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扩建可研报告350张床.doc_第1页
中医院扩建可研报告350张床.doc_第2页
中医院扩建可研报告350张床.doc_第3页
中医院扩建可研报告350张床.doc_第4页
中医院扩建可研报告350张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区中医院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重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二九年六月主要编制人员名单 目录第一章总论1一、项目概况1二、项目业主概况4三、可行性报告编制的依据、范围与编制原则5四、主要结论6第二章 建设背景6第一节 项目建设背景6一、国家卫生及中医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6二、*区社会经济及卫生事业现状及规划8三、*区中医事业现状与项目的提出9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13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3二、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15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16一、需求分析16二、项目建设原则17三、项目建设规模及扩建方案18(一)*区中医院床位规模需求估算18(二)*中医院业务用房建筑面积规模与扩建方案19第四章建设选址与基本条件20一、项目选址20二、工程建设条件21第五章建设目标和特色专科建设22第一节建设目标22一、医院定位22二、主要目标22第二节特色专科建设23一、巩固提高原有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科23二、新培育1个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科23第三节工艺及医疗装备24一、工艺设计要求24二、医疗基本装备、重点设备、中医特色装备、信息系统及教学装备25第六章工程建设方案29第一节设计依据与工程项目构成29一、项目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29二、工程项目组成30三、建筑使用功能及设计要求31第二节项目总平面设计及功能布局31一、总平面设计要求31二、总平面设计31三、技术经济指标32第三节 建筑方案33一、建筑设计依据33二、建筑方案33三、功能用房布局35四、主要科室设置与功能用房构成36第三节配套设施37一、给排水设计37二、电气设计39三、消防设计41第四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3一、平面布置主要技术指标43二、主要工程量一览表44第七章 节能措施45一、节能原则45二、节能措施45三、节能的系统管理47第八章 环境保护47一、环境现状47二、建设期环保措施48三、运营期主要污染物及环保措施49第九章劳动安全与卫生消防50一、安全卫生50二、防灾减灾51第十章项目招标、建设进度与组织管理52一、招投标管理52二、项目建设进度53二、项目建设组织管理53三、项目运营期组织管理54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55一、项目投资估算依据及说明55二、投资估算57三、资金筹措方案60第十二章经济评价61一、评价范围、依据61二、基本数据62三、单位功能评价指标64四、财务经济评价65第十三章社会影响分析67一、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67二、项目与所在地区互适性分析68三、社会风险分析68四、社会评价结论68第十四章研究结论与建议68一、结论68二、建议70附表:投资估算表、财务分析表附图: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扩建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重庆市*区中医院扩建工程(二)建设性质:扩建(三)项目业主:重庆市*区中医院(四)建设地址:重庆市*区原*(五)建设目标通过扩建*区中医院住院综合楼和完善设备配置,整合*区中医院现有医疗设施资源,全面提升医院服务设施水平,建成辐射渝西南地区的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和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院,成为*西部主城区骨干综合医院,满足*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及周边区县人民群众健康保健需要。巩固提高原有3个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科,把“全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针灸推拿科”建成重庆市独具特色的针灸推拿康复理疗中心,把“重庆市重点中医专科心血管内科”建成重庆同类先进水平的专科,创建国家级“中药房”。新培育1个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科中医骨伤科。(六)工程建设规模与内容本项目为*区中医院扩建工程一期建设项目,项目总用地53670平方米(80.5亩),新建住院综合大楼1栋,框架结构,主体9F/-2F,局部3F/-2F,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添置完善部分医疗设备和配套设施。通过建设住院综合大楼,新增床位达到350张,达到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院的设施要求。(七)工程建设工期:2年,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八)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1225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用7789万元,设备购置费用605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2536万元,预备费用874万元,建设期利息446万元。2、资金筹措:申请中央专项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500万元,银行贷款5000万元,业主自筹5750万元(其中*资产置换3500万元,自有资金2250万元)。(九)建设目标效益项目建成后,*主城区将形成东以区人民医院为主体,西以区中医院为支撑的优良的区域性卫生资源分布格局,区中医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不仅覆盖全区148万人的中医药需求,而且还能辐射渝西南区县和毗邻的四川合江、贵州习水等地区,既是*地区的中医药医、教、研中心,又是重庆市中医药行业的前沿阵地和窗口,为*区构建区域区中心大城市和建设和谐社会创建积极有利条件。