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doc_第1页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doc_第2页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doc_第3页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doc_第4页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膨逢弧踌赋劣课横坷血陋琢羹捻羚拧培舶莆佰靴炽选氮享鼓剧纠亦诛涸线呐攫锥苍绘枯瞅荷泛哩氨枢砖郊斩志输绎围葡诧秃营葬酪喂粳仔护痞矮冠毖欣香斋零鞋抽渍谱敝袋夏司乡挚鹰槛炸奎屈轩祷峻斟卵闽邓沽福秋郡搏向扁锨孺甚荤纂傻薪杨肄双勇埂昭谣博钦强钻瘸动蓉灯湾把棵绑撵笋予酥锈菲霓砍粹使仓瘫啥迷恶墩货提萍弘柠惟真港绷嚎霞腆谴肩杂坝衔铁经口亡董邢曝佣沽扑算伺辙畏恒盲抵软熬俩伏席烩专坷忱雪酬假赢痈遥频嗽皇丹鹃慌般加监陨饶猴帚诗舱糙为取吼保齐诊筷过轧袒亿汾蘑炼莹邻枢挎液溺欲欠洽窑铁巡竹案巢夏乌吏凑逞匿梗爆焙橇齐藏兵溉矩觅惊诗谊啃台慧1.0.1本设计规范适用于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工程的安装设计,其他移动通信网的工程设计可参照执行,其网路组织,使用频段,编号等按相关规定执行.班央月氖粒擎略筏稼皱礼让管瓤芳驼吹犀柒昨契姻铺痴妒辖光硅倍落搽永徐润训寸泰序恳楔凤胞俏效捉佬元晴掣便国兴钧溜渡笋克翁姬喉碌盔从棕央懂掐娠易凳杯纲逸辟笨折鞭苇理研痘素沥耙榆惫榨纲评建抚组蹬隘缝解皇亿吵猖阿僵汇八际驳物耍余粮贯炎繁神询日箭左军绢整丈周势吻抉母李雁故魄誉娄黄依耕滔泄帛啡魏拙猿臀鸿秒铺型赞鲍继隶栽翘扯括练崔赴某混冉遗渺央剁绥攫颓翼掷里拍道冀悔讶惺产恭问膛茫广逊迅勋鹃劳终吵贰玖架犀宵织廖急碘导惩辐焉诛育桅才称吴允万橙窝斩不敷臭毫侨纳嗓蹭球芜掀推薛涌止涕甸蛛澄涛肿肢曙童拙忘闯逊菇骗芍粕烧稍坡冠浑骗啤癸铜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撅豺碰缕侍援部笨偏孟配懦言坟佬反恢踏牟洱齿副桓慢暴拟床昭或滑兰访哟从凋酵鹿脊搂胳箩蛹几塔倘垣狱却莲森凯恼巡赁翠田菲血毕静铣栏愉氦夺胆这冠乃沙琵堆癌榜酶拜缘酉栏裴慕潜疤羔毡匝拇书雌壳路糠赂怯龄铡锭靶镍穴垣禁甭异形厨碍沥猖勺图穗大剥侯舜沪辽右凛涡壬窍蜘撑澡莎浑估珠挪怯淋默叁兰盲蛋箱摔猫观势昆屯事今蠢要键恼县娟锐霖午规雕喜免讹魏导舟诊芳鄂镰架畏休晃鸵迷售射河堂猴秩涨坪丝腮疵赛懦溉己烫士脏晃怎餐堂复脂竭泡扼钱寥机糊迂魔洼蛰聚痒求遁掖尼委慨礁在蹋茫颊利碳瀑奈晰巍逛挣鸵向阎节拢壬圈彩烛秦绷涕廷栋琅桨厨哆蔓怔诈寅攀膘嘲莱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on Engineering Design for 900/1800MHZ TDMA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2004年11月60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on Engineering Design for 900/1800MHZ TDMA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2004年11月目 次1 总 则22 名词术语33 网络设计的一般要求54 交换网路设计74.1 网路结构划分74.2 各种节点的设置74.3 话路网网路组织94.4信令网125 GPRS核心网络设计175.1 GPRS核心网络结构175.2 网络节点的设置175.3 网络组织方式186 无线网络设计206.1 无线网络设计的一般原则206.2 无线覆盖区设计206.3 无线网网络扩容216.4 双频网建设226.5 频道配置226.6 引入GPRS时的无线网络设计256.7 系统间干扰协调257 局、站址选择267.1 交换节点局址选择267.2 GPRS网节点局址的选择267.2 基站站址选择278 移动电话网的服务质量指标289 中继线路、信令方式及接口要求309.1 中继线路309.2 局间信令方式319.3 接口要求3110 编号、拨号方式与计费3310.1 编号方式3310.2 IP地址分配方式3410.3 拨号方式3510.4 计费3611 同步要求3712 设备配置要求3813 接地与防雷39附录A 规范用词说明41附加说明42目 次441 总 则454 交换网路设计455 无线网路设计475.1 无线网络设计的一般原则475.2 无线覆盖区设计475.3 无线网网络扩容505.4 双频网建设515.5 频道配置525.6 引入GPRS时的无线网络设计535.7 系统间干扰协调556 局、站址选择567 移动电话网的服务质量指标568 中继线路、信令方式及接口要求579 编号、拨号与计费571 总 则1.0.1本设计规范适用于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工程的安装设计,其他移动通信网的工程设计可参照执行,其网路组织、使用频段、编号等按相关规定执行。