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学流派教案CH.5.货币学派.doc_第1页
当代经济学流派教案CH.5.货币学派.doc_第2页
当代经济学流派教案CH.5.货币学派.doc_第3页
当代经济学流派教案CH.5.货币学派.doc_第4页
当代经济学流派教案CH.5.货币学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9492字CH.5. 货币学派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考察货币学派的主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思想。学习本章,要求大家了解货币学派的思想渊源、产生背景及其理论与主张的社会影响;理解货币学派的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单一共同模型以及货币数量、价格、通胀与失业等理论;把握货币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和基本观点。重点和难点 重点:1. 货币学派的理论假说;2. 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3. 单一共同模型;4.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治理;5.通胀与失业的关系;6. 货币学派的基本观点。难点:1. 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2.卡甘模型;3. 通胀与失业的关系。货币学派,也称货币主义(monetarism)或现代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流派。货币学派的领袖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卡甘(Phillip Cangan)、卡尔布朗纳(Karl Bruner)和阿兰梅尔泽(Allan H. Meltzer)、大卫迈塞尔曼(David Meiselman)、哈里约翰逊(Harry G. Johnson),英国经济学家戴维莱德勒(D.Laidler)和迈克尔帕金(M. Parkin)等人。“货币主义”这一词语是布伦纳在1968年7月发表的一篇题为“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的论文中提出来的。货币主义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形势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对于刺激资本主义的发展、缓和经济危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引起了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到了1960年代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急剧发展,以致到19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停滞膨胀”局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货币主义在美英等国异军突起。他们打着现代货币数量说的旗号,鼓吹货币作用的重要性,主张采取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以此与凯恩斯学派相抗衡,并自称是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正如布赖恩摩根(B。Morgan)所说:“财政政策的失败和便宜货币的灾难性后果加重了某些经济学家关于货币理论发展得过于狭窄的说法的分量,结果出现了另一种替代的学派,他们对当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的基本概念比作为凯恩斯学派体系的基础的货币过程更为广泛,它以货币数量的变化作为中心。这一学派被称为货币学派或现代数量学派。” 布莱恩摩根: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它们对货币理论的贡献,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5页。第一节 思想渊源、背景和理论假说一、思想渊源货币学派的思想渊源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传统货币数量说,这一货币数量说的核心论点是: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变化。货币数量说的思想萌芽早在古罗马就出现了,古罗马的法学家鲍鲁斯(J. Panlus)就曾发表过货币价值取决于货币数量的观点。但是,货币数量说的创始人被认为是近代法国重商主义者波丹(J. Bodin),他将16世纪下半叶法国的物价上涨,归因于金银数量太多,并认为金银的价值与一般商品的价值相同,它的数量增加会使人们降低对它的估价,它的价值既然被低估,那么与它交换的商品的价值自然就相对上涨了,用货币来表示的商品价值(价格)也就上涨了。以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约翰洛克(J.Locke)和大卫休谟(D.Hume)进一步发展了货币数量说。洛克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其供给数量决定的,货币供给数量的增加必然使币值降低;休谟则认为,金银作为货币,完全靠它们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的职能,才具有自己的价值,一国的流通的货币只不过是用来计算或代表商品的价值符号;在交换中的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成比例地上升。19世纪的许多经济学家,包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都是信奉货币数量说的。20世纪初,货币数量说在美英等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凯默尔(E. W.Kemmerer) 和费雪提出了“现金交易数量学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学说”。凯默尔在1907年发表的著作货币和信用工具与一般物价的关系中,提出了他的货币数量说。这一学说集成了古典经济学的供求论的货币数量说,同时,凯默尔对信用与物价水平的关系研究启发了以后费雪等人的方程式的货币数量说。在资产阶级传统的货币数量说的代表人物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欧文费雪(I. Fisher)。他于1911年出版了货币的购买力这部著作。提出了“交易方程式”这一著名的现金交易数量说。