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讲稿.doc_第1页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讲稿.doc_第2页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讲稿.doc_第3页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讲稿.doc_第4页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讲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一)醉翁之意在哪里节目导语:青年时代的欧阳修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但却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遭到贬谪,那么这件蹊跷案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走进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敬请关注。画外音: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也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公元1007年生于江西吉安,公元1072年卒于安徽阜阳,终年六十六岁。走近这个在北宋政坛和文坛都有丰厚建树的一代伟人,我们发现他留给世人许多匪夷所思的疑问,比如:青年时代的欧阳修,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之时,为什么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而遭到贬谪?以骈文成功取仕的他,为什么对古文情有独钟,并最终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他如何慧眼识珠,亲自提携了后来成为一代文坛宗师的苏轼?晚年时期德隆位高的他为什么被王安石百般阻挠,没能成为宋神宗时代的宰相?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一起走近百家讲坛,听他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破解这一个个谜团。今天播出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康震:大家好,前一段时间我们讲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唐代的两大家韩愈和柳宗元,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陆续地给大家介绍另外的宋代的六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还有曾巩。我们讲唐代那两大家的时候是从韩愈讲起的,当时我们说了很多理由,说必须得从韩愈讲起,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那现在我们要讲宋代的这六大家,从谁讲起呢?得从欧阳修讲起。大家说那为什么从欧阳修讲起啊?为什么不从王安石讲起,为什么不从苏轼讲起啊?因为欧阳修在宋代这六大家当中,包括在唐宋的八大家当中位置非常地特殊,他有三个领袖的地位: 首先,欧阳修是宋代政坛和文坛上的当然的领袖,他是北宋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不但在朝廷做过很多的官职,在地方上做过官,而且他做过参知政事、副宰相,参与并且主持了很多朝廷政的治改革的事件,大政治家。 第二,他还是一位很著名的史学家。他主持编纂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在史学上、在二十四史当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还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在北宋的政坛和文坛上,他都是一个领袖人物、开先河的人物。这说的是当时在北宋的时候。那么就在这宋代六大家里边,他也是领袖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呀?我们掰指头都能算出来,在这六大家里边,先说苏轼,苏轼是大家公认的北宋最大的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数一数二的全才式的人物。他的弟弟苏辙也是宋代的大散文家、也是诗人,做官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还有一位曾巩,我们知道、经常我们说起这“唐宋八大家”最后一个人就是他,曾巩也是宋代有数的散文家。这三个人全都是欧阳修的学生,他们是在欧阳修主持的一次科举考试当中、就在这次考试当中同时录取的这三个人。这多了不得呀,他做主考官的时候选拔的这三个学生后来都跟他一块儿能进入“唐宋八大家”的序列当中。王安石虽然不是欧阳修的学生,但是曾巩把王安石引荐给了欧阳修,欧阳修对王安石非常地器重,因为有了欧阳修的推荐和奖掖,王安石在政坛上的声名那就很大了。还有那个苏老泉苏洵,在这些人当中他就等于是没做过什么像样的官,但是苏洵之所以在北宋的文坛上有那么大的名气,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欧阳修对他大力地褒奖,极力地推荐他,我们知道苏洵是在八大家当中惟一一个被列到三字经里头的人。所以你看,我掰指头给你算来算去,这宋代的六大家里边,那五大家要么是他的学生,要么是由于他的奖掖和推荐而在政坛和文坛上获得声誉的。地位很特殊。 再说整体的“唐宋八大家”里边他的地位也很特殊,为什么特殊呢?苏轼曾经对他的老师有一个评价: “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苏轼【六一居士集序】那就是说欧阳修是谁?