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月联考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北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月联考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北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月联考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北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月联考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北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月联考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月联考测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既是人性也是天性,人性和天性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只要人们能尽力地扩充自己先天所固有的“善心”,即认识本性,同时也就是认识了天性。孟子的这一思想A. 形成了天人感应的观念意识B. 形成了儒学伦理的基本体系C. 赋予了汉代儒学神秘的色彩D. 得到了宋明理学的继承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孟子使儒家道德思想附会为天性,提高了儒家道德思想地位,为宋代理学将儒家道德思想上升到天理高度,重建儒家思想信仰体系提供了借鉴,故D项符合题意。天人感应为汉代董仲舒提出,吸收阴阳家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孟子未提出儒家伦理纲常思想,故此时儒家伦理体系尚未建立,排除B。C项,经过汉儒加工的“天人感应”理论。以“天道”为基本,使政治理论神学化,使政治管理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与题干中的道德天性无关,故排除。2.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汉代四川临邛县人民对于天然气的认识和利用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汉宣帝(公元前67)时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以竹筒盛其光,可拽行终日不灭。”常璩(东晋)华阳国志蜀志“蜀那临邓县有火井。汉室之隆(即光武中兴),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火势渐微。”刘敬叔(南朝)异苑卷“取井火还煮井水,一斛水得四五斗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盐耳”范晔(南朝)后汉书郡国志A. 开凿盐井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气B. 东汉开始认识到天然气的可燃性C. 汉代广泛将天然气用于煮盐生产D. 汉代火井煮盐技术已经十分高超【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表格材料分析,三则历史记载均有“井火”出现,可见汉代四川开凿盐井的过程中均发现了天然气的燃烧现象,故可确定开凿盐井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气这一史实 ,故A项正确。材料中表达天然气皆为盐井中出现,不能体现东汉时最早认识天燃气,故排除。C、D选项的表述皆在后汉书郡国志所记载,而在华阳国志蜀志异苑卷均未记载,不能有效说明CD两项的真实性,故排除。3.撰于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所记外国,系抄旧史而成,杂乱无章,为人不取。南宋时进士周去非在广西仕宦期间作岭外代答,是书共记海外诸国40余,该书问世之后,未曾刻成书,而“有多种抄本流传”。这一现象反映了A. 朝廷对海外史地知识的轻视B. 时人的域外知识仍相当有限C. 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独具特色D. 民间海上贸易渐趋松弛【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岭外代答“有多种抄本流传”受到民众欢迎,反映了东南地区海外贸易繁荣下民众对海外诸国加深了解的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D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海外史地知识的态度,故排除。岭外代答记载40余国,且“有多种抄本流传”,故B项表述有误,排除。4.1464年,明宪宗不经正常途径,授予工人姚旺为文思院副使,此为“传奉官”之始,后传奉官泛滥,引起众多官员不满。1485年,群臣上疏请求宪宗废除传奉官制度,宪宗有所感悟,罢免五百余名传奉官,一时朝野称快,传奉官制度受到遏制。传奉官制度的遏制有利于A. 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B. 维护官僚政治的平衡C. 减少中枢决策的失误D. 提升内阁成员的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传奉官”指由司礼等监太监“传奉圣旨”任命的官员。“传奉官”的泛滥使政府官僚体制失衡,增加财政负担,故对“传奉官”制度的限制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平衡,故B项符合题意。A项,传奉官制度受到遏制说明君权受到定约束,故排除。C项,传奉官多为工匠、医生、宗教、书画、文化等科技与文艺专业人士,且并不干预朝政,故排除。D项,传奉官制度与内阁制度并无联系,故排除。5.1874年,日本以台湾是“生番为主之地”为借口入侵台湾,对此,申报发稿指出:“台湾一岛虽分生番、熟番,熟番早已归入本朝版图,而生番之处所,亦隶在我朝之属下矣。”这表明了当时A. 政府重视台湾海防地位B. 传统思维处理对外交涉C. 近代外交观念逐渐形成D. 政府疏于对台湾管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台湾一岛虽分生番、熟番,熟番早已归入本朝版图,而生番之处所,亦隶在我朝之属下矣。”结合所学可知,晚清王朝仍停留在明清朝贡体制传统模式下,以否定台湾是“生番为主之地”,故B项正确,排除C项。A项,材料未体现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故排除。D项,清政府重视台湾的主权归属,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6.近代时报曾载:有人搭乘恰和公司的轮船到上海,途中茶房照例收取酒钱时,客人说:“现在共和了,可以不须酒钱了,我们皆是同胞也。”茶房回道:“我们酒钱随意所给,既是共和,你先生有钱搭船,我无钱,可以给我酒钱。”客人说:“我们的自由权你不能侵犯。”这则笑谈说明A. 辛亥革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B. 民主共和思潮已为大众所接受C. 政治革命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D.