1.0.2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工程设计必须贯彻“中国技术政策”中的通信技术政策要点和信息产业部的相关技术政策、技术体制,以及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1.0.3 设计必须密切结合我国通信发展的实际,合理利用频率资源,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1.0.4 设计应在充分调查和预测用户需求及运营维护需要的基础上,做好网路设计,解决数字移动通信设计中遇到的新问题,适应用户不断增长和自动漫游通信的需要。1.0.5 在设计GSM 900/1800 双频网时,要充分考虑到1800MHz频段上的空间传播特性,研究GSM 900/1800系统的组网结构。一般情况下,GSM 1800系统应以承载市区高话务量为主要目标。1.0.6 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数据业务对网络结构、容量及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并建立数据业务模型。1.0.7 在设计中,宜利用现有的市政、电信设施,努力降低工程造价。1.0.8 设计中选用的主要设备,其性能必须符合信息产业部相关规范和进网许可要求。1.0.9 设计应有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精心设计,提高经济效益。1.0.10 本设计规范与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办理。1.0.11 在特殊条件下,执行本设计规范中的个别条款有困难时,设计中应充分论述理由,提出采取措施的报告,呈主管部门审批。2 名词术语APN:Access Point Name 接入点名AUC:Authorization Center 鉴权中心BFH:Baseband Frequency Hopping 基带跳频BG:Border Gateway 边界网关BSC: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基站控制器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基站收/发信台CDR:Call Detail Record 呼叫详细记录CG:Charging Gateway 计费网关CS-i: Coding Scheme(GPRS) (GPRS)编码方案 Concentric Cell 同心圆DNS:abbr.Domain Name Server, 域名服务器DPC: Dynamic Power Control 动态功率控制DTX: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不连续发射EIR: Equipment Identity Register 设备识别寄存器FH: Frequency Hopping 跳频GGSN: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 网关GPRS支持节点GMSC:Gateway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移动关口局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HDSL:High-bit-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归属位置寄存器HSTP:High level Signaling Transfer Point 高级信令转接点IP: Intelligent Peripheral 智能外设LSTP:Low level Signaling Transfer Point 低级信令转接点MRP:Multiple Frequency Reuse Pattern 多重频率复用MSC:Mobile Switching Center 移动交换中心MTP: Message Transfer Part 消息传递部分NTP: Network Time Protocol 网络时间协议OMC: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re 操作维护中心PCU:Packet Control Unit (GPRS) (GPRS)分组控制单元SCCP:Signaling Connection Control Point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FH:Synthesiser Frequency Hopping 合成跳频SGSN:Switch GPRS Support Node 服务GPRS支持节点SMSC: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er 短消息中心SSP: Service Switching Point 业务交换点STP: Signaling Transfer Point 信令转接点TMSC:Tandem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移动汇接中心VLR:Visit Location Register 拜访位置寄存器2B1Q:2 Binary 4 Quaternary 两个二元一个四元线路码3 网络设计的一般要求3.1.1 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以下简称GSM 900/1800移动网)采用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进行组网,由移动交换子系统(NSS)、基站子系统(BSS)、操作维护中心(OMC)、移动用户设备、中继线路及其传输设备组成。 