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答题篇.doc_第1页
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答题篇.doc_第2页
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答题篇.doc_第3页
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答题篇.doc_第4页
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答题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1. 填空1. 符号的意义分为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2. 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是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3. 赖特关于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是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强调的大众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是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5.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享有的基本权利有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6. P.戈尔丁将传播效果分为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2、 名词解释1. 意见领袖: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最早在拉扎斯菲尔德等的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意见领袖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增强受众定位意识具有重要意义。2. 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和改良。它主张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3. 民主参与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它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像一般民众开放,允许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虽然民主参与理论属于一种体制外的规范理论,但它对于公共性较强的媒介领域仍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4.有限效果理论: 有限效果论是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以来的传播流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所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其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物理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该理论指出: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原因,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其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人们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条件,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以及媒介本身条件、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5.传播效果论: 传播效果第一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的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传播效果第二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传播效果具有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规范效果三个层面。6. 便士报运动: 便士报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也使之被称为大众报纸,具有价格低廉,内容贴近大众生活,发行量大,读者不限于特定阶层群体而是分散、异质、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广告成为报纸经营主要财源的特点。并且在此过程中报纸完成了由“观点低”向“新闻纸”以及由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运营的两个转变,标志着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7. 文化规范理论: 文化规范理论是在议程设置理论出现之后,人们对于“把关”和新闻研究得出的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三因素之一。其主张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8.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论文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他们通过研究得出观点: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9. 皮下注射理论: 皮下注射理论是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对社会冲击巨大以及传播媒介利用达到空前程度的背景下产生的。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但该理论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选择和使用能力,是一种错误观点。10. 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群体意识主要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意识一旦形成对于群体传播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3、 简答1. 简述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以及“休眠效果”两个理论。 信源的可信性是指作为信源的传播者的信誉与专业权威性。这里强调的影响传播效果的主体是信源即传播者。霍夫兰和韦斯与凯尔曼分别在1915年和1953年进行试验,证明了信源可信性与说服效果之间的密切关系。得出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信源可信性效果关系为: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其说服效果越小。另一影响传播效果的主体是传播内容。霍夫兰等人在实验中发现,由信源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源信息作为边缘属性在记忆中可能会模糊,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却会上升。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会趋于减弱消失,而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会得以展现。得出循环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休眠”效果关系为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内容所起到的说服效果才能充分展现。 总的来说,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的关系是:信息在传播短期,信源可信性对其影响效果较大;而从信息传播长期来看,信息内容本身起最终决定作用。2. 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包括了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三个内容。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拥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所以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讯息不是时代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包括了任何能够眼神人体功能的事物。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都实质都是从人的感觉的集束中分离出的一种感觉的发展。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这个观点并不是严格的科学考察的结论,只是一种思辨性的推论。“热媒介”和“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过多的感官或联想活动就可理解,而冷媒介则传达较少而模糊的信息,需接受者动员感官配合与丰富联想才能理解。这一理论的启示意义是:不同媒介作用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3. 作为传播者,大众媒介有哪些特点?作为传播者,大众传媒有以下特点:第一,地位稳固:大众传媒与受众的角色关系式固定的,传授双方不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受众只能单方面接受来自传媒的信息。第二,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组织的基本成员虽然作为个人而存在,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是以组织代表的身份出现。其传播的信息也不再是纯粹的个人作品二变成了组织的产品。第三,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传媒组织直接控制大众传播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如先进的技术与昂贵的机器、设备。大众媒介以上的三个特点使之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从某种意义来说,大众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力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4. 意见领袖有哪些特征?意见领袖具有以下特征:一,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意见领袖并非大人物而是人们生活中所了解信赖的人。二,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的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他们与被影响者保持着横向传播关系。三,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在某个特定区域很精通或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声望;而传统社会和农村社会中意见领袖以综合型为主。四,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5. 在传播研究过程中,受传者的可说服性指什么?受传者的可说服性是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传播效果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也被称为说服性效果和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会沿传播者的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霍夫兰等人在军队进行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的实证研究。霍夫兰通过放映影片对士兵进行电影宣传效果实验得出结论: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在之后考察说服效果的形成条件研究中,霍夫兰等人得出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的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制约。6. 评价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积极之处是:它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同时,使用与满足理论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使用与满足研究也有局限性:它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重。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的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指出了手中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因此,虽然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大黄总传播效果研究是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我们对受众的理解,但我们只有把多种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较为全面和正确的受众观。7. 大众传播的特点有哪些?大众传播的特点有: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其出现和发展都离不开传播技术的进步。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是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也意味着它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大众传播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产业,其产品价值是通过市场得到实现的,这说明大众传播的信息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另一方面,人们对它的消费主要是精神内容即意义的消费,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从传播过程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被动型性,互动机制较弱;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的反馈大多是事后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的反作用能力。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由于大众传播是从事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传播的信息产业,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具有直接关系,传播过程的特殊性赋予它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无论哪个国家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8. 阐释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于1959年提出的传播系统模式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任内传播;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指出: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要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9. 简述群体意识的内涵:群体意识是参加群体的成员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共有的意识。群体意识主要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一般来说,信息的流量越大,信息覆盖面越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越高,群体意识的合意基础越好;信息如果是双向流向,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会更多,在这基础上群体意识更统一稳固。群体意识一旦形成对于群体传播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4、 论述1. 论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内涵及其特点,并对之进行评述:内涵: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其要点是: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成“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环境认知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或“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即舆论的诞生。特点:舆论观: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的“皮肤”,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的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效果观:“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包括了从认知到判断到意见到行动的全过程。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评述:“沉默与螺旋”理论的缺陷是: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另外,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一件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沉默与螺旋”理论的意义是:第一,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正是传统的舆论学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他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假说中对传播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和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和累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所做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2. 试阐述并评价马兹莱克的系统模式:德国学者马兹莱克于18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系统模式,在此模式中,他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其中包括: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马兹莱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