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共和”“同胞”“自由权”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识的形成,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排除。B项,上海地区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不代表全人民大众接受民主共和思想,故排除。D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与题干无关,故排除。7.有日本人观察到,20世纪20年代:东北“粟之使用,虽然没有大豆那样发达,但在满蒙是为农家之常食,最近对于粟之国外输出,益见隆盛,渐次成为腾贵之价格。满蒙之中国人,自己吃便宜的高粱,而卖高贵的粟于朝鲜人;朝鲜人又买便宜的粟,而卖高贵的米与内地的日本人。”这一现象表明A. 农业商品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B. 华北农村经济处于日本控制下C. 市场影响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D. 华北农民的饮食结构有所改善【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由于国外市场需求及利润的刺激,东北与朝鲜对外出售本地日常的粮食品种,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材料未体现华北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与农民的饮食结构,故排除BD两项。8.有学者指出,中共某次政权建设是“建立在对阶级结构客观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政治构架,真正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质;是根据地进行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创性尝试。”这一政权A. 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B. 推动了苏维埃革命的新发展C. 推动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D. 加深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建立在对阶级结构客观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政治构架,真正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质”可知,国共已实现合作,中共淡化了阶级对立,以“三三制” 为原则组建政权,开创了根据地颇具特色的民主制度,有利于团结各阶级提高抗日积极性,进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A项,此时全面抗战已开始,故排除。B项,此时政权性质为民主联合政权,而非苏维埃政权,故排除。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加深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危机,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9.1952年我国出口贸易额中,工矿产品占18%,到1957年已经上升到28%。这部分工矿产品包括棉布、针织品、自行车、缝纫机、暖水壶、啤酒其他各种名酒、罐头、纸烟金笔、纸张、钢材、玻璃、水泥等。这表明了当时我国A. 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B. 满足国内工业化发展需要C. 根本扭转了经济发展困难D. 掌握了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52至1957年我们处于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实行工业化建设,工矿产品的出口有利于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故B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与中国外交成就无关,故排除。出口贸易有利于克服经济困难,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故C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对外贸易的增长与掌握世界经济规律无实质联系,故排除。10.据雅典政制记载,从雅典王政时期以来,修宪共变更了11次。在宪法变更过程中,人民大众的权力一直在增长”,到了第11次修宪后,“人民使自己成为一切的主人”。这表明了当时的雅典A. 民主政治出现了多数人专制B. 贵族和平民的纷争持续不断C. 直接民主造成城邦动荡不定D. 公民形成了牢固的法治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民大众的权力一直在增长” “人民使自己成为一切的主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法律的不断完善保障了公民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形成了法律至上的观念,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多数人专制,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贵族与平的斗争,故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直接民主导致城邦危机的出现,故排除。11.1786年,一封提交给政府的请愿书上写道:“机器产生的罪恶不胜枚举。我们真诚希望人类的判断力不受狭隘利益的左右,发现继续使用机器将产生的危害,例如后代人口减少、贸易消失、地产利益得不到满足,以致最后被吞没等恶果。”这表明当时A. 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反思B. 劳动者深刻认识到贫困根源C. 处于机器大工业的早期时代D. 工人运动开始成为时代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后代人口减少、贸易消失、地产利益得不到满足”反映了当时消费产品质量下降,房价上涨,民众生活成本增加,贫富分化加剧,请愿书反映了机器大工业的早期正在形成中的工人阶级对遭受压迫,境遇下降的不满也体现了思想不成熟的保守心态,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为工业早期出现的现象,工业社会未完成形成,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当时剩余价值理论未产生,工人阶级尚未认识到贫困根源,故排除B项。D项,此时工人运动尚未成为时代潮流,故排除。12.1951年,法国社会党发表宣言称,把保障个人基本权利如医疗、休息、学习、住房权以及消灭男女不平等和城乡不平等看作“社会民主的基本价值”之一。但是,到了70、80年代,法国工人失业人数一度高得惊人。这一变化说明了A. 单纯的社会救助无法适应新形势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常动荡不定C. 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亟待调整D. 福利国家制度没有缓和劳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后法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国有化,完善福利制度。