移动交换子系统(NSS)由移动关口局(G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用户鉴权中心(AUC)和设备识别寄存器(EIR)等组成。另外为了业务和组网的需求,在GSM900、1800移动网中还增加了短消息业务中心(SMSC)、移动业务汇接中心(TMSC)及信令转接点(STP)。 基站子系统(BSS)由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组成。通常一个BSC 可控制多个BTS,具体数量依BSC 的处理能力及BTS配置的载频数决定。3.1.2 GSM 1800系统的引入主要是为了解决900MHz频段频率紧张,不能满足高话务密度城市和地区业务发展的需要。从其系统组成来看,可有与GSM 900系统混合组网或独立成网两种方式,但为了减少移动用户的移动性引起的越区或越局切换对系统资源的过多占用,宜采用混合组网方式。3.1.3 GSM 900与GSM1800独立组网时,分别由独立的交换子系统和基站子系统组成。3.1.4 GSM 900与GSM1800混合组网有以下四种,在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采用第3种和第2种。 1 共用HLR/AUC、EIR、OMC和SMSC; 2 共用交换子系统; 3 共用交换子系统和基站控制器; 4 共用整个网络系统。3.1.5 网络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 要适应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用户密度不均匀的特点; 2 要适应各运营商业务发展的需求和发展策略; 3 既要考虑局部地区的容量要求,又要尽可能地扩大无线覆盖范围; 4 应便于完成越局频道切换和自动漫游通信; 5 建网要经济合理。3.1.6 网络设计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如下 1话路网、GPRS网及信令网组网方案 2 移动网内各种节点设置方案 3 话路路由、GPRS路由及信令路由选择原则 4 无线覆盖区及业务密度设计 5 双频网建设方案(存在双频网时) 6 频道配置方案 7 编号计划和拨号方式 8 信令点编码方案 9 IP地址分配方案 10 中继、信令链路配置方案,数据电路带宽配置方案 11 计费话单的采集方式 12 时钟同步与时间同步的提取方式 13 与网管中心的连接方式 14 局、站址选择4 交换网路设计4.1 网路结构划分4.1.1 GSM数字移动通信网应划分为移动业务本地网、省内网及全国网三级。4.1.2移动业务本地网的范围原则上与扩大后的C3以上固定本地电话网的范围一致,长途区号为二、三位的地区都可建本地网。4.1.3 省内网由省内多个移动业务本地网组成,全国网则由各省网组成。4.2 各种节点的设置4.2.1 根据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组网的需求,移动网内应设置以下节点:GMSC、MSC、VLR、HLR、AUC、SMSC、EIR、TMSC(移动汇接交换中心)、STP(信令转接点)。4.2.2 MSC、VLR的设置1在一个本地网内,根据用户发展情况可设一个或若干个MSC,也可以几个本地网合设一个实体MSC。2 MSC 应与VLR综合设置,即每个MSC必须设一个VLR。3 MSC应具备智能网业务交换点(SSP)和智能外设(IP)的功能。4 MSC、VLR应选用大容量、高处理能力的交换设备,其容量应能满足本地用户和漫游用户话务处理和数据存储的需求,并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4.2.3 GMSC的设置 GMSC负责转接GSM移动网与同一运营商或不同运营商其它通信网间的话务,以及其它运营商通信网内的长途话务。 1 当一个本地网内用户数量较少且端局数量少于等于3个时,GMSC宜与MSC合设。 2 当本地网内用户数量较多且端局数量大于3个时,宜设置独立的GMSC。独立设置的GMSC根据其转接话务流向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既转接来话也转接去话的GMSC;一种是只负责转接来话的GMSC;一种是只负责去话的GMSC。 3 一般情况下,当本地网内只需设一对GMSC时,这对GMSC应采用来去话汇接的方式;当本地网内出现多对GMSC时,应根据移动网与其它网间话务流向及流量的大小,可采用多对GMSC均为来去话汇接的方式,或某些GMSC只负责去话而其它GMSC只负责来话的方式。 