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doc_第1页
论《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doc_第2页
论《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doc_第3页
论《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doc_第4页
论《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陕西电大 高林摘要刘巧珍美丽、质朴、单纯。她认真对待生活,执著面对爱情。巧珍敢于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而追求自由恋爱,她的身上折射着新时代的光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巧珍的爱情还是以悲剧而告终。除了当时社会以及周遭环境对她的压抑和束缚之外,巧珍自身的内在因素也对这段感情的失败不无责任。 关键词刘巧珍;爱情;悲剧原因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在鲁迅看来,所谓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在小说人生当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就是一出悲剧。刘巧珍,她有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就“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她敢于向古老而守旧的乡村习俗说不,近乎狂热地追求自由恋爱,不愿屈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也不管什么门当户对。那么被刘巧珍这样深深爱恋着的高加林是什么样的呢?他是农民的儿子,但他富于才华,很有抱负。他向往着农村之外的广大世界,再也不愿照他的父辈们的生活方式“当一辈子土地的主人”了。他憎恨农村中残存的封建积习,却又无力改变它,于是,他的行动集中在一个信念上,那就是:摆脱土地的束缚,改变自己的处境。在他短暂而又曲折的一段人生旅程中,时而梦想变成现实,时而现实又化成泡影;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也被搅得一塌糊涂。由于社会和个人的种种复杂原因,他的追求以悲剧告一段落,他又回到了农村的那个起点。巧珍的爱情以悲剧收场了,高加林在这里扮演了一个太不讨巧的“负心汉”角色,无数读者都在谴责他的自私和绝情,可是单从巧珍这方面来看,她的身上也隐含着一些导致悲剧的因素,所以说,这个结果也许是必然的。一、巧珍对高加林并未真正了解,他们的爱情一开始便建筑在脆弱的基础上,他们的心灵并未真正沟通、交融,有一种若即若离的不稳定感。高加林是在精神上处于极度痛苦的时候,获得了巧珍的爱情的。高加林从没想过要爱一个农村的姑娘或者说不能给他想要的生活的姑娘。但当时的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黄尘满面,平顶子老百姓一个”,他的教师工作被“顺理成章”地“拿下”了,当高加林提着一篮子蒸馍赶集的时候,他的心里升起了多少酸楚和感慨啊。他刚走到县城时碰见了老同学,他可不允许让他们知道他现在成了一个进城赶集卖馍的农民,于是就顺嘴撒谎说是去亲戚家。爱面子的高加林实在破不开脸皮去喊那一声“白蒸馍哎.”,他曾是讲台上挥洒自如的教书先生,是县城体育场里英姿勃发的运动健将,他这个骄傲自信又志向远大的人今天却穿插在各色人等间挎着一篮子蒸馍要卖,这个心理落差是可想而知的。 刘巧珍一直偷偷尾随在高加林之后,她看到心上人在人群里躲躲闪闪,一个馍也卖不了的为难样子时,她脸上的泪水也刷刷地淌着巧珍鼓起勇气,在大马河桥等着高加林,她在这个美丽的黄昏,大胆地向她仰慕已久的加林哥吐露了心声。于是,爱情,就在高加林没有一点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降临了。他在人生处于低谷时收到了老天最好的恩赐,他有一点点头晕,他紧张到手足无措,但是看到面前巧珍那坚定可爱的脸庞,听到她娓娓道来的苦恋着他的经历,高加林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是回村以后,高加林就开始懊悔自己的冲动,“似乎犯了一个错误”,他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可见作为高加林来讲,他在和巧珍确立关系时是被动的,甚至是糊里糊涂的,他的应和也许是巧珍对他的打动。他们的爱情虽然以那么原始、狂热、纯真的形式出现了,但是高加林事后的态度是犹疑的。他从来也没有关注过这个如花般美貌的本村女子,是啊,高加林的心多高啊,怎么会找一个没文化的人作他的终生伴侣呢?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过马克思主义的爱情婚姻观念。他认为“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当作高于其他一切的婚姻基础”,指出只有“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才是真正合乎道德的。