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解读版.doc_第1页
爱的艺术解读版.doc_第2页
爱的艺术解读版.doc_第3页
爱的艺术解读版.doc_第4页
爱的艺术解读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的艺术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本书叫爱的艺术。那说到艺术,有的朋友要问了,我们都是普通人,又不是艺术家,这本书教我们搞“爱的艺术”,是不是太深奥了?恰恰相反,这本书其实是要教会每一个普通人怎么聪明地去爱、以及获得你想要的爱,进而通过学习这门技能,去完善自己的人生。作者艾里希弗洛姆从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很多年,所以这本书其实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经过大量实践而得到的一些正向的方法。对心理学专业研究的朋友来说,它可以做为一个学习参考,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生活科普。在这本书里比较重要的两点干货内容,第一就是,关于爱的本质,“得到”和“付出”之间的博弈;第二呢,是在全书的最后,关于现代社会中,由“经济因素”来主导的“爱”,跟我们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又是不是相悖呢?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块去寻找答案。全书通过七个部分来讲述爱的艺术分为爱的艺术、爱的要素、用爱克服孤独、爱的养成、爱的对象、爱情在当今西方社会中的消亡、和爱的实践。首先咱们可以闭上眼睛,一块来问问自己的心:真正的爱该是什么样的?我真的懂得爱吗?我是不是的确拥有爱的能力? 你可能会想,爱有什么难懂的,我们从小到大经历的爱太多了!我孝敬父母、对爸妈是爱,赚钱养家、对爱人是爱,倾其所有培养孩子,想给他一个最好的未来、这是对孩子的爱我付出了这么多,这都是爱啊!他们自然也会爱我啊!朋友们,要注意了,这本爱的艺术就是着重要告诉你,如果你认为无怨无悔、一门心思的去付出,就能获得你想要的爱,那就大错特错了!获得爱,不仅需要付出,它更需要你首先了解爱、学习怎样去爱,这一切都基于你需要首先完善自我人格,才有资格去获得一份成熟的爱。说到这你可能想问,人的“成熟度”其实是个相对的标准,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生阅历可能还不够。那如果我不了解爱,又会怎么样呢?通俗点说,谦恭、勇敢、真诚、有方法地去爱,是爱的基本法则,如果这些你做不到,那么很简单,你将很难得到想要的爱。比如失恋、跟家人的感情处不好、朋友之间的友谊难于长久等等。当然,大家不要以为书中的爱仅仅说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并不是一些平时网上泛滥的“爱的小窍门”之类的小技巧。而是,教会你去一步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让爱成为你人格中的闪光点这就是爱的艺术。关于爱情,大致看来有两拨持不同观点的人。一拨人本身就认为,爱是一门需要去不断学习和尝试的艺术;另一拨人不同意了,说这爱情啊,本来就是个很抽象的感受嘛!遇上自己的那个Mr.right、Ms.right那还得看缘分、运气啊!对于这两拨人所持的观点,它相悖吗?书中给了我们答案,不相悖。即使你认为一切要看缘分,那么在缘分从天而降的时候,你也同样需要把握住这个缘分,不让爱情像流星般转瞬即逝、一场心动最后成了个天大的误会,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爱。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认为爱情不需要学习?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就是,很多人都觉得,只要我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自然被爱不是问题,但是结果怎么样?不一定。比如说,高富帅、白富美就一定拥有完美的爱情吗?不见得。你的努力提升,并不一定是对方想要的。换句话说,爱是一种互动的结果,就好比打球,你的花式打法练的一天比一天牛,可能搭档已经配合得气喘吁吁,故步自封的自我完善,不会帮你获得爱情。还有些人,认为爱这个东西啊,应该像吃东西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生来就会的本领,没能获得预期的爱情,那是因为“对的人”还没出现啊!这一类人往往很难感受到爱,为什么呢?因为在选择交往对象的时候,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资源匹配度”。举个通俗的例子,就拿相亲来说,一般首先都要互相了解,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经济水平怎么样?颜值、身材、家庭背景、教育程度都能打多少分?然后再根据自我条件做个对比,看看是否般配啊?