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初级分配制度公平性偏失分析.docx_第1页
我国初级分配制度公平性偏失分析.docx_第2页
我国初级分配制度公平性偏失分析.docx_第3页
我国初级分配制度公平性偏失分析.docx_第4页
我国初级分配制度公平性偏失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初级分配制度公平性偏失分析 姓名: 徐荣华 指导老师:唐礼武 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不再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分配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由市场根据自身的特性进行的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方式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带来了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开,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非常快,中国社会已出现了个人收入差异巨大的阶层。分配的不公平越来越显著,阶层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必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如何控制合理的阶层收入差距是政府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探索缓解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相关对策。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引言。引言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写作本文的原因以及目的,另外还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以使我们对我国分配制度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第二部分即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章说明我国确立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至最终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说明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参与分配原则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第二章说明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并说明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如果差距继续扩大而不加以控制,则会严重损坏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社会和谐的危害。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三章主要指出分配制度的完善方向,主要从立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的资源配置等方面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逐渐达到社会公平。 最后,论文提出建立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当前必须搞好以下几项工作:1.积极推进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3.防止行业垄断,完善竞争机制,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5.完善政府调控职能,加大再次分配的力度。关键词 分配制度 公平 差距目录中文摘要2目录3引言4-5第一章 分配制度的主要问题及成因.5-81 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52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5-81 劳动力自身的差异性.52 市场经济内在缺陷是扩大收入差距的必然因素.63 分配制度的变革是收入扩大的重要原因.6-74 再分配手段没能充分发挥调节收入的功能.7-8第二章 我国分配制度导致差距扩大的现状和不利影响8-101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8-9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82 我国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8-93 我国各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92 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9-101 适度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92 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9-10第三章 创建起点公平的分配政策11-12发展教育事业,保障教育机会的公平.113 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保障充分就业11-124 打破行政性垄断,鼓励竞争125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12第四章 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12-15 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12-13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13-14防止行业垄断,完善竞争机制,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1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14完善政府调控职能,加大再次分配的力度.14-15结语.15参考文献.16引言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来看,由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化,日益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现象不断增加,但工人劳动力价格明显相当较低,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却身份倍增,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在分配中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差异,同时各种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的蓬勃发展等都表明着其他要素参与分配,获取收益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另外一种现象: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转轨阶段,各种体制,制度仍不完善,从而在分配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不合法现象: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各个阶层和群体的收入分配水平的差距日益拉大,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58,59岁现象以及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这一切均要求我们不断的转换观念,重新认识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分配制度。 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理论界得反复讨论与实践的不断总结,我国逐渐放松了对分配方式的多种限制,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虽然这是我国对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通过理论,客观事实,经验等方面为依据,对我国分配制度的不公平性做详细的论证: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以下概念进行界定:1 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列宁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描述的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概括,并由斯大林最终确立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一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就是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依据和尺度,进行个人消费品的相应分配。按劳分配中分配的不是“不折不扣”的而是作了各项扣除后的劳动所得。即如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指出的:“生产者得权力是和他们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统一尺度劳动来计量”,“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另外,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是需要一定条件和前提的,即:商品生产和交换已经消亡,个人劳动已经不再需要经过商品价值这个中介来实现而是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从而生产者可以凭借劳动凭证从社会的库房中直接领取相当于自己对社会贡献的劳动量的产品。2 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就明确概述了生产要素这一概念,认为“简单的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从决定劳动生产力的角度指明劳动过程的要素包括:劳动,科学技术,管理,生产资料和土地。