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2002年制定 2006年修订)课程编号:英 文 名:Statistics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前 置 课:政治经济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后 置 课:专业课学 分:3学分课 时:54课时主讲教师:朱龙杰等选定教材:管于华等,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课程概述:本课程是运用统计数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践,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规律的一门方法论科学。该课程首先对统计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描述,包括统计学的概念、统计学的发展简史、统计工作的程序、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其次介绍了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统计学的常用术语、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方法和模型构建;再次介绍了描述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种类、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统计表与统计图、集中趋势的测度、离散程度的测度、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等;最后介绍了推断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学发展的简单历史过程,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同时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和数据类型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数学模型来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拟合。为了结合非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必需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基本的统计指标知识,为深入进行经济分析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教学方法:使用本教材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开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以案例为依托,结合实际例子讲清楚统计公式的应用方法。在内容上,立足于“大统计”的角度,从统计数据出发,以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核心,并根据统计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在方法上,力求简明易懂,注重于对统计方法思想的阐述,结合大量的实际数据和实例说明统计方法的特点、应用条件和适用场合。强调计算机的应用,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各章节大量的统计计算和分析任务,这不仅可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也可以提高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 总 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的概念、统计学的发展史,以及统计研究方法、统计学的内容和统计学的应用领域。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什么是统计,熟悉统计工作的程序和应用领域,同时对统计学发展的历史有个初步的了解。教学内容: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学一、统计的涵义二、统计学的过去与现在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四、统计学的内容第二节 统计学学有什么用一、统计给我们智慧和力量二、统计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三、统计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思考题:1. 统计一词有哪几种涵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 简述统计学的学科体系。3.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方法。4. 统计在经济、管理中有什么作用?并举例说明。第二章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方法与模型构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统计学中常用的术语,熟悉统计指标的概念、特点、种类与作用,同时对统计方法与模型的构建有个初步的认识。教学内容:第一节 四个数据集及数据类型一、四个常用数据集二、数据类型三、数据类型第二节 统计总体、个体与样本一、统计总体与个体二、统计的特点三、样本第三节 标志、指标与变量一、统计标志二、统计指标三、变量第四节 指标体系一、 统计指标体系二、 微观统计指标体系三、 宏观统计指标体系思考题1. 什么是统计总体与个体?二者之间有何关系?2. 什么是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什么是可变标志与不变标志?3. 什么是变量?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有何区别?4. 什么是统计指标?它有哪些基本特征?5. 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它的基本分类有哪些?第三章 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数据的来源、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统计表与统计图。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统计数据的来源,掌握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描述统计数据。教学内容:第一节 统计资料的收集一、统计资料及其来源二、统计调查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整理一、统计资料的审定二、统计资料的分组三、次数分布第三节 统计表与统计图一、统计表二、统计图思考题 1. 统计报表制度和普查有何区别?2. 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都属于非全面调查,它们各自的区别是什么?3简述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4什么是统计分组?它有什么基本要求?5统计表的种类有哪些?6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和累计次数分布图是如何绘制的?第四章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离散程度的测度、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统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测度方法,熟悉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 集中趋势的描述一、数值平均数二、位置平均数第二节 离散程度的描述一、离散程度的绝对指标二、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三、数据的标准化四、 是非标志标准差第三节 分布的偏态与峰度一、原点矩与中心矩二、分布的偏态三、分布的峰度思考题1. 怎样理解算术平均数在统计中的地位?2. 简述算术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特点及应用场合。3. 简述全距、平均差、标准差与方差的应用场合。4为什么要计算离散系数?5分布的偏态与峰度是如何测度的?第五章 指数(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5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加权指数的编制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指数对事物的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指数的性质和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掌握加权综合指数和加权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 指数的概念一、什么是指数?二、为什么要把数据转换成指数?第二节指数的构造方法一、简单综合指数二、简单平均比率指数三、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四、加权平均比率指数五、 指数公式优良性测试与指数体系第三节 指数的应用与调整一、指数的调整作用二、指数数例与基期更换三、拉氏指数与固定权数四、总指数与类指数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一、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三、股票价格指数思考题1. 什么是指数?它有哪些性质?2. 编制加权指数时,确定权数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3. 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各有什么特点?4加权综合指数与加权平均指数有何区别与联系?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哪些作用?6常用的综合评价指数有哪些?7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是如何构建的?第六章 参数估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抽样及抽样分布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参数估计量的评价标准、几种重要的区间估计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抽样与抽样分布的基本概念,掌握抽样原理和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各种抽样组织方法的误差计算及其估计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 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一、抽样推断的特点和作用二、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三、抽样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四、抽样推断的理论基础五、参数估计的基本步骤第二节 参数估计中的点估计一、总体参数的点估计二、点估计量的优良标准第三节 参数估计中的区间估计一、参数估计的精度与抽样平均误差计算二、参数估计的误差范围与概率度三、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第四节 抽样组织方式及其参数估计一、简单随机抽样二、分层抽样三、系统抽样四、整群抽样第五节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一、平均数的必要样本容量二、成数的必要样本容量三、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因素思考题1. 