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考点总汇(7页,必过).doc_第1页
《社会学概论》考点总汇(7页,必过).doc_第2页
《社会学概论》考点总汇(7页,必过).doc_第3页
《社会学概论》考点总汇(7页,必过).doc_第4页
《社会学概论》考点总汇(7页,必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社会学产生与发展【l】社会学创立条件(3点) 【2】孔德:(1)3个称谓,1本书;(2)理论内容 序列 研究对象 核心概念 研究方法 理论缺陷(3)人类理性三阶段;社会发展三阶段 【3】斯宾塞:(1)4本书:静力学、原理、伦理学(2)理论内容: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进化论。进化过程简化为“积聚”和“分化”,认为社会进化是存在着矛盾的,但基本上是平衡的和进步的。 社会学研究被严复翻译成群学肄言(最早社会学著是章太炎译的岸本能武太社会学)。理论内容: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原理。3)马克思: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其资本论不仅是经济学著作,也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的社会学巨著。4)涂尔干:继承孔德,最早在大学讲授社会学,年鉴学派创始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理论内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认为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个人与社会。涂尔干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否则是“失范”。功能分析。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其创建的(功能分析的创始人),认为对社会现象进行完整分析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缺一不可;功能分析将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结果。 5)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理论内容:理解社会学。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为作出因果解释。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他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一是目的合理的行动:二是价值合理的行为:三是情感或情绪的行动:四是传统的行动。理想类型。理想类型包含着强调典型行动过程的意思。科层制(官僚制)。将权威分为传统型、个人魅力型和法理型权威,科层制则是法理型权威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二、社会学发展【1】社会学起源欧洲。最早引入美国的是萨姆纳。美国历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是芝加哥学派。斯莫尔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著第一本社会学教材,创办第一份社会学刊物。 芝加哥学派成就: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创建符号互动论。 战后欧洲社会学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研究领域的多样化。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2】中国社会学:(1)传入时期:是从1891-1911年,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出“社会学”名称;介绍翻译工作始于严复;章太炎最早翻译出版西方社会学著作日本岸本武太的社会学,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开设社会学课程的是京师法政学堂和上海圣约翰大学。(2)成长时期:是从1912-1927年。社会学在中国初步实现制度化,主要表现社会学课程逐步扩充。建立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学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中国社会问题。一批社会学译著出版以生。(3)建设时期:是从1928-1952年,中国学者能独立开展社会研究,提出社会学中国化问题。(4)恢复重建时期 :是从1979年后。三、社会学的本土化【1】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费孝通作为社会学恢复重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开始就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首先,基本理论应当体现出马克思主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第三,立足中国社会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社会学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四,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和中国过去社会学优秀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中国社会学理论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第五,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定义【1】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对象一、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研究对象:个人与社会关系。 【2】社会学特征:1)整体性;2)综合性;3)实证性;4)应用性二、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 【2】教育功能:1)帮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2)帮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 【4】社会批评功能;三、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学实证研究一般程序:1)筹划阶段:包括选题;建立研究假设;制定调查工具;组织人力;筹集研究经费;2)实施阶段:3)总结阶段; 【2】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1)问卷调查:有自填式和访问式;2)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包;3)社会实验方法:包括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标准实验,准实验,双盲实验; 4)非介入性研究方法:也叫文献法,分为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 【3】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1)定性分析:如实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 2)定量分析:如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关系:联系: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又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区别:着重点不同;依据不同;手段不同;学科基础不同;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结论表述不同。 四、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1】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6】其他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1)以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2)社会行动三要素为目标、情境和规范; 3)社会整体分为文化、社会、人格和行动有机体四大系统。与此相对应有适应环境A、实现目标G、统一内部I和维持价值L四大功能;冲突理论马克思;科塞、达伦多夫(功能论强调社会在整体协调中发展)它强调冲突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是最早最深刻最系统冲突论。还有科塞的功能冲突论,和达论多夫的辩证冲突论;交换理论霍曼斯、布劳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利益交换。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戈夫曼又称象征互动理论,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观点:社会是人们运用符号互动的结果。互动过程中人们对客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他们对客体赋予什么样的意义。