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维积极心理学第六讲信念-自我兑现的预言(正式.ppt_第1页
李自维积极心理学第六讲信念-自我兑现的预言(正式.ppt_第2页
李自维积极心理学第六讲信念-自我兑现的预言(正式.ppt_第3页
李自维积极心理学第六讲信念-自我兑现的预言(正式.ppt_第4页
李自维积极心理学第六讲信念-自我兑现的预言(正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念自我兑现的预言,Roger Bannister,概 要,信念塑造了现实 它是如何作用的 使乐观最大化 提升我们的信念,信念即自我兑现的预言,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将信念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纽约第一位黑人州长罗尔斯 ),自我兑现的预言:当你对一件事进行预言或者解释之后,你往往就会把事情的发展,按照自己预言和解释的方向推进,结果预言就这样自己兑现了自己。,我的念头不是梦想,她是一种信念、一种呼唤。 一个人要听从内心的呼唤,并一路坚持去寻找。,国内第一本 积极心理学通俗读物,幸福法则2009年,1习得乐观 2坚守信念 3经营优势 4复制快乐 5控制情绪 6身心联结 7勇于创新 8认知男人 9亲朋和谐 10亲子家教11微笑传播12滋补心灵,美德与力量的积极心理学,无,模 糊,较短清晰,长远清晰,27%,60%,10%,3%,哈佛大学毕业生 25年之后,成功人士 社会上层 企业领袖 社会精英,中上层 各领域 专业人士,安稳生活工作成绩一般社会中下层,抱怨他人社会世界没给机会,坚定目标和信念,数千年来,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家、权威人士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由于骨骼、肌肉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人类不可能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1.6公里)。因此人们一直以为,这是人类不可能打破的纪录。4分钟跑完1英里,在1954年前这个世界纪录一直没有打破过。,信念即自我兑现的预言,Roger Bannister的故事 -心理学对幸福和成功是多么重要!,Roger Bannister的故事 -心理学对幸福和成功是多么重要!,当时有一个叫Roger Bannister的人(英国人)他当时在牛津大学上医学博士,他也是一个中长跑运动的爱好者。其最好的成绩是4分12秒,他一直坚持训练,一直到了4分2秒,最后成绩一直没有提升了,这时候也有人告诉他,“你不可能再提升了,4分不可能过了,你到了4分2秒已经是非常好了。”,但是,他没有放弃,他曾在脑海中无数次地模拟以4分钟的时间跑完1英里的过程,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强大的成功信念,结果,到了1954年10月,Roger Bannister就在他的家乡牛津以3分59秒的成绩打破了4分的神话。,Bannister用了3分59秒跑完一英里。轰动一时,登上全世界的头版头条。 “科学遭到挑战”,“医生遭到挑战”,“不可能成为了可能”。,6个礼拜后,澳大利亚运动员以3分58秒创新了纪录同年共有37名运动员低于4分跑完1英里。 到了1955年,总共有300多人打破了这个纪录。 以后有更多的人来打破,然后再也没有人去计算了 到了2006年,人类所创造的最好的记录是3分43秒。,为什么Roger Bannister之前一直没有人打破? Roger Bannister之后就有那么多人打破了呢? 是运动员们更加努力训练? 还是有了新的技术?新的鞋子?,原因就在于:这些运动员被科学家的报告限制住了自己的潜能,他们不相信自己可以。但以后,他们看到有人做得到,才相信自己也能做到。,是信念创造了奇迹!,信念即自我实现预言,Roger Bannister攻破了那个要塞,意志和心理上的要塞,信念是多么强大! 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尽最大努力,他们尽了最大可能,然而他们的潜意识限制了他们,阻止他们突破界限。不是医生,生理学家和科学家们声称的身体界限,而是心理界限。,世界冠军在成功之前,他们一定是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然后才能够成功。不相信就等于放弃,等于不给自己机会! 成功人士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只有一个答案:“我一定能做到。”他不会有任何借口,而是第一时间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然后,再想办法去达成。 “只要你想成功,你就一定能够成功!”-卡内基 影响了千千万万渴望成功与致富的普通人。