就是宋代的韩愈。评价非常高啊,那就等于是说没办法,欧阳修生得晚,他生在宋代了,他要是生在唐代那还不定谁是韩愈呢。这话听着有点别扭,但咱们不就是为了强调说他确实很重要吗,苏轼就说了,说“欧阳子,今之韩愈也”。所以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个出生的前后顺序来考虑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唐宋八大家”里头,真正引领整体的古文运动,带动了文学的潮流和思想潮流的有两个人,他们是绝对的领袖人物,一个是唐之韩愈,一个是宋之欧阳修。所以这两个人是“唐宋八大家”里边真正的领袖人物。你看我这一说,三个领袖地位,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我们今天讲的时候先要从欧阳修讲起。 画外音: 说起欧阳修,我们多半会想到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无疑,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散文代表作。那么,这个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到底美在哪里呢?写作醉翁亭记的时候,欧阳修年仅四十岁,如此年纪轻轻,他为什么要自号“醉翁”?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又究竟在哪儿呢? 康震: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一篇写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一开篇就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全都是山。你往西南边看,那边的风景格外地优美。沿着山路往前走,看见前面幽深的又那么秀丽的地方,那是哪儿啊?欧阳修告诉你,那就是滁州有名的琅琊山。沿着山路再往前走上那么六七里,有一股泉水喷泻而出,在山峰中间喷泻下来,这是什么泉水啊,这就是酿泉。在酿泉的上边有一座小巧的亭子,这小巧的亭子四个角翘起来,像鸟儿的翅膀在飞翔一样,这就是醉翁亭。非常地美。你看本来在我们眼里头可能比较普普通通的一个景物,在我们这位文坛领袖的笔下变得是那样地温馨、那样地优美、那么地让人心旷神怡。这亭子是欧阳修盖的吗?不是。他说啊: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造亭子的不是我,是这个山上的和尚叫智仙的。可是给这亭子起名的那是我欧阳修。哎呀,我跟我的朋友们到醉翁亭来喝酒,才喝了一点点,我就醉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我的年龄又是最大的,所以我把自己叫“醉翁”。可是,我喝酒的本意并不在酒本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呢?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换句话说,欧阳修喝酒是因为他欣赏到了这秀丽的山水,而喝酒只不过是他内心的一种寄托罢了。这句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当然后来这个意思发生了一点转变,凡是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那就是有点琢磨,想动别的心思,但是当时的本意是说什么呢,是说我不在乎这是美酒,我迷恋的不是美酒,我迷恋的是山间的优美的景色,景色把我醉倒了,酒不醉人景自醉人。古人他写文章是很奇妙的,他会把这个醉意、把这个美景、把这个山水、把自己的内心非常完美地融汇在一起,呈现在你面前,这是一种完整的艺术品。当我们看到这个醉翁亭记的前面这一大段的描写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就浸染到了那个景色当中去。这个醉翁亭记再往下写,就没那么简单了,他好像变成一个真的老头了。你看,他说: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真正的快乐有时候并不是需要音乐来相伴的,只要大家在一起玩儿得高兴,觥筹交错,你来我往,就很好,可是有一样,当你们大家都很高兴的时候,有一个家伙满脸苍老、满头白发地、很颓唐地、很颓废地、颓然地就醉倒了。他前面光说自己醉了,没说自己是个什么状态。人家有的文醉,醉了以后吟诗一首,特文雅,一点也不闹腾。还有人是武醉,醉了以后就成孙悟空了。欧阳修这醉得比较特殊,他醉了以后,颓然而醉。而且他说自己是苍颜白发。这个就很奇怪,刚才我们还称赞说是,他是酒不醉人景自醉人,这是美好的醉。现在突然发现不是美好的醉了,他可能真的快变成一个未老先衰的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我们说这个人心里有事,他说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儿呢?在乎山水之间也。文人的话不能全信,他说是在山水之间你就认为在山水之间?醉翁之意在自己内心的心事里,不告诉你。他为什么不告诉你啊?他有些苦处是说不出来的,你就不能老看醉翁亭记,你得看点别的。他后来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题滁州醉翁亭。诗曰: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什么意思啊?说四十岁真不老,我那就是说说,我在醉翁亭这儿偶然写一篇文章下来,我醉了以后什么都不记得了,万事万物都忘记了,连我年龄都不记得了。我看这山间的花草,它们是不明白我为什么醉。只有山间的风吹来,我的脑袋才在醉态当中稍稍地醒来一些。你注意啊,这就有点意思了,刚不是还说自己是醉翁,还什么苍颜白发,怎么现在突然在诗里边就说“四十未为老”呢?他后边说的这些实际上推翻了前面自许醉翁的这一段事实。