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及其德育思想(深圳大学).ppt_第1页
墨子及其德育思想(深圳大学).ppt_第2页
墨子及其德育思想(深圳大学).ppt_第3页
墨子及其德育思想(深圳大学).ppt_第4页
墨子及其德育思想(深圳大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墨子及其德育思想 1 墨子其人 名翟(d),生卒年月约公元前490 前403年。 (约晚孔子61年,早孟子105年,早荀子192年) 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关于墨子的出身:有争议 冯友兰说,墨子及其门人出身于“游侠”, 童书业说,墨子的祖上可能是宋国公族,他本人也是宋国人,做 过宋国的大夫。似乎是个手工业技师,和鲁国的公输班差不多 ,是个手工业工匠的头。(先秦七子思想研究) 墨子身份虽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墨子及其门人社会身份不高 。多为春秋战国之际没落之士 2 墨子其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现存15卷53篇。 根据冯友兰先生的划分,可将其分为四类: 1.公孟等5篇,记载的是墨子的言行活动。 2.兼爱等31篇,记载的是墨子及其学派的主要思想。 3.备城门等11篇,记载的是墨家研究守城备战的方法。 4.经上等6篇,记载的是关于认识论和逻辑学的思想,据考 应为后期墨家的作品。 3 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一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 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 辩共七篇。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 第二类: 尚贤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爱上中下篇、非攻上 中下篇、节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乐 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这一类是代表 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 第三类: 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这一 类被治墨者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这一类是墨子的精华部分。 第四类: 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这五篇是 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 第五类: 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 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十 一篇。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十一篇 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之弟子精研而成。 4 墨子道德观的核心:兼爱 兼爱包含两个基本内涵: 一.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墨子说:“爱人若爱其人,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 二.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墨子以孝子尽孝道为例,指出:“吾先从事 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后期墨家概括为:“有人 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为什么“兼爱”?他认为:天下一切祸害的根源“起不相爱”(兼爱 ):“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簒;人与人相爱,则不相 贼;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悔贫,贵不敖贱,诈 不欺愚。” 墨子的兼爱思想反映了在诸侯争霸、利益冲突的社会变革中,小私有劳动 者和平民百姓的美好道德愿望:实现全人类无差等的爱,实现其“饮则 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 尊重与关爱。但是,在阶级社会中,仅仅把现实存在的阶级对抗和利益 冲突作孤立的道德思考,抽象地提倡“兼爱”,企图以道德的力量来改 造社会,无疑是一种空想。5 德育的目标:培养“厚乎德性”的“兼士” 墨子对“兼士”在德行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一种理想化的道德 人格。他认为“兼士”必须以“厚乎德性”作为内在的品质,“ 士”之学,当以“行为本”,他甚至认为“置本不安,无务丰末” 就是说如果德行这个根本没有牢固树立,那么其他一切都是舍本 逐末。 同时,墨子对“兼士”的外在品质作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他 说:“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 明君子天下。是故退睹其万民,饮即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 ,死丧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此处的“兼士”不仅 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更需要有乐于为万民献身的精神,视 别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把爱人、利人当作人生应尽的道德义 务,达到人我一体,不分彼此。墨子的道德人格是一种道德原则 、道德规范的完美典型。 6 德育的内容 第一.重视自然教育、热爱生产劳动 墨子认为,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能用劳动维持自己的生活,不像其他 动物靠天吃饭穿衣。他从演化论的观点说明:“今人与禽兽鹿璋鸟虫异者,赖其 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上篇)。人类最大的特点,与其他动物不 同的地方,就是人类能够通过生产劳动来维持生活和发展生活模式,日趋进化 。所以说,“赖其力者生”,不像其他动物,以羽毛为衣裘,以蹄爪为裤履。 他还认为,人类虽然进化了,也不能脱离生产劳动,不能像孔子所认为的那样 ,轻视生产劳动,轻视劳动人民。 第二.倡导勤俭、节用 墨子从节用、节葬和非乐思想出发,他主张陶冶学生节用和俭约的思想品质。他 的根本旨意是“去无用之费”(节用)“厚葬久葬者为政,国家必贫,人 民必寡,刑政必乱”(节葬下篇); 墨子节俭、节用的思想品德,总的意思 是反对铺张浪费,更是针对当时统治阶级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提出的改革要求 ,即使到了今天,勤俭、节用、节葬仍然是我们所一直倡导。 7 第三.做到兼爱互助,为彼犹为己。 墨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倡导兼爱、互助。主张“兼 相爱,交相利”,主张“兼以易别,为彼犹为己”, 甚至要求圣明君主“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兼 爱下篇)。他的德育,要求务必落实到陶冶学生的 兼爱与互助的思想品质上。 第四.向往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在兼爱非攻两篇中,墨子鲜明地提出反对侵 略战争的主张,他所要培养的“兼士”“贤士”必须 具备这种思想品质。 8 德育的方法 第一.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结合。 