这就是许多成功学家反复强调的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强大的心理资本,它可以带你走出人生的困境,走出人生的枯井。,信念力量背后的机制和科学是什么? 信念为什么会起作用及如何起作用?,信念即自我实现预言,它们经常决定我们的表现有多好或多糟,经常决定我们的人际关系有多好或不那么好,它们是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头号预言。,信念 和 希望、乐观主义 -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和预测力,信念是如何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如何通过环境,对他人产生期望及信念, 这些信念会变成现实。,我们就是我们的思想。 无论我们是什么,一切都与我们的思想念头同升起。 我们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了自己的世界。,现在我要做的,是专注于这个主张的科学基础。,1、皮格马利翁 Pygmalion,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成年后他开始寻找理想中的女人,他想结婚。 他在雅典城里寻找,找遍整个希腊,没有找到。 然后,去希腊帝国以外寻找,寻找他理想中的女人,一个能和他结婚的女人, 1879年之前,他还没找到,于是他返回雅典。,“Pygmalion”的由来,他对自己说,“我不再寻找理想中的女人,我要以她的形像雕刻一座雕像”; 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 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 爱神阿芙洛狄忒te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他们幸福地生活下去!,“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2、皮格马利翁 Pygmalion,萧伯纳的窈窕淑女,窈窕淑女,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以上面这段传说为原型创作了同名社会讽刺剧。通过描写一位教授如何训练一名贫苦卖花女,并最终成功被上流社会所认可的故事,抨击当时英国的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当时很重要的故事,因为它挑战了整个阶级体系-人生来就有阶级,不能也不应该被改变。它是当时是很影响的戏剧。,窈窕淑女,然而故事有意义的是, 不是教授希金斯塑造了那位卖花女,而是卖花女塑造了教授希金斯、改变了教授希金斯。,电影的开始: 伦敦的某音乐厅外,众人因避雨而暂时聚拢在一起。期间,因卖花女的一句貌似不礼貌的称呼产生小小的争执,并由此引出了本片的另外一位主人公语音学教授希金斯。一番喜剧后,教授做出了一个看来不可能完成的决定:要在三个月内,训练这位发音丑陋,语言低俗的卖花女,并使其最终进入上流社会。,Pygmalion和“人” 都是可以被改变,被改造的,3、教室里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 (Robert Rosenthal) 4、工作场合中的效应,5、Jamieson (1987),Robert Rosenthal(6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现加州大学)把Pygmalion的思想应用于课堂,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Rosenthal随便走进几个学校,去给学生进行一次测验,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你们的学生刚接受了一个新测试,叫作快速迸发者测试,测试能让你们找出在新学年取得巨大进步的学生,即找出最有潜力的学生”等等,,老师们以为他们真的就很有巨大潜力,罗森塔尔还对老师说:“这仅仅供参考,请老师们不要向学生透露,更不希望学校有歧视行为,只是让你们知道,这些学生有巨大潜力,这是一项新发明的测试,只有你们知道就好”。 老师们不知道的是,对学生进行的测试,只是普通的智商测试,老师们也不知道这些所谓的 “快速迸发者”,或者潜力巨大的学生,都是随便挑选的学生名单,他们都是普通学生,和别的学生没有区别。,智 商 很多人认为“本来是生而有之的,它是恒定的,从出生到死亡时都不会改变”,但智商却因为老师对学生的信念而改变。,“快速迸发”学生的英语、数学等成绩上升了; “快速迸发”学生有明显进步; “快速迸发”学生比任何学生的进步都快。 “快速迸发”的学生,智商在一年间有很大增加,而且在长期研究中保持着增加。-一个决定性的结果,Robert Rosenthal学年结束时,再回到这些学校,他发现:,这项研究说明了什么?老师们被骗了吗? 老师们突然产生幻象?,-Robert Rosenthal可以说是骗了老师们,“骗”老师们注意到一直在眼前的东西。 在那之前,是因为老师们之前自己被自己欺骗:“他们看不到,就在他们眼前的东西,即每个学生都有潜力”;更没注意到“车上的孩子”; 但之后,突然他们在这些被标签为“快速迸发学生”身上,看到了一直都有的潜力。