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说课总结及教学补偿建议.doc_第1页
古典诗歌说课总结及教学补偿建议.doc_第2页
古典诗歌说课总结及教学补偿建议.doc_第3页
古典诗歌说课总结及教学补偿建议.doc_第4页
古典诗歌说课总结及教学补偿建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典诗歌说课总结及教学补偿建议高淳研训中心 万君仙一、说课中存在问题:1、游离文本之外打游击。关于无创建的教学理论的套话多。 2、怎样说出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独到理解,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点拨指导学生举例是好办法 3、教学过程中复述自己的上课环节,把说课当做上课的复述,而不是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解释。具体表现为不描述各环节、各问题下的追求的能力目标是什么,不阐释教学环节设置的理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用方法、设置的教学情境等。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本课的知识体系】 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且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一、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二、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沉郁顿挫的情绪节奏便于我们感知杜甫诗歌的风格。三、本诗歌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意义: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二、确定教学目标1、依据(1)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遵循一般诗歌教学的原则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2)学生分析 (1)时代背景的理解对于当代丰衣足食的学生可能较为困难,需要在诗歌的创作背景上作适当铺垫,引导学生知人论世。(2)我教的两个班,两个班都很活跃,相比之下,A班里有独立见解的人多,B班的思考风格较“保守”的人多,所以在A班,我会鼓励有主见的学生个别发言,由他们去带动课堂;在B班,则多由我来对课堂进行整体性的启发和点拨。如此,两班学生都能围绕课堂积极地进行思考。)2、确定基本教学目标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感知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再诵读中通过轻重缓急的处理体现这种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沉郁顿挫诗歌特色的理解。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抓朗诵。朗读即鉴赏。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此突出重点。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运用联想、想象显象得意,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说说你了解的杜甫。(能背他的诗、能说一个关于他的小掌故、能说说他的生平境遇)这样的问题在预习中有所布置,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二)朗读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诗歌的韵脚。进行点拨,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三)整体感知1把握诗歌的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梳理诗歌内容,概括出诗歌的前三段所描写的画面。(板书:狂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雨漏茅屋破败无所适 (描写 记叙 ) 广厦万间庇寒士 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抒情议论) 情绪含蓄压抑 情绪激越轩昂 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三)品味语言。 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重点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精彩用词与情绪节奏随情感变化有致变化的特征。1、用替换法引导学生赏析画面一“秋风破屋”中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学习品味语言的一般方法。联系杜甫的创作特色指出:杜甫写诗讲究“炼字”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因势利导地告诉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都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气,确定词语是否用得得当。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怒”、“卷”、“飞”、“渡”、“洒”、“挂卷”、“飘转”这几个动词上,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2、从修辞角度欣赏“冷似铁”“雨脚如麻”两个明喻的生动与形象的表达效果;“长夜”的双关含义3、从表达方式的多样结合体会情绪节奏随情感变化有致变化的特征。(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四)体会情感1、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观点并提出新问题) 点拨:诗人个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薄衾、夜雨使杜甫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战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诗人当时非常贫困,这些可以从居所的简陋、茅草的难得、寝具的陈旧等看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无疑是非常的沉重。