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1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2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3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4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地球的宇宙环境【测试要点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考点解读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月系太阳系总星系地球月球银河系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可见宇宙即总星系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考点解读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太长,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0C,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的水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测试要点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点解读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所以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物活动的主要能源,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储存的太阳能。与太阳辐射无关的能量有哪些?核能、地热、潮汐能、地震、火山发展大棚农业,主要改善的是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太阳的外部结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考点解读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主要类型名称所在的太阳外部圈层周期影响黑子光球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其周期是 11年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明显有关;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宇航器安全;在高纬地区夜空形成极光。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层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数与年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测试要点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点解读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考点解读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考点解读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不同的经度有不同的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1。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并非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2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是日出的地方,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是日落的地方。3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 (3)晨昏线平分赤道。 (4)晨昏线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5)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4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5地方时:地球自西向东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转;计算: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6区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中央经线计算:用时区数乘以15);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东加西减)。7如何求所在时区?经度数除以15,四舍五入取整数,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8北京时间: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东经120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中时区区时,或0经线地方时。9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但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有时过180经线日期不变);两侧日期的变更:从西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从东向西日界线加一天。考点解读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其移动的范围在南北纬2326(或23.5)(南北回归线)之间。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变化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节气夏至春、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位置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赤道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全年最小值地区南半球无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计算:90减去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2.昼夜长短的变化(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晨昏线以地心为中心在地轴两侧来回摆动所致。(2)判断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3)规律 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达最大,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越南白昼越短。 冬半年情况与夏半年情况相反3四季更替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形成了四季更替,四季更替以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4.五带的划分 依据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划分的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热带有太阳直射,温带既无太阳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黄赤交角变大则回归线的纬度变大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范围变大极圈的纬度则变小 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变大热带和南北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测试要点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波 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横波则突然 。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 ,(33千米)海洋地壳较 ;(7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 。地壳的结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地幔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存在于上地幔上部的“ 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地核 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2.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高度作为大气圈上界。水 圈 特点:连续不规则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测试要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考点解读: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分类形成过程典型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地壳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图示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岩浆岩浆岩冷凝重熔沉积岩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熔变质岩变质作用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熔重用变质作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以及地壳元素组成内、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测试要点2】:地表形态的变化考点解读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地质构造成因对地形的影响实践意义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的弯曲变形。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内力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侵蚀作用:背斜顶部受到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向斜盆地中多地下水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地垒成山;地堑成谷。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陡崖。隧道、水库选址尽量要避开断层 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而成谷地;向斜成山的原因: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地垒岩块相对上升,常发育成山峰,如:泰山、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地堑岩块相对下降,常发育成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平原(谷地)、汾河谷地等。地下隧道适合修建于背斜构造中,(岩性疏松,工程量小,岩层上拱,安全性好,不易发生塌方和地下水渗漏)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岩层破碎,易诱发断层活动,引起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考点解读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布区外力作用形式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沟谷、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干旱地区风力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戈壁沙丘、黄土高原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川冰川侵蚀:U谷、冰斗、刃脊、角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溶洞,石笋,钟乳石,路南石林,桂林山水是流水侵蚀地貌。(石灰岩地区)【测试要点3】: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解读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1-5或图1-6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大气大气削弱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对流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于地面,越是往上离地面越远,到达的地面辐射越少,大气获得的热量越少,温度越低。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大气直接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多,因为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而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地吸收红外线。夜晚多云气温不会太低,因为大气逆辐射强。晴天温差较阴天大,是因为晴天的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削弱作用)弱,温度较高,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弱,温度较低,所以温差较大。考点解读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区间的( ),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 )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的( );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 )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形成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异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晚上)谷(白天)风、海(白天)陆(晚上)风、城市风(近地面风由郊区流向市中心)等风即大气的水平运动。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决定风速大小的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的是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测试要点4】:气压带、风带考点解读1:结合实例,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七个气压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分布成因气流对气候影响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热力原因上升湿热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度附近动力原因下沉干热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度附近动力原因上升温湿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附近热力原因下沉冷干六个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风带分布风向对气候影响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副极地低压与极地高压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燥中纬西风带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西南风西北风温湿极地东风带赤道低压与副热带高压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冷干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1-9所示。图1-9图1-10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如图1-10所示。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从而将北半球的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1月,北半球亚欧大陆上的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7月,北半球亚欧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陆分别随季节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人们将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夏季冬季南部最为典型,如图1-11和下表所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比较季节源地风向性质气候类型成因分布东亚季风冬季蒙古、西伯利亚西北寒冷干燥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夏季副热带太平洋东南温暖湿润南亚季风冬季蒙古、西伯利亚东北低温干燥热带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夏季赤道附近印度洋西南温暖湿润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西风带)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降水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年雨型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地中海气候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冬雨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夏雨型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少雨型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特点(分析下图):【测试要点5】:天气系统考点解读1: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冷锋暖峰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暖气团上升状况被迫抬升徐徐爬升图示锋面图锋线符号天气图雨区主要位置天气特征过境前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过境时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降水区域主要发生在锋后。连续性降水,降水区域主要发生在锋前过境后天气转晴,气压升高,气温、湿度骤降。 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天气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爆发的寒潮、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一场春雨一场暖;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考点解读2: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气流运动气旋(低压中心)反气旋(高压中心)气压分布低气压高气压气流方向垂直方向上升下沉水平方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南半球逆时针辐散天气一般情 况上升空气容易凝云致雨,多阴雨天气下沉气流因升温不易冷凝,天气晴朗对我国的影响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就是强烈的热带气旋夏季: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副热带高压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示意图(北半球)考点解读3:锋面气旋锋面气旋系统常出现在中纬度地区。在该系统的影响下,天气变化比较明显。锋与气旋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形成锋面气旋,锋面气旋系统常出现在中纬度地区。在该系统的影响下,天气变化比较明显。在近地面天气系统中,与我国关系密切的就是锋面气旋系统,它的识读方法:(1)无论是气旋还是反气旋,都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共同作用下,风从高气压区斜穿等压线吹向低气压区。(2)锋面只形成于气旋中,因为气旋的水平气流是向中心辐合,在槽线(低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两侧冷暖气流易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在脊线(高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地方的连线)两侧气流不可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3)锋面气旋中冷锋和暖锋的判定:以上图(北半球)为例,首先确定冷暖气团,在一个低压系统中,两个锋面将低压区分为两部分,其中北半部分纬度较高,为冷气团控制,南半部分纬度较低,为暖气团控制。然后再根据气旋中气流呈逆时针方向高中心辐合,推理出锋面B、D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故为冷锋;锋面A、E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故为暖锋。(4)锋面气旋中雨区的确定:冷锋降雨发生在锋后,雨区较窄,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大。(冷、暖锋的降雨都主要在冷气团一侧)测试要点6:水循环和洋流考点一、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 物理 状态的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