他们欣赏那种潜力,潜力得到升值,他们灌溉,播撒阳光,种子就开始发芽生长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看不到他人身上的潜力,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潜力。,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潜力,如果我们看到它,欣赏它、灌溉它、播撒阳光,它就会感恩,成长。 -这正是Marva.Collins每天在学校里做的事, 她看到学生存在的潜力。,在工作场所也是如此,我们去发现吧!,用在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应 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一些优秀的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后进学生。,4、Jamieson (1987),心理学家Jamison在做了一项很有趣的研究。 她想知道角色调换后是否有相同结果。 她去到由同一名老师负责的两个班。开始上课之前,只告诉一个班,这位老师受到从前学生的极大好评,给这名老师极高的评价,然后他们离开两个班。 学年结束时,情况如何? 首先,干预组给这名老师的评价,高于对照组,而且学生对学业课程付出了更多时间,成绩比对照组好,因为他们相信,他们被欺骗相信,这位老师的水平比实际情况高。换言之,学生看到老师身上的潜力,学生们表现得更好了与老师无关,老师没有更好的表现,但学生表现得更好了。 信念即自我完成预言!,真 理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假如你对自己有极高且积极的期望,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相信今天一定会有一些很棒的事情发生”。这个练习就会改变你的整个态度,使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充满了自信与期望。,“按一个人现在的样子对待他,他将会保持他现在的样子。如果按他可能成为和应该成为的那个人对待他,他将会成为他可能成为和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 歌 德,5、工作场合中的效应,Pygmalion效应,曾在一些工作场所里重演过。 主管或经理被告知,这些是极有潜力的员工,那些员工也是随机挑出的,但真的变成最有潜力的员工,并取得更大成功。他们的保持力增加,工作表现出色,在公司更有可能被升职,并留在公司里,这都只是期望产生的结果,角色调换后结果一样。,应 用 在企业管理方面,一些精明的管理者也十分注重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人有70%的潜能是沉睡的。,经营之神 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也是一个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高手。他首创了电话管理术,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每次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问一下员工的近况如何。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又会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这样使接到电话的下属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为之一振。,管理 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践者。他认为,团队管理的最佳途径并不是通过“肩膀上的杠杠”来实现的,而是致力于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最紧要的东西,并激励他们完成构想。 韦尔奇认为理想的团队状态,如四E素质(精力、激发活力、锐气、执行力)等等,以此来暗示团队成员“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在这方面,韦尔奇还是一个递送手写便条表示感谢的高手,这虽然花不了多少时间,却几乎总是能立竿见影。因此,韦尔奇说:“给人以自信,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钢铁王国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我认为,我那能够使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资产。