此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开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若以P表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表示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T表示社会总交易量,则“交易方程式”为 或 (5.1)如考虑到银行存款因素,设M为银行存款,V为银行存款流通速度,则当银行通过信用渠道使存款进行流通影响物价水平时,上述方程式可写作如下形式 或 (5.2)费雪认为,在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交易方程式中,直接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有五个,其中货币和银行存款的流通速度是由社会的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在长期内相当稳定;同时,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社会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乃至社会总交易量也是一个相当固定的因素。费雪由此断言: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动的。因为费雪的理论所强调的是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作用,所以称为“现金交易数量说”。与此不同的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十分强调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认为货币不但具有随时购买商品的能力,也可以储存起来延期使用,他从人们手中所意愿持有的货币数量的角度来分析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说”。1917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庇古(A. C. Pigou)在他的老师马歇尔的货币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剑桥方程式” (5.3)式中的M表示人们手中保存的货币数量,Py表示以货币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K表示人们手中保存的货币数量与以货币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可以看出,“剑桥方程式”中的K等于“交易方程式”中的V的倒数(1V)。两个方程式所反映的基本观点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在支付过程中的作用(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式”则强调人们手持现金的作用(货币需求量的作用)。在货币学派的理论中,尤其是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剑桥学派特别重视货币需求分析这一理论传统的影响。除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外,货币学派另一个最直接的理论渊源是在19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早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有劳夫林(J.L.Langhlin)、奈特(F.H.Knight)、西蒙斯(H.C.Simons)、明茨(L.Mints)等人。根据弗里德曼自述,在19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革命性的著作使得传统的货币理论黯然无光,许多货币学者纷纷背弃了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在这种形势下,芝加哥大学是当时少数依然讲授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大学之一。西蒙斯和明茨等教授的货币理论与政策,其内容已经开始摆脱了机械式的货币数量学说,形成了一种能解释经济活动现象并提供政策建议的分析工具。这些理论观点散见于西蒙斯和明茨的论著中,形成芝加哥大学的口述传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他们虽然不像传统的货币数量说那样单纯用货币数量来解释物价的波动,但都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一理论研究方法,承认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芝加哥学派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使资本主义经济趋向均衡。1960年代后,当凯恩斯经济学日益陷入困境时,芝加哥学派的传统又得以恢复和发扬。二、产生的背景扼要介绍一下货币主义产生的背景。概言之,其背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由于凯恩斯主义者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批评及其对货币重要性的轻视,从而产生了理论上的争论。即理论纷争:货币重要还是不重要?(2)凯恩斯主义旨在稳定经济的政策反而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即稳定政策有效还是无效?(3)发达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导致1960年代中后期出现较多的财政赤字、政府债务和不断攀升的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成为头号的经济问题。(4)1970年代初的“停滞膨胀”,导致作为宏观政策基石的菲利普斯曲线消失了。即菲利普斯曲线的崩溃。三、理论假说货币主义提出的理论假说,主要有自然率假说和适应性预期假说。这些假说是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赖以建立的前提条件。(一)自然率假说自然率假说包括自然失业率假说和国民收入的自然率水平假说。 弗里德曼由自然率假说还推出了一个“自然通货膨胀率”。所谓自然通货膨胀率,是指经济中的物价上涨胀在0-2%的通货膨胀率。1. 自然失业率所谓“自然失业率”(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是指在没有货币干扰的情况下,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因素(如劳动市场的有效性、竞争和垄断程度,阻碍和促进到各种职业部门去工作的制度因素)所决定的失业率。 参见美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中文1版,404页。自然失业率大体上相当于凯恩斯在通论中定义的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所决定的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率。弗里德曼认为,自然失业率并不是一个不变的常数,通过消除劳动市场上的障碍、减少摩擦因素可以降低这种失业率,而增加劳动市场上的障碍可能会提高这种失业率。