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doc_第1页
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doc_第2页
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doc_第3页
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doc_第4页
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沈 毅 林荣凑 吴江林 崔允漷等 一、背景与说明 2005年3月,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成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实验学校,这意味着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真正确立。我们在合作探讨“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听评课作为一种合作研究方式,它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听评课,却又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等。究其原因,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老师们缺少听评课的框架,即我“依据什么”听评课?二是听评课的活动很不规范,即“如何”听评课?于是,我们在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开始了听评课的研究。 我们决定以重新构建听评课的框架作为突破口。于是,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文献,参考了大量课堂评价量表,历时半年,研制出第一个听评课框架,并命名为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摩框架。首先,我们按照课堂活动发生的要素,将课堂分解为教师、学生、学习媒介、课堂文化四部分。这样,我们建立了“教师技艺、有效学习、学习内容、课堂文化”四个维度的课堂观摩框架。每个维度下设置了一些观摩指标,每个视角下再设置一些观摩点,如“教师技艺引起并能保持注意力”设置了四个观摩点,即告诉学生学习目标;适当地保持上课的进度;监控注意力的保持情况,定时激发注意力;保持学生的责任感(提问的技巧)。框架研制出来后,生物组进行了小范围的试验。我们发现,这个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支架,为教师观摩课堂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观摩点,出现了课后评课中大家都能说的好现象。但是,如下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观摩之后,老师们的发言还是重在评价;二是我们到底需要关注哪些课堂现象,各个维度下的观摩指标罗列得不完整,为教师理解课堂带来困难;三是各个观摩点的设置不够聚焦。 到了2006年4月,我们带着试验的喜悦与存在的问题,与崔教授的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讨论的问题主要聚焦在:(1)什么是课堂观摩观察?(2)课堂的四个要素如何分解和定位?(3)各维度下的指标如何确立,并构成相对完整的框架?(4)观摩观察点怎样确定?崔教授从听评课的哲学、社会学、技术工具三个层面对课堂观察进行了定位(详见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9B期),认为课堂观察应该是一种教师的日常生活,一种专业的在职学习,一种合作的校本教研。为此,我们对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摩框架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修订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1)观察维度。我们认为课堂是由课程、教师、学生、课堂文化四部分组成的,以此为基础,确立了这四个观察维度。(2)观察指标。分析每个维度,我们找出了其中核心的、又可观察的属性,并将这些属性确立为观察指标,这样每个维度下有5个一级指标,合计20个。(3)观察点。课堂是极其复杂的,要将每个指标下的具体行为都罗列出来是不现实的,也没必要。于是,我们以举例的形式列出了每个一级指标下的3至5个二级指标,这样就有了合计83个观察点。(4)观察点的呈现形式。观察点的呈现不再用评语的形式,而是用问题的形式,旨在引领教师去思考而不是评价课堂。此外,我们对听评课的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确立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的观察程序,并探讨了它们的时间、程序与内容。在此基础,我们综合各方意见,制定了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察手册(试用版)。2006年5月,我校的课堂观察试点工作在生物和化学组全面铺开。一年多来,生物和化学组开展大型课堂观察(对外展示)5次,小型课堂观察(组内开展)20余次。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5个方面:(1)关于课堂观察的培训(理论与框架),即如何理解与利用课堂观察框架?(2)关于观察点的选择与观察目标的适切性,即如何选择与开发观察工具?(3)关于课堂观察程序三个步骤的时间与内容,特别是课前会议的时间与内容如何确定?(4)关于观察结果的解释、类推问题。(5)关于课堂观察的适用范围问题。伴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澄清,2007年9月,学校决定,将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在全校各教研组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并鼓励各教研组或合作体继续深化课堂观察的探索,积累各个学科的经验。恰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宁夏银川一中的同仁有意结伴同行,共同来研讨中国式的课堂观察,且带着宝贵的经验来我校交流,这是给我们极大的鼓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确实感到,需要总结自己一年多采在实践中的探索经验,并据此考虑修订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察手册(试用版)。2007年11月,我校课堂观察手册的主创人员与崔教授的团队再次相聚,在回顾一年多来课堂观察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课堂观察的知识基础问题。这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观察框架。对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进行了重新定位: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这样的维度表述使课堂观察更有方向感,使观察者更明白观察什么,并按照新课程的理念,重新确定了四个维度的顺序,突出了学生的学习。(2)观察视角。一是以观察视角代替了一级观察指标;二是对教师教学和课程性质两个维度的观察视角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避免原来这两个维度中各观察点之间存在的一些交叉、重叠现象;三是对课堂文化的四个视角作了全新的设计;四是将学生学习维度中的“自学”视角改为“自主”视角。(3)观察点。一是观察点的数量由原来的83个缩减为68个,使观察的内容更加聚焦;二是逐个审视观察点,为教师理解课堂、开发观察工具提供具体明确的支持。(4)观察程序。明确界定课前会议的内容,放弃磨课和教学内容的研讨部分。因此,新的课堂观察框架可以归结为“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二、课堂观察框架(修订版)维度一:学生学习视角观察点举例准备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倾听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互动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自主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达成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维度二:教师教学视角观察点举例环节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呈示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对话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指导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机智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维度三:课程性质视角观察点举例目标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符合该班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内容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合理?