而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 史考伯的信条同卡内基如出一辙。正是因为两人都善于激励和赞赏自己的员工,才稳固地建立起了他们的钢铁王国。,中坚人物 当下属出现失误时,激励就尤为重要了。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贝特福特,有一次因经营失误使公司在南美的投资损失了40%。贝特福特正准备挨骂,洛克菲勒却拍着他的肩说:全靠你处置有方,替我们保全了这么多的投资,能干得这么出色,已出乎我们意料了。 这位因失败而受到赞扬的助手后来为公司屡创佳绩,成为了公司的中坚人物。,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 赞美, 会使人们心情愉快,工作更加积极! 在我们生活中,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老板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对别人的期望,特别是对儿女、对配偶、对同事、部属的期望,以及我们对自己的期望,都是对我们生活是否愉快是有重大影响的期望。,能被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Pygmalion效应,我们创造的情境和为我们创造的情境的重要性,6、环境的力量,阿施“从众”心理实验 (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 心理学领域, 最精彩的研究,“阿施从众心理实验”, 个体对群体存在从众现象 。(网上),阿施“从众”心理试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下面有四根线条,一条是标准线条,另外三条:A,B,C 是试验线条(右图)。请问哪一条线条与标准线条是一样长?,很明显,C 线条与标准线条是一样长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在该试验中,被试验的学生却出现惊人的判断错误(他们都和我们一样,眼睛是正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阿施告诉前来参加试验的学生要做一个关于视觉测试的试验,然后他让被试验的学生坐在一张有七到九个人的桌子旁,每次向他们呈现一组卡片,所有正常的人都非常容易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试验开始,呈现第一组卡片后,被试验的学生依次大声地回答自己的判断,所有人的意见都一致,也都是正确,然后再呈现第二组,亦是如此。正当这个无聊的测试使被试验的学生感到无聊乏味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第一位被试验的学生仔细看了看两张卡片上的线条后,郑重地做出了显然错误的答案,接着第二、三、四位等学生也作了同样错误的判断。(前4名是故意安排的实验者的助手)轮到最后一位被试验的学生做判断时,他明显感到左右为难,因为他的眼睛明显的告诉他别人的答案是错误的,他应该选择与标准线条一样的答案,但最终他还是小声地说出了和其他人一样的错误答案。 同时阿施也发现,只要数量足够,从众比例就会发生增加。容易发生从众的最理想基数是8名以上(个人的感觉发生实在的变化,如:喝白开水觉得是喝糖水)。 (皇帝的新装!),米尔格伦“权力服从”实验,(2) Milgram的“权力服从” 心理学领域,最精彩的研究(视频),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 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米尔格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监督实验者(E)命令参与者(S)对隔壁房间另一位事实上是假冒的参与者(A)施予痛苦的电击惩罚。大多数参与者都继续增强惩罚的电流,无论隔壁房间传来多么痛苦的呻吟和求饶声。,实验进行的图解,一名演员,任务就是故意答错,并且发出受到电击时的惨叫。,实验方法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寄出许多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参与者被告知扮演“老师”的角色,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然而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在实验者的指示去电击另一个人,从4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开始,使学生“受到电击” ,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可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甚至电击到另一个人尖叫,恳求放他出去。