弗里德曼之所以提出自然失业率的概念,是想把就业或失业问题中的货币层面和非货币层面因素区别开来。2. 国民收入的自然率水平国民收入的自然率水平,是指经济中只存在自然失业率时的国民收入水平,这种国民收入相当于古典经济学所说的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货币主义者相信,如果没有政府干预,经济会稳定在它的自然率水平上。货币主义者(主要是弗里德曼)的自然率假说是受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Kunt Wicksell)的启发提出来的。威克塞尔曾经把利息率区分为“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息率”。(二)适应性预期假说要了解什么叫适应性预期,首先必须了解什么叫预期,以及各种预期假说。预期(expectation)既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经济当事人的一个重要的、经常性的行为。经济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决策过程,任何决策都是在当前状态一定的条件下关于未来的决策。但是,未来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因此,经济决策者要在当前做出决策,必须对于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进行预测和估计。所谓预期,就是经济决策者对于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所作的预测。例如,厂商必须对它的产品的未来价格进行预测,以便做出这种产品应当生产多少的决策;工人和雇主签订劳动合同之前要对未来的通货膨胀率进行预测等。即便是一些从表面上看仅仅包含当前状态的决策,也隐含着对未来的预测。例如一个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小汽车而不购买空调机,这个消费决策就隐含着他对未来收入的预测和对小汽车、空调机未来价格的预测。预期思想起源于19世纪。1887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在向英国皇家委员会作证时就使用过“预期”的提法;凯恩斯在他的代表作货币论和通论中反复强调“不确定性”和“预期”对经济决策的重要性。预期假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静态预期假说所谓静态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认为某个经济变量在未来是不变的,它的现在值只是过去值的简单复制或“克隆”。微观经济学中的蛛网模型第一次将预期假说形式化。这个模型中的“预期”就是一种静态预期。蛛网模型可以表述如下: (5.4) (5.5) (5.6)其中,a,b,c,d为大于零的参数,,分别为t期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Pt为t期的价格。这个模型的静态预期思想体现在式(5.6)和式(5.5)中。式(5.6)表示,在(t-1)期预期的t期的价格等于(t-1)期的实际价格Pt-1,也就是说,经济当事人预期下一期的价格会保持不变,即预期未来会像现在一样按不变的形式被复制或“克隆”出来。式(5.5)表示经济当事人的供给决策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做出来的。2.外推式预期假说这种预期假说是梅茨勒(Loyd Metzler)在1941年提出来的。梅茨勒认为,经济当事人对未来的预期不仅以经济变量过去的水平为基础,而且还建立在经济变量变化的方向上。因此,对t期价格的外推式预期可以定义为: (5.7)其中称作预期系数,它可以大于零、小于零和等于零。式(5.7)表示,任一期(t)的价格预期值Pet等于前一期的价格水平Pt-1加上(或减去)一定比例的前两期的价格水平之差。当0时,如果Pt-1Pt-2,则有PetPt-1;如果Pt-1Pt-2,则有PetPt-1。这说明以前的价格变化趋势将会继续保持下去;当(t-1)的价格高于(t-2)期的价格时,预期t的价格仍将高于(t-1)期的价格;当(t-1)的价格低于(t-2)期的价格时,预期t的价格仍将低于(t-1)期的价格。当0时,如果Pt-1Pt-2,则有PetPt-1;如果Pt-1Pt-2,则有PetPt-1。这说明以前的价格变化趋势将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当(t-1)的价格高于(t-2)期的价格时,预期t的价格将低于(t-1)期的价格;当(t-1)的价格低于(t-2)期的价格时,预期t的价格将高于(t-1)期的价格。当=0时,则有Pet=Pt-1,这就是静态预期。可见,静态预期是外推式预期的一种特例,静态预期实际上假定预期系数等于零。从数学形式上看,静态预期模型是一阶差分方程,外推式预期模型是一个二阶差分方程。二阶差分方程更富于动态化,其变化方向取决于预期系数。因此,根据外推式预期所作的预测要优于根据静态预期所作的预测。3.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假说适应性预期假说是卡甘于1956年提出来的。这种适应性预期假说是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所谓适应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并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来修正每一期的预期。在(t-1)期对t期的价格水平所作的适应性预期可定义为: (5.8)其中,为适应性系数,它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进行调整的速度。因此,根据适应性预期模型,下一期的预期值等于本期预期值加上(或减去)本期预期值与实际值的一定比例的误差值。如果=1,则有Pet=Pt-1,即适应性预期变成了静态预期。这说明静态预期是适应性预期的一个特例,静态预期实际上假定适应性系数等于1。在适应性预期条件下,Pet可以用以前各期的实际价格的加权平均数来表示: (5.9)可用下式来表示这个无穷大的和: (5.10)这是一个滞后分布,因为这里的权属分布在大量滞后的(过去的)数值中。在上式中,权数呈几何级数递减(01),这说明,距离现在越远的那个时期的价格,对当前价格的预期的作用越小。 由上述可见,适应性预期和外推式预期的区别在于:前者以经济变量一系列过去数值所包含的信息为基础,后者以最近两期的实际数值所包含的信息为基础。可见,适应性预期的信息量要大大多于外推式预期的信息量。第二节 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最初称作“新货币数量论”或“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后来发展成“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它是一种既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有继承关系的理论,又是一种与后两种理论相区别的货币理论。一、从“新货币数量论”到“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 Milton Friedman,ed.,S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这是一篇试图复活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并对其进行创新发展的论文,它为货币主义奠定了方法论和理论的基础。