可见,巧珍和高加林的感情一开始就是不平衡的,他们没有以“互爱为前提”,是高加林在紧张与感激当中接受了巧珍的一番赤诚。纵然以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是陶醉和美好的,但是一开始的根基根本就不牢固,有一种摇摇晃晃的不稳定感。再者,巧珍看得见高加林的“一身本事”和回到土地后表现出来的无奈,但她却看不见高加林内心蠢蠢欲动的想冲破束缚去拥抱另一种他向往生活的激情,尽管他似乎是已经安分地在土地上劳作了,可是他何曾死心过?巧珍在尽一切可能关心高加林,爱护高加林;给予高加林所有的温柔和爱意;她愿意为高加林偷偷拿家里的好吃的,她愿意每天为加林哥换她漂亮的衣裳,她还宁愿顶着父亲的责骂和村里谣言的压力勇敢地和高加林在一起。可是单纯的巧珍看不到,高加林是“身”在农村,可是心里从没放下那个十里之外的世界。“有时候,当他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县上和公社的干部们,从河对面公路上奔驰而过,雪白的的确良衫被风吹得飘飘忽忽的惬意身影时,他的心才又猛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一股苦涩的味道翻上心头,顿时就像吞了一口难咽的中药。”还有,“在一种令人沉痛的寂静中,他突然会听见遥远的地平线那边,似乎隐隐约约有些隆隆的响声是汽车?是火车?是飞机?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这声音好像是朝着他们村来的。”他“惊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细搜索起远方的这些声音来。”这种“幻觉”正是他心灵的回声。而高加林的这些心思,巧珍是不了解的。二、巧珍身上虽然有“新”的东西,但常常被旧的文化传统所束缚。刘巧珍爱的不是村里的“高干子弟”,也不是有钱人,而是“穷得满窑里没一件值钱东西”的农民的儿子-高加林。原因就是高加林是她认为“更有意思的人”。“她爱他的飘洒的风度,漂亮的体型和那处处都表现出来的大丈夫气质她同时也非常喜欢他的那一身本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会安电灯,会开拖拉机,还会给报上写文章哩!再说,又爱讲卫生,衣服不管新旧,常穿得干干净净,浑身的香皂味!”可是就因为从小被耽误了上学,巧珍深深地感到自卑。她每天望着高加林的身影暗自伤神,她想讲出来,可是又没有勇气。真可谓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不重家庭重个人、不重金钱重人品,巧珍的择偶标准就是在今天看来都不过时。在80年代初的西北农村,有这样想法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何况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那就太难得了!难怪阎纲说路遥发现了一位多么可爱的女子啊!“她虽土而不俗,不知书却达理,自卑而不自贱。”巧珍的身上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她能勇敢地追求自由恋爱就是一个明证。她的父亲是村里有钱的“二能人”,巧珍本身又有着“白杨树般苗条的身材”和可爱美丽的脸庞,而她的品行也是为全村老少所称道的。就凭巧珍的条件,她找个干部、工人都没有问题,但是这些人都“不合她的心”。她所要的,是一份和别人都不一样的、更加有意义的情感。她的心里,部分女性个性解放、追求自己爱情的观念已经觉醒,她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新人”,但她身上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新的光辉在闪耀。比如她坚决地站在高加林一边在村里闹“卫生革命”,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进城买漂白粉时引起的热闹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村里立刻为这事轰动起来。没出山的婆姨女子、老人娃娃,都纷纷出来看他们。对面山坡和川道里锄地的庄稼人,也把家具撇下,来到地畔上,看村里这两个洋人”。可是巧珍不畏惧这一切,她是骄傲的,“让众人看看吧!她,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姑娘,正和一个多才多艺、强壮标志的先生,相跟着去县城啰!”但是,旧文化旧道德又限制了巧珍精神世界的发展,她没有根本看清她自己和她所处的环境,她只是在懵懂地崇拜着加林哥,爱着加林哥。在巧珍的爱情失败后,她决计嫁给邻村的马栓时,提出按照旧时风俗出嫁。有人评论说这是作者以喜庆衬悲痛的表达手法,含蓄地表明了巧珍想通过婚姻向外突围的失败,隐喻性地表明传统的乡村、家园重新以其博大的胸怀宽厚地接收了曾欲弃它而去的女儿;还有人说这是说明“别无选择”的生活方式才是巧珍永远挣脱不了的,而她只有走这一条熟悉的路才是她回归土地、回归平常生活的最好的选择。可我认为,巧珍选择用古老的风俗出嫁是她对束缚着她思想的、势力强大的封建传统的一种主动妥协。