(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备注1建设规模1.1用地规模536701.2建筑面积400001.3住院总床位床3502年新增服务能力2.1年收治住院人次人次10950收治住院人次2.2年住院病床使用日日109500住院病床使用日2.3年门诊人次人次150000门诊人次2.4年中医康复业务人次54750中医康复业务3总投资万元122503.1建设投资万元118043.2建设期利息万元4664资金来源万元122504.1申请中央补助资金万元10004.2地方财政配套万元40004.3银行贷款万元50004.4业主自有万元22505医院医技人员劳动定员人450项目新增人1436收支平衡正常年6.1新增运营收入万元48146.3支出及成本费用万元34916.4利润总额万元13226.5净利润万元9927财务评价指标7.1投资利润率%8.1%平均7.2静态全部投资回收期年10.3 含建设期7.3动态全部投资回收期年11.0 含建设期税后7.3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11.3%税前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8.9%税后7.4全部投资净现值万元2730 税前全部投资净现值万元733税后7.5盈亏平衡点%45%正常年9单位功能投资9.1单位功能投资元/人80建设投资/服务范围人口9.2单位使用效益投资元/3062.5项目投资/建筑规模9.3单位功能运营成本费用1元/人23.7年运营成本费用/服务范围人口9.4单位功能运营成本费用2元/人3188年运营费用/年住院病人数二、项目业主概况重庆市*区中医院系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疗机构,是“重庆市示范中医院”,医院现有职工275人,退休87人,聘用人员72人,高级职称26人(正高2人,副高24人),中级职称63人,重庆市名中医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名,正规硕士研究生4名,在读正规研究生1名,*区名中医10名。医院目前有救护车3辆、心电工作站、呼吸机、彩色脑地型图、西门子螺旋CT、意大利DU3型彩色超声诊断系统,美国ATL180型多普勒彩超、DR,C臂,500MA照光机、全自动免疫发光检测仪、奥林巴斯胃镜、德国MGB腹腔镜、膀胱镜等价值约1500万元的检测治疗设备。开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骨伤科、五官科、皮肤科、肛肠科、口腔科、肾内科、心脑血管专科、针灸推拿科等16个科室。医院目前编制床位300张,现有业务用房18012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1841平方米、*药库1118平方米、*门诊2772平方米、*门诊93平方米、*综合楼6822平方米、*原防疫站和卫生局划拨业务用房3866平方米,*分院1500平方米,形成了“*”五处分设的格局。医院同时面临着以下发展制约瓶颈:1、医院病床少,住院难,医患矛盾突出。近年来,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各类保险的不断深化,医院业务水平的提升及社会影响的扩大,住院病员与日俱增。今年来,平均每天住院病人均在350人以上,观察病员50人左右,而医院所有网点仅能安置病床200多张,因此每天有近150200人住加床,病人和家属反响强烈,医患矛盾加剧,医疗安全隐患突出,扩建中医院迫在眉急。2、医院点多面广,严重制约着医院业务发展。医院现虽有业务用房1万余平方米,但分布在*、*、*、*、老防疫站以及*,其运转的人、财、物成本、管理成本相当于一所成规模的三甲医院。由于医院资源分散,部分资产闲置,难以形成特色,有的地方人满为患,有的地方资产闲置。同时,由于部分重点科室分散,不利于科室之间会诊处理病人,导致广大病员就诊不便。重组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将分散的科室集中到一处以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扩建中医院势在必行。三、可行性报告编制的依据、范围与编制原则(一)编制依据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医医院建设标准;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5、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及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建设指导意见(试行);6、重庆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7、*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8、重庆市*区“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9、*区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10、重庆市*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区中医院改建工程立项的批复(津发改固2008447号;11、项目业主提交的资料及关于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委托书。(二)编制范围本报告就*区中医院扩建工程一期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价,编制范围包括:项目建设背景、项目建设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方案、组织管理、环境保护、投资估算、效益分析等,通过可性行分析研究,得出合理结论,为项目业主及审批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并作为下阶段开展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三)编制原则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2、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原则;3、从实际出发,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原则;4、适用、经济、合理、协调一致原则。四、主要结论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提高*区中医院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中医水平,完善中医院的设施条件。项目建设有利于*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二章 建设背景第一节 项目建设背景一、国家卫生及中医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一)全国卫生及中医事业发展目标自21世纪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在全国的卫生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医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全国卫生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7年我国已有2718所中医医院,床位数达32.15万多张,分别占全国医院和床位数的13.7%和12%;诊疗人次数达到了2.54亿次,入院人数750万人次,分别占医院总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的15.5%和11.6%;,病床使用率达73%,全国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70.9%;平均住院天数为10.5天。全国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社区、农村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有一定提高,特别是在防治非典的战役中,中医药的作用得到社会的公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中医药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中医药的投入长期不足,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城乡差距大,中西医之间差距大,地区之间不平衡,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较弱,制约着我国中医药作用的充分发挥。