画外音: 欧阳修从政的经历十分坎坷,二十四岁考中进士的他,在走向政坛的初期曾经平步青云,他亲自参与了宋仁宗时期著名的“庆历新政”,先后担任过馆阁校勘、谏官这样的中央职务和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这样的地方要员,在振兴朝政、整饬吏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迫害,却以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形式爆发了。那么,这场可怕的政治迫害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与醉翁亭记的创作又有什么关系呢? 康震: 那大家可能就会问、说,不是当得好好的嘛,这么年轻,他在被贬之前还不到四十岁呐,担任着这么重大的职责,现在怎么突然给贬到这儿了?大家可能说,那可能是政绩不突出,得罪了官员。我跟你说这些还真都不是,我给你一说原因,你做梦都想不到,欧阳修让人给告了,而且告的罪名不好说,怎么不好说呢,就是说有人告他跟自己的外甥女有不干不净的关系。我们现在表述这个事实的时候,都要努力用一种比较典雅的语言来表述它,用书面语,他跟他的外甥女有某种不干不净的很难说清楚的关系,这是“炸弹”呐。我们刚讲过他是三种具有领袖地位的人,能在政坛上、文坛上能立得住脚的,能给苏轼当老师的人,那就是道德、文章都得是一等一的才行,怎么现在突然出现这么一个在我们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人家真是告他了,而且是言之凿凿。 原来呀,欧阳修有一个妹妹,我们就叫她欧阳氏吧。他的妹妹嫁了一个丈夫,叫张龟正,就是他妹夫了。这是十年前的事情,十年前欧阳修的妹妹嫁给张龟正之后,后来张龟正就去世了。张龟正原来还有个前妻生了一个女儿,我们就叫她张氏。张龟正去世以后丢下的就是欧阳修的妹妹,以及他跟前妻生的那个小女孩。那时候那女孩才七岁,欧阳修的妹妹无依无靠,怎么办呢?欧阳修就把他的妹妹以及这个从法律关系上来讲应该算是他外甥女的张氏,七岁的小女孩,一块儿接到自己家里来,一起生活。 光阴荏苒啊,这个小女孩就长大了,长大了之后,欧阳修做主就把她嫁给了自己的一个远房的侄子叫欧阳晟。这本来不是挺好的吗?我们觉得欧阳修照顾自己的妹妹,还照顾自己所谓的外甥女,法律上的外甥女,而且还负责她的终身大事,把她嫁出去。可是你说这个事情它就谁也料不到,欧阳修他就是再做一千个梦他都梦不到后边发生的事情。欧阳晟有一个仆人,这个仆人长得是青春年少、风流俊俏,这个小女孩长大的这位张氏也是美貌多情,这一来二去呢,这个张氏就跟他这个仆人之间就发生了关系。如果我们从法律上来讲就是有通奸的关系。这位欧阳晟就发觉了,那欧阳晟就送官,送到哪个官呢,就送到了开封府来审理这个案子。大家注意,讲到这的时候你觉得这个事跟欧阳修有关系吗?没关系啊,这半天欧阳修的名字还没出来呢。当时的开封府知府杨日严一看到这案子特别兴奋,为什么特别兴奋啊,杨日严原来在益州,就是现在的成都,做市长的时候,因为贪污,欧阳修弹劾过他。他一接到这个案子一看,这跟欧阳修有关系,很兴奋,下令严加拷问,一定要问出点什么来。你想啊,这个张氏她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哪儿见过什么世面呀,要不是因为被抓起来了,她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到开封府来,她哪儿见过这种阵势啊。严刑拷问之后,这位张氏慌慌张张,非常地惊惧,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言谈之间就说到了她还没有出嫁之前,在欧阳修的家里边和欧阳修之间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事情,说了很多很难听的污秽的话,这杨日严如获至宝,做梦都没想到能问出这个来,他就想以欧阳修与这个张氏通奸并且企图霸占张氏的财产为名,向朝廷提出诉讼。 可是当时的审理,具体审理这个案件的官员不这么认为,觉得这个事退一万步讲即便是这个张氏跟欧阳修有这种不干不净的关系,也与本案无关,因为我这案子首先审的不是这个。这个主审的法官他认为:第一,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张氏与欧阳修之间有不干不净的关系这层意思,与本案无关。本案主审的是张氏与那位仆人之间的奸情。第二,张氏一介女流,在严厉的拷问之下,神情慌张、语不成句,脑子都不清楚,她说的话不可以作为证据。所以决定依然以单纯的张氏跟这仆人之间有奸情来起诉。 画外音: 以这种不明不白的通奸罪来打击欧阳修,恐怕是欧阳修的政治对手最希望看到的情形,而此时执政的宰相贾昌朝和陈执中又火上浇油,直接导致案件更加复杂,那么这两位宰相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采取的招数又是什么呢? 康震: 这个案子弄大了,惊动了当时的宰相贾昌朝和陈执中,这两个人也特别兴奋,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兴奋啊?因为这俩宰相在政治上他们的立场都是比较保守的。欧阳修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的时候大力地抨击过他们,他们早就想报复欧阳修了,一听说这个案子非常高兴,决心把这案子要好好地审一审,怎么审呢?他委托了当时的一位官员担任主审官,这个官员很狠毒,他就找到了欧阳修原来写的一首词作为一个罪证,这首词是怎么写的呢? 【望江南】: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这写了一个什么呀,这其实就写了在初春时节一个少女的情状,它大意是说什么呢?春天到了,柳枝还特别地嫩,人们都不忍心去攀折这个柳枝,连那个鸟儿都不忍心停在柳枝上去歌唱,因为什么呢,因为它实在是太嫩了、太弱了,要想在枝头歌唱,还是等春光更浓一些吧,等这柳枝更结实一点。这时候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一会儿弹弹琵琶,一会儿做做游戏,一会儿在院子里边走来走去,非常地悠闲,同时这个少女也特别地清纯。欧阳修写这个词,他的本意是说,在初春时节一个少女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这个少女就好比刚刚发芽的这柳枝一样,他没有别的意思。这个主审的官员就说,这个张氏七岁到的你们家,正好就跟这词里写的那玩耍的游戏的那个年龄相符合,你写的就是她,你到现在都惦记着她,这个词就是一个明证。 