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案岳麓版.docx_第1页
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案岳麓版.docx_第2页
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案岳麓版.docx_第3页
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案岳麓版.docx_第4页
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案岳麓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2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一、孟子、荀子与儒家代表孟子荀子地位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集大成者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核心: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2)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3)义利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1)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2)人性论:主张“性恶论”(3)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易混易错孟子的“仁政”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发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孔子的“仁”属于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属于政治思想。1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什么思想?提示“民贵君轻”说。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提出“舟水之喻”体现了他继承发扬了儒家的什么思想?提示其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二、墨子与墨家1地位: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2主要学说(1)主张“兼爱”,也称“仁”,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2)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3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便不受人们重视了。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介绍诸子百家学派时,批判其中一家宣扬了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出现的不分阶级的情感。请推测其批判的对象及其学说,并说明理由。提示墨子的“兼爱”。墨子的“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三、庄子与道家1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2主要学说(1)哲学观: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2)天命观: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3)个人修养论:“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知识拓展正确认识庄子“人必须顺应自然”的观点庄子“人必须顺应自然”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尤其是人不应当破坏自然,应该顺应自然,反之,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但此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人类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应该改造、利用自然。4试归纳在人生态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先秦道家与儒家相对应的观点。提示(1)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2)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顺自然”;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四、韩非与法家1地位: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成为秦治国指导思想。2主张(1)政治观: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2)历史观: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3影响(1)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2)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五、孙膑与兵家孙膑,其思想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六、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5教材P10稷下学宫图反映了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怎样的关系?提示稷下学宫的兴盛是百家争鸣的直接反映,又对百家争鸣文化风气起到了推动作用。主题一百家争鸣局面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史料某历史学家写道:“中国第一个黄金时代是从春秋末期到西汉王朝。在此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变,土地所有权从国君和贵族手中滑出,重新分配。新兴的地主阶级,向世袭的贵族阶级挑战一个人的权力,决定于他的思想和能力,不完全决定于他的祖先成分中国所有的古哲学思想和文化创造,在这个时代纷纷出现,使华夏人的思想学术进入空前辉煌时代。”教你读史百家争鸣出现时的社会巨变。指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表明当时统治者在诸侯争霸时代,称雄天下需要治国理论。问题思考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个“黄金时代”的社会巨变有哪些?答案巨变:(1)土地私有制代替了井田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2)周王室衰微,诸侯进行争霸兼并战争,分封制瓦解,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3)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促进了文化的觉醒。(4)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2诸子学说的共同议题史料(诸子百家)即使是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的提出与探讨,也都是围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这形成了这一时期学术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雷海宗国史纲要教你读史本史料的主旨是诸子百家探讨的共同议题及其影响。表明“治国平天下”成为诸子学说中共同的议题。实际反映出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问题思考史料表明诸子学说中共同的议题是什么?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背景?答案议题:治国平天下;背景:统一趋势的不断加强。主题二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1孟子的政治主张史料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教你读史史料为孟子对梁惠王的施政建议。宽刑薄税,让农民安于农业生产,这是“施仁政”的主要具体表现。施仁政于民的主要效果。问题思考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答案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给农民一定土地,不夺农时,宽刑薄税。2荀子的政治主张史料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编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故有神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己爱己,不可得也。荀子君道教你读史注意结合史料中省略号划分层次,理解层意。概括归纳荀子对“法”与“君”的关系的主张;主要是对“社稷”与“爱民”关系的表述。问题思考据史料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并指出其与孔子、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答案主张:以德治民,以法治国。异: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礼法并用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礼义教化和刑罚奖惩二者缺一不可。同:荀子继承了孔子与孟子的“仁政”思想,把“礼”的内容作了新的发展,即在“礼”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的内容。记知识纲要背核心术语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2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等主张,荀子主张礼法并施,发展了儒家思想。3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尚贤”。4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春秋战国时期世道衰微,孔子因此提出了“礼”的思想,孟子更为“礼”寻到了颇为深刻的人性依据。这个依据是()A民贵君轻 B人性本善C重义轻利 D浩然之气答案B解析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人性本善,这是孟子主张仁政的人性依据。A、C、D三项虽然是孟子的主张,但与题意不符。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的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这反映的本质是要无等级差别地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3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成为各国的统治思想,是因为法家思想包含了()A“兼爱”“非攻”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认识C君主集权的理念 D人定胜天的思想答案C解析A项是墨子的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D项是荀子的思想,C项是法家的思想。4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材料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2)据材料二,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答案(1)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2)不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阅读与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不断;“士”阶层在政治上崛起,在学术上异常活跃;私学兴起,文化下移。这些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因此社会大变革影响着文化的觉醒,文化的觉醒又为社会大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解析与探究儒家思想中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者利益的成分,孔子以后的儒家学者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测评1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重民,提出人性本善说,提倡“养浩然之气”。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在人生观上庄子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孙膑。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他的军事思想被编为孙膑兵法一书。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B诸侯争霸,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显著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导致思想界发生巨变,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D。A、B、C项都是D项的具体表现,均排除。2传统文化论坛有两个醒目的网贴(下图),其寓意宣扬的传统文化应是以下哪一学派的主张()A法家 B墨家 C道家 D儒家答案D解析图片隐含人性向善、人与人之间要讲礼仪的观念,这与儒家“人性本善”“以礼治国”的主张一致。3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如今各国的君主,没有一个是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他!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附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孟子,其核心主张是实行仁政。4荀子的劝学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以上言论表达的思想是()A“性善论”思想B“性恶论”思想C教育能改变人的本性D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答案D解析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蓬生麻中”“白沙在涅”,便可得出荀子重视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的结论。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 D君舟民水答案B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三项只是荀子的思想主张,可排除。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认为人性本恶。6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其评价的是()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答案C解析庄子的“齐物”思想,就是万物齐一,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实际生活中万物的差异。7对于生死,先秦时期有位思想家提出:“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该思想家属于()A儒家 B道家C法家 D墨家答案B解析“安时而处顺”反映出顺应生死的态度,与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相符,故B项正确。8春秋战国时期的某学派代表人物认为: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该学派是()A儒家 B道家C法家 D墨家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和“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体现的是道家齐物的主张,故选B。9墨家认为,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民众财富和精力。这种思想的根源是()A墨家主张节俭B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C儒家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D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墨家对儒家的铺张浪费持批判态度,主张节俭,这主要是因为其代表下层劳动者利益,排除C、D项。10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战国时期()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合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答案A解析史记中记载,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合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没有实现思想领域的大一统,故D项错误。11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据此可知()A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B孔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C诸子学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D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可用唯物史观分析,材料“其学皆应时而生”说明诸子学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C项符合题意。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诸子学说是他们实现政治抱负的手段,且D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12“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答案B解析材料反对一味重视节俭而忽视等级差别,不能正确理解“礼”对于建国家、壹天下的价值所在。据此可知,材料体现了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B项正确;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D两项错误;法家强调法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葛兆光中国思想史(1)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主张如何来重建社会秩序。答案(1)不同:原来的诸侯国在国内继续分封,由世袭的卿大夫辅佐统治;“新型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君权力大大加强,任命职业官僚对各地区进行统治。(2)状况:礼崩乐坏(周天子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