根据全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首要目标和任务是: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服务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提高,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鼓励多模式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其中要求对地市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专科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中医医院,成为本地区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中心。(二)卫生及中医事业相关政策国家相继出台了加快卫生和中医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各级政府职责,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财政部、原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等文件中关于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在政府对公共卫生专项投入中,增加中医专项补助经费;在制定重大卫生发展规划时,充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增加中医药建设项目份额;在重大科技计划中安排更多的中医药项目。按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整体部署,依据统一的建设标准,对政府举办的县中医医院业务用房进行扩建,配置基本医疗设备,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到2010年完成县中医医院房屋设备改造和建设任务。根据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依据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标准,在全国有针对性地建设一定数量的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依据重点中医医院建设标准,按照填平补齐、扩建为主的原则,对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的业务用房进行扩建并配置基本医疗设备,每省建设好一所省级综合性中医医院,各地(市)建设好一所地市级综合性中医医院。中央重点支持10所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以及200所左右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建设。二、*区社会经济及卫生事业现状及规划*区位于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尾端,重庆渝西经济走廊。地处渝、川、黔交界处。全区幅员面积3219平方公里。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条件,是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主城区距重庆市区42公里、江北机场72公里、成渝高速公路(走马出口)28公里。即将建成的渝滇高速公路、重庆二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流经境内127公里。2008年全区总人口148.65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9.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428元、5411元。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10家,其中医院、卫生院38家,妇幼保健院(所、站)1家,疾病防治控制中心1家。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580张,其中区级以上医院1521张。卫生技术人员299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90人,注册护士685人。全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103.19万人(次),参合率为94.95%,筹集基金9224万元,有185.17万人(次),农民获得医疗补偿9212万元,参合农民收益率为179.5%。*区卫生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仍较低,卫生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也很不合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区政府针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农村卫生资源整合,加大对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快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近几年,全区卫生事业蒸蒸日上,卫生防疫工作成果蜚然,全区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全区已初步建立起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障体制。全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总体基本达到小康。 “十一五”期间,*将以构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为城市建设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两地一中心”框架。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较完善的就业机制,城镇化率达到55%。根据*区“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将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总体要求,强化政府公共卫生职能,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到2010年基本建立与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医疗急救体系、卫生监督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等五位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建立和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缩小城市与农村、不同人群享有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增强卫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到2010年,全区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1.8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达1.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0.9人。