如果相差的不多、或者对方条件优越,再考虑进一步发展恋情,这一部分人一味地觉得,只要找对了人,爱情自然就顺理成章了,可结果呢?要知道爱情并不是等价交换啊朋友们!说到这儿呢,就又延伸到了另一部分的人这一部分人啊,并不明白“相爱”和“持久的爱”两者的区别,怎么说呢?咱们应该都听说过一句老话,“相爱容易相处难”,这一部分人,天雷勾动地火,轰轰烈烈地相爱了,但是却并不知道怎么去经营爱情,不懂得在恋爱里该怎么相处,才能让这份感情朝着幸福的康庄大道迈进。看看身边,这样的例子不占少数吧?俩人爱得惊天地泣鬼神,“你就是我生命中那个独一无二的soul mate”都灵魂伴侣了,因为装修个房子、你嫌我开车技术烂、我嫌你打麻将打得太臭,吹灯拔蜡一拍两散了!回头再看看,“相爱”等于“持久的爱”吗?刚才说的这几种情况,书中给我们分析了,可以说都是爱的误区,也就是说,很多人对爱的理解,还有经营爱情的方式,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上升空间。我们每天精于学习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上至专业领域,下至兴趣爱好、育儿护肤,可又有多少人想过,爱这件事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更加迫在眉睫需要去学习的一门艺术。现在咱们了解了爱的艺术之重要性,接着咱们一块来看看关于两性关系的结合要素。书中告诉我们,“不是所有解决生存问题的方式都是爱情”。怎么说呢?大自然两性关系的结合,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源于爱情的结合,那么还有另外的结合方式吗?当然有,咱们必须要承认一些特殊群体的组合形式,比如我们平时开玩笑调侃,谁谁谁是受虐狂、谁谁是虐待狂,可以说这是一种并不平等的爱。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说,我爱他我就要完全绝对的占有他;有的人说,我爱她没有她我根本活不下去!无论是过分的占有、还是依附于另一个人,这种不成熟的结合方式,本书中称为“共生有机体”,可以说并不是爱情。那么,什么样的组合形式才能称之为爱情呢?这里讲了,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一味索取的感情,那是一种需要,只有在保证了自己是完整的、独立的个体的前提下,才可能以一份成熟的心态去给予对方。就好比一个饥肠辘辘的流浪者,怎么去带给他人温暖呢?爱情本身就该是一种积极、温暖的情绪体验啊!在这儿,书中也特意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误解了这个“给”的含义,真正爱情里“给”,是由心底发出的一种想要给与对方更多的需求,爱你、照顾你、为你付出,都能同时让我感到开心和幸福。我不会向你索求、更不需要等价交换,我把这份爱给了你,我并没有失去或牺牲什么,正相反,我觉得自己像是拥有了更多,变得更加强大而满足了,我的生命变得更有激情、充满了活力!那么,这种“给”在咱们平常生活中都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书中举了几个例子,比如男女之间的性行为,男人在极致愉悦的性体验中,将精子给予女性,同时女性完全地交出自己,翻云覆雨中,完成“给”的升华;比如物质范畴,有的人很有钱,但是抠门儿的如同铁公鸡,这种人会快乐吗?为爱的人乐于付出、一掷千金对我来说更是享受;再比如人与人之间,我十分愿意跟身边的人分享我认为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知识、兴趣、开心或不开心,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种分享都是相互的,在相互的“给”与“得”的同时,交流感受、丰富了彼此的人生。当然,人性都有弱点,比如依赖、自恋、占有欲等等,爱的艺术就是要我们克服自身的这些弱点,而放大那些人性中的光芒部分,比如勇气、信赖等等。说到这,很多朋友可能想问,爱情只要乐于“给”,是不是就能圆满了呢?当然不是,“给”只是爱的要素之一,还包括些别的什么呢?书中写到: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关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不是为了完成“给予关心的任务”而去做些什么。比如妈妈关心孩子,无论孩子小的时候还是长大成人,妈妈总是惦记着你吃的好不好、工作学习累不累、身体健康怎么样啊等等,完全都是母亲发自内心的习惯性需求,不由自主的想要给予。再说责任心,现在很多人把责任心和义务划上等号,其实二者完全不同,父母在孩子成人以后还在一如既往地加以关心,这并非是义务,而是就父母的内心而言,觉得想要做到的责任,换到男女两性关系上也是如此。还有就是尊重,我们经常能听到有朋友调侃说,谁谁谁“怕媳妇儿”,其实人家两个人甜甜蜜蜜、恩爱有加,这里的“怕”,实则是尊重的一种表现,尊重你的人生理想、尊重你奋斗的目标,为你的目标一起努力!老话说“含在嘴里怕化了”,其实就是爱的表现形式。再来看看书中所说的认识。只有真正认识、了解了对方,才是给予爱的一切基础。为什么这么说?站在对方的立场看世界,才会知道对方真正需要的爱是什么模样。