你想这事闹到这个程度,宰相介入了,而且宰相亲自地指派相关的官员来审,而且惊动了宋仁宗,宋仁宗勃然大怒。你想啊,欧阳修当时虽然很年轻,年龄不大,但是在朝野上下也是著有声名了。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查清楚,那么具体怎么查,还是宰相去办吧。好,这回我跟你讲,宰相选人可有讲究,宰相选了两个人,一个人叫苏安世,这太常博士,由他来审。另外专门委派了一位宦官叫王昭明,来监督他审。你知道为什么叫这王昭明吗?这都是有用意的,这就准备害欧阳修呢。当初欧阳修去河北做官的时候,朝廷要派王昭明与他随行,欧阳修说没这个先例,我不愿意跟一个宦官同行,有损我的声誉。朝廷就没有再坚持。宰相现在派王昭明来监督审这案子,实际上就想利用他和欧阳修之间的这个矛盾。他们就是联合起来,你发现没有,我讲到这儿的时候就要做一个很大的套子,给你勒到脖子上,拉得紧紧的,只等最后的致命一击,你就咽气了,这案子就成了死案子了。可他做梦都没想到,这王昭明虽则是个宦官,原来跟欧阳修也有点不痛快,可是这人是一个非常耿直公正的人,他一看这个案子,心里就很明白了。苏安世就跟他商量,因为苏安世跟他心里都很清楚,宰相为什么派他们俩来。宰相想要最后把这案子判成什么样,那很清楚。苏安世就跟他商量说怎么办,要不然随便弄一套档案,就把这案子按照宰相的意图就办了,这不就算了吗?挺好。跟他商量,王昭明说皇上派我来监督判案,可要秉公断案,彰显正义,你怎么能随便罗织罪名呢?不行。他又接着说,我在皇帝的身边经常随侍,皇上三天两头地夸欧阳修怎么能干,怎么有才华,现在你这么说,不就是想跟着宰相的意思走吗?好,你要是现在根据宰相的意图把欧阳修定了罪,回头等这案子要翻过来,哪一天要是给平反了,要昭雪了,我告诉你,我王昭明吃罪不起,我担不起这责任。苏安世虽然有点苟且,但这人还算有点良心,他想了想觉得此事干系重大,不敢轻易地按照宰相的意图就定了欧阳修跟张氏之间有通奸之情。最后怎么办呢?最后就说,抓住一条罪证,说欧阳修用张氏的钱购买了田产,却把它归到了欧阳氏的门下,就是你这儿有问题,你这么做就有点侵吞别人财产的意思,以这个罪名起诉。 画外音: 宰相贾昌朝等人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伎俩,罗织出欧阳修侵占财产这种莫须有的罪名,而宋仁宗迫于宰相等人的压力,做出了罢黜欧阳修原有官职,将其贬为滁州知州的最终判决。从二十四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至今,欧阳修已经在政坛上拼搏了十五个年头,怀着落寞的心情来到安徽滁州的他,会向宋仁宗怎样抒发心中的不平与愤懑呢? 康震: 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之后,按照惯例要给皇上写一道谢恩的奏章,在这奏章里他就写了自己为什么被贬的原因,听了以后也很可笑。 他说第一,我只恨我不会算卦,我没有那个神通之术,我不会周易不会算卦,我要早知道这个张氏、七岁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将来会犯这个事,我死活我都不会抚养她,那我不是没办法吗?她从名义上是我的外甥女,她又是我的亲妹妹那时候她的丈夫去世了,她到我们家来我得抚养她,我得照顾她,我有错吗?说白了,我要是真有问题,按照现在审案子的这些官员对我仇恨的,程度,按照当时险恶的形势,我绝对不可能逃出法律的制裁,但是现在为什么我就没事了呢,我要真有事的话,那就应该绳之以法才对呀,把一个应该绳之以法的人为什么让他逃到了法网之外。当然了,主要是皇上圣明,多亏皇上您。要没有你我这个冤情就算坐定了。这很矛盾,他要真有罪你就该判他罪,他要没有罪,你就不应该贬他。 欧阳修就对皇上接着说,说什么呢,说我跟您说句实话,我为什么会这样?第一,我原来做谏官的时候,这谏官专门负责给皇上给朝政提意见,我得罪了很多的权贵,他们都恨死我,恨之入骨,这是第一条。第二条是什么,说我这次必须得被贬,为什么呢,我要是不被贬的话,我要是还在朝廷里待着的话,他们就会不断地接着攻击我,一直把我攻击得形单影只为止,而且只要我不走,我就没有一刻的安宁,只要我不走,我的罪名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让我走,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我走了他们就满足了,他们就消停了,失去目标了,他们就安闲了,我呢也就消停了。所以等于是安慰皇上,您也别为难了,我走就是了,我早就该走了。当然了我还得感谢您,要没有您保护我,要没有您体谅我,我怎么能够有现在这样的一个好去处呢?咱要是再往后边说点,要是没有这个事,没有人告他,没有人把他告得最后贬走了,他还写不出醉翁亭记呢。你看这个,成了一个悖论了。 现在咱们再想想醉翁亭记,醉翁亭记里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总不能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贬谪之间”吧。话说成这样,实话有时候很难看的,也很难听的。但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他颓然而醉,为什么说他苍颜白发,未老先衰呀,那谁身上泼这么大盆子脏水都得未老先衰。不过话说到这,我们就发现整个的欧阳修的这一次算是绯闻案吧,给我们的感觉是有一个很大的罗网,一直笼罩在他的头上。有一个很大的背景,一直隐藏在这个案件的背后。你算算欧阳修当时也就才四十岁,一个四十岁的人还来得及得罪了那么多的人吗?我们就得问一个问题,这欧阳修到底把谁给得罪了,得罪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以至于对方能下这么重的毒手。套用一句俗话说,欧阳修把谁的奶酪给动了,你这不是虎口夺食吗?所以这是不是一个绯闻事件呢,表面看来是,但它根底里头肯定隐藏着更大的背景。你如果不了解这个背景,不了解这里边的秘密,那个醉翁亭记你就只能在醉态中理解它,你永远不可能知道醒了以后的醉翁是什么样子。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在北宋政坛上已经小有名气的欧阳修因为写了一封义正言辞的信,却莫名其妙地背上了不白之冤,被贬往了穷乡僻壤,这其中究竟隐含着怎样的秘密呢?