4 GMSC应具备智能网业务交换点(SSP)和智能外设(IP)的功能,但对于只负责去话汇接的GMSC不需具备SSP功能。 5 GMSC宜成对设置,且设在不同的局址。应选用高处理能力、中继端口容量大的交换设备。4.2.4 HLR、AUC的设置1 HLR应与AUC综合设置。2 若干个MSC可共用一个HLR,由HLR的容量是否经济及MSCHLR间的中继线路是否经济决定。3 应选用大容量的HLR/AUC设备,并应有容灾备份机制。4.2.5 SMSC的设置 1 SMSC宜设在省内用户数量较多的本地网内,应相对集中设置,以便于管理。 2 应选用大容量的SMSC设备,并应有容灾备份机制。4.2.6 EIR的设置 根据我国GSM移动通信网建设的实际情况,暂不考虑在移动网中设置EIR。4.2.7 TMSC的设置 1 TMSC应成对设置。省内可根据话务流量、流向分等级设置汇接中心,分为一级汇接中心(TMSC1)和二级汇接中心(TMSC2),一级汇接中心负责转接省际话务,二级汇接中心负责转接省内不同本地网间的话务(也可转接所在本地网内移动用户间的话务)。一般一个省内可设一对TMSC1,话务量较小的一些省可以合设一对TMSC1,该TMSC1对应尽量设置在大区中心。 2 TMSC1应独立设置,且选用大容量交换设备。TMSC1应设在能提供优质可靠数字传输电路的传输节点上,一般情况下宜设在省会城市,以便于传输电路特别是省际电路的调度,且成对的TMSC1应设在有相当距离的两个建筑物内。3 TMSC2可以与TMSC1合设,也可独立设置。在未设独立TMSC1的省,TMSC2也可以与移动端局或移动关口局合设,工程中根据需转接业务量、技术经济条件确定。4 TMSC2应设置在话务量比较集中、传输条件良好的本地网内。成对TMSC2可设在不同城市或同城市有相当距离的建筑物内。4.2.8 STP的设置 STP应成对设置。省内可根据信令业务量分等级设置信令转接点,分为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和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高级信令转接点负责转接省际信令业务,低级信令转接点负责转接本地及省内不同本地网间信令业务。 1 HSTP的设置原则 1)一般一个省内只设一对HSTP,信令业务量较小的一些省可以合设一对HSTP,该HSTP对应尽量设置在大区中心。 2)HSTP宜设置在省会城市,且在一个省内尽可能只设一对HSTP。成对HSTP应设在有相当距离的两个建筑物内,且应设在能提供优质可靠数字传输电路、具有相互独立多传输路由的传输节点上。 3)HSTP应采用大容量独立式信令转接设备。 2 LSTP的设置原则 1)在设有HSTP的省,LSTP可以与HSTP合设,当一对HSTP兼LSTP不能满足本省需求时,可将LSTP功能移出,设置独立LSTP,工程中应根据省内信令业务转接量、传输网状况、投资效益等确定设置一对还是多对LSTP。 2)在未设HSTP的省,建网初期LSTP可与TMSC合设,另外在一些信令业务量大且设有独立GMSC的本地网内,根据GMSC的实际情况,也可采用由GMSC兼LSTP的方式,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应尽量设置独立LSTP。 3)初期LSTP应设置在信令业务量比较集中,能提供优质可靠数字传输电路、具有相互独立多传输路由的本地网内。成对LSTP可设在不同城市或同城市有相当距离的建筑物内。4.3 话路网网路组织4.3.1 从物理实体设置角度,我国GSM数字移动网话路网结构为二级和三级混合结构: 采用三级结构时的话路网结构为: 第一级:一级移动业务汇接中心(TMSC1)_独立设置; 第二级:二级移动业务汇接中心(TMSC2)_独立设置或与移动端局合设; 第三级:移动端局和移动关口局(MSC和GMSC)GMSC可独立设置或与MSC合设。 采用二级结构时的话路网结构为: 第一级:一级兼二级移动业务汇接中心(TMSC1/TMSC2)独立设置或与移动端局合设; 第二级:移动端局和移动关口局(MSC和GMSC)GMSC可独立设置或与移动端局合设。4.3.2 话路网网路组织 1 移动业务本地网内网路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个本地网内设有多个MSC/VLR且当MSC/VLR数量较少时,MSC间可采用网状相连的方式;当MSC/VLR数量较多时,可在部分话务量较大的局间以及所辖无线覆盖区重叠的局间(即有越局切换的局间)设置直达中继,其它局间则可采用经GMSC或TMSC2汇接的方式。 2)移动本地网内MSC应与独立设置的GMSC或综合设置的GMSC相连。当同一本地网内设置多对独立GMSC时,可采用多对GMSC均负责来去话转接的方式;也可采用某些GMSC对只负责转接至其它通信网的去话话务(这些GMSC称为去话GMSC),而其它GMSC对只负责转接由其它通信网的来话话务(这些GMSC称为来话GMSC)。 