情感发。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因袭摹仿,矫情做作,那也只是“无境界”。因而作者要善于表达内心的真感情,融入诗词,融入性情。例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就是对有真感受而苦于辞不达意的作者的指引,是真感情营造出来的真“境界”。贰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既是对于创作也是人生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经典描写,他对于人生境界的诗词概括已经成为经典名言为世人所闻。第一种境界即入门前,在寂寞中摸索的阶段,登上高楼,望尽天涯,既是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也是在讲人生要立志高远。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未径、上下求索的执著与忍耐,付出艰辛和血汗的阶段,人生没有血汗的付出就不会有喜悦的收获。第三种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经历人生的迷茫和歇斯底里的努力,最终参透人生真谛的喜悦与释然。王国维这段话鞭辟入里,对原有诗词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只是,在我们看来,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遍,蓦然回首间终成正果。有的人未上高楼,就已先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直至蓦然回首呢?肆O: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什么叫做“隔”,什么叫做“不隔”?叶嘉莹先生说:“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如果作者根本没有真切之感受,或者虽有真切之感受但不能予以真切之表达,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于做作,如多用“代字”,乃至一些浮而不实的“游词”,以致或强或弱地破坏了作品的意象的真切性,这就难免使读者欣赏时犹如雾里看花,使读者不能获致真切之感受,产生了“隔”或“稍隔”的感觉”。归根到底,“隔”与“不隔”的关键还是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的表达“真感情,真景物”。其实 “隔”与“不隔”各有千秋,各有利弊。“隔”一层,朦朦胧胧,花非花,雾非雾,加一点人工雕琢更显意境深远悠长。“不隔”直抒胸臆,情韵在白描间自然浮现,浑然天成。总体来说,人间词话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敢为天下先,第一个做出了伟大的尝试,用传统的词话形式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自成体系,形散神不散,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观点新颖,理论精辟,在词话论著中,称得上是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在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在古往今来的中国词话,诗话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划时代的作品。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对其崇高地位做了高度评价。后记:俗语有云,“读万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