三、*区中医事业现状与项目的提出(一)中医事业现状*区中医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区中医院被评为“全国二甲中医院”和“重庆市示范中医院”,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医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全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针灸推拿科。该科不仅在*地区久享盛名,而且影响力与日俱增。该科占地1200平方米,目前拥有46张门诊治疗床和50张住院病床,先后引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5名学士和1名硕士,组建了由2名副高、4名中级、9名初级组成的医师人才梯队,以及9名护理人员、3名康复治疗师共27名成员的团队。近5年来,先后申请了2项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课题,2项市局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以及2项国家中管局建设项目。目前承担了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课题“耳穴贴压对中低危高血压动态血压趋势图的影响”1项,拥有重庆市卫生局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即“扳法治疗急性期骶髂关节小错缝”1项。该科针灸、推拿、针刀等中医优势突出,在利用中医特色技术防病治病方面,得到了广大病员的认可和推崇,实现了特色专科建设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业务年收入突破400万元(药品比例不足37),在重庆市同类科室中居于领先水平。国家“中药房”项目建设单位-中药房。该项目于2007年12月申报成功并全面启动,项目建设以来,科室配备人员15人,高级1人,中级3人,初级11人;房屋使用面积600平方米,下设中药饮片库1个、中成药库1个、中药煎药室2个、中药饮片调剂室3个、中成药调剂室1个;中药库设备设施基本齐备,有除湿机2台、通风调温设备7台、冷藏柜2个、药架等设备;临方炮制室有小型炒药机1台、切片机1台、烘干机1台、消毒锅1个、标准筛1套;煎药室有自动煎药机两套、包装机1台、冷藏柜1台;现有常用中药品种470多个,年销售额700余万元,其中中药饮片100余万元、中成药600多万元。 医院制剂室总面积206平方米,其中质检室18平方米,成品库25平方米,普通制剂室163平方米。能生产片剂、丸剂、溶液剂、酊剂、合剂、擦剂、散剂等12种剂型,46个品种和规格的药品,年产值70余万元。重庆市中医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该科室主任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008年医院又成功引进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助推临床科研工作,科室人员均拥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多数人先后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等进修学习,目前承担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课题“超声心动图评价真武汤治疗重度心力衰竭疗效观察”1项,近5年来发表交流国家级中医药论文12篇,在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疾病的中医治疗方面颇具特色。该科近五年来业务发展迅速,每年业务收入均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业务收入达500万元,2008年业务收入突破700万元。*区中医重点专科-中医骨伤科。该科广泛应用传统中医骨伤的精确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等治疗手段,并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施以各类膏、丹、丸、散及中药汤剂、中成药物,内服外用;后期辅以针灸推拿和中药熏洗等,以简单、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传承中医骨伤治疗特色,全年单纯以中医手段治疗骨伤科患者数以万计,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治疗费用、缩短了治疗周期,深受患者好评。特别是外用膏药,如红肿膏、活血膏等的外用,对软伤患者及非手术治疗的骨伤患者的止痛消肿促进骨折愈合有很好的疗效。医院中医特色专科-皮肤科。该科采用中药内服,“脐疗”、香袋、药枕、含漱以及针灸等治疗方法治疗皮肤疾病。该科自制的冰黄散不仅能抗病毒、还能抑制神经根炎症恶性传导,能达到有效促进吸收及止痛效果,配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明显疗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疗效显著。总体来说,由于*区中医医院建设起步晚,长期投入不足,业务用房狭窄、拥挤,基础设施差,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力量薄弱,中医特色优势发挥不够突出,中医药服务功能提升较慢,不能适应我区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等问题。根据重庆市*区“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加强区中医院建设,完成区中医院的扩建工程和设备配置,建成辐射渝西地区的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实施“名医”战略,培养、引进20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养和造就2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名中医。完成“名科”建设,建成2个中医药服务示范乡镇卫生院,1个中医特色专科。巩固全国中医工作示范市的成果,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实施扩建工程,新建综合住院楼、医技楼、医疗设备配置、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养和引进、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以提高中医院的服务能力,逐步建成区域性的中心中医院、辐射带动渝西地区的先进中医院;农村及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大增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培养和引进中医药临床技术骨干,弘扬我国的中医药文化,促进*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二)项目的提出及前期进展情况根据重庆市*区“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要求,在“十一五”期间,要开展三甲中医院的目标和*医技综合楼项目建设。*区中医院结合医院 “医院病床少,住院难,医患矛盾突出”;医院点多面广,严重制约着医院业务发展”,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积极落实“十一五”规划目标,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汇报和争取,得到了*区政府高度重视,区政府专题进行了研究,并以重庆市*区人民政府(2008)22号纪要明确,“区中医院扩建或改扩建应按三等甲级中医院进行规划,建设规模以600张床位为宜”,并要求在建设用地、规划等方大力支持。