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测试.docx_第1页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测试.docx_第2页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测试.docx_第3页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测试.docx_第4页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测试.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2.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论语。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B.督促学生以仁为任C.鼓励学生超越老师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3.(2018河南郑州一模)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4.(2018山东枣庄期末)“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A.维护了君主统治B.解决了王国问题C.背离了儒家思想D.完善了监察制度5.(2018重庆期末)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主张()A.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B.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C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D.瓦解了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6.(2018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期末联考)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的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7.(2018 广东清远期末)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据材料可知()A.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B.学者提倡君主应以文学救世C.学者主张“心性空谈”D.学者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8.(2018 河南洛阳一模)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现象的出现()A.受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的影响B.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C.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9.(2018湖南怀化期末)下表是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对比。这反映出()中国西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A.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B.西方已经进入了民主社会时期C.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D.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10.根据北宋画家郭熙的见解整理成的林泉高致一书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该认识反映其艺术追求是()A.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传达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感染观者D.逼真的描绘四季山水不同特征11.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12.(2018山东德州期末)明清小说中很多作品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之上,充分肯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合理性,抨击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观念。这主要是因为()A.市民阶层发展B.礼教地位动摇C.社会道德败坏D.小说创作繁荣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50分)13.(2018四川广安、眉山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11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14分)14.(2018山东泰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家庭伦理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它要求父子、夫妻、兄弟之间应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强调“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同时也重视家庭间的情感联系,即“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但又把血缘亲情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视为处理一切社会事务的中心。比如对于父子双方有一方偷羊另一方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孔子认为应该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在被问到舜的父亲杀人,舜应该怎么办时,孟子为舜设计的方案是“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即偷偷地背上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以逃避法律的处罚。材料二工业革命首先给妇女走出家庭提供了特别机遇。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们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佣,获得一定经济权利,并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妇女走向社会,社会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其经济独立也日渐形成。而妇女经济独立又为其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妇女而言,社会工作取代了其往日生活中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了家庭的首要地位。从而动摇了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使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包括夫妻趋于平等现象以及夫妻平等感的产生;妇女婚姻观的变化已摆脱由婚姻获得生存的命运,她们的自立使之可能甚至必然获得其婚姻的自由;生育观的变化冲出了教会所代表的中世纪生育观束缚,表现出新形势下的新观念,即要求并习惯于避孕和节育。妇女们从内心不愿再做原先传统社会家庭中男人们的家庭奴仆,也不愿再在家庭男权权威的专横下懵懵懂懂地虚度一生。从此,女权意识开始萌发,妇女也有了在家庭中和男子平起平坐的愿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家庭伦理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13分)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B材料中的“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表明反对人为,追求无为,而墨家提出了非攻、尚贤、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A项错误;道家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与材料中反对人为,追求无为相符,故B项正确;儒家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材料中“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所表达的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与材料中“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所表达的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2.B“当仁不让”原意是以仁为任,无所谦让,没有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思,故A项错误;从材料“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可知,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仁”、践行“仁”,故B项正确;“当仁不让”是指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故C项错误;“当仁不让”并不是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故D项错误。3.B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以礼(儒家)入刑(法家)不断深入发展,不是儒法并用,故A项错误;材料所给时间为两汉和魏晋,根据史实可知,当时儒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材料反映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和尊卑原则影响了法律的实施,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了儒学对法律实施的影响,并未涉及法律制度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得出,因法律实施过程中受到儒学中“礼”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判案时缺乏公正性,故D项错误。4.A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提出的目的是加强君权,维护君主的统治,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背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未涉及监察制度的完善,故D项错误。5.A由材料中“人人皆可以为圣”“须做个愚夫愚妇”可知,王阳明认为未经教化的众人都有良知,良知在圣人和愚夫愚妇上是一样的,这有利于儒学的平民化,故A项正确;肯定人的自然欲求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故B项错误;王阳明心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其继承、发展了儒学的道德伦理,故C项错误;作为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的心学,要求人们以封建道德规范作为行为准则,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故D项错误。6.A由材料中“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可得出,思想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联,故A项正确;据材料中“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可知,这仅是部分先进儒家学者的主张,无法判断其为明末儒学的主流,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可得出,明代理学家强调人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明末儒学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故D项错误。7.A据材料中的“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可以推知,该学者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主语是“君子”非“君主”,且该学者反对以文学救世,认为文学是“雕虫篆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学者反对空谈,与C项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8.D材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关注社会现实的实学出现,与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这些学者倡导实学,反映出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一些学者的行为,不能说明读书人都放弃了“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关注社会现实的实学出现,这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故D项正确。9.D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才开始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西方社会进入民主社会时期,故B项错误;依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采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中西方文化交流很少,故C项错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哈维的血液循环沦、伽利略和牛顿的学说都属于近代自然科学,这说明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故D项正确。10.C材料强调的是由于自然季节的景物变化,内心产生不同的感觉,这说明其主张传达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感染观者,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此艺术追求不同,故均可排除。11.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材料中“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中国画的特征是用景传情,即情景合一,故C项正确。A、D两项明显不符合中国画的特点,B项属于文人画的典型特征,不符合题干材料。12.A根据材料中的“充分肯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合理性”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发展起来,礼教的影响越来越弱,人们开始关注情欲作为人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礼教地位动摇与史实不符,礼教依旧是社会正统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道德败坏与材料中的“充分肯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合理性”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了小说内容上的特点,不涉及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总体发展状况如何,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答案(1)趋势:从对地方政权的认同发展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从政治上的认同到意识形态的认同;从上层统治者的认同逐渐向社会下层百姓的认同扩展;对本朝的认同逐步强化。原因: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或“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统治者强化集权统治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如民族对立、政权并存等)的推动;等。(2)发展:突出主权在民;认同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强调对不同族群利益的尊重;平等对待各民族。评价:立足于救亡的现实需要;代表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或“推动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强化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保证我国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趋势,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可知,从对地方政权的认同发展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由材料一“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得出从政治上的认同到意识形态的认同;由材料一“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得出从上层统治者的认同逐渐向社会下层百姓的认同扩展;由材料一“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得出,对本朝的认同逐步强化。第二小问主要原因,从材料一“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得出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从材料一“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得出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从材料一“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得出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根据所学得出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如民族对立、政权并存等)的推动。 (2)第一小问发展,据材料二“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可知认同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由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