年轻的欧阳修会怎样对待这次人生挫折?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二集偏向虎山行。(二)偏向虎山行(文字稿)画外音: 欧阳修在政坛上的发展历尽坎坷,四十岁的时候,因为一场不明不白的通奸案而被贬往滁州,不过如果仔细地分析这场案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会发现,这起案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黑幕,一个强劲的敌手。那么这个黑幕究竟是什么?这个敌手究竟又是谁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二集偏向虎山行,敬请关注。 康震: 上一集我们讲到,说欧阳修写了一篇醉翁亭记,他不是自己主动跑到滁州去写这个亭记的,是因为被贬去的,他为什么被贬去了呢?是因为有人告他,告他有不正当的关系。我们对这件事情,从头到尾如果捋一遍的话就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在审理欧阳修这个案子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人员的安排,都是精心策划的,这里边肯定有一个很大的背景,深藏的背景,像一个黑幕一样。我们得把这个黑幕揭开,你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 那么关于这个事件的黑幕到底是什么呢?这就得从头上说起,你不追踪溯源,道理就讲不明白。我们知道在欧阳修做官的时候,是北宋王朝建立已经有七十多年的时间。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因为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一个最核心的措施是什么呢?就是把天下的兵权、财权、政权都紧紧地握在中央的手中,这样的中央集权带来的好处就是维持政权的稳定统一。应该承认北宋建立之后由于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好的政策,社会经济是繁荣的,文化教育是昌明的。但是凡事有一利就必有一弊,在欧阳修的时代北宋王朝最主要的重大弊端体现在哪儿呢?叫做“三冗两积”。什么叫“三冗”呢?就是冗费、冗兵、冗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财政的支出太大了,几乎每年都是巨大的财政赤字。第二,官员太多了,国家大笔的金钱养了庞大的官僚体制。第三,养的兵太多了。由于是冗兵、冗费和冗官,就在官场上形成了一种很不好的习气,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蝇营狗苟、不求进取。由于冗费、冗兵、冗官,就带来了“两积”:积贫、积弱。这个所谓的积贫是什么呢?是国家每年本来有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由于这些收入都支出到了养兵和养庞大的官僚群体的身上,所以整个来讲,老百姓收入很低,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积弱,因为宋代奉行的是什么呢?重在安内,而轻于攘外,所以它的军队战斗力很弱,这就叫积弱。这是当时北宋王朝面临的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后来的范仲淹推行的改革变法,还是王安石推行的改革变法,主要的就是针对这些弊端。 画外音: 欧阳修刚刚走上政坛的时候,正是宋仁宗刚刚亲政的时候。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的第四位君主,他十三岁即位,二十四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宋仁宗亲政后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任命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右司谏,让范仲淹为朝廷改革出谋划策。而此时的欧阳修不过二十七岁,只是一个地方小官。他非常仰慕范仲淹这位忧国忧民、直言敢谏的前辈。可是当范仲淹新官上任后不久,却收到了欧阳修一封措辞激烈的信件,在信中,欧阳修居然对范仲淹的政治才能提出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范仲淹对于朝政的改革,究竟引发了怎样的政治地震? 康震: 当时,二十多岁的欧阳修还在洛阳做一个很小的推官,就相当于一个幕僚,就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这个信写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很有意思呢?他信一开头就说,这个司谏是个小官,七品,真的不大,开宗明义就跟你说这官就不大,不大怎么办呢,他说; “谏官虽卑,与宰相等。”欧阳修【上范司谏书】 就是这虽然是一个七品官,但是它跟宰相的职责一样重大。为什么呢,因为宰相跟皇上之间商量朝政,皇上说是的,宰相可以说不是。皇上说可以的,宰相可以说不可以。因为宰相是要跟皇上议论朝政,他可以否决皇帝的意见。他说谏官怎么样呢,谏官是皇帝说可能的,谏官说不可以。皇帝说可以执行的,谏官也可以阻挡。因为谏官的职责所系,就是这样。所以他认为你虽然是个小小的谏官,但你的职责你的重要性跟宰相一般大。你想当时范仲淹才刚当谏官没几天,欧阳修笔锋一转接着就说,我看您在这个位置上待了一段时间了,还没有任何的举动,我不禁发生怀疑,您究竟称不称职?您究竟适不适合担任这个职务?您究竟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我为什么讲这一块呢,就是你得看他跟范仲淹的关系,不是那种范仲淹提升了、做了官了,就去拍马屁,而是对范仲淹有要求。范仲淹比他大十七八岁呢。那也就是说在改革朝政这个问题上欧阳修和范仲淹是心心相印的。 三年以后,皇上又任命范仲淹做了天章阁待制,这是个什么官?这是个四品官。这个官更重要,负责起草诏书,而且是皇帝御用的政治顾问。那就是说宋仁宗决心要推行改革变法,要重用范仲淹。