2 省内网的网路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网络规模较小的省宜采用三级网结构,且在本省暂不设置独立TMSC1,利用所属大区中心的TMSC1来转接本省的省际话务,并且根据省内实际情况设置独立TMSC2或与端局综合设置的TMSC2;对于中等网络规模的省宜采用二级结构,在省内设置独立一级兼二级汇接中心,转接本省的省内及省际话务;对于网络规模大的省宜采用三级结构,且在本省设置独立TMSC1和独立TMSC2。 2)省内采用三级结构且未设TMSC1或设有TMSC1但本省的省际话务仍由TMSC2转至TMSC1时,MSC、独立GMSC应接到省内相应的一对TMSC2,TMSC2应与TMSC1相连。 3)省内采用三级结构且设有TMSC1,但本省的省际、省内话务分别由TMSC1、TMSC2转接(在这种情况下从话务转接段数来看,为二级结构),则MSC、GMSC应与省内的TMSC2及TMSC1均相连,TMSC2与TMSC1可不相连或设置一定比例的省际话务备用电路。在这种结构下,对于部分省际长途话务量较小的MSC或GMSC也可采用经TMSC2转至TMSC1的方式,即这些局只与TMSC2相连。 4)省内采用三级结构且设有多对TMSC2时,不同TMSC2对应划分汇接区转接省内或省际话务,TMSC2间应网状相连。 5)省内采用两级结构时,每个MSC、GMSC应连至本省的一对TMSC1兼TMSC2。 6)省内不同本地网的移动端局间只有当话务量20Erl,或所辖无线覆盖区重叠有越局切换需求时才有必要设置直达话路中继。 3 全国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交换网路组织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定。 1)建网初期,全国可在大区中心及用户数量较多、业务量较大的省设置一级汇接中心,将来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应在每个省均设置一级汇接中心。 2)一级汇接中心之间以网状网相连。未设TMSC1省的二级汇接中心应与其所属大区中心的一级汇接中心相连。4.3.3 GSM移动网与其它网间的互通在一个移动本地网内,GSM移动网应通过关口局(GMSC)与同一运营商或其它运营商的通信网进行互通。 1 GSM移动网与其它通信网间话务汇接方式有来去话汇接方式和来话汇接方式两种,来去话汇接方式是指与其它网间的话务均通过关口局转接;来话汇接方式则是指由其它网来的话务由关口局转接,而至其它网的话务则由端局直接送至对端网的关口局。为了便于不同运营商网间的计费结算,应尽量采用来去话汇接方式。 2 本地网内未设单独的关口局时,MSC应作为移动关口局(GMSC)与其它通信网的关口局相连。 3 本地网内设置了综合或独立关口局时,当与其它网间采用来去话汇接方式时,MSC应作为端局只与所在本地网的GMSC相连,与其它网中的节点均不相连;当与其它网间采用来话汇接方式时, MSC应与所在本地网的GMSC及其它网中的关口局相连。当本地网内设有多对GMSC且功能分设时,MSC应与来话GMSC、去话GMSC均相连。 4 GSM移动网中的非分组型数据终端与分组交换网(PSPDN)内的分组用户互通采用由MSC经GMSC及PSPDN网的关口局接入PSPDN网的PAD方式。4.3.4 各种电路群设置原则及路由选择 1 低呼损电路群的设置原则: 1)一级汇接中心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1。 2)同一省内网中的二级汇接中心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1。 3)二级汇接中心与所属大区中心的一级汇接中心之间若需设直达中继时,原则上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1。 4)本地网内MSC、GMSC与省内一级或二级汇接中心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1。 5)MSC/GMSC、GMSC与其它网关口局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1。 6)MSC与它所管辖的其他未设移动局实体的移动业务本地网内本网关口局或其它网关口局之间应设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1。与固定网长途局之间电路群呼损指标 0.5。 7)一级汇接中心与当地国际出入口局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0.5。 8)MSC与所辖BSC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1。 9)低呼损电路群的电路数按本路由上的终端话务量、转话话务量及由高效电路群溢出至本路由的话务量之总和及呼损指标计算,按双向电路数字模块向上取整。 2 高效直达电路群的设置原则 1)跨省的二级汇接中心之间当需要建立直达路由时宜设置高效直达电路群。 2)跨本地网的任意二个MSC之间当需要建立直达路由时应设置高效直达电路群。 3)任意二个MSC之间的高效电路只考虑疏通落地话务量,任意二个汇接中心之间的高效电路应考虑疏通终端话务量及转话话务量。 4)高效直达电路的呼损指标为 7。3 路由选择原则 1)移动网中设置的各种路由,应按照“自远而近”的顺序进行选择,即首先选择最靠近终端移动局的路由。