打个简单的比方,我非常爱一个人,但我并不知道他从小就对水果过敏,为了给他庆祝生日,我跑去学了三个月做蛋糕,亲手做了个水果蛋糕为他庆生,结果呢?他吃水果蛋糕过敏啊朋友们!那是要出人命的啊!我话费这么多精力,不仅白忙活一场,还差点闹出大事,吓不吓人?再比如,我在感情的风浪中一路挣扎过来,遇到个心动的人完全不了解我的心路历程,本是出于关心,总是向我问及过去,可是过去的伤痛就像一把刀子,每次提及都像是在心上重新割开一道口子,这种不了解、不规避雷区的爱,在下实在是难于承受。成熟恰当的爱,该是寒冬里的一杯热茶、疲惫午后的一抹花香。爱一个人,先去了解他,才能帮助我们聪明、理智地去爱,不做无用功,更不让彼此在爱的路上越走越远。只有“了解”基础上的关心、责任和尊重,才会是正确、恰当的,一份成熟的爱,是会不自觉具备这些要素的,一个成熟的人,更是能够有创造性地将这些要素发挥到极致。以上咱们说的是本书观点中“爱的艺术” 。那么,想要了解爱,首先我们需要先去了解人。为什么呢?因为爱的载体就是人。爱,是人类生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又是什么?本书中作者重点提出了一个关键词:孤独。人类以当下的形态存在于大自然当中,是因为人类早已进化超越了原始动物的本能。我们常说人跟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有理智啊!人有理智、会思考,一出生便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除了终将走向死亡的结果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必然外,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我们会有担忧、会有恐惧,究其根源,不外乎因为孤独二字。我们无法逃避孤独的感受,不管你在什么时代,拥有何种文化,一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克服孤独感?作者在这里展开插叙了自古以来人类克服孤独的几种手段,一是纵欲,二是与他人保持同一性,三是创造性的劳动。首先咱们来看看“纵欲”,一说起纵欲,大家第一反应应该就会想到黄赌毒,像是毒品啊、性啊、赌博啊,这都是让人上瘾的东西,那为什么我们公益广告里都会倡导拒绝黄赌毒?大家都知道,因为都是些让人上瘾、不能自拔、甚至会控制你的东西,方式极端强烈、需要全身心投入、不断重复,让人不可抑制地失去自由。这种极端的解决一时之困的方式,实质上并不能克服由孤独而产生的恐惧感,只会让人在依赖和失去自由中越来越孤独,这是一种情况;其次再来说说人类克服孤独的第二种手段,“与他人保持同一性”。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到现代,人类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办法是什么呢?我们常说人啊,是群居动物,我们生来就懂得不自觉地去寻找同类人,幼儿园找小伙伴一块玩,长大了寻找兴趣相投的同学或朋友为伴儿,我们会通过共同的生活习惯、对生活一致的看法等等去寻找同类。人类的这个发展过程,最早是以血缘关系、或者在原始社会生活在同一部落的人组成,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政治体、国家、或者教派。这样的结合,组合逻辑是:身在这样的群体中,只要跟大家保持一致,并向着该部族的先进楷模学习,真真正正成为群体中的一份子,自然也就不会被孤立,不会有孤独感。人们寻求跟群体的一致性,致使的直接结果就是消除自身个性。这跟工业社会发展出来的“平等”概念密切相关。资本主义社会什么样?这里的“平等”指的是失去个性的人的平等,比如做同样的工作、寻求同样的享受、读同样的报纸,还有人与人之间有着相同的感情模式等等。人们为了摆脱孤独感,已经不自觉间放弃了对个性的追逐,貌似生活中的选择都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得来的,其实不外乎还是大环境下的若干选择。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的人们,确实在摆脱了个性、而被同化后,缓解了恐惧感,但是这一方法的效果却是有限的,要不也不会出现社会上那些酗酒、吸毒、自杀泛滥等等的极端现象了。那么还有人类克服孤独的第三种手段是什么?创造性的劳动。什么是创造性劳动?概括来讲就是创造新事物。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写书、画画、做雕塑、搞行为艺术,或是手工匠人打造每一件设计构想下的首饰、工艺品等等,这都属于创造性的劳动,他们在工作中和自己创造的对象合二为一,工作成为他们的精神伙伴。而流水线上的女工每天辛苦地工作、公司职员每天接电话收邮件,这种现代化工作程序日复一日,几乎不存在劳动的特性。刚才讲的这三种手段,都不能从根本上驱逐我们的孤独感。因为啊,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的只是人与物质的统一,并没有使人和人之间产生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更没有感情的交流;而通过纵欲得到的快感只是暂时的,通过群体的结合而达到的统一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而已。