当时欧阳修做了个什么官呢,欧阳修也提拔了,做馆阁校勘。这又是个什么官职啊?咱们说白了,就是负责收集、整理、编纂皇家图书馆的一些重要的书籍和文件。我告诉大家,欧阳修这个官非常重要,为什么很重要?在宋代最大的两个官是什么官呢,一个是宰相,一个是枢密使。宰相负责政务,枢密使负责军务。而要做宰相和枢密使,这个人选从哪选呢,一般是从两制里边选。所谓两制,一个是翰林学士,一个是中书舍人。这两个官都是负责为皇上起草诏书的。两制的人选从哪儿选呢?就从这馆阁里边选,就是我刚才说的欧阳修所担任的这个职务里边选。欧阳修自己回忆说,北宋一朝,凡是做了宰相和枢密使的,十有八九从两制中出,而两制当中,十有八九都是从哪儿出呢,从馆阁中出。听明白了吧?这可是一个高级预备队的位置。可是范仲淹做了天章阁待制以后,有一个人就发了慌了,这个人是谁啊?是当朝的宰相吕夷简。吕夷简做宰相已经做了十几年了,朝廷上下到处都是他的门生,到处都是他安排的关系。那我们刚才说了半天,什么冗兵、冗费、冗官的,主要的是要整饬吏治,那范仲淹做了这个官,你首先就得整顿吏治,你怎么整顿吏治?你整顿吏治,你整这个A、整这个B、整这个C的,那个ABC上边的头都是谁呢,都是吕夷简这个老宰相。吕夷简比较憷头范仲淹,他看这范仲淹是个杀伐决断、不留情面的人。他就给范仲淹安排了一个比较忙的活,省得他到处老想着改革朝政,这官还挺重要,开封府的知府,因为什么呢,开封府知府这是一个很具体的官职,每天都得处理大量的行政事务,你忙死了,你就没工夫再改革朝政了。可他没想到范仲淹是个能力超强的人,做了这个开封府知府,把府内的事务处理得是井井有条,一点都不耽搁思考改革朝政的事。 换句话说,在当时的朝廷里头,改革派的首领就是范仲淹,保守派的首领就是宰相吕夷简。范仲淹那可是个敢想敢做的人,你猜他干了个什么事,他画了一张图,这张图的名字叫百官图,他拿着这个图就找皇上,当着吕夷简的面就分析这张图里边的人,说这个人是按正常程序升的官,这个人是非正常秩序上来的,那个人是托了某某关系上来的,还有一个人是行了贿赂上来的,一一地指出这些官员怎么样进入到朝廷里边来的。范仲淹就跟皇上说,任用天下官员应该以公为原则,不应该以私为原则。我给皇上提个建议,凡是任用官员的时候,应该由皇帝亲自参与,你应该知情,你不应该把所有的人事任免的权力全部交给宰相,这是不对的,这是会出大问题的。这个话就彻底激怒了吕夷简,他本人和他底下的徒子徒孙们就开始攻击范仲淹,范仲淹也毫不留情,反攻击吕夷简和他的门徒,斗争非常地激烈。画外音: 范仲淹在官场上,向来以耿介刚正、忠直敢言、不畏权贵而闻名,他因此得罪了不少的官员,也曾屡屡被贬官,这次他主持改革朝政,将要面临更加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他受宋仁宗的嘱托,不畏权贵,勇于改革。一方面又将得罪深受宋仁宗器重的老宰相吕夷简。最终的结果令人心痛,宋仁宗为了维护政治局面的总体稳定,再三权衡,不得不以“私结朋党、离间君臣、越职言事”的莫须有罪名,将范仲淹贬出京城,并且严令百官不得再议论此事,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第一个回合斗争以保守派的胜利而告终。那么,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欧阳修,难道也会选择沉默吗? 康震: 在这样的一种黑暗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把嘴巴闭起来不吭声。当时有一位官员叫王质,因为范仲淹被贬他要走嘛,别人都不敢给他送行,这位王质是条汉子,他还不是送行的问题,他就到范仲淹家去喝酒,他还在范仲淹家专门住了几天,别人就跟他说,哎哟喂,你还跑他们家去,喝点酒也就算了,你还住在他们家,我告诉你到时候给你告一个党祸,你可就倒大霉了。王质回答说什么,说我不怕,范仲淹是个君子,做事坦荡荡,我如果做了他的党人,我跟他如果是朋党,我还荣幸呢。如果有人把我跟范仲淹谈的朝政的事报告给皇帝,我觉得好,我正愁皇上听不到我们的议论呢。当时还有一位官员叫余靖,他就跟皇帝说,范仲淹只不过是说了一些真话,给朝政提了些意见,您爱听不听那您的事,可没必要给他定罪呀,你干嘛把他贬了,这不是太平盛世的为政之道啊。还有一位官员叫尹洙,这说得更厉害,说我跟范仲淹是好朋友,我们俩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既然他是朋党,我也算一个,您就把我贬了吧。这就好,十天之内,范仲淹被贬,余靖被贬,尹洙也被贬,这标明着什么?标明着朝政的改革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不但遇到了阻力,而且还遭到迫害,这是很不正常的政治气氛。 讲到这大家就说,你说了这么多了,欧阳修在哪儿呢?你不是说他胆子大,你不是说他敢说话吗?怎么半天了都是别人在说话,他到哪儿去了?这不是还没碰上机会呢吗,机会来了,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欧阳修肯定选的是后边的这个选项。有一天他们一起到余靖家里边去做客,这余靖我刚才说了,马上要被贬了要走人了,大家都到他家里边去。在他家里边聚会的时候,有一位官员叫高若讷,这人是个什么官呢,是右司谏,就是专门负责给皇上提意见的、提建议的,也负责纠察百官的。这高若讷就在这个聚会上大放厥词,不停地在说范仲淹的坏话,说范仲淹罪有应得,他应该被贬等等等等。欧阳修在现场就憋得非常地气愤,他就想要跟这高若讷争个是非曲直,可是当时不是人多吗,这也得带点面子,是不是?回到家里气得实在不行了,铺开纸,拿起笔,就给高若讷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在宋代政治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封公开信与高司谏书。这封信写得实在太好了,我在这把这封信给大家详细地讲一讲,大家就能看得出来我们这位“醉翁”欧阳修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欧阳修比高若讷要小,他这信一开始就说,说我十七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湖北,那一年有好几个著名的人物中了进士,这些人有个特点,都是以文学之才显明当世,我听说当时呢,那里边就有您。