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doc_第1页
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doc_第2页
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doc_第3页
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doc_第4页
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芃蒃虿羆腿蒂螁蝿肅蒂蒁羅羁薁薃螇艿薀蚆羃膅蕿螈螆肁薈薈羁肇薇蚀袄莆薆螂聿节薆袅袂膈薅薄肈肄膁蚇袁羀芀蝿肆芈芀蒈衿膄艿蚁肄膀芈螃羇肆芇袅螀莅芆薅羅芁芅蚇螈膇芄螀羄肃莄葿螇罿莃薂羂芈莂螄螅芄莁袆肀腿莀薆袃肅荿蚈聿羁莈螁袁芀莈蒀肇膆蒇薂袀肂蒆蚅肅羈蒅袇袈莇蒄薇螁芃蒃虿羆腿蒂螁蝿肅蒂蒁羅羁薁薃螇艿薀蚆羃膅蕿螈螆肁薈薈羁肇薇蚀袄莆薆螂聿节薆袅袂膈薅薄肈肄膁蚇袁羀芀蝿肆芈芀蒈衿膄艿蚁肄膀芈螃羇肆芇袅螀莅芆薅羅芁芅蚇螈膇芄螀羄肃莄葿螇罿莃薂羂芈莂螄螅芄莁袆肀腿莀薆袃肅荿蚈聿羁莈螁袁芀莈蒀肇膆蒇薂袀肂蒆蚅肅羈蒅袇袈莇蒄薇螁芃蒃虿羆腿蒂螁蝿肅蒂蒁羅羁薁薃螇艿薀蚆羃膅蕿螈螆肁薈薈羁肇薇蚀袄莆薆螂聿节薆袅袂膈薅薄肈肄膁蚇袁羀芀蝿肆芈芀蒈衿膄艿蚁肄膀芈螃羇肆芇袅螀莅芆薅羅芁芅蚇螈膇芄螀羄肃莄葿螇罿莃薂羂芈莂螄螅芄莁袆肀腿莀薆袃肅荿蚈聿羁莈螁袁芀莈蒀肇膆蒇薂袀肂蒆蚅肅羈蒅袇袈莇蒄薇螁芃蒃虿羆腿蒂螁蝿肅蒂蒁羅羁薁薃螇艿薀蚆羃膅蕿螈螆肁薈薈羁肇薇蚀袄莆薆螂 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一、数学概念数学中的概念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课的前提。中学数学课本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是从建立概念,给出定义开始的;每一个定理的论证,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是以相应的概念奠基的;每一个例题或习题的演算也都是在明确的概念指导下进行的。然而,在同学当中,不少人存在着一种忽视概念学习,只对“算题”感兴趣的偏向。于是,那些由于概念不清而不会解题或导致解题错误的例子,就屡见不鲜了。这种不良倾向,严重地妨碍着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妨碍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例如,有这样一道填空题:“3-2 的相反数是_;倒数是_;算术平方根是_;共轭根式是_。”要想正确地填上这四个空白,就必须弄懂“相反数”、“倒数”、“算术平方根”和“共轭根式”这四个概念,否则将一筹莫展。能够正确理解上述四个概念的同学,就会回答出3-2的相反数是2-3;倒数是3+2;算术平方根是-1,共轭根式是3+2。又如设A=有理数,B=无理数,试写出AB如果对有理数、无理数这些基本概念不清,就可能把AB=误写成AB=A,或AB=B。如果对有理数、无理数概念清楚,但对集合的概念和符号表示不清楚,又会出现AB=0,AB=0等错误。我们知道,“0”是数,不是集合,它只能是某一个集合中的元素,0和都是集合,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而0则是只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00,0,0。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看到,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前提和依据。没有明确的概念作基础,逻辑思维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概念不清就会思维混乱,必然导致计算、推理发生错误。为了正确掌握深刻理解各种重要的数学概念,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仔细领会概念的含意,并通过作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加强理解,澄清那些糊涂的概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1从文字上仔细领会数学概念都是用文字来表达的,且文字精练、简明、准确,所以对有些数学概念的辨析简直需要“咬文嚼字”。例如,“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常数,则此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定义粗看起来似乎是对的,仔细一想就会发现问题。应将“常数”改为“同一个常数”。否则“3,5,6,9”不也成了等差数列吗?因为它们的“差”分别为2,1,3都是常数。2从正反面反复比较为对概念作进一步理解,还可从正面辨析和反面比较。以“角”的概念为例,中学阶段出现过不少种“角”,如直线的倾斜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复数的辐角主值等。它们以各种的定义出发,都有一个确定的取值范围。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所成的角”。反过来说,如果不规定“锐角”就不是唯一的了。很容易发现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另一个是钝角。又如直线y=-x的倾斜角是-吗?由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所夹的最小正角”。其范围是0,-显然是不对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3从特例中认真验证对概念理解产生偏题的常见病之一是“忘记特例”。例如,“任何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0无意义。“在极坐标平面内,如果规定,那么平面内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是一一对应的”这句话也不对,因为极点的极角是不确定的。“经过球面上任意两点一定可以作唯一的大圆”这句话粗看起来没有什么错误。因为球面上两点和球心一般只确定一个平面,但当这两点和球心在一条直线上时,就可以作出无数个大圆了。