而对客体意义的解释又取决于一定的情境。定义【1】社会批评功能: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这种研究我们称之为“社会批评”。【2】社会学研究方法:指以实证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3】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4】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5】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 【6】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7】社会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8】非介入性研究方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0】定量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第三章:社会一、什么是社会 【1】社会的基本特征:1)以人为主体:2)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2】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1)唯名论:社会只是名称,个人才是真实存在;韦伯为代表;2)唯实论:社会是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涂尔干为代表。【3】马克斯主义社会观: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3)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恩格斯把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资料的需要;4)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5)马克斯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社会观。原因: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生命之所在。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具体社会生活相结合,推进了自身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同其他错误社会观的斗争中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二、社会结构【1】个人与社会四个体系:1)角色人格体系:人格三要素即价值标准(核心)、能力和气质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2】社会关系:1)初级社会关系:如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邻里关系; 次级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宗教关系; 2)外在的关联形式分 结合关系(社会共生的基础):分为和睦关系、协作关系、共同关系和强制关系;对立关系:分为反感关系,竞争关系,斗争关系和敌对关系; 3)三个关系血缘关系:包括血缘氏族关系和血缘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3】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1)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2)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4)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已经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三、社会的基本要素: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资源,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1】人口资源:1)人口资源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2)人力资源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资源;3)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量的规定性; 4)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其衡量指标有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熟练劳动者的比重等。【2】自然资源:1)包括环境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三类; 2)特点:有限性;其潜力的无限性;系统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 3)可持续发展:布朗最先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强调环境保护是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改变对自然的态度,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定义【3】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衽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5】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6】人口资源:是指导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7】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 【8】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9】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第四章:文化一、什么是文化【1】克莱姆最早开展文化研究,泰勒首个给文化定义【2】文化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3】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专指文学艺术、音乐等。 【4】文化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这是文化基本要素;2)精神形态要素:包括知识,观念,规范和模式,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标准;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文化结构:1)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即文化元素;2)文化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是指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6】文化功能:1)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文化整合是维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2)社会导向功能:表现为提供知识和积累成果。主要作用是推动社会进步;3)反功能:文化滞后时,反文化和亚文化群体中。二、文化的规范体系【一】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 【1】习俗的特点:1)自然环境影响习俗;2)习俗和社会环境有关;3)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习俗功能:调整人们行为,调整范围最普遍。反功能与正功能。【二】道德: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价值标准。【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段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规范。【1】特征:公正性强制性(表现在违法必究上)。【2】社会功能:惩罚功能:威慑功能:教育功能;【四】宗教: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理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1】构成由神灵观念(中心特征是对神圣信仰);仪式;组织;物质设备;教徒: 【2】功能: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3】与邪教的区别:邪教是打着宗教帽子的反人类、反文化的组织。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的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三、文化交流【1】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整合的过程。