那么要想全面地解决我们内心孤独的困境,书中讲到,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来实现。人与人结合,让爱长存,是我们的内心深处最本真的需求,更是真正的,能把人、部落、家庭和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坚实力量。可是,爱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书中为我们讲述了形成爱的几个阶段,从自恋阶段、到被爱阶段、而后再过渡到爱别人的阶段。什么是“自恋”阶段呢?当我们刚出生处在婴儿阶段的时候,无法辨认世界、物体,不清楚自己和身外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温暖和实物,而并不清楚给予我们这些东西的母亲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母亲在这个时候对我们来说,就是温暖和食物的代名词,让我们感到满足和安全。这个阶段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就是弗洛伊德概念中所说的自恋阶段。什么又是“被爱”阶段?婴儿长大成为小孩子,开始学习跟人交流,开始学习区分事物,明白温暖、食物、乳汁,以及跟妈妈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小孩学会交流的最初阶段,还会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夸奖和喜欢,这些经历凝聚并且相互补充成为一种新的体验,那就是被人爱。这个阶段的爱可以说是单方面的认定,被妈妈爱,因为我是妈妈的孩子,因为我需要被保护,因为我很可爱、很萌、讨人喜欢。8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们只会觉得,妈妈爱我是一件开心的事。随着小孩逐渐长大成人,他们在这一阶段就会出现另一种全新的感情了,是什么呢?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大家是不是还记得第一次要送给父母一件礼物,比如写一首诗、画一张全家福等等?孩子的心灵中,他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衍生出“爱别人”、“创造爱”,虽然这个逐渐长大成熟、学会爱的阶段会持续很多年,但是我们最终都能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开始明白关心别人、爱别人的乐趣,从而也感觉到爱带给我们的力量。我们了解了各种形态爱的起始之后,作者在这里着重为我们讲述了父爱与母爱的区别。母爱是自然界赋予生命的一种祝福。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常说母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母亲爱孩子,保护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将会满足她的什么愿望或回报给予她什么,再或者符合她的要求,而仅仅因为大自然母性自然而然就会爱自己的孩子。母爱就像自然、大地和海洋一般。那么父爱呢?我们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子不教、父之过”,可见跟作者在这里所描述的父爱形态是相似的,怎么说呢?父爱相对于母爱而言是有条件的,作为父亲的角色,原则上讲,需要我爱你,你要符合我的要求,履行作为子女的职责,因为你的身上带有我的基因。父亲虽然不像母爱那样代表着自然世界,却代表着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父爱与母爱在子女的生命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母亲的首要作用是给予子女生活中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乃至将来遇到的种种困难。小孩在成长到6岁左右的时候,即开始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导,伴随着他直到长大成人,对自身的力量和生存能力具备信心,最后成为自己的主人,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选择与接受考验。与此同时呢,作者还认为,父爱与母爱也可以说同时存在一种“消极的体验”,怎么说呢?就母爱来看,母爱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在其他人的身上赢得;而就父爱来看,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不过呢,父爱也有积极的一面,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父爱的本质是什么?