可是有一样啊,就是跟您一块儿中进士的那几位我们都比较了解比较熟悉,偏偏就是您我们没听说过,我一直都很怀疑,既然您以文学之名当世,而且当时中进士的那一拨人里头都是挺有名的人,您怎么就没有名呢?当时年少的我心里边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您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注意啊,这是他这封信提的第一个怀疑。在这封信里他接着写到他第二个怀疑,说十一年以后二十八岁的我,也到朝廷里边来做官了,我早就知道您,可是还是没机会跟您见面,你已经做了监察御史里行,这是什么官呢,就是负责考核和监督百官的。可是我的朋友尹洙他知道您,我就问他说,这位高先生是一什么人呢?尹洙跟我说,两条,这人很正直,第二,这人有学问。我就很怀疑,为什么呢?凡是正直的人应该秉公言事,凡是有学问的人一定会明辨是非。可是我瞅着您做官既不能明辨是非,又不能秉公言事,说您又正直又有学问,我就在想您到底是个什么人,您真是个很贤能的人吗?这是我的第二个怀疑。欧阳修接着写到说,我还有第三个怀疑,什么怀疑呢?说自从您做了右司谏以后,我就跟您见着面了,哎哟,我一见您,您是一脸的正气呀,谈古论今,不但学问渊博,而且一看您就是正人君子,胸中有充沛的道德之气,谈论之间没有一点的差错。我就在想,哎,您说不定真的是个正人君子呢,可是我还是有点模模糊糊,心里边总是有点不踏实,这时候我就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想要在您这儿验证,那天范仲淹被贬了,咱们都到余靖的家里去,您在他家里头就开始说范仲淹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话说得很难听。我当时还以为您是说着玩儿的,后来我又从尹洙那儿才知道,您不是说着玩儿的,您在别的场合也极力地攻击好抨击范仲淹,这我就觉得很奇怪了,因为范仲淹是个博古通今的君子,他只不过是给皇上提了点建议,提了点意见,就遭人陷害,被贬外地,您要是个正人君子的话,怎么会在各种场合底下,都说范仲淹的坏话呢?我就觉得很奇怪。所以你看,他有三个怀疑,有一个奇怪,最后他得了一个判断,说想来想去我觉得您不是个君子,您是个真正的小人,不然所有这一切疑问都无法获得解答。您只有是小人了,我对您的所有的了解和判断才能落实。画外音: 欧阳修虽比范仲淹小十八岁,两人却是忘年之交,他们在政治上是同志、诤友,在文章学问上是同道、挚友。当范仲淹乘风破浪之时,欧阳修为他摇旗助阵;当范仲淹徘徊犹豫之时,欧阳修对他提出尖锐的批评;当范仲淹遭到污蔑陷害之时,欧阳修又会挺身而出为他打抱不平。这次自然也不例外,在这篇著名的与高司谏书中,欧阳修对高若讷的质疑与抨击,如山呼海啸、狂风暴雨,一发不可收拾,好似一连串猛烈的组合拳,打得对手毫无招架之功,欧阳修还顺手送给高若讷一个标志性的称号,这称号像一柄利剑,将高若讷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那么,这个独特的称号究竟是什么呢? 康震: 大家可能说,欧阳修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太刻薄。人家老高本来就是谏官,谏官嘛,他就对文武百官都会有自己的考量,有自己的建议,有自己的看法,对不对?范仲淹可能这件事情做得好,另外的事情做得不够好,那老高这么说也没有什么错啊。 你注意,欧阳修的高度没那么低,他还想着法的给这老高要找点借口,让他的行为能够成立。他怎么说啊?他说其实说实在的,人的性格是多样的,有的人比较果敢刚直,有的人比较懦弱,这没有什么,您懦弱点、您没本事,没有人怪您,特别是正人君子更不会怪您。您看您,家里头有老母亲,您做着这个官,一天到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想着把自己的官怎么给保住,怎么把这官给做好,您想着自己个人利益这也无可厚非,您就在这谏官的位置上老老实实地待着,您就是个平庸之辈根本没人怪您,您做得不好,人家说这人能力有限,可是现在不是这么回事,本来我们很想同情你的无能,怜悯你的平庸,可是实际情况是,您现在腆着脸、昂着头,在百官当中走来走去的,还表现得很有能力的样子,很有见识的样子,把范仲淹说得一无是处,你是为了表现自己特有见地,特有能力,那我就不能理解了,本来我们很想同情一个平庸者,但是你还偏要表现出特别有能力的样子,而这个能力的表现又让我们觉得非常地难受,非常地看不过眼,这叫什么?这叫君子之贼。你就是君子的敌人,就是你,高若讷。我总算看清了你的本来面目。 那就像我刚才说的,欧阳修挺气愤的,为什么欧阳修会很气愤呢,因为我们说他对于朝政的这种改革,对于北宋王朝几十年来积贫积弱,冗官、冗费、冗兵的这样的一种弊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非常地痛心,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做这个朝政改革的领袖,这个人是谁呢,在他眼里就是范仲淹。那现在他遭了难了,他被保守派的势力给陷害了,他被贬到外地了,有良心的官员不但不同情他,不但不替他说话,反而在这儿落井下石,反而给他身上泼脏水。欧阳修给老高的这封信为什么写得如此地激切,原因就在这个地方。 那大家可能又会问,说这都是欧阳修的一面之词,他就喜欢范仲淹,他们是一党的,他就是朋党,他就专替范仲淹说话。 我告诉你,欧阳修也考虑到这一层了,他在底下的信里边就跟老高探讨这问题,他说范仲淹到底是个好人还是个贼子?这是一个问题,需要辩明的问题。你是谏官嘛,你不就是负这个职责的吗?我就跟你辩这个问题。 有两条:第一,范仲淹不是个贤能之人,是个无能之人,甚至可能是一个坏人,那皇上当初任命范仲淹做天章阁待制的时候,你做谏官的跑哪儿去了?你现在钻出来了,当初范仲淹被任命做官的时候,你作为谏官如果看到范仲淹是个坏人,是个无能之人,你就应该给皇帝提出来说不能任命这样的人做官,你这是做谏官的本分和本职工作,你当时干嘛去了?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范仲淹是个好人,是个贤能的人,是个可以做大事的人,他遭人陷害你作为谏官为什么不站出来说话?我告诉你,无论范仲淹是个好人还是坏人,你都难逃其咎!你都是有责任的!朋友们,文章得这么写,是吧,正着也是你错,反着也是你错,这就是驳论的力量。为什么有的人说一支笔胜过千军万马,道理就在这儿。这种严密的强大的逻辑力量能够置对方于死地。