他强调有些行为只从外表看不从效果去考察好像不错,但深人探 究他的动机是不好的。譬如“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 非爱之也”(鲁问篇)。意思是说钓鱼的人躬着身子,并不是 对鱼表示恭敬,用虫子作捕鼠的诱饵,并不是表示对老鼠的喜爱 ,观察判断一件事情要全面看,以表面看内在,将动机与效果结 合起来考察,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第二.强调言行一致,表里统一。 墨子认为“兼士”必须言必行,行必果。主张“言足以复行者, 常之”(耕柱)。口讲而不实行,这是空言妄语,正如今天所 说的“讲空话、讲大话”。所以,他要求言行联系实际需要。 9 第三.注重实际锻炼,强调德育的实践性。 由于培养“兼士、贤士”的目标,都是要求徒众做到身体力行,能为社会万民 谋福利,这就并不是凭口讲可以完成任务的,而是必须通过扎实的实践锻炼, 才能逐渐形成兼爱、尚贤的理想情操与习惯。墨子说:“士虽有学,而性为本 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修身篇)。意思是说学业的造诣以实际 的道德行为为根本,道德行为只有通过实践途径来锻炼形成。所谓“雄而不修 者,其后必惰”(同上)。勇敢的情操是过持续不断的锻炼形成的,否则那种勇 敢终归不牢靠,没有根基。墨子道德教育的方法重在实践锻炼,相对于今天学 校德育过程空泛的理论说教来说是值得认真借鉴的。 第四.墨子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严格要求。他说:“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 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修身篇)意思是说作为 “兼士”“贤士”必须做到贫困时不贪财,富裕时疏财仗义,对人之生必须表 现出慈爱感情,对人之死表现出哀痛感情,这四种高尚品德完全不能虚假,一 定要身体力行。与此同时“聚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以与友;守道不笃,遍物 不博,辨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伦理篇)。”这里强调交朋友也应该严格 选择,凡重财经轻义,不坚持原则,不明辨是非者都不应该和他交往。 10 墨子德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11 意义一 墨子倡导“兼爱”,主张“视人如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 诚信友爱的社会根基,也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高 校存在着的不少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如有的同学人际关系脆 弱,群体性对抗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同学处处表现唯我独尊,针 对这些现象,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遵循“视人若己”换 位思考的原则,切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 社会。 同时,要关心弱势群体,建立普爱原则.普爱也就是墨学的兼 爱原则,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 若视其身”。目前高校中存在大量的多构态的弱势群体,如贫 困生、综合素质比较低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学校有 责任将这些学生同样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使他们在校园这个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12 墨子的理想人格模式启示我们,当今高校的德育目标应与学生的思想 实际相适应。“高标准的道德要求,往往不容许个体有自己的生活目标, 这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个体失去生活的动力,而社会也就只能死气沉沉; 或者个体虔诚甚至疯狂的崇奉一种自上而下的理想墨子的道德理想人格 模式之所以不被封建专制正统所容和世俗老百姓所广泛接纳,也许是脱离 了人类普遍情感基础的超现实性。 今天高校德育效果较差,原因之一是我们只抓住了道德教育中最高的 一个层次,对为共产主义而献身,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强调很 多,而道德教育中的中度道德、低度道德,如学生有什么烦心事,有什么忧 虑,如何交友,我们关心得不多,讲究文明,尊重他人讲得较少。任何一个 社会的道德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基础文明和德性修养。基础文明是健康 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有的人都应具备的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德性修养 则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境界,高于基础文明,其道德责任往往往超越基础 文明的要求。基础文明习惯是德性修养基础,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当务之 急是从基础文明习惯的养成做起,打好根基。 意义二 13 意义三 鉴于高校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知而不行或者知彼行此的问题,在 借鉴与继承墨家的道德教育方法中,应提倡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张岱年 先生曾强调说:“道德一词包含两层意义:一层是行为准则,一层是这些 准则在实际行动上的体现.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理解行为所应该遵循的 准则,这是知的方面;更必须在生活上遵循这些准则而行动,这是 行的方面,改革具备两个方面,才可以称为有道德的人。” 道德首先是一种体验, 其中关键是内心的感悟而不是外部的驱动。 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必须从知与行两方面入手,将老师课堂授课与日常生 活的点滴细节结合起来,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在“学”与 “干”、“知”与“行”的良性互动中逐步接近真理。学生通过在活动 中进行的情感体验,经过自我心理建构,最终内化为自觉意识,从而转化 为道德行为。 14 意义四 孔子教人是“来者不拒”的,墨子则更进一步主张,在道德教 育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他以撞钟为例,说:“叩则鸣,不叩亦 鸣。”要求教师不要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应主动面对 学生提出问题,做到“不叩亦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应该主 动地上门去教。墨子认为,真理是靠推销、靠灌输才能深入人心 的. 墨子强调教师的“主动”是指教师身为“有道者”就应有主 动承担宣传、推行其“道”的责任和义务。身为老师时时要考虑 到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别 是思想工作者必须有墨子这种“强人说”的主动精神。若等到大 家都处于“愤”、“悱”的状态再启发之,则可能给个人和社会 带来一些本可避免的危害。 15 意义五 墨子认为人性的善恶并不是先验的,而是得之于后天。而且在诸多 后天的因素中,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环境塑造出具 有不同品质的人。墨子指出:“人之初,性本灵,染于苍,入于黄。”即是 说,人的本性或品德,本来并没有善恶的区别,而是后天“所染”,即受环 境、师长、朋友的影响、教育熏染的结果。生来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