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书法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一讲.ppt_第1页
东北大学书法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一讲.ppt_第2页
东北大学书法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一讲.ppt_第3页
东北大学书法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一讲.ppt_第4页
东北大学书法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一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 绪 论,朱利 教授,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怎样学好书法 第三节 书写用具 第四节 正确执笔,第一讲 绪 论,教学目的:了解书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 学习书法的兴趣。,汉字遵循着自己的发展规律,至今已走过了六千多年的历程。关于汉字的起源,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传说。 流传最广的传说要数仓颉造字说。史书上把仓颉描绘成“龙颜侈侈,四目灵光”。淮南子本经训上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一、先秦时期的书法 二、秦代书法 三、汉代书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 五、随唐五代时期的书法 六、宋元时期的书法 七、明清时期的书法,8000多年前黄河中游的磁山、斐李岗文化和6000多年前的仰韶、大汶口文化,其出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已具汉字雏形。只是这种艺术还处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之中。,一、先秦时期的书法 1.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 “龙骨”就是龟壳,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 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2.西周时期的钟鼎文,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金文,又名钟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 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业已成熟,如戍嗣子鼎、宰甫鼎、司母戊方鼎。 西周中期,长篇金文更为普遍,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其大篆书也更显圆匀挺秀。至西周晚期,如: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文抵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与徘徊。,毛公鼎又名音鼎、毛公音鼎,周宣王时代的青铜器,清代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原器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有32行497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字数最多的青铜器。 其铭文笔划匀实劲健,结体疏密有度,美观大方,既体现出凝重的的气质,又有着气韵的流通,它以其结体方整稳固了文字造型的基本形式,以偏旁错落有致形成巧妙的变化,于此之中,又以圆转流畅的线条成为造型的枢纽。这种突出的特点构成它端庄遒劲的风采,在金文中堪称佳品。,3.秦国时期的石鼓文,石鼓文(亦称陈仓十碣、猎碣、雍邑刻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书法,其书体介乎古籀与秦篆之间,结体方整而宛通,风格浑穆而圆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转型期代表作。石鼓文在唐朝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韩愈曾作石鼓歌记之,因出土早,所以对后世影响极大。,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发展到石鼓文的整个历程,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继承变异的过程。尽管这一时期的汉字仍处于线条勾勒、随意性大,字无定形、没有统一规范,象形意味较浓的状况,但它们是明显的沿着简化的方向发展。这个时期富有特征的字体和一字多形的状况,为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二、秦代书法 秦代的标准字体篆书,也称小篆,秦代墨迹,今可见者有青川木牍、侯马盟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竹木简牍和帛书,告别了钟鼎器物的依托,使书法以墨迹的形式系统地出现了;而且,这些墨迹书体,已经由长而扁,由圆而方,开始了隶变之先声。,峄山刻石为秦始皇登临峄山时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刻(称长安本),该篆书圆转遒正,与碣石颂、会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样,为标准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三、汉代书法,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西岳华山庙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礼器碑 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精典之作。,石门颂 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袁安碑 在书风上属于规范严谨一类,篆法通婉流畅,精细均匀,疏密得当,加之刻工精细。继承了正脉篆书传统。不失为临习篆书的好范本。,篆隶之外,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书,成熟于东汉,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张芝八月帖、秋凉平善帖。而且,后世的所有书体,如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乎全部孕育于这一时期。,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经由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门户。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而不是单线发展。也可以说,在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这两个主要因子中,艺术因子空前活跃。,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丧乱帖、二谢帖、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得示帖、游目帖以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唐人模本)等;而王献之则有鸭头丸帖、中秋帖 、二十九日帖等。此外,王珣伯远帖亦有“二王”法度(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合称“三希”)。,王珣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曹魏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王羲之 丧乱帖 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自然。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南北朝最突出的成绩是楷书,主要见于墓志碑刻当中。此一时期上续汉魏之隶意碑风,下开隋唐之楷体书韵。南朝名书家有羊欣、王僧虔、陶弘景、肖子云等。 北朝名书家有崔浩、郑昭道、赵文渊等。,五、隋唐五代时期的书法,智永 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一笔不茍, 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杰”。初唐楷书范本,碑刻有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皇甫诞,虞世南孔子庙堂,禇遂良雁塔圣教序、孟法师,薛稷信行禅师以及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等。而欧阳询行书卜商读书帖、梦奠帖、张翰思鲈帖等,墨本已可珍,尤可揣摩笔法。,张旭 古诗四帖 张旭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凡40,188字。无款,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颜真卿(公元709785)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 30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 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 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 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书谱 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 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历代予以很高评价。 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谱墨迹为一卷,历代均有摹刻本,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六、宋元时期的书法,鲜明的时代特点: 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 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洞庭春色赋、丰乐亭记等。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的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米芾 初名黻,字元章,号火正后人、襄阳漫仕,襄阳人。在书法方面,他在宋四家中虽同为尚意,但更多的属于传统尚法派,恪守晋法,自题斋号为宝晋斋。崇尚二王,深得二王父子笔意,尤其擅长临摹,人称其字为集古字。同时他提倡在二王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平淡天真的意趣。代表作:蜀素帖、苕溪诗卷、珊瑚帖、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论书帖、元日帖等。,元代书法特征: 复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复古 少数民族书家大量涌现的独特现象 书画结合成为一种风尚,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欧波等,世称“赵松雪”。宋太祖子秦王德芳十世孙。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后人称“赵吴兴”。 赵孟頫以全面向古典尤其是晋唐学习的方式,在楷、行、草、隶、篆等各个领域重新建立严谨的法度,树立古典风格的权威价值,从而矫正了南宋书法学时风、轻法度的巨大缺陷,使书法发展迈入一条较为健康的轨道。他的书法思想、风格,不仅主宰了整个元代的书法,甚至直接影响了明代前中期书法的发展。,赤壁赋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宋克(13271387), 字仲温,号南宫生,长洲(江苏省苏州市)人。擅长楷、行、草和章草诸体,出自魏、晋,深得锺繇、王羲之之法,笔精墨妙,风度翩翩。除楷、行书外,尤以章草著名,体势开张趋长,笔画也非常瘦劲挺拔,一洗古章草的旧貌,形成矫健秀丽的风格,其代表作品有急就章。,七、明清时期的书法,王宠(1494-1533)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 王宠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韵写拙,而又“拙中见秀”、“拙中见雅”。,董其昌洛春谣仿米芾“洛春謠”,行书无年款,水墨紙本手卷,纵41厘米, 宽461厘米。他透过线条的抑扬頓挫及墨色的浓淡深浅,营造出一种极富变化的韵律动感。,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 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 丹枫阁诗 笔画圆润而又劲健,寓刚于柔,结体壮实中又含秀逸,兼有颜、柳与二王之气韵,是融合诸家的代表作。,金农原名司农,字寿门,号冬心,别号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曲江外史、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