仅仅是因为实验者说“实验必须进行下去”,而且实验者经常穿着一件白大褂,就像医生或者实验者。经常地多数美国人都会继续电击那个人,甚至电击到另一个人哭泣-这就是情境的力量,对权力的服从。,情境的力量,对权力的服从,结果在米尔格伦的第一次实验中,百分之65(40人中超过27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他们都表现出不太舒服,部分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但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的。,米尔格伦真正的问题是:有多少人会一直惩罚学习者的错误,直到最高的电压450伏?,米尔格伦实验结果之所以让世人震惊,是因为有2/3的实验对象,按下了450伏的按钮。这只是第一组实验的结果。 米尔格伦一共进行了16组相同的实验。 而在最后一组实验中,有90%的人完成了整个惩罚的过程,把所有的电压按钮都按遍了,一直到450伏,最高电压的惩罚。 他们发现全世界的人,都倾向服从权力,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德国,全世界都是如何,如出一辙。,有2/3的实验对象,按下了450伏的按钮,(3) Philip Zimbardo的监狱实验,津巴度监狱实验,津巴多的监狱实验:该实验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实验把征募来的通过了专门测试的受试者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24个大学男学生(酬劳一天15美元)。 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到了第六天就宣告终止。终止的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了伤害。,电影判狱风云,过 程: 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 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津巴多本人则担任监狱长的角色。 具体资料: 随着时间的演变警卫对待囚犯的限制与管束越来越多,态度也越来越残忍,原本计划要进行两个星期的实验,由于警卫对囚犯的虐待,及囚犯的过度投入,情况逐渐无法掌控的情况下,不得不于第六天叫停,Zimbardo的犯人,在短短一周内真的变成犯人 ?,-这解释了Abu Ghraib监狱丑闻,时事现象,伊拉克战俘的遭遇,随便一个人一旦进入角色,他们就会进入得太深!,津巴多解释:坏人并非天生的恶,而是情景(situation) 的力量让好人逐渐堕落,把斯坦福试验放置于中国社会的环境下,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城管总是出事、为什么孙志刚在收容所中会惨死、为什么会有匪夷所思的躲猫猫事件。 是系统赋予的权力角色诱使权力的拥有者从正常人演变成一个个不可理喻的恶的化身。,既然环境的力量如此巨大,能使人改变! 那能否创造出一种强大但积极的环境,将人的最佳状态充分调动起来?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如何创造积极情境,如何创造一个利用角色自我改进的情境。,(4) 环境的(积极)力量,75岁以上的男人 疗养院 “1959”年的一周 精神和生理年龄降低 Langer (1989) 测试视力 因扮演的角色而改善了视力,Langer (1979),哈佛大学Ellen Langer教授实验1 (这项研究已改编成电影即将上映),1979年,Langer教授找来75岁以上的男人,把他们送去一座别墅,那是间以1959为主题的别墅。 虽然实验在1979年进行,音乐、杂志、日报,所有的一切都是1959年的。,在实验前后进行各种测量。 他们发现,在别墅待了一周,在一周结束时。 这些老人竟然变得年轻了,他们的智力水平提高了,记忆力提升了,视力听力也改善了,手指骨骼间的距离变小了,这是年轻的迹象。 他们变得更快乐,变得更加自立。 就因为他们装作自己处在1959年,而不是1979年,这就是积极环境的力量。,她测量人们的视力,给他们一幅普通的视力表,测量他们的视力,记录结果。 然后她让同样的这群人,让他们穿上飞行服,让他们坐进飞行模拟器,然后给他们看完全相同的视力表,相同的距离,相同的视力表,唯一的不同是,他们坐在飞行模拟器里,穿着飞行服,他们坐在那里看视力表,然后她又进行了一次视力测试。 40%的参与者的视力有明显改善。 仅仅是在改变情境的情况下,相同的距离,相同的表,什么都一样,只是情境不同。,哈佛大学Ellen Langer教授另一研究2,因环境的不同,测试结果竟然提高了,-(Ellen Langer教授的书专注力或念中写到),7、积极的潜移默化、预先灌输,Bargh (1999) Dijksterhuis & Van Knippensberg (1998) 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图片 (人物, 地点, 等等) 令人愉快的物品 (纪念物, 鲜花,等等) 格言 书籍、影片、音乐 对积极、正面的研究,关于环境的两个研究。