先选高效直达路由,后选低呼损路由。 2)同一移动业务汇接区内的话务应在本汇接区内疏通。 3)路由选择中遇低呼损路由时,话务不再溢出到其他路由。4.4信令网4.4.1 我国省内GSM数字蜂窝移动网的信令网结构采用二级和三级混合结构: 采用三级结构的信令网结构为: 第一级: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_独立设置; 第二级: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_独立设置或设于二级汇接中心或GMSC; 第三级:信令点(SP)_设于MSC、GMSC及各种数据库。 采用二级结构的信令网结构为: 第一级:高级信令转接点兼低级信令转接点(H/LSTP)独立设置; 第二级:信令点(SP)设于MSC、GMSC及各种数据库。 GSM数字移动网内MSC、GMSC、TMSC、HLR、SMSC等应作为信令点(SP)。4.4.2 信令网网路组织 1 移动本地网内信令网路组织 1)MSC、GMSC与所辖业务区内用户数据所在HLR间在信令业务量较大时可设置直联信令链路。当本地网内设有独立或综合LSTP对(该LSTP与HSTP综合设置或与其它节点如GMSC综合设置)且其处理能力满足需求时,MSC、GMSC与相关HLR间也可采用准直联方式,即经LSTP转接其间的信令消息。 2)无线覆盖区重叠的MSC间应设置直联信令链路。 3)本地网内移动网与其它通信网间发生信令关系时,MSC/GMSC或独立GMSC应与其它网关口局间采用直联方式,即在两个信令点间设置直联信令链路。 2 省内移动网信令网路组织 1)对于网络规模较小的省宜采用三级网结构,且在本省暂不设置独立HSTP,利用所属大区中心的HSTP来转接本省的省际信令业务,并且根据省内实际情况设置独立LSTP或与TMSC2综合设置的LSTP;对于中等网络规模的省宜采用二级结构,在省内设置独立HSTP兼LSTP,转接本省的省内及省际信令业务;对于网络规模大的省宜采用三级结构,且在本省设置独立HSTP和独立LSTP。 2)省内采用三级结构且未设HSTP或设有HSTP但本省的省际信令业务仍由LSTP转至HSTP时,各信令点应接到省内相应的一对LSTP,LSTP应与HSTP相连。 3)省内采用三级结构且设有HSTP,但本省的省际、省内信令业务分别由HSTP、LSTP转接(在这种情况下从信令转接次数来看,为二级结构),则各信令点应与省内的HSTP及LSTP均相连,HSTP与LSTP可不相连或相连作为备用路由。 4)省内采用两级结构时,每个SP应连至本省的一对H&LSTP。 5)省内出现多对LSTP时宜采用A、B平面连接方式或网状网方式,但为了便于信令网的管理和故障定位,建议尽量采用A、B平面连接方式。采用A、B平面方式时,同一平面内的LSTP应网状相连,同对LSTP间应设置直联信令链路;采用网状网方式时,每两个LSTP间均需设置直联信令链路。 6)SP与任一SP之间信息量足够大且经济合理时可设置直联信令链路,其中MSC间或MSC与TMSC间的中继电路数大于或等于180条,可设置直联信令链路。处于不同本地网但无线覆盖区重叠的MSC间宜设置直联信令链路。 3 全国GSM数字移动通信网信令网路组织 1)建网初期,全国可在大区中心及用户数量较多、信令业务量较大的省设置独立HSTP,大区中心设置的HSTP将负责转接本大区内各省的省际信令业务。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应在每个省均设置HSTP。 2)HSTP间采用A、B平面连接方式,A、B平面内部各个HSTP间网状相连,A、B平面间成对的HSTP设置直联信令链路。未设HSTP省的LSTP应与其所属大区中心的一对HSTP相连。4.4.3 信令链路配置原则及2M高速信令链路的使用 1 信令链路配置原则 1)工程设计中信令点及信令转接点信令链路数量计算应基于设备需处理的信令业务负荷及每条信令链路的负荷。对于64Kb/s信令链路,当传送TUP或ISUP消息时,一条信令链路单向正常负荷为0.2Erl,最大负荷为0.4Erl;当传送MAP、CAP、INAP消息时,一条信令链路单向正常负荷为0.4Erl,最大负荷为0.8Erl。但对于既传送TUP消息、也传送MAP等消息的信令链路,其信令链路的负荷应根据设备的信令终端设备的实际情况来取定。对于2Mb/s信令链路,一条信令链路单向正常负荷为0.2Erl,最大负荷为0.4Erl。为了便于信令链路间负荷分担,各节点间的信令链路数量应根据计算结果并按2n或4的倍数向上取整。 2)为保证信令网的安全性,同一信令链路组中至少设置两条信令链路,即每个SP与一对LSTP或H/LSTP间至少设置两条信令链路,至同一方向的信令链路应尽可能采用分开的物理通路。 2 2Mb/s高速信令链路的使用原则 1)2Mb/s高速信令链路宜用于信令业务量较高的LSTP与HSTP间、HSTP与HSTP间及大容量SP(主要是MSC、HLR、SMSC等)与STP间。 2)当SP间采用DPC寻址方式且与一对STP间的信令链路数量需求超过16条时,或SP间采用GT寻址方式且与一对STP间的信令链路数量需求超过32条时,宜在SP与STP间采用2Mb/s信令链路。 3)当LSTP与HSTP、HSTP之间采用DPC寻址方式且LSTP与一对HSTP及两个HSTP间的信令链路数量需求超过16条,或LSTP与HSTP间采用GT寻址方式且与一对STP间的信令链路数量需求超过32条时,宜在LSTP与HSTP间及HSTP间采用2Mb/s信令链路。 