同时,为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区政府成立了中医院扩建项目指挥部,由分管区长任指挥长,卫生局局长任副指挥长,财政局、规划局、发改委、国土局、建委、审计局、监察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区中医院扩建工程建设指挥部”,卫生局局长兼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需要全国中医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有一定提高,特别是在防治非典的战役中,中医药的作用得到社会的公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较好的效果。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卫生问题。当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形势依然严峻,原有的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给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一些保护和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中医药的投入长期不足,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城乡差距大,中西医之间差距大,地区之间不平衡。在全国卫生、中医药“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服务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提高,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因此,加快中医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国中医事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人民健康,在全国各级各地已形成了共识。(二)加快区域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区位于渝、川、黔结合部和作为重庆市都市圈南部区域性中心大城市,辖区内人口148万人,辐射周边綦江、壁山、永川及四川合江、贵州习水、赤水、桐梓等区县市近500万人。*区中医院作为区域性中医院,担负着*及周边地区600多万人健康保健任务,同时承担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实习任务。根据国家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建设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是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区域性中医药医疗中心。结合重庆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加强区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建立一批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和*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区中医院建设,完成区中医院的扩建工程和设备配置,建成辐射渝西地区的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区中医院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设施水平,是更好服务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及周边人民健康的需要。(三)加快中医设施建设,是*区中医事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健康保健的需要*区中医院是二甲中医院,担负*区及周边城乡人民健康保护工作。但由于现有设施条件严重落后,已远不适应当地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医院现有编制床位数200张,不规范设置和临时加设床位100多张。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医院现虽有业务用房1.8万余平方米,但分布在*几江城区*、*、*、*、*等五个地方,由于点多面广,资源分散,很难管理,严重制约着医院业务发展。四周已无可拓展的用地,医院的整个环境随着医疗业务用房的不断建设,土地使用已经达到了极限,医院显得拥挤不堪,病床使用率均在100%以上,很多科研、教学工作开展不够顺利,许多新的治疗方式也无法顺利进行。可用地的枯竭是制约医院发展的主要因素,急需另寻地点建设,进行资源整合,调整布局,对现有设施上档升级,提升设施水平,才能适应中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人民健康服务需求。二、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1、有良好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近几年来,国家更加重视卫生事业,加大了对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卫生设施投入。2、有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区为了中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召开了专题会议,并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了建设规划和用地,为项目的建设创造了优越条件。3、*区中医院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中医业务范围广,三个重庆市级以上特色专科,医院经济基础稳定,有利于项目的顺利推进。4、建设环境良好,项目拟选址地处几江城区*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紧邻滨江大道,水、电、气、闭路电视和电讯方便接入。地处几江城区*城市中心,弥补*西部城区与*城区无大型综合医疗机构的不足,便于诊疗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效益的提高。5、该院已有一套自己的医疗管理经验,锻炼和培养了一支专业的医疗保健的人员队伍,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一、需求分析(一)宏观医疗消费需求分析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医疗消费约为GDP的4.8%,在医疗消费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18.0%、32.6%和49.4%,自2003年以来,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增加1.0个百分点,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增加5.5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减少6.5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医疗消费,医疗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美国为14%、瑞典为9%、英国为5%,韩国、日本、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为6-8%。出于医疗的公益性质,世界各国政府都是要向卫生事业和医疗保险进行投入的,这两方面的投入占医疗费的份额,在英国为83.4%,美国为75.7%,古巴为86.5%,OECD成员国平均在70%以上。个人投入方面英国为9%,古巴、德国个人投入均为10%。