他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不仅抽象地概括出了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归结为“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明确指出二者在产品形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认为作为客观因素的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而作为主观因素的劳动力“它的运动的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3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十六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的新概括,这一创新思想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这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及其在生产经营中的投入,都应按照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与贡献向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支付代价,或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带来相应的收益,从而形成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第一章 分配制度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 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的分配制度主要是指:“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即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悬殊不仅表明我国不同阶层之间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管理、技术、土地、自然资源的占有上已存在着巨大差异,更重要的是这种差异使他们在入世以来的激烈竞争中处于截然不同的竞争地位,无法获得均等的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投入与收入直接相联系,要求根据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稀缺程度及产出效率来给要素提供相应的报酬随着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分配中地位的大幅度提高,高级经理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等群体的收入继续提高,而相当一部分农民、受冲击行业的普通劳动者等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的人群,收入进一步下降。失业人数上升直接导致贫困群体扩大。入世后,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这一方面为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另一方面也使那些缺乏劳动技能,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劳动者更难以找到工作。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内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也将会逐步向国际市场的标准靠拢,入世后他们的收入更有一个较快的增长。这些因素都加剧了阶层收入分配的差距。因此,在入世以来的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贫富分化问题更趋严重。2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我国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其原因非常复杂。认真分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助于针对性地寻找缓解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归纳起来,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劳动力自身的差异性劳动力自身的差异。在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架构中,劳动者对生产要素占有状况和素质很不一样,是影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在资金、资产、技术(艺术)、文化、管理和劳动力等多种要素中,有的占有得比较多,而且质量还比较好;有的占有得比较少,而且质量比较差;有的只占有劳动力,甚至劳动力还不是很强壮的。这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之后,根据效率优先的原则,前者得到的收入分配就多,中者得到的收入分配就少,后者得到的收入分配就更少。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不仅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发展较快,而且大大加快了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这样使相当一部分一般劳动者适应不了高新技术的要求,要么被淘汰失业,要么调整到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也低的部门或岗位工作,当然这样的部门或岗位的经济效益也低于技术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或岗位。2 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必然因素 改革开放后实质的内容就是“从计划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对此市场机制本身是无能为力的,亦即市场经济必然要产生“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这可以说是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之一市场的平等竞争只为竞争者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机制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它能充分调动人们生产和劳动的激情,特别是能突出地解决资源配置中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的问题,但它并没有特殊的才能去寻求解决资源配置中的为谁生产的问题的最好答案。市场经济本身有一种难以抑制的自发倾向,即自发的使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收入趋于分化。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本身不但不能消除贫富差距,相反有可能扩大这种差距。市场不能解决分配的公平性,反而会加剧分配的不公平。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收入差距扩大的必然因素。3 分配制度的变革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全国代表大会或中央全会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总结,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1987年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除了按劳分配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凭借债权取得利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中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险补偿;私营企业雇用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以上这些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国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受益分配。”1997年的十五大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2002年的十六大指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纵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的改革历程,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从打破平均主义为突破点,在一步一步地深化和一步一步地完善。这一轨迹可以表示为: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许主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董事会、经理层等经营管理阶层、技术拥有者等可以根据各自的贡献取得报酬。这种分配制度的变革,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是合理的和必要的,但从宏观上看却是不公平的,从阶层收入分配的角度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进入市场的不同阶层所占有的生产要素是不公平的,它包括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人的天赋和劳动技能的差别等等。改革开放前,按劳分配的原则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收入差距很小。改革开放后,真正做到按个人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由于劳动者的素质、技术水平和劳动能力的差别,不同的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互不相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报酬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承认了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从而积大的调动了不同阶层经营的积极性,促进效率提高,而非劳动收入的获取是有条件的,如占有资金或资产的多少、文化程度的高低、经营能力的大小等。特别是在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而由于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不均等,个体之间的综合素质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要素的分配决定产品分配的基本原理,在此条件下的收入分配不可能是公平的。