您看,您是谏官,明明知道现在严令百官言事,您就应该站出来说这件事情,您藏着猫着就不说,您藏着猫着不说呢,可是有一点,您还有脸去见百官,还在士大夫中间蹿来蹿去的,这就是羞耻,您都不知道人间有羞耻这样的事情,如果将来历史记载了这个事件,那您就被记载到历史当中成为耻辱的象征了,耻辱的不是你老高啊,耻辱的是我们宋代出了你这样的谏官,那是我们宋代的耻辱啊!您到底有没有廉耻之心呢?欧阳修确实是一等的文章高手,他非得等老高自己承认自己确实有廉耻之心,可能才能松口。 最后他说什么?他说其实我对你还是有希望的,您要是还是个谏官的样子,您就把您的声音发出来,凭公而论地说出您的见解,您要是还是什么都不说,您要是认为范仲淹(被)贬得还是对的,那有一样,我今天跟您说的这些话,您都可以马上报告给皇上,报告给朝廷,您带着这封信,我的信,去见皇上、去见文武百官,这样的话呢,我的罪过就让天子能看到,让皇上把我杀了,然后范仲淹也被贬了,这也是你谏官的一大作用啊,您总算发挥作用了,我等了你很久了、你不发挥作用,现在给你最后一个机会,就是把我今天给你写的信、把我给你说的话都报告上去,这么长时间了,您总该尽一次职责吧? 最后末末了、末末了,欧阳修说那天在余靖家气死我了,本来当时就想跟您论个曲直,实在是人太多。现在好了,回来了,我跟您写这封信,废话我就不多说了,就这样吧,再拜。画外音: 与高司谏书也许是欧阳修青年时代最有轰动效应的一篇文章了,三十岁的欧阳修血气方刚、嫉恶如仇,愤怒的情绪化作咄咄逼人的气势,仿佛一记又一记的重拳打得对手喘不过气来。不过,重拳虽然打得痛快淋漓,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宋仁宗早已下达旨意,百官不得再妄议范仲淹一事,欧阳修的慷慨陈词虽然出了胸中的一口恶气。但却违背了宋仁宗的旨意,所以等待他的必将是严厉的惩处。面对惩处,欧阳修将会有怎样的表现,是悔过还是坚持?是退缩还是义无反顾呢? 康震: 这信写得长啊,可是不是语重心长,那是一杆长枪啊,直扎这高若讷的心里,那高若讷看完信都气死了,暴跳如雷呀,行,你不是说让我交上去吗?我还真就尽这职责,我有这责任和义务,把这信交给上边。高若讷给皇上写信说,范仲淹这样的人本来就有过错,他是咎由自取,现在反而跳出来个欧阳修为他辩白,蛊惑人心,蛊惑天子的视听,什么也甭说了,就这个表现我给您交上来,您看看吧。那还了得,宋仁宗一看这个,宰相一看这个,本来只想抓一条大鱼、范仲淹,没想到旁边又冒出来几条鱼,那就一块儿都抓了,下诏书,将欧阳修贬往夷陵,就是现在的湖北宜昌做县令。 大家可能说,那欧阳修被贬了他什么反应,我告诉你,欧阳修状态好得很,为什么好得很?他有个好朋友给他写一封信,怎么说呢?说我发现你最近好像迷迷糊糊的、疑疑惑惑的,您是不是觉得自己有些话说得太过分了、太伤人了,觉得自己性格太直了?这是第一。第二呢,您是不是觉得您这样的一种表现、这种表达有点伤了朋友了? 欧阳修说没有,我脑子清楚得很,当我给高若讷写信的时候我就是把他看做“君子之贼”,我就没拿他当朋友来看。所以,第一,我不疑惑,我做的事情我不后悔。第二,我也没觉得我伤害朋友,我的事情做得非常正确。欧阳修的这次亮相,实际上是代表了改革派的整体的亮相。如果说范仲淹主持改革失败被贬,是改革派遭到的一次挫折的话,欧阳修的这封信实际上再次地吹响了要继续改革朝政的号角,而且这封信她展示的欧阳修的个性有一个很重大的意义在哪呢?就是欧阳修这种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个性从此就成为他在政坛上一生无私无畏、不惧艰难险阻、不惧是非、大胆议政参政,敢于、勇于执政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他一生再也没有改变过。 也许有人会问说,那你说了半天,刚才你不是开始问了吗,欧阳修为什么那么多人打击他报复他,难道就是因为这封公开信吗?这不过就是一封信。再者说了,欧阳修有那么脆弱吗?就是因为写了公开信被贬到宜昌,从此一蹶不振、意气消沉,最后又再被贬到滁州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颓然的醉翁吗?我可以告诉大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欧阳修的这次愤而出击为范仲淹抱打不平,就好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路见不平一声怒吼,但是我跟你说,欧阳修是一个持续的、坚持的打虎的人,现在他的政治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不但是要路见不平、偏向虎山行,他还要深入虎穴打大老虎。我前面说了他被贬滁州写了醉翁亭记,我们一直弄不清楚他醉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灌醉,为什么给自己起名字叫“醉翁”这个别号,因为他所有的人生,政治人生还没有完全展开,他的政治进取之路还没有完全展开,他打老虎的行动还没有完全展开,等到完全展开之后,那些狮子老虎才开始对他围攻,所以在接下来的路里边,我们才要真正地看一看,欧阳修这个年轻的“醉翁”他是怎么在仕途上走下去的,他又是怎么打老虎的,他又是怎么动别人的奶酪的。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血气方刚的欧阳修因为越职言事被贬夷陵,他是否会因此意志消沉,年纪轻轻的他究竟动了谁的奶酪?当政治改革运动再次风起云涌之时,欧阳修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三集他动了谁的奶酪。 (三)他动了谁的奶酪(文字稿)画外音:三十岁的欧阳修血气方刚、嫉恶如仇,为了给范仲淹打抱不平,他愤笔写下言辞激烈的与高司谏书,从而得罪了朝廷,被贬到遥远的湖北夷陵担任县令,经过一百多天,五千多里的长途跋涉,欧阳修带着家人来到了夷陵,在这穷乡僻壤之地,欧阳修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他的政治前途将会有怎样的改变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三集他动了谁的奶酪。 康震:上一次我们说到,欧阳修看到谏官右司谏高若讷在公开的场合诋毁范仲淹,他非常地气愤,路见不平拔刀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