20世纪80年代,法国私有化浪潮兴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显现,需要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主题并非阐述社会救助的影响,故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二、非选择题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麋鹿起源于约300万年前的中国,被称为“中华神鹿”。在古人眼中,麋鹿被视为一种很漂亮的动物。远古以来,麋鹿就被华夏祖先视为吉祥兽、图腾。麋鹿文化包容了儒家文化的理智和积极,道家文化的豁达与明朗,吸收了长江文化的明快和黄河文化的淳厚,兼并了东方文明的克己和西方文明的开放。中国历代地方志有麋鹿记载的达115部,记载麋鹿的古文献史料就有64部之多。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陆游等都写有有关麋鹿诗词和文章。从商周时期的周文王,到雍正、乾隆等皇室文化,都与麋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麋鹿文化已渗透到诸多领域,如中国的饮食、保健、建筑、医学、艺术、文化等。摘自丁玉华麋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材料二 1894年的北京永定河泛溢及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让最后一批麋鹿从中国消失。1956年,4头麋鹿从英国伦敦回到中国北京,1973年,英国又赠送两对麋鹿到中国,结出了麋鹿外交文化的硕果。19851987年,英国共赠送79头麋鹿给中国,使麋鹿在故土得到了健康繁衍、科学发展,结出了麋鹿外交和麋鹿文化的累累硕果。摘自张民军中英麋鹿外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麋鹿文化得以传承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麋鹿交流的作用。(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麋鹿文化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答案】(1)麋鹿形体美的特征,被先民视为吉祥的动物;麋鹿文化体现了多元一体、包容并蓄的精髓;麋鹿体现了中华文明坚忍和独立的性格;历代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对麋鹿的宣传记载和歌颂;先民对麋鹿文化的不断挖掘等。(2)使原产于中国的麋鹿种群在中国得以繁衍;推动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有利于中英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范围内麋鹿种群的科学研究,促进世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有利于世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推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3)推动了近现代科技史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中国历史;有利于深入思考环境变迁在近代历史与现当代历史中的关联;丰富了中外文明交流史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到全球史观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性等。【解析】【详解】(1)问,根据材料一中“麋鹿就被华夏祖先视为吉祥兽、图腾”“包容了儒家文化的理智和积极,道家文化的豁达与明朗”“兼并了东方文明的克己和西方文明的开放”“中国历代文人墨客都写有有关麋鹿诗词和文章“麋鹿文化已渗透到诸多领域”归纳概括麋鹿文化得以传承的原因。(2)问,根据材料“英国又赠送两对麋鹿到中国,结出了麋鹿外交文化的硕果.使麋鹿在故土得到了健康繁衍、科学发展,结出了麋鹿外交和麋鹿文化的累累硕果。”结合中英关系、科技贡献、麋鹿种群繁殖、环保意识增强、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环境等角度分析阐述。(3)问,从近代化角度,文明史观的相关知识结合全球史观阐述麋鹿文化在史学研究的价值。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话说徽州商人程宰,世代儒门,少时习读诗书,后弃儒就商,于明正德初年(1060带了数千金,远赴辽阳贩卖人参、松子、貂皮东珠,不虞耗折了资本,只得在一徽商大铺中当个账房先生。一日晚间,海神降临程室,变出满屋金银,程宰见了正要去取,海神却道:“此是他物,岂可取为己有。你若要金银,可自去经营,吾当暗暗助你。”后又指点他经营买卖,第一次以佣工银十来两,买下滞销的药材黄柏、大黃各千斤,隔不多日疫疠盛行,卖得五百余两;第二次买下遭雨湿而生斑点的彩缎五百匹,不到一个月,朝廷调辽东兵平叛急需缎匹置办戎装旗帜,卖得千五百两;第三次,买下苏州商人贩剩的粗布六千多匹,数月后武宗皇帝驾崩,人人要件白衣行孝,又卖了三四千两。就这样,程宰成为知名的大商人。摘编自明末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故事情节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明代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现象可以从如下一些角度:首先,明代徽商成功之道。徽商程宰发迹的诀窍,说到底是囤积居奇,投机渔利;这是各地商人都知晓的发财之道,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如何获得准确的商业情报;徽商凭藉走南闯北的同乡多,信息广,掌握的商业情报较多较快较准,所以象程宰这样的商人敢于孤注一掷,连战连捷。其次,小说中海神变出满屋金银,告诫程宰的话说明了经商赚钱天经地义。历代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这篇小说却借海神的言行,向世人宣传经商以获取丰厚利润的合理性,这无疑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轻商意识的新型意识;这种重商意识的堂而皇之的宣传,只能产生于商品经济已有一定规模的明代;它反映了明代商人要求保护商业贸易、无限制地获取商业利润的迫切愿望。再次,神仙垂青凡人的故事常有所闻,并不稀奇,但这次眷顾的却是商人。这缘由与其说是海神的青睐,不如说是徽商经济实力的剧增抬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大众、特别是市民对他们的歧视,以致作者将神仙奇遇垂青于一个徽商。第四,徽商价值观已不再是追求科举获取功名为目的。士大夫阶层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有所松动;故而明末清初像黄宗羲这样的思想家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明清士大夫朦胧的资本主义意识。第五,从小说中徽商远赴东北经商亏本可以看出,徽商能成功尽管也得力于政府的支持,但政府的支持朝不保夕,更是主要靠徽商本身的勤劳和灵活应变;海神的出现还不如说是徽商自我激励的内心暗示。