理解抽样调查中常用的术语。2. 样本估计量的优良标准是什么?3. 抽样估计的误差范围与可靠程度是什么关系?4抽样估计的基本步骤是什么?5简述各种抽样组织方法的区别和计算方法。6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有哪些?7不同条件下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第七章 假设检验(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如何利用样本信息,对假设成立与否作出判断的一套程序。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假设检验的一般问题,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内容和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假设检验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 假设检验概述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二、假设检验的步骤三、两类错误和假设检验的规则第二节 总体均值的检验一、单个正态总体均值的检验二、两个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检验三、两个非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检验第三节总体成数的检验一、单个总体成数的检验二、两个总体成数之差的检验第四节总体方差的检验一、 一个正态总体方差的检验二、 两个正态总体方差之比的检验思考题1. 假设检验与参数估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 什么是假设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3. 假设检验依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4什么是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第八章 非参数检验(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非参数检验的适用条件和常用的检验方法,重点简述了卡方检验的构建思想及检验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非参数检验的的基本问题,掌握常用的检验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卡方检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 非参数检验概述第二节 单样本非参数检验一、检验二、单样本K-S检验三、 符号检验四、 游程检验第三节 两个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一、列联表与的独立性检验二、两样本的K-S检验思考题1什么是非参数统计?与参数统计相比,它有什么优缺点?2检验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K-S检验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单样本与双样本检验有什么不同?第九章 方差分析(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对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这一假设进行检验。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问题,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方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 方差分析概述一、方差分析中的常用术语二、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三、方差分析的基本假设 第二节 单因素方差分析一、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数据结构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三、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第三节 双因素方差分析一、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种类二、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三、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一、指数曲线二、幂曲线三、双曲线四、对数曲线五、S形曲线思考题1.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 说明单因素方差分析中SST、SSE、SSA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3. 根据方差分析表说明方差分析的步骤。4如何进行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5双因素方差分析有哪些基本类型?6离差平方和如何分解?7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双因素方差分析有何区别?它们各自运用于什么场合? 第十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化为线性的曲线回归模型。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掌握相关系数的测定、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了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曲线回归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 相关分析一、相关关系的概念及分类二、相关关系的识别第二节 等级相关分析一、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二、Kendall等级相关系数第三节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一、一元线性回归二、参数的最小平方法估计三、对一元回归方程的评价四、一元回归方程的预测区间第四节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一、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二、多元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三、对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评价第五节 非线性模型一、 直接代换法二、 间接代换法思考题1. 什么叫相关关系?相关与函数有何联系与区别?2什么叫相关系数?如何计算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如何判定?3最小平方法在回归分析中有什么作用?4. 对于回归直线,讨论它的显著性有什么意义?5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两个回归参数有何意义? 第十一章 多元统计分析(经济类专业)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判别分析等基本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四种分析方法的一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 主成分分析一、基本思想二、数学模型三、模型的求解四、主成分的性质五、基本步骤与应用实例第二节 因子分析一、基本思想二、数学模型三、因子载荷的统计含义四、因子的求解五、因子得分六、基本步骤与应用实例第三节 聚类分析一、基本思想二、统计量三、 分类方法四、 基本步骤与应用实例第四节 判别分析一、基本思想二、基本方法三、判别效果的评价四、基本步骤与应用实例思考题1简述主成分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2例举样本主成分的性质。3比较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模型的关系,说明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4简述系统聚类法的基本思想及主要步骤。第十二章 时间序列分析(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一些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包括时间序列中各观察值的对比分析和时间序列的构成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时间序列的概念、构成要素、作用及编制原则,掌握时间数列的对比分析、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分析和时间序列的季节变动分析,了解时间序列循环波动分析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 时间序列及其因素分解一、时间序列的类型二、构成因素三、时间序列的数学模型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描述性分析一、图形描述二、指标分析第三节 因素分析一、长期趋势分析二、季节变动分析三、循环波动分析思考题1. 什么是时间序列?它分为哪几种类型2. 根据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基本思想是什么?3试述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4 时间序列构成因素有哪些?5 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该方法具有什么特点?6 简述移动平均法的基本思想。7 直线与指数曲线有何不同?8 如何根据具体的时间序列选择适当的趋势线?9 简述季节变动分析的基本原理。10什么是循环变动? 第十三章 统计决策(经济类专业)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决策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了风险型决策、贝叶斯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的基本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统计决策的意义和原则,掌握统计三种决策的一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 统计决策概述一、决策的概念二、决策的步骤第二节 风险型决策方法一、损益矩阵二、以期望值为标准的决策方法三、以合理性为标准的决策方法四、以最大可能性为标准的决策方法五、决策树六、敏感性分析第三节 贝叶斯决策方法一、贝叶斯定理二、贝叶斯决策分析思考题1什么是统计决策?统计决策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简述统计决策的一般步骤。3什么是风险型决策?4什么是不确定型决策?它与风险型决策有何不同?5贝叶斯决策的特点是什么?第十四章 统计质量管理(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并就帕累托图、鱼剌图、图的绘制作扼要介绍,最后简述了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