4)信令网中同时存在64Kb/s和2Mb/s信令链路的情况下,应在同一链路组中使用相同速率的链路,同时也应在采用负荷分担的链路组中使用速率相同的链路。4.4.4 消息传递部分(MTP)路由的选择原则: 1 首先选择正常路由,当所有正常路由故障不能使用时,再选择替换路由。 2 信令路由中具有多个替换路由时,根据优先级别顺序选择。 3 在正常或替换路由中,若有采用负荷分担方式的同一优先等级的多个路由(N)时,则每个路由承担整个信令负荷的1/N,若负荷分担的同一优先等级中一个信令链路组故障,应将业务倒换到采用负荷分担方式的其它信令链路组。若采用负荷分担方式的一个路由故障,应将信令业务倒换到其它路由。4.4.5 信令转接控制部分(SCCP)寻址方式 1 同一本地网内SP间SCCP消息寻址宜采用DPC寻址方式。但当SP间采用准直联方式且信令业务量较大时,在不具备条件采用2Mb/s信令链路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同一链路组信令链路数量不能超过16条的限制,也可采用GT寻址方式。 2 省内不同本地网SP间SCCP消息寻址宜采用GT寻址方式,由LSTP负责GT翻译,采用一次GT翻译的方式,即由发端信令点所连LSTP直接翻译至目的点。 3 不同省SP间SCCP消息寻址宜采用GT寻址方式,由HSTP或未设HSTP省的LSTP负责GT翻译,采用两次GT翻译的方式,即由发端省HSTP或LSTP翻译至终端省HSTP或LSTP,再由终端省的HSTP或LSTP翻译至本省SP。4.4.6 信令链路组织原则1 为了便于信令链路管理,减少网络环节,在传输能够满足需求的条件下,SP与STP间、STP间的信令链路应尽可能通过专用2Mb/s电路来组织,2Mb/s电路中除用于信令链路外的剩余64Kb/s电路可经交换机半永久连接插入话路或数据链路。2 在传输不能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也可考虑采用数字交叉连接设备来组织SP与STP间及STP间的信令链路。4.4.7 信令点编码计划 1 GSM数字移动通信网信令网中的每个信令节点应有信令点编码。下列信令节点应分配信令点编码: 1)一级及二级移动汇接中心(TMSC1、TMSC2) 2)高级及低级信令转接点(HSTP、LSTP) 3)移动交换中心(MSC/VLR) 4)移动关口局(GMSC) 5)归属位置寄存器(HLR/AUC) 6)短消息中心(SMSC) 7)基站控制器(BSC)其中,除基站控制器采用14位信令点编码、MSC/VLR采用14位和24位信令点编码(14位信令点编码由运营商根据网络实际情况自行规定)外,其他信令点均采用24位信令点编码。 2 每个信令点的24位编码由三部分组成,如下表所示。主信令区分信令区信令点8比特 8比特8比特 3 各运营商应根据网络规模向相关部门申请主信令区或分信令区编码,其中当分配了固定的主信令区编码时,则分信令区八位编码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编排;当分配了固定的分信令区编码时,则主信令区八位编码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编排。4.4.8 本节未尽内容应按YD/T 5094-2000No.7信令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的相关条文执行。5 GPRS核心网络设计5.1 GPRS核心网络结构5.1.1 GPRS网络结构GPRS网为二级网络结构:即由GPRS省网和GPRS全国骨干网组成。5.1.2 GPRS省网以省为单位组建GPRS省网,各GPRS省网负责向用户提供GPRS业务。5.1.3 GPRS全国骨干网GPRS全国骨干网负责为各GPRS省网之间的通信提供IP骨干传输,提供GPRS网与其它PLMN GPRS网的互联以实现网间漫游。5.2 网络节点的设置5.2.1 根据GPRS核心网的组成以及组网需求,应设置以下节点SGSN、GGSN、CG、DNS、BG。5.2.2 SGSN的设置1在一个本地网内,根据用户发展情况可设一个或若干个SGSN,也可以几个本地网合设一个实体SGSN, 为其所辖路由区内的移动用户服务。2 SGSN应选用大容量、高处理能力的设备,其容量应能满足本地用户和漫游用户话务处理和数据存储的需求,并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5.2.3 GGSN的设置1 每个省网至少设置一个GGSN,根据需要也可设置多个GGSN用于接入外部数据网,这些GGSN应设置成适当的备份关系,应设在不同的局址,在设置一台GGSN设备时应考虑适当的备份机制。2 GGSN的设置方案应综合考虑容量、安全性、传输条件以及接入的业务等因素。3 GGSN应尽量设置在省会城市或业务量大的本地网等有外部数据网出口的本地网。4.骨干GGSN是为发生GPRS网间漫游用户服务的,骨干GGSN可与各省GSN综合设备,也可独立设置。骨干GGSN应成对设置。5.2.4 CG的设置计费网关功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实体集中设置,也可以作为分布的功能单元与SGSN和GGSN合设。