在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弗里德曼就认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货币数量论的方法名声扫地,大多数学者对货币数量论避而不谈,只有芝加哥大学为数极少的经济学教授还在讲授这个理论。他的这篇文章既昭示着货币数量论的复活趋势,又含有对这种理论的创新。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是:坚持认为货币是至关重要的即坚持认为,如果忽略了货币方面的变动及其影响,如果不对人们为什么愿意持有货币的某一特定数量加以解释的话,那么,对经济活动的短期波动所作出的任何解释都将失之偏颇。也就是说,必须通过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作出分析来对经济的短期波动做出解释。但是,弗里德曼又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它不是一种产出理论、货币收入理论或价格水平理论”。因此,需要重新研究和表述货币需求函数。可见,弗里德曼是沿着剑桥(庇古)方程式的思路来重新研究货币理论的。与简单、粗糙的货币数量论不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资产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对货币(或任何其他的特定资产)的需求由下列因素决定:(1)以各种形式持有的总财富;(2)这种形式的财富与其他形式的财富的价格、收益状况;(3)财富所有者的兴趣与偏好。进一步,可以把货币需求函数表述如下: (511)其中,(1)表示对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2)表示价格总水平。(3)表示时间。(4)表示1单位货币(如1美元)债券的年收益,或债券的市场利息率;则是每年支付给1单位货币的某种债券的价格;因此,定义了在债券形式上持有的1单位货币的财富所带来的实际收益。(5)表示1单位货币(如1美元)股票的市场利息率;则是每年支付给1单位货币的股票的价格;表示1单位货币的实物商品的名义收益,即价格变化率;因此,定义了在股票形式上持有的1单位货币的财富所带来的实际收益。(6)表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率,或者表示来自非人力财富的收入与来自人力财富的收入之间的比率。(7)表示来自所有财富形式(包括货币和实物资本品)上的收益;为适用于所有种类的资产的利率,或一般利息率;因此,为个人持有的总财富的估计值或贴现值,即持久收入 持久收入可以定义为个人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贴现值。(permanent income).(8)表示效用自变量,即可能预期到的对兴趣与偏好将产生影响的任何变量。如果假定的变化完全反映在和的变化上,那么,式(511)中的就可以省略。如果假定和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那么,就可以用来近似的替代,用来近似的代替。如果用“实际”数量来定义货币需求方程式(511),即排除用来衡量货币变量的名义单位的变化,那么,用来表示价格及货币收入的单位发生了变化,货币需求数量应作同方向、同比例变化。也就是说,方程(511)必须被看做是与y的一阶齐次方程,于是,式(511)又可以写作: (512)如果令,那么,式(512)可以进一步写作: (513)这个方程表示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它是独立于名义货币价值的“实际”变量的一个函数。如果令,那么,式(512)又可以写作: (514)或者 (515)这个方程就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费雪方程式)的通常形式。其中,为名义的国民收入,;是国民收入的流通速度。根据式(515),弗里德曼进一步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高度稳定的函数,决定流通速度的所有这些变量都是刚性的和固定的,货币需求对利率波动不敏感。20世纪60年代,弗里德曼通过一系列经验研究来证明“是一个若干变量的稳定函数”的假说。如果是稳定的,那么式(515)就是一个名义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即: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反映了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动。但是,至于名义国民收入的任何变动中有多少是来自实际产量的变动,有多少是来自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这个模型并不能作出回答。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在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与价格的变动之间的划分问题,弗里德曼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初步给出了一个理论上的答案。弗里德曼还进一步用大量的经验证据来证明上述货币主义观点的正确性。1963年他和施瓦茨(Anna J.Schwartz)女士联名出版美国货币史一书,该书试图用美国1867-1960年货币和经济统计资料来验证如下的结论:货币存量增长的变动与经济活动、名义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变动之间一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货币变动与经济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高度稳定的。货币变动常常有一个独立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一个反映。在货币问题上,表象具有欺骗性,这些重要的相互关系常常正好与那些引人注意的表象相反。也是在这本书中,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把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这个期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执行了错误的货币政策而导致的货币供应量的外在收缩: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美国的银行业倒闭了三分之一,由此引起货币供应量大规模收缩,而联储却没有采取应对之策来抵消这种银行业危机对货币供应量形成的外在冲击,这使得1923-1933年的经济衰退演变为此后的大萧条。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论和美国货币史发表以后,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重新唤起经济学家们对货币数量论的兴趣。