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总结(人教版除6单元).doc_第1页
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总结(人教版除6单元).doc_第2页
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总结(人教版除6单元).doc_第3页
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总结(人教版除6单元).doc_第4页
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总结(人教版除6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一、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梭伦改革:1、内容:“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三、梭伦改革的评价1、历史意义: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2、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二、商鞅变法内容:措施作用(局限)经济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统一度量衡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但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改革不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政治普遍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加重剥削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轻罪重罚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习俗改革社会风尚习俗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表现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3、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4、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5商鞅变法成功原因:(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C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D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E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影响: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和繁荣 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统治者要挽救统治危机被迫改革可能性: 北魏统一北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北魏初期的汉化措施;冯太后掌握实权推行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二、改革内容:1、创新制:(主要是冯太后主持)制定俸禄制(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推行均田制(推动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设立三长制(保证国家对人民控制)推行租调制(国家租调收入大为增加)2、迁都:政治上,迂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同时也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经济上,洛阳交通通畅、经济繁荣,而旧都平城经济落后闭塞;军事上,旧都平城北有强敌柔然,很不安全,而洛阳不仅远离边患,且有利于经略南方;文化上,有助于更好地改易风俗。 3、移风易俗:(封建化汉化)(1)生活方式:易服装 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通婚姻 改籍贯(2)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一、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自然灾害,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2、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一年多夭折二、内容:1、富国之法措 施 意义目的作用局限性青 苗 法(开源)政府低息贷款 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强制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免 役 法(开源)以钱代役农田水利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均 输 法(节流)按土地大小收税市 易 法(开源)市易务方田均税法(开源)按土地数量、质量收税2、取士之法措 施内 容目的作用改革科举培养和选拔人才,充实改革力量,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巩固封建国家。整顿太学惟才用人克服 “恩荫” 弊病3、强兵之法措 施内 容作 用保 甲 法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减少了军费开支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避免了地方的不安定因素,减少官府负担。增强国力,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增强军队的战斗力,部分消除了冗兵现象,一定程度上改变积弱的局面保 马 法减少了政府开支将 兵 法 专门负责;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军器监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三、评价:1、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失去宋神宗的支持;改革自身缺陷: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变法的理念和措施脱离实际) ;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2、变法的历史作用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作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军事:加强军事实力。(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教育:培养、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作用: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启示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的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3、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第五单元 宗教改革注:基督教的演变(不太好打,大家最好画个流程)一、背景:经济根源(根本原因):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经济上: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有自己的等级制度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垄断了教育、文化艺术等。社会生活上: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政治因素: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文化因素: 文艺复兴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主要改革: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二、宗教改革: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社会原因根本原因: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赎罪券(2)标志:“九十五条论纲”发表(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因信称义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2、加尔文宗教改革(1)原因条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2)内容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简化宗教仪式;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3)作用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背景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天主教对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对教会情绪的不断高涨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2)内容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义和仪式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3)结果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成果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三、历史作用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精神文化:1、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2、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3、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尼、英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四、实质: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背景:1、俄国农奴制的建立15、16世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过程中,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17世纪中期正式建立。2、农奴制下的社会关系(1)封建地主拥有土地和农奴。(2)农奴是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可随便处理,生活悲惨。(3)自由农民耕种公地,向国家纳税、不准离开土地。3、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危机(1)19世纪中期,农奴反抗斗争不断,农奴制危机加剧。(2)俄国工业步履维艰特点:发展缓慢、落后。表现: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蒸汽动力很少。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远远落后于英法。原因: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自由劳动力;市场;原料:资金;技术)(3)反对农奴制的新思潮:(1)背景: 青年军官受西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2)新思潮的内涵:反对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3)表现:A. “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B. 平民知识分子(19.C.40-50)守旧派:主张平缓改革(自上而下,自愿协调)改革派: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激进派: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发动战争目的:1)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 2)转移国内矛盾3)俄国入侵土耳其侵犯了英法在土耳其的利益俄国失败原因:英、法势力强大、先进;俄国政府腐败、社会落后对俄国国内影响:*3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沉重打击俄国人的士气;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腐朽,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二、改革:1、改革的酝酿(1)目的:化解统治危机,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2)特点:缓慢而谨慎(3)表现:借鉴历史:吸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改革的经验教训 大造舆论: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 组织措施:成立各层次的专门的委员会(秘密委员会) 个人决心:亚历山大二世决心通过改革解决农奴制的问题(4)原因:阻力大;借鉴以前改革失败教训(5)结果:通过了改革法案2、内容: “二一九法令”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经济上:土地仍旧归地主所有,农民可获得块份地;农民需缴纳高额赎金赎买份地组织管理: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时限安排:规定前两年是改革过渡期三、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1、进步性:表现:A 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B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C 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性质: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俄国历史上重要转折点,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局限:1、 “解放”法令是妥协的产物,不彻底性。改革后,俄国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改变沙皇专制制度,肃清封建残余势力仍是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2、改革对农民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农民负担仍旧沉重。地主土地占有制依旧存在。四、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1、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原因:A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B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C两次工业革命先后进行表现: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份(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产量大幅增加)特点:但其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依然使它相对落后。 不过俄国的国土广阔,内部资源、市场潜力较大,因此俄国的近代化可以依赖于内部发展和建设,这也是它的特殊之处。 2、推动政治缓慢变革目的: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以维护其统治领域近代化内容评价政治体制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地方和城市的实权仍然掌握在行政官僚手里司法制度废除了等级审判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军事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军队的近代化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推动教育近代化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专制,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反映的问题:农奴制改革实际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影响:推动了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3、推动矛盾向深层次发展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原因: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表现: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农民贫困,反抗斗争不断民粹派基本主张: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活动:到农村发动农民革命被镇压暗杀亚历山大二世 第八单元 明治维新一、历史条件:(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内忧:政治上:幕藩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外患:1853黑船事件,美国(先)、英国等西方国家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下级武士萌生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日本的民族独立受到威胁,有识之士吸取中国的教训)(2)武装倒幕成功 (3)明治政府建立; 二、明治维新:(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1.政治: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1)废藩置县(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2.经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土地、地税改革(2)殖产兴业(A.重点:军事、重工业 B.交通运输和通讯业 C.出国访问 D.创办国营民企,扶持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E.培养人才 )3.文教:文明开化 ,发展近代教育:(1)教育:确定“国民皆学”方针(2)思想:传播启蒙思想(3)社会生活各方面:西化4.军事:建立军队, 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1)军事上创办军火工业,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皇军)(2)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3)设立军事院校5.政体: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实质:专制主义统治,学德国)三.评价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2、作用: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历程,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政治: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确立了近代宪政体制经济:改变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迅速成为先进工业国。文化:近代文明的传播改变了日本文化落后的面貌国际地位:摆脱民族危机,崛起为东方强国。三、成功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倒幕派建新政权后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四、历史影响: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体现在: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五局限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政治: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文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影响:争夺的野心和军国主义传统结合推动日本加入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二战)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一、变法的历史根源:1、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政治根源清政府的黑暗腐朽统治3、经济根源(历史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4、阶级根源(历史根源)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5、思想根源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脉义进行竞争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二、百日维新: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1)内容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2)内容评价:未实行的措施:“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进步意义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三、变法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