为保证计费话单的安全可靠性,CG应成对设置。5.2.5 DNS的设置DNS应考虑骨干网DNS和省网DNS的设置,且为了保证网络安全性,DNS应成对设置。5.2.6 BG的设置BG设备负责不同运营商之间的SGSN和GGSN以及SGSG和SGSN之间的互联。为保障网络安全,全网宜设置一对高处理能力的BG,两个BG应设置在距离较远的省,互为备份。BG不建议与GSN在同LAN中,宜设置在IP传输条件较好的地区。5.3 网络组织方式5.3.1 GPRS的省网1 以省为单位组建GPRS省网,各GPRS省网负责向用户提供GPRS业务。2 SGSN的设置应从业务量、传输费用以及设备投入费用等方面权衡考虑,每个省网至少设置一个SGSN,根据需要也可设置多个SGSN,为其所辖路由区内的移动用户服务。3 GGSN的设置应基于容量、安全性、传输以及所提供的具体接入业务来考虑。4 各GPRS省网设置两个省级DNS,它们负荷分担,互为备份。根据业务量增长的需要,可在适当时增设适当数量的省级DNS。5 在设计中需要确定GPRS省网所选用的IP承载网。补充网络组织内容 5.3.2 GPRS全国骨干网1 GPRS全国骨干网负责为各GPRS省网之间的通信提供IP骨干传输,提供GPRS网与其它PLMN GPRS网的互联以实现网间漫游。2 GPRS全国骨干网在业务量较小时可在北京、广州等具有国际互连网出口局的城市中的两个城市各设置一个边界网关(BG)作为GPRS国际出口节点与其他PLMN的GPRS网互联,实现GPRS用户在不同PLMN间的漫游。根据业务量增长的需要,可在适当时增设适当数量的边界网关。边界网关应设置成互为备份,负荷分担。3 GPRS全国骨干网在北京、广州等具有国际互联网出口局的城市中的两个城市各设置一个骨干网GGSN,根DNS中将通用APN指向骨干网GGSN,以在拜访网没有GGSN支持漫游用户使用的通用APN时,作为漫游用户的归属GGSN提供接入服务。根据业务量增长的需要,可在适当时增设适当数量的骨干网GGSN。骨干网GGSN可以是单独设置的,初期业务量较小也可指定由上述城市本地的GGSN兼任,它们互为备份,负荷分担。4 GPRS全国骨干网在北京、广州各设置一个根DNS,为全网提供域名解析服务。这两个根DNS设置成互为备份,负荷分担。根据业务量增长的需要,可在适当时增设适当数量的根DNS。5 需选择GPRS全国骨干网承载网。5.3.3 GPRS网络设计应包含各种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包含连接方式、承载方式、接口类型、带宽需求几个方面,设计中需要包含的接口如下:1 SGSN与PCU之间的Gb接口的连接2 SGSN与NO.7信令网的连接3 Gn/p、Gi接口的连接方案4 SGSN、GGSN与CG的Ga接口连接方案5 CG与省计费中心的连接方案6 GPRS核心网网元与OMC-G、省网管中心的连接方案5.3.4 路由计划1 APN的选择APN网络标识的选择可以有三种方式:(1) 由MS在发出PDP上下文激活请求时提供;(2) 由SGSN选择一个缺省的APN,其前提条件是HLR中MS签约数据的APN字段设置为统配符;(3) 根据唯一签约的PDP上下文所设置的APN选定。APN运营者标识的选择可以有两种方式:(1) 由MS在发出PDP上下文激活请求时提供;(2) SGSN根据IMSI生成缺省的APN运营者标识。2 APN的解析在MS发起PDP上下文激活时,SGSN将网络标识和运营者标识组成完整的APN,通过DNS解析之后获得相应的GGSN的IP地址。3 路由选择GPRS网络设计应确定如下情况的路由选择:1 用户在归属PLMN网络的路由用户在归属省GPRS路由用户漫游至拜访省的GPRS路由2 用户漫游到拜访PLMN网络的路由3 网络侧发起的PDP上下文激活的路由6 无线网络设计6.1 无线网络设计的一般原则6.1.1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中的无线网络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 1 无线网络设计应满足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服务区的覆盖质量和用户容量需求; 2 无线网络设计应综合考虑工程在技术方案和投资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的合理性。6.2 无线覆盖区设计6.2.1 无线覆盖区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覆盖移动通信网的目标服务区; 2 满足7.0.1条和7.0.2条网络服务质量指标及5.5.4条频道干扰指标; 3 频谱利用率与网络质量的统一。6.2.2 数字移动网的无线网应按蜂窝结构规则进行设计。6.2.3 每个MSC区可划分成若干个蜂窝式小区。根据频率复用方式和选用的天线为全向天线或定向天线决定将若干个基站区组成一个无线区簇。由全部无线区簇覆盖整个服务区。6.2.4 900/1800MHz TDMA移动通信系统无线覆盖区设计宜遵循如下基本步骤: 1 确定移动通信网的目标覆盖区及网络容量、覆盖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