评价:小说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对徽商的经济活动进行了广泛而有趣的描述;这些徽商小说确立了“在商言商”的新体格,对于徽商的经营细节(包括数据)特别是发财经历津津乐道,反映了民众中商业意识的高涨;而这些徽商小说的流播,不仅壮大了徽商的声势,而且有助于商业经济与商业意识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反映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中后期产生的可能性。【解析】【详解】本题考察学生提取信息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可根据材料中“第一次以佣工银十来两,买下滞销的药材黄柏、大黃各千斤第二次买下遭雨湿而生斑点的彩缎五百匹第三次,买下苏州商人贩剩的粗布六千多匹”以徽商经营之道及徽商价值观为主题结合明代商业贸易繁荣进行阐述。根据材料“一日晚间,海神降临程室,变出满屋金银” “此是他物,岂可取为己有。你若要金银,可自去经营,吾当暗暗助你。”从徽商地位的提高,社会重商意识加强并结合明清经济特征、新的社会思想表现进行分析。(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三联书店和新华书店重印和再版了一批马列著作,同时,也翻译和从苏联引进了一些俄文版著作。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厂矿、企业、学校、部队,全国各部门各行业都揪起了学习热潮。当时学习救材主要有从猿到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同年底,人民日报相继发表毛泽东在1937年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两论”的高潮,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夹于1955年1月发出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的通知,号召全体人民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化建设。【答案】(1)确立了人民的大众的文化方针;马克思主义经典和毛泽东著作的出版;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开展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等。(2)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促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后期也出现了把思想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混淆的错误倾向等。【解析】【详解】(1)问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重印和再版了一批马列著作翻译和从苏联引进了一些俄文版著作各部门各行业都揪起了学习热潮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两论”的高潮号召全体人民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从文化方针、理论学习、思想改造教育等角度分析阐述。(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化建设是加强意识形态深化,维护新生政权的需要,可从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工业化建设、思想改造的积极意义方面进行回答,但应同时注意思想学术问题划为政治问题的错误倾向。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十月革命之后,俄国宣布的和平方案基本原则是,“任何民族都应得到民族发展的完全自由”。为了应对俄国革命政府的外交宣传战,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1月发表演说,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计划”。十四点演说主要体现了威尔逊的四大原则:没有胜利的和平;民主的胜利;民族自决权和领土完整;建立国际维和组织与集体安全原则。威尔逊十四点演说发表之后,时人就开始把其称为“威尔逊主义”。1919年2月,日本东京某报以讥讽的口吻评论说,“威尔逊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对一切民族国家都实行人道与正义原则,这一原则并通过国际联盟计划来实现,而美国的国防安全也因此得到完善”。在巴黎和会召开前夕,威尔逊主义已名扬全世界。正如威尔逊本人所预感的那样,他的理想主义如同一个不断膨胀的热气球,终究逃脱不了爆炸破灭的宿命。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知识界在巴黎和会前夕对威尔逊主义的“神化”,不过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而已。摘编自马建标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裁决与威尔逊的认同危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和会前中日两国对威尔逊主义的不同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前中日两国对威尔逊主义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答案】(1)中国:巴黎和会前,中国人认为威尔逊主义中的“民族自决和领土主权”原则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公理和正义。日本:认为威尔逊主义中的“人道正义原则和国际联盟计划”有利于建立美国倡导的世界秩序,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方案。(2)中国方面:一战期间,中日关系紧张;十月革命后,苏俄和平外交的提出鼓舞了中国;美国是经济实力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提出收回山东主权的正义要求;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中国民众存在依靠国际社会改善自身国家形象的幻想;经过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较大提高等。 日本方面:20世纪初日本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对一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上,日本与美国及欧洲列强打算不同;威尔逊主义妨碍了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日本要维护一战期间获得的在中国山东的特权等。【解析】【详解】(1)问中日对威尔逊主义的认识根据材料“威尔逊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对一切民族国家都实行人道与正义原则,这一原则并通过国际联盟计划来实现,而美国的国防安全也因此得到完善”“中国知识界在巴黎和会前夕对威尔逊主义的“神化”,不过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而已。”进行认识即可。(2)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