2思考诗歌的意旨。(1)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设问:杜甫为何自顾不暇还要为天下寒士忧虑,也不明白“广厦千万间”的理想在当时来说不可能实现,诗人却还是要抱以希望。由此展开讨论,认识当时社会状况和诗人的心境,感悟诗人的思想境界。点拨: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但诗人仍能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这种情绪、情感的节奏变化就是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集中体现。(见下文分析)(五)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咏本诗并背诵结合更多的杜甫资料,以茅屋中的杜甫为题写一篇小评论。二、诗歌文本解读中的一些问题方法手段的单一,视角的狭窄1、朗读教学得到重视,但理念认识到位了,方法过程平面化。朗读最基本的处理:轻重缓急、句末上声字的饱满,前者来自于正确的理解。2、从教学设计看,大多停留在识记理解的层面,不能到达初步鉴赏的层面。3、利用外围诗话知识帮助理解鉴赏的意识差。(手段:诗话、背景、知人论世、知识激趣,目的:更好地理解主旨、激发学习兴趣) (诗歌鉴赏知识的学习、具体诗歌鉴赏文章的阅读)如:评茅屋。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评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方玉润诗经原始)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苏东坡对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王夫之姜斋诗话4、教学目标中的个性化东西太少(就像学生的答题,都是套话,我们的诗歌教学目标不是具体某一首诗的,而是放在所有诗歌教学可能都准确的。在去年的教学常规能力测试中这样不具体,没有针对性的目标同样不得分,或扣一半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目标描述: 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3、体会诗歌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学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问题:1、目标2含有目标1;2、没有过程与方法的东西。3、这首诗的背诵可能不是课堂上能完成,所以,前面要加“课后”,或者改为品味背诵关键诗句。例1:1、学生自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中的内容。2、教师范读诗歌,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讲析诗歌,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情怀。例2:揣摩诗歌语言,特别是一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理解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鉴赏诗歌表现性上的美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句,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基于重建的一些教学建议1、怎样理解情感的复杂性,凸象得意入境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进行形象化的构思,再以艺术化的语言表达而形成的。而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而耐人寻味。一首简短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载之下,犹能感荡人们的心灵,怕是和它善于写景,“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陆时雍语)有关。显象,即彰显意象,在读懂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彩色画面,显现还原作品所营造的意象或意境。它是一种古诗词教学常用的教学行为和手段,得意即获取意义,在显象的基础上感受领悟作品抒发的情感、负载的思想意蕴、他是学习古典诗歌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怎样打通这一思路:显像之“显”,仍需殚精竭虑:怎样“显”出“象”之特征。不直接从字词中感受感情,而是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体,便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就是显象以得意。疏言语言的品析怎样进一步咬文嚼字,走入文本的深处。 (看似无中生有、准确地揭示景物特征)关键词语: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微云、河汉、疏雨、梧桐,何等寻常的景物,而孟浩然炼就“谈”字“滴”字,写成了千古不磨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落木”而非“落叶”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几乎是一字千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彰显出树木落叶后的疏朗与空阔,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落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更能代表树木落叶的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另外,从音韵上讲:,“木”是仄声中的入声字,“落”字也是。两个入声字连用,从客观角度,更能抒发抑郁情绪。这跟人的生理有关,发“入(木、落)”音时,气体从肺中徐徐长处(较之叶字)(你可以试试)。自然肺部有重压之感(你可以试试)。这便会从生理上,由瞬间重压让你产生抑郁情绪,正好为诗情所利用(这便是诗词中所说的声文情并茂,详见宋词精品赏析诗词的读写常识)。而发叶音时,气体在一瞬间被喉头闭住。