4从条件的限制加深理解对概念的理解产生偏颇的常见病之二是“忽视条件”。如果忽视了条件,就会曲解题意,使结果面目全非。如“当zc时,|z-i|+|z+i|=1表示的图形是椭圆”这个判断是不对的。因为椭圆不只反映了平面内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而且这个常数必须大于这两点定点间的距离。若将上面等式改为大于2的实数,判断就正确了。二、数学定理数学的论题(即判断),通常称之为命题。命题有真有假,如果命题经过逻辑推理论证为真,就叫做定理。定理是正确的命题,常有人说:“某定理不成立”或“某命题的逆定理不成立”,这些说法都是不妥当的。应该说成“某命题不成。立”或“某定理的逆命题不成立”。1定理的种类任何定理总是对于对象及其属性加以某种肯定或否定。按照这种性质来分类,定理可分为肯定式与否定式两类。它们的标准形式是:肯定式定理 即“如果某个对象具有性质A,那么这个对象也具有性质B。”其标准形式是:“若A则B”,也可用记号AB表示。例如,“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平行”。否定式定理 即“如果某个对象具有性质A。那么这个对象不具有性质B。”其标准形式是“若A则B,也可用记号AB表示。例如,“不是有理数”。有些定理不只包含一个结论,且有两个或更多个的结论。例如定理“过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的平面,与另一条直线平行或经过另一条直线”,就包含有两个结论。这种定理实际上是把同一条件的几个定理合在一起的,称为联合式定理。它的标准形式是:“若A,则B1,B2,Bn。假如把n个定理综合起来叙述成一个定理N,而且这n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所含事项的双方都面面俱到且互不相容(即两个定理不能同时成立),那么这个定理N,叫做分断式定理。例如,定理“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其条件中,把两边的长短关系“等于”, “大于”,“小于”一一说尽,结论也把所对的两角的大小关系一一说完。而且这些关系又各不相容,所以这个定理是分断式定理。假设条件和结论分别是 和 (i=1,2,n),那么分断式定理的标准形式是:“若Ai,则Bi”。显然,分断式定理是一种联合式定理,但联合式定理不一定是分断式定理,因为各分定理可能相容。2定理的学习(1)深刻理解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数学定理是反映数学对象的属性之间的关系的真理。每一个定理,都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所以要学好定理,必须深刻理解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掌握其适用范围。平行或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如果对于数学定理的条件与结论模糊不清,一知半解,就会导致思维混乱,结果错误。如在计算(sin10+icos10)3这个题目时,忽略了棣莫佛定理对于复数的三角形式才可以运用的条件,就会得到(sin10+icos10 )3=sin30+icos30=+i的错误结果。又如已知a、b为互不相等的实数,且有aa=7-3a,b2=7-3b,求 的值。若按一般常规先求出a、b的值,再分四种情况计算,就会陷入繁杂的运算而不能自拔。倘能注意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变已知条件为a2+3a-7=0,b+3b-7=0的形式,就不难发现a、b为方程x2+37=0的两根,从而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有a+b=3, 就不难求解了。(2)改隐式为显式定理的叙述有“显式”与“隐式”等。有些定理把条件和结论叙述得很明显,甚至就是标准形式,我们不妨把这种定理的叙述形式叫做显式(完整式)。还有些定理的叙述,文字简洁,但其中条件和结论表现得并不是很明显,我们把它称为隐式(省略式)。证题时,需要先把隐式变为显式,以弄清定理的结构,即正确区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如“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我们把它改变为“如果两个平面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这样,条件和结论就明显了。改隐式为显式,是学习数学定理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3)试作证明或推导学习定理的证明或推导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阅读教材,按照教材中给出的解答过程,找出每一步的理论依据及其推算过程,从而弄懂推证方法。另一种方法是,不先看书,而是通过认真审理,分析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联想有关的知识,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试写解答过程,然后再与教材中的解答方法相对照、比较,进行修改补充,从而准确地掌握证明或推导方法。两种方法相比较,第一种方法便当省力,但不利于培养数学能力,有时会感到方法来之突然,甚至感到不可琢磨,而且所学到的方法也往往是僵死的;第二种方法比较费力,但对其推证方法感到自然,印象深刻,便于灵活运用,更有利的是在学习推证过程中,能较快地提高分析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逆向分析对所学的定理,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分析,去思考,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并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一个定理,应写出它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成立。正确的要加以证明,不正确的要举出反例。如sin2a=2sinacosa要分析它的正向sin2a=2sinacosa,逆向2sina cosa=sin2a;sinacosa=sin2a。