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施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是否有效?评价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资源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维度四:课堂文化视角观察点举例思考学习目标是否关注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民主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学生间的关系如何?创新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关爱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座位安排是否得当?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特质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整课堂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学生对该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如何?三、部分观察工具 (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观察表(理科) 量表设计:吴江林(生物教师) 观察维度:学生学习达成学生对核心知识、概念、技能、方法的掌握 研究问题:一个学习阶段后,学生的达成情况如何?观 察 指 标观察(记录)内容教学环节一教学环节N教师学生教师学生教师学生1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2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3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4综合几方面的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5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说明:观察指标是按照认识层次递进的,记录的内容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 (二)课堂中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的策略观察表 量表设计:吴亚东(数学教师) 观察维度:课程性质内容和实施核心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研究问题:教学难点与重点突破的策略内容难点重点材料组织课本材料非课本材科教学时间铺垫时间难、重点教学时间巩固消化时间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监控思想方法达成度教学步骤(三)教师理答方式观察表量表设计:陈彤赵圣玉(地理教师)观察维度:教师教学环节对话机智研究问题:理答方式的研究核心问题理答方式教学环节:讲述教学环节:动手展示教学环节:讨论小结课堂新生成成的问题举例通过讲述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展示共享讨论小组研究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参与回答问题技巧对学生回答批评对学生回答鼓励重复自己习题或学生答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追问次数语气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其他(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监控观察表量表设计:郑超(生物教师)观察维度:教师教学机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监控研究问题:教师是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你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教学环节核心目标教师的监控言语征询作品分析表达分析非语言表现群体个体群体个体群体个体群体个体环节1:实验探究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验结论环节2:阅读,思考写出并解释ATP的结构简式说出ATP中能量的去向环节3:讨论,小结写出并说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说出ATP中能量的来源解释ATP在能量转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环节4:应用发展举例说出ATP的应用注:记录教师用于监控课堂教学的方法或行为,判断该方法或行为的类型。同时,观察者站在上课人的角度,和上课人同步去获取学习情况的信息并作记录。(五)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观察表量表设计:崔忠民(地理教师)观察维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研究问题:如何整合教学资源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观察内容1了解“锋”的结构及图形2掌握“冷锋天气”特征3掌握“暖锋天气”特征4了解典型的锋面天气教材原有资源教师处理资源教师舍弃资源教师增加资源教师整合资源课堂运用资源教师运用情况学生接受情况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评估(A、B、C、D)(六)教师任务布置有效性观察表量表设计:沈园园、罗婵娟、翁丽丽(英语教师)观察维度:教师教学环节;学生学习互动研究问题:任务布置的有效性 观察指标教学环节任务名称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指令是否清理布置任务所花时间涉及本节课输入的知识点用我的布置模式和辅助手段是否明白老师的指令完成任务所花时间应答是否流利是否用到本节课输入的知识点(七)学生听清课堂上的声音调查表量表设计:彭小妹(生物教师)观察维度:学生学习倾听声音;课堂文化关爱研究问题:课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八)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的有效性观察量表(A)量表设计:喻融、姜平(生物教师)观察教师:喻融、姜平观察维度:学生学习达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研究问题: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广度活动主题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学生参与度座次表排序观看牛蛙腓肌肉收缩的探究实验探究思考阅读课本,书写ATP结构简式,ATP水解反应式,及能量的利用阅读书写讨论生成ATP能量来源的途径和形式,ATP与ADP相互转化特点讨论比喻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猜想生命活动直接能源的种类思考 讲台 注:1学生参与度可用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与参与态度来评定。 2学生参与的态度可分为【A:兴趣浓厚,认真倾听,积极主动参加活动B:兴趣一般,认真倾听,被动参加活动,C: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被动或不参加活动(发呆,走神,做小动作,和同桌讲话等)】(九)学生活动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