第二,阶层之间的竞争机会是不均等的,各阶层的经济背景与家庭负担状况往往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即使按照统一公正的效率原则进行产品分配,在现实中也必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不公平性。4 再分配手段没能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通过对高收入者征税,对低收入者进行转移支付等手段实施再分配,是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的基本责任。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各种再分配手段并没有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高收入的调节不力。税收特别是个人收入所得税税收是调节高收入的基本手段,但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不够。当前,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56.4%(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年报公布的数据);而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甚至不少名列榜首的富豪却没有缴纳个人所得税。其二,某些形式的转移支付制度明显向高收入群体倾斜。有关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医疗、住房等福利体制方面。相当多福利源于税收,或源于应属于税收的部分,向社会成员提供福利属于再分配范畴,按道理应向低收入群体倾斜,但事实上却不是。比如诸多福利基本上只是提供给城市居民,收入总体低下的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在城市内部,由于福利体制是通过部门和单位实施的,掌握或接近政府福利资源的部门和单位就更容易获益,而在事实上,这些部门和单位通常也在初次分配过程占有优势。在具体的单位和部门内部,类似问题也非常明显。近几年来虽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但总体情况并没有太大改观。 第二章 我国分配制度导致差距扩大的现状和不利影响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我国收入分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呈现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城乡、地区、各行业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效率得到保护的同时,社会公平受到严峻挑战。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许多实惠,我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确实在扩大,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根据有关数据估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额增长了10倍,但财富分配很不均衡,不足10%的人口拥有50%的储蓄和现金,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较大。2000年城镇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困难户人均收入的相对差距为5.7倍,到2008年扩大为8.7倍,前者增加了10041.1元,后者仅增加了1980.9元,前者是后者的27倍。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曾出现缩小的情况,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个先上升后扩大的过程。从80年代中期开始,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过程,到1994年达到最高水平,差距比率接近2.6:1。从1995年起,城乡收入差距有所下降,其根本原因是政府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相应地,城乡个人收入比率在1997年下降为2.21,随后,城乡收入差距开始回升。2004年有所回落,但2005年的个人收入比率又开始上升,达到3.22,比1990年升高了47个百分点到2008年更加明显。同时还要看到,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要比现行统计资料反映的更大一些。毫无疑问,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这一时期全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一推动因素。2 我国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全国统一的计划政策、统一的工资水平,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区的收入差距,尽管存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但并不太大。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与此同时,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不同地区之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居民收入,农村居民的地区差距也进一步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东部最高,其他地区比较接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是东部最高,东北地区和中部次之,西部最低。3 我国各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前,行业间居民收入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收入差距并不很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需要等原因,行业间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扩大的趋势更加的明显。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部门之间和行业之间的职工工资差距趋于不断扩大,成为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20世纪90年代,各行业绝对收入水平都有增长,但增长的程度和速度各不相同,由此导致了各行业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公布的系列收入分配报告显示,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别。在2005年平均货币工资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之比为4.88:1.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明显,行业之间尤其是垄断性行业与传统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继续呈扩大之势。2005年计算机,信息行业与农林之间的差距为32249元。综上所述,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突出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和各行业间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从一个居民收入比较均等的社会转变成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社会。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值得探讨。2 分配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从唯物辩证法和经济运行发展规律的角度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我国目前处于并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我们只有两个选择:或是继续走共同贫穷的老路,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进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看,根本不可能使所有人同时富裕起来,只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具有两面性,适度收入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1 适度收入差距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市场机制的建立和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改革初期,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引入以奖金为主的激励机制扩大了中国居民正常收入差距。由于竞争机制所产生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和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企业转制,资本、技术等主产要素参与分配,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但这种适度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合理利用生产要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方面是有益的。 居民收入差距分配不均有利于私人资本的形成。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在投资要有一定启动成本的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均促使收入分配向高收入阶层倾斜,有利于私人投资的增加,也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的投资热情及投资的利润的积累。一方面,收入差距扩大所带来的金融资产向少数人群积聚的分布格局,加速了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进而促使直接投资的比重提高,改善了投资结构。另一方面,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金融资产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客观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增加经济活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2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合理的收入差距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转型期出现一定的贫富差距是正常的。