【2】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开始;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林顿的文化传播三阶段:(1)接触与显示阶段;(2)选择阶段;(3)采纳融合阶段。文化传播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电子网络是当代最普遍最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体; 【3】文化采借: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采借标准:一是有用性:二是符合或者接近本民族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的外来文化元素或集丛易被采借; 文化融合,也叫文化濡化,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一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中的一部分。这个文化变迁的过程就是文化濡化。【4】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第五章:社会化一、什么是社会化【1】社会化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带有强制性和能动性特点) 【2】社会化主要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 2)社会稳定功能: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两个构成要素即A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B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人格共性即民族性,阶级性和国民性;人格自我完善包括A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B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3】社会化基本内容:1)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包括衣食技能和职业技能社会化; 2)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包括思想体系,社会制度,人生观; 3)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4)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5)角色社会化: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社会化对人角色能力的培养表现为: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明确角色目标。二、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1】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也叫一级社会化,包括生理性成熟和社会性成熟 (基本社会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脚预期社会化,如职业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 2)继续社会化;也叫二级社会化。其特殊表现即发展社会化(如成人教育)。继续社会化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个人必须不断学习。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需不断学习。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成年人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应在实践中主动选择和内化只是; 3)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议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包括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 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也叫文化反哺。【2】社会化过程:(1)埃里克森八阶段论:婴儿期幼儿期幼儿后期3-5学龄期6-11青年期12-18成年早期18-30成年期30-60成熟期; 2)哈维格斯特六阶段论:幼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早期中年期老年期;三、社会化条件: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实践。【1】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2】环境因素: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大众传媒) 1)家庭是社会化第一要素。表现: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 2)学校:具有特殊价值的社会化环境因素; 3)伙伴群体:表现在宽松条件下进行充分社会化在无意中社会化按照自己的兴趣社会化; 4)工作单位:表现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化状态呈现鲜明职业特色;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进而影响人生目标和社会化目标;人的工作过程是特殊的社会角色调适过程;培养组织纪律性、竞争、协调意识;领导施教是现代社会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5)社区:社会与文化的缩影; 6)大众传媒:从对文化规范影响、对人格形成影响、对学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来认识;【3】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和知识积累三个方面。四、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化根本目标是培养合格社会成员,马克思提出社会化最高目标人的全面发展;【2】人全面发展实现过程:1)人的全面发展须与具体历史时代相一致;2)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物质基础;3)先进社会关系是基本条件;4)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第六章:社会互动一、什么是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社会互动构成要素: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2】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理论:米德提出“自我”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库利的“镜中我”;布鲁默;该理论内容我们用符号来代表一些事物,这些符号也能有意义地代表另一事物,这是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我们针对符号的意义采取行动;我们在对彼此的行动有所反应之前,经历了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对当时情境意义的了解,然后决定如何行动。 2)拟剧论:理论内容: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戈夫曼为代表,认为社会互动最重要特征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3)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开展的社会学研究;加芬克尔为代表。基本假设;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社会互动,这些互动规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二、社会互动形式: 【1】交换:在是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1)构成要素:目标,付出,回报,效益; 2)类型: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 3)存在的社会基础:社会差异引起的。 【2】合作: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1)合作是社会互动的最普遍形式; 2)类型: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制度化的传统合作;指导性合作:契约式合作。 【3】竞争: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1)由资源稀缺引起,和冲突不同竞争关注目标而非对手,可视为合作性冲突; 2)类型按主体分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竞争;按内容分为经济、政治、科技等竞争;小的方面分为地位、声望、找工作等竞争; 【4】冲突:是合作的对立面,主要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类型有(1)规模分为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冲突;(2)性质分为经济、政治、文化、阶级和种族冲突等;(3)方式分为显性冲突(如争论,拳斗和械斗,仇斗,战争,法庭诉讼等)和隐性冲突。