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生态因素种群、群落.ppt_第1页
2010生态因素种群、群落.ppt_第2页
2010生态因素种群、群落.ppt_第3页
2010生态因素种群、群落.ppt_第4页
2010生态因素种群、群落.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因素 种群和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 人与生物圈 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素 一、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 和分布等的因素。 生态因素 光 温度 水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类型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 阳光 植物随海拔高度的分层现象温度 动物的换毛、鸟类的换羽阳光 干旱环境中植物的形态水 菊花一般秋末开花阳光 蛇的冬眠 温度 二、非生物因素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 光质影响海洋植物分布 繁殖 日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 鸟类的迁徙、鸟类的换羽与兽类的换毛 对动物活动的影响 1、光 1)影响生物的分布。 植物的南北地带的分布、海拔高度的分层现象。 2)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水稻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都要求一定的温度不同 3)影响动物的形态 动物的冬眠 4)影响动物的某些行为。 2、温度 东北虎和华南虎的差异 3、水 水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沙漠:仅少数动植物 热带雨林: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多 种内关系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种内互助种内互助 种内种内斗争斗争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互利共生互利共生 寄生寄生 竞争竞争 捕食捕食 三、生物因素 (一)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对失败的个体是有害的,甚至死亡。 但有利于种群发展进化。 争夺食物、配偶、生存空间等争夺食物、配偶、生存空间等 原因 意义 根根 瘤瘤 菌菌 地衣 1.互利共生 (二)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 营养关系 数量关系 AB 菟 丝 子 2. 寄 生 体表寄生 体内寄生 猪猪 肉肉 绦绦 虫虫 血吸虫血吸虫 寄生 营养关系 AB A B 3.竞争 诱因:相互争夺资 源和空间等 生活方式越接近, 生物之间的竞争越 激烈 意义: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 竞争 营养关系 数量关系 A B C A和B的竞争能力相同 A比B的竞争能力强 4.捕食 捕食 营养关系 数量关系 AB 1.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 同起作用的。 2.对某个或某种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素的 作用不是等同的。 3.在诸多的因素中,往往存在着主导作用即 关键因素。 四、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时间时间鼠种群数量(只)黄鼬种群数量(只) 鼠与黄鼬的关系 捕食 在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鸟鸣中次数的影响 中,不列设计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是 A、 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同一地点该种鸟 鸣叫次数 B、 记录同一时间不同天气该种鸟鸣叫次 数 C、 记录繁殖季节种鸟鸣叫次数 D、记录不同季节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 右图表示鹞鹰攻击不 同鸽群时取得成功的 概率,也能表示鸽群 防御能力的大( ) 单独的鸽子比在鸽群中的鸽子被鹞鹰抓住 的频率更小鹞鹰攻击较大的鸽群时,不太 容易成功鹞鹰只攻击单独的鸽子攻击成 功的比例与鸽群的数量成反比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播种量的比例 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 燕麦 大麦 燕麦 02 08 42 133 04 06 81 56 06 04 98 32 08 02 105 13 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 表: 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 其他条件不变任其正常生长发育,若干年后温室中的 植株数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在控制条件下将生 态和生理特性十分 相似的两种农作物 (甲和乙)混种在 一起,对实验数据 统计处理后,得到 如下图结果。 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 : 乙 = 5 : 5时,种群 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 A甲、乙均增B乙强甲弱 C甲强乙弱D甲、乙均减弱 (2006年全国卷4题)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 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在条件相同的 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 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 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 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08理综)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 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 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 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 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 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 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 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 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08天津)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 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 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 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 毛虫 (08海南)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 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 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叙述中,正 确的是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是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 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 了突变 (09理综)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 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 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 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D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 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 处于竞争劣势 (09浙江理综6) 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 、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 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 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分析:被捕食压力增加,则捕食者应该明显增多,或者是被捕食 者明显减少。从图上可以看出X营养级生物明显减少,所以正确。 B、 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分析:Z营养级生物捕食的对象并没有改变(还是五种),个体的 增加并不是因为不是对象专一引起的,所以不正确。 C、 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 的结果 分析:两种生物基本不变,两种生物明显增加,一种生物明显减 少,表示Y营养级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为Y营养级生物既是 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所以看不出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所选择 ,所以不正确。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 于竞争劣势 分析:如有明显竞争关系,则其中一种减少,另两种就应该增加 ,乙图并没有这种趋势,所以不正确。 (09海南生物)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 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 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 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 是 A.初生演替 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种间竞争 答案:D (09山东基能)23.蔚蓝色的大海中生活着各种藻 类植物,红藻的色素主要吸收蓝色光,褐藻的色素 主要吸收黄绿光,绿藻的色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在 海水中各种光的穿透性按照红-绿-篮的顺序逐渐增 强。三种藻类由浅到深的垂直分布趋势是 A.红藻-褐藻-绿藻 B.绿藻-红藻-褐藻 C.褐藻-红藻-绿藻 D.绿藻-褐藻-红藻 答案:D (07理综II5)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 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 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 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 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 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 类的共生关系 D (07宁夏理综3 )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 ,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 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 的是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B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 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 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A (07江苏生物6)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 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生物群落的概念 3、所有鲤鱼属于一个种群( )。 2、校园里长势相同的垂柳属于一个种群 ( ) 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 ( ) 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 B、一口池塘中全部鲤鱼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D、一个农民种的全部水稻 种群概念 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B 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属于种群密度的是( ) A某地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一亩水稻的产量。 C每平方米草地杂草的数量。 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种群有而个体没有的特征) 种群特征 D 1.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 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有而个体没有的特征) 种群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适用范围:多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 围小的动物。 取样关键: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例1、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 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 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 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 (单位:只/hm2)? 