但如果对收入差距扩大不加以正视和控制,则会严重损坏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社会和谐的危害。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改革的深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危害社会的稳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违背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一方面,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是通过不平等竞争或非法手段获得的,容易使人们产生不满情绪,不利于鼓励勤劳致富。另一方面,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是对最广大群众利益的严重损害,意味着少数人掠夺了广大群众本应得到的一部分财富,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而且,过大的收入差距也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切都会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危害社会的稳定。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影响经济的增长。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动摇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因为过大的收入差距难免会使人们对改革产生疑问和误解,认为改革就是让一部分人暴富,使大多数人贫困,这就势必会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二是阻碍改革措施到位,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既得利益者必然会采取一切手段来影响收入分配政策的制定,使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措施大打折扣,有可能使社会陷入“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中,从而阻碍改革的进程,影响经济的发展。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影响个人正确的价值观。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社会负面心理因素不容忽视。虽然在改革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都有所提升,但总体的收入差距会在个体生活感受中产生“放大效应”,降低社会中下层群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因为贫富差距的扩大,部分群体心理日渐失衡,“仇富”心理和“仇官”心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收入差距过大还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些其他的消极影响,它会诱发或加重失业率上升、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风险。收入差距过大,分配秩序紊乱,也会进一步加剧社会风气的恶化。一方面,社会暴富阶层中一些高收入居民的奢侈支付行为易引发经济结构的畸形化,并引起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另一方面,一些暴富者畸形的消费模式在社会上诱发了追求物质享受的潮流,导致“拜物主义”、“享乐主义”的蔓延,败坏社会风气。更有甚者,一些人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甚至依靠非法收入而暴富,偷、盗、抢案件增多,这严重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第三章 创建起点公平的分配政策 起点上的公平也就是机会的公平,它是决定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环节,如果剥夺了起点上的公平也就意味着剥夺了后续获得一切权利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要努力创建起点公平的分配政策。1 发展教育事业,保障教育机会的公平 发展教育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其收入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就越多,劳动能力和素质就越高,劳动效率也就越高,进而他所获得的收入也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保障教育机会的公平,从而使人们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助于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公平。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我国对教育投入的资金极其有限,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国家应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满足各方面对教育资金的需求。此外,我国教育资金的投入也极不均衡,从总体上来看,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如对城市的投入,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远不如对东、中部地区教育的投入,为此国家要特别注重对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教育方面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投入,从而使东西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落后地区的居民也能像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一样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保障其教育机会的公平。其次,要发展正规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形式,实现教育途径的多元化。除了正规教育之外还有其他诸如函授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网络教育、电视教育等其他形式,国家在发展正规教育的同时也应积极发展这些其他类型的教育。其他类型的教育可以为那些没有机会接受到正规教育或者想继续深造的人提供再教的机会,并且这些教育投资少、回报率高,人们可以利用它们随时“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从而适应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需要,最终还可以提高劳动收入。再次,国家和学校两方面都要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扶持力度,使贫困学生不至因负担不起教育成本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此国家应建立健全助学贷款制度,保障充足稳定的贷款资金,还可以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学校方面应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学金,资助那些经济困难但学习非常刻苦优秀的学生。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为贫困学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从而可以解决日常开销。 2 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保障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状况的好坏关系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就业问题的解决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要努力解决好就业问题。 首先, 要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机会的不足已经造成市场上供求双方力量的失衡,致使一部分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不能就业,也就没有收入来源。为此政府应采取措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政府可以大力发展那些吸纳劳动力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鼓励支持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总之应拓宽就业渠道,保障人们充分就业。 再次, 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为此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尽快出台农民工权益法、反就业歧视法等相关的法律政策,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 3 打破行政性垄断,鼓励竞争从而致行政性垄断主要包括上一章提到的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这些垄断因素不仅不利于形成统一、开放、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由于其垄断了市场和价格,使垄断企业长期以低质服务来收取高价,也严重影响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为此,我们应打破行政性垄断,鼓励公平竞争。首先,应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政企分开,这是打破行政性垄断的前提和关键。为此应切实采取措施减少国家公共权力对资源配置的主导;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的行政隶属关系;建立并完善新型的政企分开的投融资体制;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督上来。其次,要逐步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对于关系国家安全或公益性强的产品和服务,应在实行价格听证程序的基础上决定其价格。除此之外,政府应扩大市场准入的范围,允许一些民营企业的进入,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价格逐步由市场形成,而不再由政府管制。