她只是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并没有达到自己也投入到变革洪流中的地步,毕竟她不识字,缺少“文化”这个导师对她的正确指引,她找不到方向,她是盲目和软弱的。而巧珍在高加林这里的失败,也使得她对爱情从此失去了信心,也许爱情的火焰在她的心里已经彻底熄灭、永不再燃了。这时,她头脑里由来已久的传统的思想便主宰了她 她认命了!她不再争取、不再追求,只要马栓不嫌她的“名誉不好”,她就愿意嫁给他去过平平常常的生活,千百年来农村妇女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巧珍对爱情的绝望是震撼人心的,像这样只有“丈夫”,没有“爱人”,才是刘巧珍真正的悲哀。巧珍自身又被旧的观念所束缚,她在之前也用她微薄的力量自觉不自觉地抗争过,在这方面,她和高加林是“同道中人”;但是她缺少文化知识,缺少给予她指引的思想武器,她只是试探地努力后便没有了力量。爱情失败了,巧珍的心又跌回到原先的起点上,于是她只好选择那条几千年来农村妇女走过的无耐而辛酸的老路去继续她的“人生”。三、巧珍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她从没有想过开拓和发展自己,而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依赖和从属的位置上。巧珍太自卑了,她有优裕的家庭环境和姣好的外貌,可是没有文化知识使她自卑到失去面对自己情感的勇气。直到高加林高考失败回村子,她“高兴得几乎发了疯”,因为她想到加林成了农民就得在农村找一个媳妇了吧,而她又是这附近最俊的姑娘,她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啊。可是加林又当了老师,巧珍又一次陷入痛苦,直到加林的教师职位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掉,巧珍埋在心底的情感才真正地爆发。试想,如果高加林的教师一直当下去,那么巧珍会向他表白吗?她会向“有希望进入商品粮世界”的高加林表白她压抑在内心好些年的炽烈情感吗?也许不会,因为在巧珍的心里,农民和“文化人”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她只在高加林无奈回归土地的两次时机中燃起心中爱情的火焰,只要高加林吃文化这口饭,她是不会去僭越这个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的。可能巧珍心里的爱情只能化为一座死火山,静静地永不喷发。所以说,巧珍看到了她和高加林的差异,她却缺乏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她没有想着前进一步去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而是等待着高加林退后一步来离她近一点。“多情自古伤离别”,尽管巧珍为爱情投入了所有的真心与热情,但无情的事实还是摆到了她的面前 加林哥有了新的决定。当高加林在大马河桥跟巧珍作别的时候,善良的姑娘还不忘把她最真诚的关爱给这个“负心汉”,她说“加林哥,你去吧,我决不连累你!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我知道配不上你了,你走你的到外面多操心,人生地疏,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爱你”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每一次看到这里,我们都会为巧珍流下同情与感动的泪水,都会无限地惋惜高加林把一个“金子般”的姑娘给抛弃了。我们同情被弃者,谴责自私狠心的高加林。可是同时也发现,巧珍与传统文学中“弃妇”的形象有某些相似。她们虽遭遗弃,但不思反抗,不忘旧情(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独自吞咽“始乱终弃”的苦果(诗经氓中的主角)。在爱的对象失去之后,仍然一往情深,没有一丝怨愤与反思。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最初是近乎偶像的崇拜;一旦相爱了,便百依百顺,毫无保留;直到失败后则转换成一种精神寄托:已经真心爱过了,从此便不会再爱别人。“从一而终”的旧观念,影响着巧珍的潜意识心理。刘巧珍最终是个悲剧人物,这除了她自身并没有为崭新的思想所武装、她独立人格和自尊意识未完全觉醒、以及她自身没有从旧的观念中完全脱胎出来之外,她所处的环境对她精神文化视野的局限和社会都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也集中体现了历史进程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冲突。而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的,改革的春风也一定能吹到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巧珍以后的人生还很长,她也许还会遇到很多的沟沟坎坎,但是只要她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意识,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