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性能教学课件PPT材料的疲劳.ppt_第1页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课件PPT材料的疲劳.ppt_第2页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课件PPT材料的疲劳.ppt_第3页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课件PPT材料的疲劳.ppt_第4页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课件PPT材料的疲劳.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主讲人: 张宁 2 v 一、金属疲劳现象及特点 v 二、疲劳曲线及基本疲劳力学性能 v 三、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及疲劳门槛值 v 四、疲劳过程及机理 v 五、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v 六、低周疲劳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3 3 v引言 材料构件在变动应力和应变的长期作用下,由于 累积损伤而引起的断裂的现象疲劳。 疲劳属低应力循环延时断裂,其断裂应力水平往 往105周次,断裂应力 水平较低,-1)长期作用下,即使其 应力低于屈服应力,也会发生循环位移并形成循环滑移带 。 v 与静载荷时均匀滑移带相比,循环滑移不均匀,总是集中 分布于某些局部薄弱区域。 第四节 疲劳过程及机理 47 v 用电解抛光方法很难将已产生的表面循环滑移带去除,即使能去除 ,当对试样重新循环加载时,则循环滑移带又在原处出现,这种永 留或再现的循环滑移带称为驻留滑移带。 v 随着加载循环周次的增加,循环滑移带不断加宽,当加宽到一定程 度时,由于位错的塞积和交割作用,便在驻留滑移带形成微裂纹。 v 驻留滑移带在加宽过程中,还会出现挤出脊和侵入沟,于是产生应 力集中和空洞,经过一定循环后也会产生微裂纹。 v 只要提高材料的滑移抗力,如采用固溶强化、细晶强化等手段,均 可以阻止疲劳裂纹的萌生,提高疲劳强度。 第四节 疲劳过程及机理 4848 PSB处萌生裂纹 4949 5050 51 (二)相界面开裂产生裂纹 v 在疲劳失效分析中,常常发现很多疲劳源都是由材料 中的第二相或夹杂物引起的,因此提出了第二相、夹 杂物本身开裂的疲劳裂纹萌生机理。 v 只要能降低第二相或夹杂物的脆性,提高相界面强度 ,控制第二相或夹杂物的数量、形态、大小和分布, 使之“少、圆、小、匀”,均可抵制或延缓裂纹在第二 相或夹杂物附近萌生,提高疲劳强度。 第四节 疲劳过程及机理 52 (三)晶界开裂产生裂纹 v 多晶材料由于晶界的存在和相邻晶粒的不同取向性,位 错在某一晶粒内部运动时会受到晶界的阻碍作用,在晶 界处发生位错塞积和应力集中现象, v 在应力不断循环,晶界处的应力集中得不到松弛时,则 应力峰越来越高,当超过晶界强度时就会在晶界上产生 裂纹。 v 凡是使晶界弱化和晶粒粗化的因素,如晶界有低熔点夹 杂物等有害元素和成分偏析、晶界析氢及晶粒粗化等, 均易产生晶界裂纹,降低疲劳强度。 第四节 疲劳过程及机理 5353 沿晶界的疲劳裂纹 5454 5555 疲劳裂纹其他萌生方式 疲劳裂纹在表面疏松处生成 5656 疲劳裂纹在表面和次表面处生成 5757 疲劳裂纹在次表面夹杂物处生成 5858 疲劳裂纹在表面腐蚀坑处生成 5959 第四节 疲劳过程及机理 6060 第四节 疲劳过程及机理 61 二、疲劳裂纹扩展过程及机理 v 根据裂纹扩展方向,裂纹扩 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v 第一阶段:从表面个别侵入 沟(或挤出脊)先形成微裂 纹,然后裂纹主要沿主滑移 系方向,以纯剪切方式向内 扩展。 v 第一阶段时的断口,类似于 解理的形貌。没有塑性行为 的痕迹,也没有疲劳辉文, 扩展深度极浅晶粒范 围。所以第一阶段常常难以 分辨。 第四节 疲劳过程及机理 62 二、疲劳裂纹扩展过程及机理 v 此阶段,裂纹扩展速率很低 ,每个应力循环约有0.1微米 数量级的扩展率, v 许多铁合金、铝合金中可观 察到此阶段裂纹扩展,但缺 口试样中可能观察不到。 v 第一阶段裂纹扩展时,由于 晶界的不断阻碍作用,裂纹 扩展逐渐转向垂直拉应力方 向,进入第二阶段扩展。 