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就要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其实这一点我们在平时的影视剧中也会经常看到,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跟爸爸观点不同起了争执,老爷子一气之下抽儿子一大嘴巴,说“我以后没你这个儿子”!妈妈呢,就在一边儿,边哭边劝。这个场景可以说就跟作者刚才所讲的观点非常一致。书中讲到,一个人在长大成熟以后,会同时吸取来自于爸爸和妈妈双方不同的爱。爱的因素中倘若缺失了母爱的一半,则会变得严厉、甚至缺乏人性温暖的一面;而缺失父爱的那一半,就会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继而就会阻碍未来的发展。相反地,如果一个人能够顺利地吸取母爱的温暖,而后又能完好地过渡到领会父爱的教育,最后再将这两种关系、两种爱综合起来,那么我们基本就可以认定,这个人的性格、灵魂等等,都会有一个健康、乃至成熟的发展。刚才所讲的这些,其实就是一个人在最初关于爱的启蒙。那么在一个人经过了爱的启蒙阶段,成为一个独立的成人之后,我们所要面对的大千世界里,又存在着哪几种爱呢?你可能想到了男女之间的恋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情之爱、朋友之间的友爱等等。但在本书中所讲述的概念,跟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爱的种类有所不同,作者是根据爱的对象的不同,来为我们举例讲述了对几种不同的爱的理解,分别是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首先咱们来看书中所讲的“博爱”,什么是博爱?在这本爱的艺术中,作者讲到,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就是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无论是身边我们生活中遇见的什么人,比如你爱父母、爱你的朋友、爱孩子、或是爱着工作中跟你产生一切交集的人等等。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没有独占性。不能说是“我就爱老婆孩子”,这种爱就不能叫博爱。博爱的基础是,要打心底里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比如保洁阿姨、教育我的师长,我都会真诚地爱他们。其实人与人之间,在才能啊、智力和知识上等等,差距微不足道。有的人说,我爱我的老板,老板是我的衣食父母;小孩说,我爱我妈妈,那是因为妈妈保护孩子。这些都不叫博爱,只有在你所爱的人,跟利益不产生任何关系的情况下,这才叫博爱。什么又是母爱?孩子需要什么,只要是对孩子好的,妈妈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过这种幸福的体验。作为母亲的爱,一方面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健康,吃饱穿暖、别生病,这是妈妈的责任;另一方面还要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培养孩子的性格,教会孩子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积极、阳光儿向上,有一个好的生活态度。妈妈和孩子的关系从本质上看,其实是不平等的。为什么这么说?在这种关系中,是有一个人需要帮助,另一个人给予这种帮助。母爱就是这样的忘我和无私,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直被我们看作是爱的最高形式。虽然形成这种爱的动机有多种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就是母亲“超越自己”的追求。那么,能够满足这个追求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母亲对孩子的关怀和爱。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亲,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而妈妈的爱,会义无反顾地帮助自己的孩子,去完成这个人生的使命。博爱是平等的人之间、对所有人的爱,母爱是对需要帮助的人的爱,它们的共同点是,这两种爱的对象,都不仅仅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可以对很多人的。单是性爱不同于这两种爱,它是一对一的,要求完全彻底地实现合二为一,要求自己同你所爱的人完全融合。性爱是专一的,它并不包罗万象,却最迷人。关于性爱,本书中说了三种情况:第一,有人认为性爱跟“堕入情网”是一回事。就是说,两个人从相互“来电”变成了亲密的一对儿,两个人的关系迅速升温热乎起来,但是往往这种闪电式的心动来得很快,双方并不了解彼此,那么这种关系其实注定不能长久。第二,将性爱当成克服人与人隔离的方法。什么意思?