重压之感便随之没有了,何谈生理加上的抑郁情绪?比较遴选:炼字之初,就可能是一个比较选择结果。例:“推敲”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想象画面:除描写外,所谓“诗情画意”之“画意”往往涉及色彩、线条、层次、透视等构图语言的分析。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首先让学生找出诗中出现的“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人眼”、“浅草”、“马蹄”、“绿杨阴”、“白沙堤”;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诗中景物的修饰语,如暖树之“暖”、“乱花”之“乱”和“浅草”之“浅”,思考诗人看到了“树”、“花”、“草”的什么样貌,才采用这些修饰语的明确:具有早春的特点外,还能给人以清新美好的感受。再引导学生查找景物之间内在的联系,不难发现,画面的构成是这样的:低低的云脚压伏在宽广的水面边际,早莺在春阳照射的树杈上争鸣,新燕筑巢,赏春人骑马漫步融融的小草初生的、绿杨飘拂的白沙堤,看着迷离的花影。与早春万物复苏的景象响应,内心不由自主地流淌出清新、舒爽的情思,油然而发喜爱之情。例天净沙 秋思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的一般含义:大雁:表达游子思乡、怀人之情和羁旅伤感。 例句:归雁洛阳边燕子:表现春景春色的美好,表达喜爱春天之情。 例句:谁家新燕啄春泥梧桐:是悲凉、悲伤的象征;高洁品性的象征。 例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流响出疏桐柳: 表示送别、思念、伤感。 例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菊花 :隐逸、高洁、脱俗。 例句:采菊东篱下梅花:刚强、百折不挠、 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情操。 例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江水: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悠长、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向 例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斜晖脉脉水悠悠;明月:寄托思乡怀人之情,蕴涵边人的悲愁,蕴涵时空的永久。 例句: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 媒体辅助,造情设景。2、怎样体会诗歌风格?诗风格谈王明居例李白的浪漫行路难;杜甫的沉郁顿挫;辛词的用典;东坡的别开生面、宋词的理趣例行路难看李白的浪漫诗歌以外的客观因素:浪漫的基因:盛唐气象,自身个性诗歌中的浪漫主义什么叫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在“冰塞黄河、雪拥太行”的残酷现实作“拔剑四顾“的抗争,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因而发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硕大无朋的意象运用描绘困顿之势;浓墨重彩的动作描写勾勒激动之情;思接千载的典故运用表达心底之意;波澜起伏的情感宣泄抒发执着之求;将进酒佐证例杜甫登高看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作者登高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悲秋这一首是经典名篇。虽然在诗句中点到“哀”,但不是直接诉说自己感到的悲哀,而是“风急天高猿啸哀”猿猴的鸣叫声悲哀。这留下了想像的自由,并不说明是猿叫得悲哀,还是自己心里感到悲哀,反正是“哀”的氛围就是了。点明了“哀”还不够,下面又点到“悲”。“万里悲秋常作客。”这回点明是诗人自己悲秋了。一提到秋天就强调悲哀,不是落入窠臼了吗? 不然。这是因为,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博大深厚。客居、多病、白发、潦倒、借酒消愁,这都可能是俗套,但是,写个人的悲哀,于杜甫可能太轻巧,至少是不能充分表现其个性。沉醉自己的悲哀之中,也不能绝对说就写不出高远的精神境界来。杜甫的悲哀有什么特点呢?杜甫不习惯把自己的情怀局限在狭小的自然空间中,这里就显示出他的悲哀相当深厚博大。 这种博大,首先就表现在空间视野上。诗题是“登高”,开头两句就充分显示出登高望远的境界。风急天高,回荡猿啸之声,渚清沙白,空间壮阔,本已有俯视之感,再加上“鸟飞回”,更觉人与鸟之间,如果不是俯视,至少也是平视了。这正是身在高处的效果。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俯视的空间感不但广阔,而且有时间的深度。和前两句比,这两句境界大开,有一种豁然提升的感觉。如果说前两句给读者的感觉还可能是写实的话,这两句则明显有更强的想像性、虚拟性。落木居然满眼都是,无边无际,充满上下天地之间;长江滚滚而来的传统意象,不仅仅是空间的纵深透视度,而且是时间的无限长度。空间和时间的交织,当然不是局限于空间的画面可比,再加上意象是如此密集,前两句每句三个意象,后两句虽然只各有一个意象,但是其属性却有“无边”和“萧萧”,“不尽”和“滚滚”,有形有色,有声有状,有对仗构成的时空的转换,还有叠词造成的滔滔滚滚的声势。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气度:悲秋而不孱弱,有厚度,有浑厚之感。 如果就这样深沉浑厚地写下去,未尝不可,但是,诗人似乎并未一味浑厚深沉下去,到了第三、第四联,有了些许变化: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应该说,这里的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而是一下子回到自己个人的命运上来,而且把个人的“潦倒”都直截了当地写了出来。浑厚的深沉的宏大境界一下子缩小了,格调也不单纯是深沉浑厚,而是有一点低沉了,给人一种顿挫之感。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也从高亢到悲抑,情绪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节奏的曲折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默默的,有时却有突然的转折。古代诗话上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沉郁是许多人都做得到的,而顿挫则殊为难能。 这是杜甫的拿手好戏。