第四节 疲劳过程及机理 6363 第四节 疲劳过程及机理 64 v 在室温和无腐蚀的条件下疲劳裂纹 扩展为穿晶状态,此阶段的大部分 循环周期内,裂纹扩展速率约为10 -510-2mm/次,第二阶段是疲劳裂 纹亚稳扩展的主要部分。 v 电镜分析表明:第二阶段的断口特 征是具有略呈弯曲并相互平行的沟 槽花样,称为疲劳条带(条纹)。 v 它是裂纹扩展时留下的微观痕迹, 每条带可以视为应力循环的扩展痕 迹,裂纹的扩展方向与条带垂直。 v 一般来讲,材料强度越低,裂纹扩 展越快,疲劳条带越宽。 第四节 疲劳过程及机理 6565 第四节 疲劳过程及机理 6666 第四节 疲劳过程及机理 6767 第四节 疲劳过程及机理 68 第五节 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69 一、表面状态的影响 v (一)应力集中 v 机件表面的缺口应力集中,往往是引起疲劳破坏的主 要原因。 v (二)表面粗糙度 v 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如刀痕、擦伤和磨裂等,都能 像微小而锋利的缺口一样,引起应力集中,降低疲劳 极限。 v 表面粗糙度越低,材料的疲劳极限越高; v 表面粗糙度越高,材料的疲劳极限越低; v 材料强度越高,表面粗糙度对疲劳极限的影响越显著 。 v 表面脱碳、氧化等缺陷也会降低疲劳强度。 第五节 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70 二、残余应力及表面强化的影响 v 残余应力可以与外加工作应力叠加,构成合成总应力: v 叠加残余压应力,总应力减小,叠加残余拉应力,总应 力增大。 v 因此,机件表面残余应力状态对疲劳强度(主要低应力 高周疲劳强度)有显著影响。 v 残余压应力提高疲劳强度; v 残余拉应力降低疲劳强度。 第五节 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71 表面强化处理可在机件表面产生有利的残余压应力,同 时还能提高机件表面的强度和硬度,从而提高疲劳强度 。 表面强化方法包括: v (1)表面喷丸及滚压 v 喷丸是用压缩空气将坚硬的弹丸高速喷打向机件表面,使机 件表面产生局部形变强化,同时因塑变层周围的弹性约束, 又在塑变层内产生残余压应力。 v 喷丸强化的效果与被喷的材料强度有关,材料强度越高,喷 丸效果越好,所以一般机件的喷丸总是在热处理强化后进行 。 v 表面滚压和喷丸的作用相似,但是其压应力层深度较大,很 适用于大工件,而且表面粗糙度低时,强化效果更好。 第五节 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72 (2)表面热处理及化学热处理 v 表面淬火包括火焰加热淬火、感应加热淬火和低淬透性钢的 整体加热薄壳淬火等。 v 表面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碳氮共渗等。它们都是利用 组织相变获得表面强化的工艺方法,也是常用的表面强化方 法。 v 在有效提高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的同时,可提高表面耐磨性 和耐蚀性。 第五节 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73 三、材料成分及组织的影响 v (一)合金成分 v 合金成分是决定材料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在各种结构工程材料中 ,结构钢的疲劳强度最高,所以应用十分广泛,这类钢中碳是影响 疲劳强度的重要元素。 v 碳既可间隙固溶形成基体,又可形成弥散碳化物进行弥散强化,提 高材料的形变抗力,阻止循环滑移带的形成和开裂,从而阻止疲劳 裂纹的萌生和提高疲劳强度。 v (二)显微组织 v 细化晶粒可以提高材料的疲劳强度。 v 结构钢的热处理组织也影响疲劳强度。正火组织因碳化物为片状, 其疲劳强度最低,淬火回火组织因碳化物为粒状,其疲劳强度比正 火的高。 v (三)非金属夹杂物及冶金缺陷 v 非金属夹杂物是钢在冶炼时形成的,它对疲劳强度有明显的影响, 减少夹杂物的数量及尺寸都能有效提高疲劳强度; v 气孔、缩孔、偏析、折叠等冶金缺陷,会降低机件的疲劳强度。 第五节 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74 四、材料延寿技术 v1细化晶粒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合金的裂纹 形成寿命和疲劳总寿命延长。 