但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弗里德曼的观点没有明确的、形式化的和前后一贯的理论结构表述,他和其他货币主义者虽然有了一些经验证据和实证研究成果,但是理论上的“黑箱”还是没有打开。因为,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相对于收入水平来说,货币需求在长期是稳定的。但是,从常识和理论来看,随着技术、制度和支付习惯的不断改进,货币的流通速度将不断加快。所以在长期,对于既定的交易总量,货币的流通速度越快,对货币的需求将越少。因此,要证明货币需求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必须从理论上说明经济体系中存在某些提高货币需求的因素,这些因素恰好抵消了流通速度的加快所引起的货币需求的减少。为了回应这些批评和要求,弗里德曼在政治经济学杂志1970年34月号上发表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一文,一年以后,他又在政治经济学杂志1971年第34月号上发表名义收入的货币理论一文,进一步阐明他在前文中的观点。同一年,设在纽约的(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把这两篇文章合并在一起,以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为书名出版。在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中,弗里德曼进一步把货币需求函数概括为: (516)这个货币需求函数就是我们在通常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看到的函数形式。比较式(516)和式(513)我们发现,(1)现在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自变量,这就是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的数值依具体情况而定,它可以大于零,可以小于零,也可以等于零。这说明弗里德曼接受了凯恩斯的观点,把货币也看做是一种可以产生收益的资产。(2)现在的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自变量,即式(516)右边括号内的变量的排列次序与式(513)不同,这说明弗里德曼重新认识了这些变量分别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程度的大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方程式中,弗里德曼把持久收入放在了决定实际余额需求的若干变量的首位。在弗里德曼看来,持久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这又意味着,货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不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由于,所以式(516)又可以写作。又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和的关系是可以预测的,所以,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意味着,是可以预测的。这又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如果是可以预测的,就可以预测的变化对总支出(总需求)从而对名义国民收入的影响。这样,弗里德曼就得出了如下的结论:货币数量是决定名义收入的主要因素。在重新表述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弗里德曼得出如下标志货币主义特征的结论:“从长期来看,货币数量的变化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于长期的名义国民收入的决定来说,货币数量及其影响的其他变量(包括实际国民收入本身)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货币是决定名义国民收入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而且就短期来说,它也是决定实际国民收入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模型结构实际上是把货币数量方程式、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率结合在一起的。在这种模型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准确的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超过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与预期到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之和,实际经济增长率提高到预期增长率之上,这将使得失业率降低(奥肯定率);降低的失业率通过菲利普斯曲线又反过来导致通货膨胀率的提高,通货膨胀提高的幅度恰好等于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之差。也是在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中,弗里德曼初步解决了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在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与价格的变动之间的划分问题。由于名义国民收入与实际国民收入和价格总水平的关系可以写作: (517)式(517)两边分别对时间求导数: (518)式(518)说明,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化等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化之和。那么,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化又分别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弗里德曼认为: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在价格变动与产量变动之间的划分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对价格变动的预期,二是对本期产量水平或就业水平与充分就业的(即持久性的)产量水平或就业水平的相比较的预期。” 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转引自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结构(中译本),88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这个观点可以用下面的一般形式来表达: (519) (520)其中,带号的变量表示这个变量的预期值,式(519)和式(520)中只能有一个是独立的,且式(519)和式(520)必须在形式上与式(517)相一致。