资料显示,我国医疗产业的市场年增长速度约为(健康支出要高于收入增长的幅度),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市场空间都是巨大的。从近几年宏观政策来看,国家将加大社会民生事业政策支持和投入,将会大大提高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门诊和住院工作量持续增加。过去五年,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门诊和住院人数持续增加,卫生服务利用提高。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达25.7亿人次,入院人数达8623万人。与2003年比较,诊疗人次增加4.7亿人次,增长23%;入院人数增加2531万人,增长42%。2007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达15.4亿人次,入院人数5800万人。与2003年相比,诊疗人次增加3.3亿人次,增长27%;住院人数增加1641万人,增长39%。医院中,县级医院门诊量由2003年4.3亿人次增加到2007年5.3亿人次,入院人数由1910万增加到2527万人。医疗服务效率提高。过去5年,我国病床使用率提高,平均住院日缩短,医师工作负荷增加。2007年,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8.4,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47.7%。与2003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3.1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1.4个百分点。2007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6日,比2003年平均缩短0.4日。2007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5.8人次、担负住院1.7床日,比2003年分别增加0.8人次、0.3床日。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6人次、担负住院0.7床日,比2003年分别增加0.9人次、0.2床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3.7人次、社区卫生服务站15.3人次。病人医药费用涨幅下降。一是病人医疗费用继续增加,但涨幅呈下降趋势。2003年以来,门诊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涨幅呈下降趋势,2006年门诊费用与上年基本持平,住院费用负增长。由于2007年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病人医药费用也在上涨。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128.7元,比上年增加2.8元(当年价格,下同),上涨2.2%;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用4874.8元,比上年增加355.9元,上涨7.9%。扣除物价影响因素,人均门诊费用减少2.9元,下降2.3%;人均住院费用增加141.5元,上涨3.1%。二是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下降。2003年以来,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呈下降趋势。门诊病人药费比重由2003年的55.6%下降到2007年的50.8%,住院病人由44.3%下降到42.3%。门诊病人药费比重高于住院病人,但药费比重下降较住院病人明显。不同级别的医院,门诊和住院药费比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二、项目建设原则(一)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统筹规划重点中医医院布局,整合中医药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运行效率。(二)完善功能,配套推进。*区中医医院是当地中医医疗和业务技术指导中心,负责基本医疗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接受下级医疗机构的转诊,承担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及业务技术指导任务。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在房屋建设和设备配置上要满足当地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和开展临床科研、推广适宜技术、实施继续教育等的需要。(三)明确标准,规范建设。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建设要根据指导意见精神、覆盖人口及服务功能确定建设规模,做到规模适度、功能适用、装备适宜、经济合理。本着填平补齐的原则建设业务用房和购置设备。房屋建设以扩建、扩建为主,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综合考虑人口和实际需求等因素,布局要合理,规模要适度,标准要合适,设施要实用,提倡量力而行,保证新建设施用得上、用得好。(五)厉行节约,严格管理。要贯彻以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的方针,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资源。要建立和落实项目责任制,加强建设项目的全程管理、监督和评估。三、项目建设规模及扩建方案(一)*区中医院床位规模需求估算建设项目所在地区范围内中医医院的总床位数与区域内人口总数之比原则上不得超过每千人口0.27张床的标准,人口稀少地区可适当上浮。本项目服务范围以*区人口148万人为主,辐射*区周边的綦江、永川、四川合江、贵州习水、赤水、桐梓等区县人口500万人,考虑实际区位条件,估算周边区县内与*紧临部分的镇村人口约100万余人可到*区内医院就医,同时考虑区域内其它综合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估算*区中医院有效服务范围人口约250万人,根据每千人口床位标准不超过0.27张测算,作为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和地市级以上重点医院的*区中医院可设立总床位数应在675张以内,若按*本区域范围人口测算,*区中医院应设床位也应有400张。故扩建项目总设置床位600张,本项目一期设置床位350张。(二)*中医院业务用房建筑面积规模与扩建方案充分考虑*区中医院的现状设施条件、技术优势、区位优势、设备优势,同时考虑未来发展与增长潜力,充分利用中医院原有设施和设备,通过扩建,满足医院业务扩展的需求。(1)医院总体建筑面积需求按中医院设置600张床位规模,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院每床房屋建筑面积标准为8487平方米,按87平方米/床测算,*区中医院需房屋建筑面积规模约为5.22万平方米。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房屋建筑面积指标(m2/床)建设规模床 位60100200300400500日门(急)诊人次210350700105014001750面 积 指 标697272757578788080848487注:1、根据中医医院建设规模、所在地区、结构类型、设计要求等情况选择上限或下限。2、大于500床的中医医院建设,参照500床建设标准执行(下同)。(2)业务用房建设面积根据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房屋建筑面积指标,要达到中医院建筑面积规模约5.22万平方米,本项目为一期项目设置床位350张,建设业务用房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3)扩建方案设想本项目拟扩建住院综合大楼1栋,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分为两部分:住院综合楼及配套裙楼。