三、社会互动的符号:【1】符号:由一群人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别的事物的东西;【2】语言:最常用、最丰富的符号;【2】非语言互动有身体语言和个人物理空间的处理两种形式;【3】个人空间指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霍尔个人空间理论 1)亲密距离:18英寸内(约45CM)2)个人距离:18英寸-4英尺(约45CM-122CM)3)社会距离:4英尺-12英尺约122CM-365CM;4)公众距离:12英尺以上。四、社会网络: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1】社会网络特征1)其形成是地缘、血缘等多方因素使然;2)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3)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4)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5)是相对稳定的;【2】社会网络类型:1)进出的难易分为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2)个人和社会网络联接紧密程度分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3)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益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第七章:群体一、什么是群体【1】群体特征(与偶发聚集体区别):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2】群体类型:1)按成员互动关系标准分(最经典分类):初级群体:也叫首属群体,库利提出,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次级群体:也叫次属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2)按群体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分:正式群体(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也叫兴趣群体或心理群体,此概念为梅约的霍桑实验最早提出;3)按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分:内群体外群体。由萨姆纳最先提出;4)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分:成员群体即内群体参照群体,被群体成员作为参照对象,参照群体概念由海曼提出;5)按规模大小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6)按形成直接纽带分为血缘、地缘、业缘、志缘和趣缘群体;7)按对社会的作用性质分为积极群体和消极群体。【3】初级群体:(1)特征:规模小;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成员的人格特征可得到较全面表现;成员间角色位置难以替代;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2)类型:家庭(最基本的初级群体);邻里:伙伴群体。二、家庭【1】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家庭基本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家庭的基础是婚姻。 【2】家庭结构类型:1)核心家庭:一般有一对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是一切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形式,核心关系是夫妻关系;2)主干家庭:一对夫妇与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3)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组成;(4)其他家庭如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3】家庭功能:1)规范性行为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精神生活功能;4)教育功能;5)抚养赡养功能:【4】家庭生命周期:家庭建立一扩展一抚育一收缩一空巢一消亡阶段;【5】我国家庭生命周期变化1)建立时间变晚 2)生育期变短3)空巢期独身期开始凸现4)周期有延长趋势;【6】我国家庭与西方家庭变化相同趋势表现:1)家庭规模趋于缩小; 2)家庭功能有所变化(家庭的消费功能加强:家庭的生育与抚育功能的层次在提高;家庭的精神生活功能逐渐增强;家庭的事业功能不断扩大;) 3)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三、利益群体 【1】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利益群体,指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1)巴克将群体分为家庭群体,工作群体,社区群体,利益群体; 2)利益群体的产生源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3)利益群体形成根本条件: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化:3)基本条件:社会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调整;4)客观条件:不同的利益地位;5)主观条件:个人的社会特质;【3】利益群体特点:1)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2)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3)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4】利益群体分类:1)群体目标特点分: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社会公众利益群体三类; 2)组成形式分:机构性利益群体:社团性利益群体;自组性利益群体; 【5】即得利益集团: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最大特点是维护少数人利益而不异牺牲大多数人利益。 【6】行政性即得利益集团特点:1)具有自利动机;2)占有的各种经济资源非常巨大;3)具有排他性;4)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能制造“政府失效”。 第八章:组织一、什么是组织 【1】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2】组织特征:1)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灵魂,是确定组织活动方向的基础,是衡量组织活动标准; 2)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权力划分是组织的核心; 3)组织成员的角色化; 4)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这是和初级群体区别最显著的一个特征;【2】组织过程: 1)组织决策: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过程分为四阶段:情报-设计-抉择-审查; 2)组织沟通:指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方向上分为纵向与横向沟通;性质上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3)组织控制:指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二、组织理论 【1】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韦伯提出,他把合法统治分为传统型(家长、世袭和封建制)魅力型(先知、圣徒和宗教领袖)法理型(科层制) 1)科层制特点: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照章办事; 2)科层制优点:行政管理效率高。 3)科层制缺点:形式主义繁文缛节用人困境人情味欠缺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2】组织管理理论:主要有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组织行为理论,权变理论和系统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泰罗,法约尔;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泰罗的科学管理原则(建立了计件工资制),法约尔的行政管理14原则;人际关系理论梅约(霍桑实验中形成的)和罗伊斯里斯伯;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是社会人,在生产组织中,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及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组织行为理论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和麦克雷戈的XY理论;从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组织平衡理论(认为组织的存在和成功取决于在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所维护的平衡,应该不仅给工人以物质奖励,而且也应该给工人以社会心理上的满足);倡导民主领导;权变理论摩尔斯和洛斯奇,超Y理论又称情势理论,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的;不同的人对组织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因素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叫情境理论。