v2减少和细化合金中的夹杂物细化合金中的夹 杂物颗粒,可以延长疲劳寿命。 v3微量合金化向低碳钢中加铌,大幅度地提高 钢的强度和裂纹形成门槛值,大幅度地延长裂纹 形成寿命。 第五节 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75 四、材料延寿技术 v4减少高强度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将高强度马氏 体纲中的残余奥氏体由12减少到5左右. v5改善切口根部的表面状态切削加工会引起零 件表面层的几何、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v6表面喷丸强化是既能延长裂纹形成寿命,又 能延长裂纹扩展寿命的有效方法。 第五节 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76 v一、低周疲劳 v 研究飞机、舰船、桥梁、原子反应堆装置及建筑设备 的断裂时发现:在较高应力和较少循环次数下也会发 生疲劳断裂。 v 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疲劳寿命为102105次的疲劳 断裂称为低周疲劳。 v 机件受循环应力作用,缺口根部则受循环塑性应变作 用,疲劳裂纹总在缺口根部形成,所以这种疲劳也称 塑性疲劳或应变疲劳。 第六节 低周疲劳 77 (一)低周疲劳的特点 v (1)低周疲劳时,因局部区 域产生宏观塑性变形,故循 环应力与应变之间不再呈直 线关系,形成滞后回线。 v 开始加载时,曲线沿OAB进行,卸 载时沿BC进行; v 反向加载时沿CD进行,从D点卸载 时沿DE进行,再次拉伸时沿EB进 行; v 如此循环经过一定周次(通常不超 过100周次)后,就达到了图中所 示的稳定状态滞后回线。 第六节 低周疲劳 78 v (2)低周疲劳试验时,控制总应变范围或者塑性应变 范围,测定疲劳寿命。 v (3)低周疲劳破坏有几个裂纹源,这是由于应力比较 大,裂纹容易形核,形核期较短,只占总寿命的10% 。 v 微观断口的疲劳条带较粗,间距也宽一些,常常不连 续。 v (4)低周疲劳寿命取决于塑性应变幅,而高周疲劳寿 命则决定于应力幅或应力场强度因子范围,但两者都 是循环塑性变形累积损伤的结果。 第六节 低周疲劳 79 (二)低周疲劳的金属循环硬化与循环软化 v 定义:如果金属材料在恒定应变范围循环作用下,随着循环 周次的增加,其应力(形变抗力)不断增加,称为循环硬化 , v 如果在循环过程中,应力逐渐减小,则为循环软化。 v 不论是产生循环硬化还是循环软化的材料,它们的应力-应变 滞后回线只有在应力循环周次达到一定周次才闭合,此时即 达到循环稳定状态。 第六节 低周疲劳 80 v金属材料产生循环硬化还是循环软化取决于材料 的初始状态,结构特性以及应变幅和温度等。 v退火状态的塑性材料往往表现为循环硬化,而加 工硬化的材料则往往是循环软化。 第六节 低周疲劳 8181 描述循环硬化、软化的方法 第六节 低周疲劳 8282 循环硬化、软化的形成原因 加工硬化指数n0.1,循环硬化或循环稳定 抗拉强度/屈服强度1.4,循环硬化; 抗拉强度/屈服强度105次时,破坏后具有典型的疲劳断口,属于疲劳断 裂,为冲击疲劳。 v 试验表明冲击疲劳曲线与一般疲劳曲线相似,可以由冲 击疲劳曲线确定冲击疲劳极限。 v 材料的冲击疲劳抗力除可用冲击疲劳极限表示外,也可 用一定冲击能量下的冲断周次N或用要求的冲断次数时的 冲断能量来表示。 v 直接用冲击能量表示材料的冲击疲劳抗力简便易行,故 应用较广。 第六节 低周疲劳 85 金属的冲击疲劳是一个取决于强度和塑性的综合力学性 能指标,具有如下特点: v (1)与低周疲劳相似,在冲击能量高时,材料的冲击疲 劳抗力主要取决于塑性,冲击能量低时,冲击疲劳强度主 要取决于强度。 v (2)淬火回火钢的冲击疲劳抗力随着回火温度的不同不 是单调变化的,而是在某一温度下有一个峰值,该峰值随 着冲击能量增加向高温方向移动。 v (3)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的塑性和冲击韧度对提高冲 击疲劳抗力有较大的影响; v 中、低强度钢的塑性和冲击韧度对提高冲击疲劳抗力作用 不大。 第六节 低周疲劳 86 四、热疲劳 v 定义:机件在由温度循环变化时产生的循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