例2、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 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 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 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 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 有多少只? N(46889)57只hm2 N(4238)12133只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 1)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在被调查种。在被调查种 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 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 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 2)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捉放法)。(捉放法)。 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 行行标志标志,然后,然后放回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 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志。根据重捕样本中标志 者的比例,者的比例,估算估算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 密度。密度。 种群数量种群数量= =标志个体数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 即:即:N=N=Mn/mMn/m。 a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 匀的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 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b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c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前提条件 例例1 1:草原上为了防治鼠害,进行了一次鼠类种群密度调查:草原上为了防治鼠害,进行了一次鼠类种群密度调查 。在。在1 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104104只,全部作好标只,全部作好标 志,放回去。隔一段时间后,第二次进行捕捉,共捕获志,放回去。隔一段时间后,第二次进行捕捉,共捕获9090 只,其中有标志的鼠只,其中有标志的鼠2020只。请推测这片草原上鼠的密度。只。请推测这片草原上鼠的密度。 解析:这是用标志重捕法测定鼠种群的种群密度。标志重解析:这是用标志重捕法测定鼠种群的种群密度。标志重 捕法是取样调查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法是取样调查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捕中标志个体占总 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种群密度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种群密度= =标志个体标志个体 数(数(104104)重捕个体数(重捕个体数(9090)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2020) =468=468只只/ /平方千米。平方千米。 答案:答案:468468只平方千米。只平方千米。 例例2.2.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很多,某同学采用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很多,某同学采用 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记数,下面是其中一个样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记数,下面是其中一个样 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对样方中该植物进行计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对样方中该植物进行计 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A A5 5个个 B B7 7个个 C C1111个个 D D8 8个个 DD 在计数时应注意事项 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量时,遇到的问题之一是边 缘效应,即如何处理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般而言, 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 不作统计。 (2004天津卷30)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 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 下调查步骤: 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 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 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调查调查 面积积cm2 草原类类型 10 10 202040 40 80 80 90 90 100 100 110 110 120 120 1301 30 140 140 A358141617192020 B35691113131313 C235888888 (2) 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 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 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 取样。 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 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 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005年南京二模题)进行种群密度的取 样调查时不宜采用的做法是( )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块方形 地块为样方 C计算各样方内的平均值 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 A (2005年北京东城模题)农业科技人员在 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 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 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 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 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 ,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 会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 结果是不准确的 B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4.性别比例 (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 是决定种群数量 变化的主要因素 5.年龄组成 增长型 老年 成年 幼年 稳定型衰退型 种群密度 迁入率、迁出率 出生率、死亡率 决定密度大小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 影响密度大小 外界环境 影响种群数目变动的关系图 (2004年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三模题)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 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C v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v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v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 v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 v年龄组成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总结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牧民在承包的 草场上该放养多少 头羊,既能保护草 原,又能取得最好 经济效益? 怎样控制害虫 数量,以防止虫灾 发生? 3.种群数量的变化 K K/2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没有环境阻力 增长率不变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有环境阻力 右图表示某种在不同生 态环境内的增长曲线模 式图,请据图回答: 1、若在不受环境限制 的条件下增长,该种群 数量呈_曲线增长。 但由于受环境阻力的制 约,结果种群数量呈_ 曲线增长。 X Y 图中阴影部分代表: _。 2、当种群数量增长接近环境负载_值时,种 群的增长率为_,此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是 _,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_和_。在_点 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_型。在渔业生产中,一般在_以上捕捞 ,且使捕捞后剩余量控制在_点。 K 零 A 不再增长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增长 K/2 A 环境阻力、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原因是_ _。而防治蝗灾应在害 虫数量_时进行。 3、在自然状态下,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 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_和 _,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种群 特征是_和_。 既可以获得较大的捕获量,又不 未达到A点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影响资源再生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前提条 件 种群增 长率 K值的有 无 没有环境阻力有环境阻力 有K值 无K值 保持稳定先升后降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害虫的防治等 (2005年天津二模题)自然界中生物种 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 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 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空 间的关系 D种群增长率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B (07理综I3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 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D (08重庆)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 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08江苏)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A B C D 编 号 生态系统 采收对 象 现有生物 量 年增长率 /% 年采收 量 马尾松林马尾松200 00m321 000m3 淡水湖泊鲰鱼10 000kg343 600kg 山地甘草1 000kg20300kg 滩涂沙蚕10 000kg30500kg 解析:中的采收量与增长量相差3%,相差2%为 ,相差10%,的增长量大于采收量。通过比较可 以看出,的年采收量远远超过了年增加量,会使种 群密度迅速变小,严重影响其平衡性,10年后将灭绝 。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 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 说法正确的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 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 系 (08上海)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 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 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 约为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年全国)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 (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2007江苏生物)24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 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 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 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答案:D 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 乙,竞争强度弱强弱 B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呈“S”增长,甲种群从 t2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C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D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08海南)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 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答案:B 右图表示某 处于平衡状 态的生物种 群因某些外 界环境变化 导致种群中 生物个体数 量改变时的 四种情形, 下列有关产 生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