三、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1】私人部门: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叫私有部门;1)特征: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私人物品;组织由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其组织资源因而亦属于私人资源;组织目标在于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市场是其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领域,也是其主要调节机制。 2)优点:在提供私人物品方面效率最高。缺点:市场失灵包括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在市场上获得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了追求更多利润,常不考虑生产外部成本;消费者并不总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若依靠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将造成公共物品严重不足。【2】公共部门: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1)特征: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政府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公共部门主要职能;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组织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2)优点:是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机制:提供私人部门不愿和不能提供的、对社会来说又是必需的公共物品;向社会的弱势人群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防止其利用消费者信息不足来损害其权益;约束私人企业组织行为,减少企业行为产生的外部影响。 缺点:政府失灵表现:主要响应多数人需求来决定公共物品提供与否,因此社会上少数人群的某些公共物品需求不易获满足:提供公共物品是普遍性的,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致,但人们的需求不尽相同,所以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在使某些人满足的时候,另一些人却可能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在提供某些公共物品之前通常需要获得社会上多数人的支持,而这总是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进行正式讨论和民主表决; 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在规模、质量、成本、责任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3】第三部门: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物质利益,它们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组织。(1)特征: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独立于政府组织;不以营利为组织目标:是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 2)作用:可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可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可向弱势群体提供所需要的物品: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第九章:社会制度一、什么是社会制度【1】关于社会制度起源1)社会哲学家卢梭的杜林分别用“社会契约论”和“暴力论”解释;2)社会学家萨姆纳(四种需要即饥饿、爱情、虚荣和恐惧)和白拉德都是从人的生理方面来解释;3)结构功能学派运用个人和群体及其相互需要(含生理和社会)来解释;4)社会制度形成两种途径即自发形成;立法产生; 【4】社会制度基本功能:1)行为导向;2)行为调控;3)文化创新;4)社会化促进;【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1)社会制度三层次总体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如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不同领域的制度:如家庭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生活中具体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组织奖惩制度;社会学注重从第二个层次上研究社会制度;2)社会制度构成要素价值要素:即价值标准,是制度灵魂,人格和文化的核心要素;规范要素:和价值要素构成社会制度基本要素;组织要素:社会制度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载体,包括组织领导、职能机构和组织成员;通过组织活动实现;设备要素:是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包括象征性和运行性设备;【3】社会制度基本特征:1)核心是价值标准;2)是非人格化权威力量;3)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4)具有抑扬性; 二、社会的基本制度【1】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学遵守的规范体系;【2】社会制度分类:1)按形成方式分为自发产生制度和根据客观历史需要而有计划建立的制度; 2)按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对个性影响分本源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和派生制度(政治制度); 3)按具体性质和作用分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3】最基本社会制度:婚姻家庭制度(是生育制度);经济制度(是生存制度);教育制度(是发展制度);政治制度(是主导制度)和宗教制度(是信仰制度)。 【1】家庭制度:以婚姻制度最为重要,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最基本社会制度;1)基本功能:繁衍人口;禁止乱伦;提高人口素质;2)从原始血亲杂交到一夫一妻制经历四种形态: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家庭;3)我国家庭制度特征:家庭结构和功能过渡性:家庭关系和分的过渡性:家庭问题复杂性; 【2】经济制度:1)功能:规范经济活动;调整经济关系;保障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2)主要内容: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劳动分工的规定对社会经济运行中交换活动的规定:对市场运行的规定;对经济活动中相互承诺的规定; 【3】教育制度:1)直接功能(显功能):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功能,这是最基本功能;是实现社会化功能;文凭功能;社会选择功能;2)间接功能(潜功能):社会控制功能;调整、协调社会职业体系和社会分层体系功能;缩小收入差距功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功能: 【4】政治制度:是重要最复杂的制度,主要功能有规范社会秩序;管理公共事务(后者是政治制度核心任务)。 【5】宗教制度:宗教组织类型有教会、教派、教宗和膜拜教团;三、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1】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原因:1)社会生产方式变更,是其根源; 2)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其直接原因;3)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其重要原因;【】社会制度生命周期:一种具体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制度替代的过程。