克服隔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拉近距离,其实途径有很多,比如讨论生活、希望、梦想、表达愤怒等等。但是,包括性爱在内,这些“亲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然后就需要在另一个陌生人身上寻求爱。新的爱情经历又开始了,然后又逐渐消失。于是希望得到新的爱情,并幻想新的爱情会与以前完全不同,周而复始。第三,多数人将性爱同爱情联系在一起。我们都知道,相爱的两个人之间发生性爱是很正常的事,这种情况下的性爱不会带有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柔;如果没有爱情,单纯因为性的吸引力而发生性爱,那么事后的感觉会是什么?想必只会剩下羞愧,甚至是憎恨吧。总的来看,性爱的独占性,是博爱和母爱都不具备的。具体来说,就是我们都只能同一个人在灵魂和肉体上融为一体。书中讲到,爱情是一种有意志的行为,是人作出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给对方的决定。爱一个人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不是以这些种种因素为基础,那么我们在婚礼上爱一辈子的誓言也就没法算数了。这么看来,很多人可能会说,那是不是只要两个人结婚了,不管是天雷勾动地火爱到一块的、还是相亲被撮合到一块的,只要有这种“爱情的意志”,爱情自然就会一直存在?书中说了,当然不是,虽然我们所有人能从博爱角度出发去爱每一个人,但对于性爱来说,我们要求对方是特定的、独一无二的。因此,认为夫妻关系不好应该马上离婚、或者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离婚,这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常常被大家误解的一种爱自爱。有些人把爱别人视为理所当然,却觉得爱自己是罪恶的;有的人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觉得自爱就是利己。在西方思想中这种观念已经有点历史了,比如,加尔文把自爱看作是一种“瘟疫”,而弗洛伊德说自爱就是自恋。弗洛伊德认为爱情是由性欲而来的,那么爱别人和自爱就相互排斥。本书的作者却认为弗洛伊德这个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如果爱别人是美德、而不是罪恶,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我爱我自己哪儿就罪恶了?读过圣经的朋友一定知道,圣经中有“爱他人如同爱己”的说法,这就是对自己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我、跟爱另一个生命,其实没区别,同样都是爱。在这里作者也特地提出了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自爱,绝不是“利己”,两者完全是两码事。利己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他们体会不到“给”的快乐,而只想着自己能得到什么。万事都按照对自己是否有利的标准去做决定,表面上看好像事事都在为自己着想,可是这些表象更加说明他们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内心没有一股真正关心自己想要什么的热乎劲儿,从来不会跟自己的心对话,实质上他们没有爱的能力,利己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这种缺失而已。作者讲到的最后一种爱是“神爱”,我们不管是宗教信徒还是无神论者,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所有的宗教里,“神”体现最高价值,体现至善至美。而宗教又分为父系和母系两面。父系的一面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像爱自己的父亲那样爱神,我们应该相信神是正义和严格的;母系的一面就是我们爱上帝就像爱母亲一样,不管我是贫穷、卑微、犯了多少罪孽,母亲会永远爱我。书中写道:一个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爱神应该尽量做到谦恭,神对他来说象征着他所要追求的爱、真理和正义。在西方宗教里,你既然爱你的神,那么就要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的正义和神的爱;而在东方宗教里,信奉神,是一种对爱的强烈感情体验,这种体验同生活中的每一种爱神的表现不可分割。也就是说,你信奉神,爱你的神,也要爱众生,同时感到自己被保佑、被爱着。书中讲到,我们对父母的爱和对神的爱是很相似的。小孩一开始感到自己弱小无力,需要包罗万象的母爱。然后孩子的爱开始转向父亲,父亲成了他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在我们长大成熟以后,人从母亲和父亲的权力形象中解放出来,成为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