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试题.doc_第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试题.doc_第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试题.doc_第3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试题.doc_第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1、“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是上古时候的传说,它们实际上反映了 DA禅让制的结束B商王朝的发展C 西周的强盛D夏朝的建立2、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它们是 C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嫡长子继承制A BCD3、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所带来的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B建立了秦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巩固发展了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利于郡县制度的推行ABCD4、秦朝中央官制中,具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职能的是 CA太尉B廷尉C 丞相D御使大夫5、汉武帝以后,汉朝刺使的主要职能有A监察地方高官B 管理地方行政事务C举荐官吏候选人D 征收地方赋税6、汉初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发生了明显矛盾甚至尖锐对抗的是 CA休养生息政策B 沿用秦朝的郡县制C分封同姓子弟为王D 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7、我国古代设置过的地方行政区中,州、道系由监察区演变而来。最初设置州道为监察区的两个王朝分别是 DA隋朝、南宋B 东汉、北宋 C 元朝、明朝D西汉 、唐朝8、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A集中军权B集中行政权C 集中财权 D 集中司法权9、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是CA 陕西B 湖北 C 河北D 河南10、“廷寄”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中央政府机构行政运作的重要制度,该制度始自 BA明太祖 B明宣宗 C康熙帝D 雍正帝11、下列制度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是D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D 三司制12、(2001年津文综)秦朝推行“书同文”的措施(B)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B用隶书代替其他文字C 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D 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13、秦朝统一后,为革除东周以来的政治弊端所采取的重要决策是()AA C度B确立三公九卿制C在全国实行郡县制D 用法家思想治国14、下列各项中,揭示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质特征的是 C BA 官僚机构不断膨胀B 皇帝专权达到顶峰C 官场腐败之风盛行D 君臣关系变成主奴关系 15、辽朝“因俗而治”,指的是实行()DA郡县、王国并行体制B 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C 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制D 北面官、南面官行政体制历史具有继承性,各个王朝在时间上虽有先后,但相互之间存在许多内在联系。16、西汉与秦朝有直接继承关系的重要制度是()BA地方监察制度B 地方行政制度 C 选官制度D 户籍制度17、唐朝将秦汉以来的一相制变为多相制的实质是()AA 强化君主专制B 减少决策失误C 提高行政效率 D 笼络科举世子18、汉朝、宋朝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BA设立特务机构 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利C 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D改变选官制度19、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D) 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 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长官 元在地方设“行中书省”A B CD20、下列官职或机构,具有检察职能的是()秦朝的御使大夫两汉的刺使北宋的通判清朝的军机处A BCD二、材料分析:21、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断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之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封建论问题: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 ?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又如何解决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封建王朝会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22、(2001年广东、河南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开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扰,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回答: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并分析其背景和利弊。23、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扬尚希传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福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侯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包拯奏报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比已增加一倍,为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加到2.25万人,官民比为1:2613;清康熙初年时,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比已高达1:911。江淮论坛1982.2问题:据以上材料概括历史现象。材料二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三则材料反映的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24、皇权至上,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特征。请回答:隋唐两朝为维护皇权在中央政治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应如何评价?明清两朝为维护皇权在中央政治制度方面又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应如何评价?25、有人认为:中华帝国中央集权及其官僚结构,从秦汉历经隋唐宋,而及于明清这三个历史阶段,几乎系于一根脉络,它是破除了先秦封建制而建立起来的。你对这一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史实简单说明你的观点。2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从秦到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逐步走向顶峰。我国现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这与专制主义有什么样的区别?请了解我国现行政治制度,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并考虑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能为我们提供什么可借鉴之处。第一单元标准测试卷:1 D 2 C 3 B 4 C 5 A 6 C 7 D 8 A 9 C 10 D 11B12、指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割据、分裂和混乱严重地危害了国家统一。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导致民怨沸腾造成的,与郡县制无关。指西汉初年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诸侯王国权力过重威胁中央,甚至爆发了“七王之乱”。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夺王国封地爵位,分散其力量使其无法对抗中央。13 B 14 C 15 B 16 D 17 B 18 A 19 B 20 D 21 D22、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背景:前代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导致社会动乱。利弊: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使得机构重叠,财政拮据,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连连失利。23、地方政权、政府官吏日见增多。材料二发生在北宋时期。宋太祖建国后为了削夺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改派文官管理地方,地方设路、州、县三级制。在中央,为了削弱宰相职权,以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以三司分割财权。另设枢密院作为最高军政机构。根本原因是为了加强巩固皇权。危害:官民比例过高,加重人民负担。教训:改革同时应该注意精兵简政。24、隋朝时以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5、略26、略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诸诚四中 王承先一、选择题1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B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2汉初封国制和西周前期分封制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D )A基础 B形式 C对像 D作用3秦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初又出现郡国并存的局面,这反映了( D )A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B事物发展的渐进性C封建主义还不够强大 D新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些曲折4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 ) A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地位的变化 D井田制的兴衰5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B)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度 C监察制度 D统一货币6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 B ) 丞相 民众 诸侯王 地方高官 A B C D7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特点是( C )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优待开国武将 C扩大尚书台权力 D规定皇权至高无上8东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 C )A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 B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C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D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9唐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B ) A完善中央集权 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0“丞相”职位长期沿用主要是适应( DA )A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B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C加强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的需要 D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11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D ) 。 A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B过去的丞相大多子庸无能,败坏风气 C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D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12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C )A秦朝和唐朝 B秦朝和隋朝 C秦朝和元朝 D唐朝和元朝13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A )A实行行省制度 B实行册封制度C实行三省六部制 C设置理藩院14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的实质是( C )A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防止“陈桥兵变”重演C加强了皇权 D防止了分裂割据15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B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16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A ) A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 压迫17阅读下面的一幅历史地图。此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B )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的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形势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1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A )A唐末以来地方势力过于强大 B采纳了宰相赵普的建议C皇帝的绝对权威必须维护 D国家面临周边少数民族的压力19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C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20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B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清朝是我国专制主义制度达到顶峰的时期,请回答2122题。21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D )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 C选调翰林等官人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22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D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二、非选择题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工 刑 兵 礼 户 吏 部 部 部 部 部 部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蘑曝杂记请回答: (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的失败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朝的中书省是唐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叶凤毛内阁小志自序材料二 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庙(指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择阁臣及六部卿贰熟谙政体者,兼摄其事。 啸亭杂录军机大臣材料三 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谕;“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祗(恭敬)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 枢垣记略卷材料四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俸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卷材料五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之事也。” 枢垣记略卷一请回答:(1)清初主要有哪些中央政治机构?最主要的决策机构是什么? (2)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消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