后来,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Robert J.Gordon)等人根据经验研究更明确的提出,在短期内,“名义GDP的变动一贯是这样分解的:其中2/3是由于产出的变动引起的,其余的1/3则是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中译本),第16版,413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为了表明自己理论的特色和独创性,弗里德曼在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中接受了梅尔泽在1965年对美国货币史中的货币理论的称谓,将他的新货币数量论称作“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二、宏观经济模型:单一共同模型弗里德曼为了说明他的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包括交易方程式和现金余额方程式)和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的区别,在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中提出了一个单一共同模型。这个模型是一个描述两部门(实物部门和货币部门)宏观经济的模型,它包括下列6个方程: (521) (522) 或 (523) (524) (525) (526)在这个模型中,前3个方程描述了实物部门(产品市场)储蓄与投资流量的调整,它们确定了一条IS曲线。后3个方程描述了货币部门(货币市场)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存量的调整,它们确定了一条LM曲线。其中,方程(521)是一个消费函数(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它将实际消费表示为实际收入和利率的函数。方程(522)是一个投资函数(凯恩斯的投资边际收益),它将实际投资表示为利率的函数。方程(523)是两部门经济模型中的标准的收入恒等式,它也可以看作是两部门经济模型中的均衡条件或调整方程,即储蓄=投资。方程(524)是对名义货币数量的需求函数(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函数),它将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表示为实际收入与利率的函数。方程(525)是名义货币的供给函数,它把货币供给看作是利率的函数。当然,也可以简单地把看作是一个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方程(526)是表达两部门经济模型的均衡条件的另一种形式,因为宏观经济均衡同时就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弗里德曼认为,不论是货币数量论的支持者,还是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的支持者,都会接受这6个方程。在这一抽象形式中,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分歧。这也是弗里德曼之所以把这个模型叫做“单一共同模型”的原因。但是,在这个模型中,一共只有6个方程,却包含7个未知变量,即:。所以,要使这个模型有解还缺少一个方程。因此,这些变量中必然由一个变量要有这个模型体系外的因素去决定,即把其中一个变量看作是外生变量。如何补上这个遗漏的方程?货币数量论、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提出了不同的追加条件(追加方程),由此反映了这些学说的差异和分歧。(一)货币数量论的解决方案简单的货币数量论提出的追加方程是: (527)即实际的(或真实的)国民收入是由这个体系外部的因素决定。方程(527)表达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信念或基本假设:实际的国民收入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它的大小由经济中的资源数量、技术状况等实际因素决定。或者说,实际的国民收入的大小有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决定。由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把实际产量看作是外生变量,因而它就顺理成章地把经济波动(价格总水平变化)看做是货币数量变动的真实反映。(二)凯恩斯主义的解决方案简单的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提出的追加方程是: (528)即价格水平由这个体系外部的因素决定。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价格决定因素应当到历史和制度结构中去寻找,价格是刚性的或粘性的。这说明,在凯恩斯主义体系中,价格被看做是一个外生变量;因而经济波动(实际收入和利率变动)被看作是私人自发支出变动的真实反映。(三)货币主义的解决方案货币主义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对凯恩斯的主要观点和欧文费雪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的出来的。根据凯恩斯的观点,现期市场利率主要是由对较长时期利率的预期决定的。即 (529)根据费雪的观点,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或真实利率)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530)其中, 表示实际利率,表示价格总水平变化的百分数。名义利率和价格变化率是两个可以观测到的名义变量,则是实现了的实际利率。如果用和分别表示长期的或预期的实际利率和价格变化率,那么根据式(529)和式(530)则可以得出: (531)这个式子也可以写作: (532)其中,表示长期的或预期的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或潜在的经济增长率;表示长期的或预期的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现在假设 (533)即预期的实际利率与预期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之差是由这个体系以外的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现在把看作是外生变量。方程(533)的假设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释:(1)在短期波动分析所涉及的范围内,可以分别把和看做是常数。(2)这两个变量可以看作是一起变动的,二者之差的变动比单一变量变动时的差额要小。