他善于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得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但是,总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常常是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由空阔到逼仄,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我们来看他写于差不多同一时期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健康恶化、亲朋离析,但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动)之中,这个气魄就宏大了。这并不完全是技巧问题,诗人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够宏大的了,但他随即又转向了个人的小命运,而且为亲朋信息杳然和自己的老病而涕泗横流起来。这不但不显得小家子气,而且以深沉的情绪起伏来调节诗的情感节奏。这就难怪诗话的作者们反复称道他的感情“沉郁顿挫”。辛弃疾词的用典辛词的用典,人们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有英雄语,无学问语”(周济语),有人却认为他“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刘克庄语)。究竟如何看待辛词的用典?1加大了词的容量,丰富了词的内容。因为典故中已包含了前人创作的思想和形象,所以在词中用典常可用少量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2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使作品的思想感情更见含蓄深沉。辛弃疾南归后不仅不得重用,反而无端地遭受挫折,猜忌和打击, “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的现实使他不能过于真露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常常借用曲笔。3、当然,曲高而和寡,过多地用事用典,有时难免造成晦涩难懂的结果,刻意用典,难免曲其本意;一味堆砌,读来令人生厌。(认识事情的两面性。)东坡词的豪放和别开生面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的生存忧患与苦闷,主要不在于物质生活的匮乏、官能享受的不能满足(如柳永),而在于自我个体人生理想、愿望的多重性而无法统一平衡和同时满足,在于对自我命运无法把握与主宰的苦闷。苏轼的人生理想和愿望是双重、矛盾的。一方面,他追求人生的社会价值,热衷于外在对象化的功名事业,以实现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他又渴望个体的人生自由、内在精神的丰盈自足,希望过着无拘无碍、隐居林泉的闲适生活:“人生要适情。”()但这两种愿望又不能双双满足,于是激起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和无限的怅惘。人生的矛盾、进退的不自由,加之屡受排斥打击,他深切地体验到自己不能把握、主宰自我命运的痛苦,人生的几度浮沉,荣辱的几度变化,他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命运的虚幻:“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生命运的虚幻并没有将他引入人生的虚无而否定生命、否定人生,而是执着地追求、品味人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自发唱黄鸡。”()对人生保持着一种乐观的信念。面对人生的痛苦忧患,他力求超越解脱,力求在大自然的“清风皓月”中化解苦闷,在淡泊“清欢”的日常生活中体味人生的乐趣以消释苦闷,在对人生世事的洞达中超脱苦闷,获得精神的“自由解放”。东坡词,深刻地表现出人生的社会责任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矛盾,生动地表现出词人自我的人生苦闷、生存忧患和超越这种忧患的情感体验、心灵世界。3、怎样理清诗歌内蕴的思路? 例水调歌头 中秋春望情感变化 节奏起伏 表达转换 句式变化4、名句的欣赏 : 落的实:分析出语言特色;抓的准:揭示出情感意蕴 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饮酒【赏析】这两句诗妙在自己无心见山,远山自入双目,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赏析】“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境界的开阔:“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画面感强)。而“落日圆”则把分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好一幅苍凉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这两句诗写雪后美景。以梨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赏析】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格调豪迈奔放。让人们感受到诗人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这两句诗意思是说: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眼,就能看得远。它寓论于景,用“不畏”、“自缘”两词化实为虚,借景抒情,兼发议论。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不怕困难的豪迈气概与坚强意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赏析】这两句诗以落花为喻,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个人抱负融为一体。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人议论,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忱。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古人评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齐鲁青未了”,【赏析】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