【2】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规律性表现:1)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2)历史与逻辑统一;3)量变与质变统一;4)可能性与现实性统一;【3】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未来走向:1)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2)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3)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定义【1】家庭制度: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整套规范体系;【2】经济制度:社会用以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主要由经济法规,条令,经济组织条例及其职能和性质规范等方面构成,是关于生产要素的分配,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制度;【3】教育制度:是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重要组织部分,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构的总和;【4】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行使和有关权力结构的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用以约束社会成员和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5】宗教制度:包括宗教观念,信仰,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形式在内的规范体系;第十章:社区一、什么是社区 【1】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滕尼斯提出:含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此共同生活;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是集体认同的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份子。) 【1】社区构成要素1)人口(构成社区的主体);2)区位;3)经济(社区赖以维持生计的基本要素);4)文化;5)组织;【2】社区功能1)经济生活功能(社区首要功能);2)社会化功能;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参与功能;5)社会保障功能;【3】社会格局:沃伦最早提出社会纵向与横向格局。1)社区纵向格局:指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的联系。特点:其中的组织关系带有更多的法理性、计划性和科层制的特征;2)社区横向格局:是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内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方法来维持。特点:各子系统相互依赖依存;3)社区由横向格局向纵向格局的加强是现代社区发展的一个趋势。【4】社区研究的发展:1)类型学研究:始于滕尼斯社区与社会;认为社区的联系是自然、本质、有机的;典型是母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社会的联系是人为的;市场交换关系和都市生活是典型社会联系; 2)区位学理论:芝加哥学派最著名。其建立的古典区位学理论把社区视为人类聚居生活的特殊的空间现象,其中城市社区中的空间位置属于一项重要的稀缺资源,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在城市里占据的空间位置反映了他们对利益的追逐,同时也是他们追逐利益的社会性后果。麦肯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过程理论:伯杰斯=城市格局的同心圆理论;霍伊特=扇形理论;哈里斯和厄尔曼=多核心理论:这些理论中土地价格是最基本模式变量。后有社会文化区位学理论(把文化价值要素引入理论模式)和新正统区位学理论(人文区位结丛模式),用人口,组织,环境和技术四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城市的空间布局。3)社区全貌研究:林德夫妇的中镇为代表。4)中国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乡村建设运动期间。成果30年代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二、社区类型 【1】农村社区: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社区形式。我国主要有散村和集村两种。 特点:1)农村社区人口密度低;2)经济活动相对简单;3)社会结构相对简单。家庭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单位;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2】城市社区:1)判断城市社区三个要素:人口规模;经济角度(非农业人口比重);社会异质性程度; 2)城市社区的起源:中东的美索布达米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城市。古代城市具有手工业和商业结合,皇权和神权结合特征。20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农村。 3)特点:城市社区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3】集镇社区:1)类型:县城镇;中心镇;一般集镇; 2)特点:集镇社区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 人口结构比较复杂;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3)我国小城镇:小城镇是联贯城乡的纽带;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重要手段王;小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柱是乡镇企业,把工业引入乡村,发展乡村工业是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措施;对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三、社区发展 【1】社区发展的目标:具有双重性即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即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即提高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2】社区发展原则:1)民主原则,即社区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 2)需要原则:即应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为重点,特别应从解决社区面临的迫切问题入手; 3)自力原则,即要求社区居民挖掘自身潜力、自力更生;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原则。 【3】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原来的单位制赖以存在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单位制逐渐解体,表现为单位体制外人员的增加和传统单位的功能性转变。其本质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定义 【4】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5】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6】城市的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7】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联接两者的桥梁,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形式。【8】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9】社区睦邻运动:主要方式是通过在城市的贫民区中设立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帮助人们开发本社区的资源,采用自助和互助的方式,改善贫民的生活状况。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1】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卢梭认为源于私有制(亚当斯密是分工理论最早阐发者)马克思认为社会不平等根 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涂尔干对社会分工的分析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认为社会学探讨根本问题是人与社会关系问题。 【2】社会分层的诸种概念:1)阶段、阶层、社会分层:阶级是指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因而三个概念有相通、重叠之处,都可以指对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或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