根据项目建设场地的条件,其建设方案为:新建住院综合大楼9F/-2F,配套裙楼3F/-2F,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 40000平方米,添置完善部分医疗设备,符合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要求。本次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对*区中医院业务用房进行调整,根据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院的科室设置要求,统筹安排各类业务用房并在用途上进行调整,本次项目扩建的大楼将主要作住院部,同时考虑医技部和门诊部等业务用房。第四章建设选址与基本条件一、项目选址(一)选址原则1、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符合城市规划和医疗网点布局的要求;2、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农田;3、便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4、环境安静,不宜与市场、学校、幼儿园、公共娱乐场所、交通干线毗邻,且不宜远离居民区;5、地形力求规整,场地干燥,并有必要的防洪排涝设施;6、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贮存区,并远离污染源和高压线路。(二)项目选址及用地项目拟选址于*区*街道办事处,原*鱼种场,占地面积53670平方米(80.5亩)。项目建设用地满足需求,该地段地处*城区,交通便利,地块平整,无不良地质情况,外围环境符合医院建设要求。二、工程建设条件(一)工程地质本项目场地区域属川东褶皱带组成部分的东支“重庆弧”体系,河流侵蚀切割地貌,为长江右岸三级基座式阶地,构造形迹总体呈南北向,向西实出呈“S”状展布,弧形现状排列,场地位于*向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倾角平缓,场地未见断层,岩体较完整,地质构造较简单,无滑坡、边坡失稳等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分布。地面标高205米,场地地形较平整,地形地貌简单。(二)地震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谱(1990)及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使用说明(1990)划定,重庆市属小于度区,建筑物按度地震设防。本场地的岩土层为软弱土、中软土及中硬土,场地类别属类建筑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三)气象与水文*气候属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全年平均气温18.4C,冬季平均气温7.7C,夏季平均气温28.5C。全年日照时数1273.6小时,年降雨量1030.7毫米,无霜期341天,年湿度81%,太阳总辐射量86.5千卡/平方厘米。该场地及邻近无地表水系。(四)交通条件地处*城区,对外交通便捷。(五)开工条件本项目工程较大,建筑材料均能在*区内就近供应,项目场址均有水、电、气、通信、道路等公用设施,具备建设条件。第五章建设目标和特色专科建设第一节建设目标一、医院定位目标定位: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院,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区域性中医药医疗中心和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院。服务范围:立足*,辐射渝西南区县、川南及黔北地区县市。二、主要目标(表5-1)表5-1建设目标与重点中医院主要指标对照表序号名称单位项目实施前项目实施目标意见标准1编制床位数张200300西部地区不少于150张2实开放床位数张3003003床位使用率%1009065%以上4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51.56565%以上5中医药治疗率%516260%以上,比原有提高10%以上6中西医结合治疗率%809080%以上,比原有提高10%以上7中医特色科室个71110个以上8省级以上重点中医专科(专病)个343个以上9卫生技术人员人30745010病床与卫生技术人员比1:1.51.5300床以上1:1.511总建筑面积180122456312单位编制病床建筑面积/床90.0681.88300床以上788013单位开放病床建筑面积/床45.0381.88300床以上7880第二节特色专科建设通过项目建设,使*区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突出。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提高,服务领域得到拓展,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在现有3个省级以上重点中医专科基础上增加1个省级以上重点中医专科,增加中医特色专科4个。中医药治疗率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率分别在原有基础上分别提高11%和10%。一、巩固提高原有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科1、全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针灸推拿科业务用房面积6638平方米,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0人,增设二级分科4个,增置专科设备50万元,力争年业务收入突破600万元,建成重庆市独具特色的针灸推拿康复理疗中心。2、重庆市重点中医专科心血管内科业务用房面积3000平方米,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人,增置专科设备50万元,新增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力争年业务收入突破1000万元,力争达到重庆同类科室先进水平。3、国家“中药房”项目建设单位中药房业务用房面积1600平方米,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人,增置专科设备20万元,增加制剂品种5个,新增产值50万元,中药饮片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中成药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成功创建国家级“中药房”。二、新培育1个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科新培育中医骨伤科。业务用房面积1590平方米,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人,增置专科设备50万元,申请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开展中医特色技术5项,年业务收入突破800万元。成功创建省级重点专科。第三节工艺及医疗装备一、工艺设计要求(一)医疗工艺设计包括:医疗系统构成、功能、医疗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条件、技术指标、参数等。(二)医疗工艺流程分为二级流程: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医院各医疗功能单元间流程;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各医疗功能单元内部流程。(三)一般医疗功能单元的划分见下表参照本章表54:中医院用房基本设置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