,一粒种子,一种信念,一个词或一幅画面 以及如何对我们行为产生影响,Bargh在纽约大学时,进行过一项研究,他用“年老”的相关词,影射实验对象。如果你们还记得,这些词包括皱纹,年老,佛罗里达,这种影射导致的结果是,实验参与者走路更慢了,更佝偻了。所以通过影射,人们的行为,的确会发生改变,这是环境的力量,外界的力量, 然后Bargh将实验更进了一步,决定用使用积极的影射。比如成就,毅力,成功,比如这些词,成就的近义词。实验对象被影射这些词后,智力及记忆力测试的成绩,比没有影射的对照组好。,(1) Bargh的研究(1999年),Bargh的研究说明: 问题是我们如何创造有意识的和潜意识的积极环境。 让我们带出最有道德,最成功的自我,并且去欣赏那个自我,帮助环境带出最杰出的自己!,他们找了一批人,请他们为下一次实验进行描述,描述足球流氓、秘书及教授这三种原型,他们被告知这是为下次实验做准备,需要这三种原型的描述。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通过对原型进行描述,自己已经被影射了。他们分别被影射为足球流氓、秘书、或教授,影射后,他们接受了智力测试,及记忆力测试。,(2) 两位荷兰研究人员Dijksterhuis 和 Knippensberg,也进行了影射实验(1998年),描述足球流氓日常行为的人,表现得最糟,无论是记忆力还是智力, 然后是描述秘书的人, 表现最好的,是描述教授的人,而他们之前并没有更努力学习,什么也没有改变,除了发生了影射。,环境中有东西植入了他们的思想,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为自己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让自己收到积极的影射,变得更幸福,更成功等等。 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方法有很多。,(这周的作业之一,即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积极的潜移默化、预先灌输,(3)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图片 (人物, 地点, 等等) 令人愉快的物品 (纪念物, 鲜花,等等) 格言 书籍、影片、音乐 对积极、正面的研究,积极的潜移默化、预先灌输,举几个例子: 所以找些东西挂在墙上,创造一种让你觉得温暖,觉得开心的环境, 照片,画,纪念品,鲜花,艺术品:这些东西很重要,因为即使你不看它们,潜意识中还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虽然只是在潜意识层面,人们就会被影射, 你挂的照片等,虽没去看它,或没意识到它,念到它,它仍然会对你造成影响.有同样的力量,同样强烈的情感。,画家作品:沉思者雕塑、作品,提醒我生活不仅要沉思,还有其他的,让生活更美好。 名人名言,我喜欢名人名言,你们很多人肯定也喜欢,已经有人把他们最喜欢的名言发我了,我墙上也有一列名言,就算我没看它们,也能感受到。 亚当斯总统-“耐心和坚持总能奇迹般的扫除困难和障碍”。 将“坚持”用于影射(Bargh的实验也囊括了这个词),受到影射的人的确变得更坚韧不拔, 乔治艾略特(我最喜欢的作家)-“推动人类进步的重任,不能等待完人来完成”。 加缪-“在深冬里,我终于发现,在心里有个不败的夏天”。 这句话帮助我走过了艰难困苦。,亨利戴维梭罗-“如果一个人能昂首挺胸地朝着梦想前进,努力实现他想象的生活,他会与成功不期而遇”。 它们不断影射我,提醒我,为我创造出积极的环境, 把喜欢的书放在手边, 听听音乐,要集中注意听,不要只当背景音乐,要让音乐激发你,无论是摇滚,还是其他音乐都可以。 多看看激励你的电影,这些东西能帮你创造积极的环境,有助于成长,获得成功与产生幸福感,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潜意识层面上进行的,这就是影射的力量。 创造出现实。这与冰山理论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当你度量某种现象时,就是在改变这种现象,也是在改变自己。 所以通过研究积极环境,我们也是在对自己影射积极的东西。,Time in! 暂停、反思一下。,续下集。,本课暂到此!,今天谈到的很多内容,其实都是源于自助运动,自助运动确立于20世纪,1930年代相关书籍开始出版,比如思考致富作者NapoleonHill ,从30年代至今销售超过6千万本,史上最畅销书籍,而且仍不断再版,至今还是畅销书。 不论在美国、中国、印度,非洲还是欧洲,它对人们产生了巨大影响。 NapoleonHill-“只要你想得到,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够做到”。非常鼓舞人心,对各类人群,对大众产生了很多影响。 Henry Ford-“不论你认为自己行还是不行,你都是对的”。 许多人都这一理念吸引,为什么?