变形sina=;cosa=。(5)重视定理的选择证同一题目,寻求多种方法,再对最简捷,最合理的证法进行探索,这对于合理选择定理,灵活运用定理,简捷证题是很有益处的。例,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各条棱长为a是CC1的中点,求证:A1B垂直于平面AB1D。(见图1) (图14) 应用“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思路分析1:连接AB1交A1B于O,由于ABB1A1是正方形A1BAB1且A1B与AB1互相平分于O连接DO, AD=B1D,则A1BODA1B平面AB1D应用“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思路分析2:由AD=DB1可知ODAB1,同理ODA1DOD平面ABB1A1,于是平面AB1D平面ABB1A1。而A1BAB1 A1B平面AB1D应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思路分析3:取BB1,AB的中点E,F。连CE,EF,CF。由于CEB1D,EFAB1,平面AB1D平面FEC而A1BAB1A1BEF又平面ABC平面ABB1A1,CFAB则CF平面AAB1A1CFA1BA1B平面CEF 故A1B平面AB1D(6)注意定理的推广由于普遍性的规律寓于具体的事物中,因此我们在证明一个定理后,应该探究此定理能否推广,这对于丰富知识,深化认识,提高解题能力是很有益的。譬如由三角形内角和到n边形内角和,由(a+b)的公式到(a+b)n的展开式,由sin2a的公式到sina的公式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必然大大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定理的推广实际上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深化认识的过程。当我们证实了一些特殊的形(或数)的某种特性以后,再将条件一般化,采用类比或经验归纳的方法猜想结论,然后设法证明(肯定或否定)这一猜想。如果猜想得到证实,那么定理就推广了。例如棣莫佛定理, r(cos+isin)n=rn(cos+isin),教材中推导了当nN时成立,在习题中推广到n为负整数时也成立。即当时nN,(cos+isin)-n=cos(n)+sin(n)。那么当n为分数或无理数时是否还成立呢?时,棣莫佛定理依然成立。一般地,无理数可作为有理数数列的极限值。棣莫佛定理对于n是有理数时成立,所以n为有理数数列的极限值是无理数时,棣莫佛定理也成立。中学数学教材本身对论证能力有相当的要求,这就迫使我们要在牢固记忆数学定理,掌握各种基本的论证方法,灵活运用数学定理,并在论述正确、严密、完备和条理性等方面多下功夫,力求学好数学定理。三、数学公式公式是指用数学符号表示几个量之间关系的式子。公式是数学命题的重要表现形式,或者说每一个数学公式都表达了一个数学命题。所以,数学公式反映数学对象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性,适合于同类关系的所有问题。如三角形底边为a,高为h,则面积公式为S=ah适合于所有的三角形求面积。1明确公式所反映、表达的对象任何一个公式总是反映一类关系,因此首先应该明确对象的类型。如,平方差公式反映的是两个数平方的差等于两数和与两数差之积,两数平方和则不具有上述关系。又如,“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反映的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具有的性质,四边形就不具有这种关系。因此在学习公式时,不能似是而非、范畴模糊,一定要弄明确公式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才能正确理解、记忆公式和正确使用公式。2弄清公式结构例,二项式展开式为(a+b) 对公式右边作如下分析:共有(n+1)项,全带正号;每项由三部分的积组成,呈Cab的形式;a的指数从高到低(n到0);b的指数从低到高(0到n);c的下标恒为n,上角的数字从低到高,明白以上五点后,学生即可写出这个公式。开始可能慢了些,但熟练后,即可直接写出二项展开式。3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数学中公式的出现,都是经过了一定的推导过程,是一类问题普遍特点的概括总结。因此要掌握公式,就要学会其推导过程。例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该公式是用配方法推导出来的,弄明白这一公式的推导过程,也就明确和理解了公式的范围和发现、发展过程,这样才能掌握公式。4记住公式的特征一个公式,反映一定对象的有关量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一个形式,学习中应对于表现出的形式给予充分注意,利用其形式特点进行记忆、辨别。某些公式,可以制成一个图或一个表,借此可较为轻松地记住这些公式。例如,初学“同角三角函数间关系”对其中关系式可能较难记忆,图2可以协助记忆: (图2)对角线上两个三角函数乘积为1。如sinacosa=1。带阴影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的值的平方各等于下面顶点上的值的平方。如sina2+cosa2=1六角形任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二个顶点函数值的乘积。如sina=tgacosa。利用图形记忆公式,一是利于学习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二是在遗忘时可以依据图形进行回忆、推导;中学数学中许多公式都可用图形反映出来,如勾股定理公式、二次函数等;还可以利用公式的变形和公式间的联系记忆公式。许多公式是由某一个公式变形后产生的,有些数学公式之间的联系是较强的,只要记住一个,便可以记住另一个。例如梯形中位线公式,中位线的长等于上底加下底的一半,而三角形的底边就是下底,0就是上底,可以把三角形看做是上底为零的梯形,这样经过变形和联系,二者的面积公式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四、抓住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中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