再次,要严格贯彻执行反垄断法,此外还应建立一个权威性高并且独立性强的反垄断主管机构。行政性垄断往往会涉及到与政府有着利害关系的企业,为此对其立案、查处都会受到利益牵连方的百般阻挠,查处难度会很大。这就要求反垄断机构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并且还必须独立于其他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之外这样的话反垄断机构的规制活动才不至于被干扰,才能保持中立,从而可以公正执法。 4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低收入阶层的正常生活。因此,在缩小阶层收入差距的思路中,不能不考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石。按照“十五计划”的规划,今后应努力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把更多的人纳入到社会保障范围中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是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共享的社会。“公平”,首先体现为“机会的公平”,如果大多数人被社会保障制度排除在外,享受不到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那这个社会就是不公平的、不和谐的。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现阶段水平可以低一些,但不应该有漏洞,应该实现全面覆盖,让全体国民都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我们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应该是一个能够覆盖全民的制度安排,一个能够很公平地让所有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其次,拓展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改变过去“单位办福利”、“企业办保障”的老办法,应建立一种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按比例共同出资、共担的筹资机制。目前,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一是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二是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在稳定这两条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还要开辟新的资金筹集渠道,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 第四章 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综合前面三章的论述,要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为了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要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针对第三章所分析的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种种原因,提出以下建议:1 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抑制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使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赶上城市居民。要做到这一点,不是采取降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办法,而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收入分配体系。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协调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以期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要实现建设新农村的上述目标,从宏观经济层面上来说,首先要改变国收入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此,中央还提出了“少取、多予、放活”的农村经济政策,这将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起到积极的作用。下一步是要规范中央财政收入的行为。从一些资料中看到,中央己决定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的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而且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资金继续主要用于农村。如果以后每年在正常情况下都能做到资金投入“高于上年”,经过一段时间,将会大大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因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建设新农村中,务必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除此之外,农村本身的改革任务也十分繁重。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开始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要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按照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1。” 2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我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形成和扩大,主要原因是区域间经济不协调而引起的,因此,要缓解乃至最终消除地区性的收入差距,就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胜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首先,要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这就需要健全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要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再次,国家要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先富起来的地区要在财政上支持后富地区,其主要形式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因此,中央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收入增量要主要用于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只有当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才有可能缩小区域间的收入差距。3 防止行业垄断,完善竞争机制,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我国行业之间不合理收入差距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制度不完善、竞争不充分。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对于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十分重要。应该以法律和规则的形式,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促进市场竞争,削弱行业垄断,特别是要深化电力、铁路、民航、电信等基础产业和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竞争,减少或消除由于行政性垄断带来的不合理的超额利润,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要强化垄断收益分配管理,调整垄断行业企业利润分配政策,建立垄断超额利润上缴制度,将垄断利润收归国家财政,禁止垄断经营企业凭垄断地位和特殊条件获得的超额收益用于内部分配,对垄断经营企业的收入分配,政府仍需实行必要的直接控制,规范垄断经营企业的收入分配行为,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4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要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当前,由于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够完善引起利益矛盾或冲突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就要建立与个人劳动贡献大小相协调的利益均衡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让效率性和激励性分配切实到位,健全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和机会,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政策提高劳动力的价格。一方面,必须继续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认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合理性,认识能力、条件不同而导致收入分配差异的客观性,特别是充分认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意义和作用。须知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和谐社会发展活力的突出表现就是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要做到这一点,让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另一方面,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也不能只讲效率,不讲收入分配合理问题。目前,市场垄断、贪污腐败、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造成大量非法收入,导致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企业内部按资与按劳分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