因为它鼓舞人心,让他们觉得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另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书,Norman Vincent Peale的正面思考的力量,另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书,Norman Vincent Peale的正面思考的力量:“要有美好的希望,并全力以赴去追求,要有远大的梦想,并全力以赴去实现,要有宏伟的期望,并深信不疑”。多么让人为之一振啊! 只要你思考,只要你相信,就会获得富足,无论是精神的富足,还是物质的富足,这一理念对大众一直有着巨大吸引力。时至今日仍是如此,当今最畅销的励志书,全球销量第一。 秘密这本书已经卖出了几百万本,正在热销中。其中的一句话:“相信就会成功,构想就会实现,在现实中就会实现”,让人信服,鼓舞人心,但是这条讯息正确吗?这我们讨论过?,Roger Bannister的故事,用359跑完了1英里。6周后John Landy将这一成绩缩短到357。一年后37名运动员都能跑到4分内了,其中有一定奥妙:一但他们相信能办到,就有可能实现。 -没错,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精神的确能创造现实,但这不是全部,这离不开刻苦勤奋与坚持不懈,而且失败避免不了,你要从失败中学习。 当今的心理自助运动的发展趋势过分强调了某个真相,将这个真相过分鼓吹。这些自助书籍,往往言过其实,效果甚微,甚至可能会造成毁灭性后果。自助书籍中“一切都由思考决定”等,让人相信只要有信心,钱就会滚滚而来,爱情就会降临于我,这抹杀了勤奋工作、坚忍不拔以及失败的作用。,(很诙谐的一则广告:视频),“要有美好的希望,并全力以赴去追求,要有远大的梦想,并全力以赴去实现,要有宏伟的期望,并深信不疑”。 “只要你思考,只要你相信,就会获得富足,无论是精神的富足,还是物质的富足”。,相信就会成功,构想就会实现,在现实中就会实现,自 助 运 动,“无论你的头脑构想并相信什么,你就会实现它。” 拿破仑.希尔,“你认为你能还是不能,你都是对的。” 亨利.福特,自助运动,“你有伟大的希望,你就勇于全力去追求它们。你有伟大的梦想,你就勇于去活出它们。你要有强烈的期望,并相信它们。” 诺曼.文森特.皮尔 -积极思考的力量作者,畅销书 秘密,Albert Bandura 对自我效能的研究,“个人对其能力的信念会影响其人生的选择,会影响他激励的程度,他行为的效率质量,对逆境的韧性以及对压力和对沮丧的抵抗能力。” “那些认为自己有很高自我效能的人,也就是,那些相信自己的人,在行为、思考和感受上,与那些觉得自己效能不够(自信不够)的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创建自己的未来,而不仅仅是预测未来。”,随着时间可以获得开发、培育 Curry (1997) 对大学运动员的研究,Nathaniel Branden 对自尊的研究,“我们的自尊水平,对生存的每一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能达到多高,能够获得多大的成就等,以及在个人的范畴中,我们可能会爱上谁,与自己的伴侣、孩子和朋友的关系,个人能够达到何种幸福水平,等等。” Nathanial Brandon,如何看待自己就是命运。你如何看你自己,就形成了你的命运 “Self concept is destiny.”,安慰剂效应,信念自我兑现的预言,信念 期望,表现,激励,一致性,解释、诠释,客观的,主观的,“我是靠着一路失败才到达成功的。” 爱迪生,在体育场上、工作地点、人际关系上,该如何加强信念? Bandura对自我效能的研究, Nathaniel Branden对自负的研究,如何才能将梦想变成现实,可以是政治梦想。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法”,他是如何做到,做了什么。 Herbert Benson和Bandura,,希望、乐观主义和信念 -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和预测力,乐观与悲观 (塞利格曼),解释方式 永久的/暂时的 广泛的/具体的 成功,心理上/生理上的健康 免疫系统 韧性 幸福 长寿 这是能学会的!,乐观最大化,那么,什么是“不现实的乐观”?,乐观最大化,什么是不现实的信念? “Stockdale” 矛盾 光有积极的思考是不够的,“虚假的乐观迟早都会变成虚幻、愤怒和无望。” 马斯洛,成功的“秘诀”,乐观、激情、勤奋努力,“勤奋努力是没有替代品的。” Thomas Edison,“对运气这回事,我的的确确很相信。因为我发现,我工作越努力,我运气就越好。” Thomas Jefferson,幸福与自尊的是什么关系?,很高的期望会导致失望吗?,自尊=成功 / 期望 William James,应对困难(coping)与回避困难 自我认识的理论 (Bem, 1967) 认识到实际失败时的痛苦 更多的成功,如何成为一个乐观者,Just do it! (采取行动) 想象它 (可视化-在头脑中“看到”它) 认知疗法 (理性思考),采取行动 (Bandura),勤奋努力 应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