弗里德曼这个假设的含义是:如果把和看做常数,预期的实际利率与预期的实际经济增长率都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那么,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只有通过货币数量的变化来解释;如果和同方向变化并且二者之差变化不大,那么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化就不能通过实际利率的变化来解释,当实际国民收入一定,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化只能通过货币数量的变化来解释。弗里德曼最后总结说,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1)货币需求的实际国民收入弹性为1。即,方程(524)可以改写为 (524A)(2)名义市场利率等于预期的实际利率加上预期的价格变化率。(3)预期的实际利率与长期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之差是由体系外部的因素决定的,即把式(533)中的看作是外生变量。(4)货币需求量相对于货币供给量所做的调整是充分的、瞬时的。根据以上内容,如果把货币供给表示为时间的函数,则有 (534)这里的“货币需求量相对于货币供给量所作的调整是充分的、瞬时的”意味着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总是可以得到满足,即 (535)联立式(524A)、式(534)和式(535)可以解得名义国民收入决定的表达式: (536)或 (536A)这里的的意义是,收入的货币流通速度等于现金余额系数的倒数。与利率方程式(533)结合在一起,式(536)或式(536A)便可以决定在任一时点上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数值。三、三种货币理论的比较我们现在把迄今为止的三种货币理论作一个比较,由此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一)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比较由上述内容我们发现,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与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不同之处主要是:(1)前者是一种名义国民收入与货币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后者是一种价格总水平与货币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论。(2)前者认为,货币也是一种资产,是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货币可以为持有者带来收益或回报;后者则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交易媒介。(3)前者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是若干变量的一个稳定的函数;后者则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4)前者认为价格是有相当弹性的;而后者认为价格是有完全弹性的。(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与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比较弗里德曼接受了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也是一种资产,利息率是决定货币需求或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个变量,并且他进一步把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函数中的2个变量(收入和利息率)扩展到7个变量。但是,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主要有: (1)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是现期收入,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是持久收入。 (2)凯恩斯认为,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是高度敏感的;弗里德曼则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需求之所以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是因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需求函数中持有其他资产的机会成本影响很小。(3)凯恩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大多数时候是高度不稳定的;一般来说,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以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高度稳定的函数;以剑桥方程式为例,的变化不是像凯恩斯所分析的那样全部吸收的变化,相反,却常常加大的变化,与的变化通常以同一方向、而不是相反方向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在美国货币史一书中,弗里德曼和施瓦茨通过实证分析后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是下降的。(4)在货币数量变化与名义国民收入或总支出变化之间的传导机制问题上,凯恩斯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首先影响利率,这里的利率是指范围非常狭小的金融债券利率;利率的变动使赢利机会和投资数量发生改变;投资支出通过乘数效应使总支出和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数量增加会增加人们手头的货币余额;货币余额增加将刺激人们对有价证券、产品与服务的购买增加,使人们增加偿还债务,增加馈赠;由此导致总支出和国民收入增加。(5)凯恩斯货币理论中的资产选择范围大大小于弗里德曼货币理论中的资产选择范围。凯恩斯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一些范围狭小、可买卖的资产(主要是债券)及其利率上,而弗里德曼则把更大范围的资产及其利率纳入自己理论的分析体系,如耐用消费品、珠宝、建筑物和其他不动产等。弗里德曼曾经认为,资产选择范围的大小不同,是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分歧之点。他在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中写道:“我们与凯恩斯学派之间的分歧主要不在于机制的性质问题,而在于我们所考虑的资产选择范围问题。” 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转引自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结构(中译本),56页。(6)凯恩斯认为价格是刚性的,而弗里德曼则认为价格是富有弹性的。由于这个原因,货币主义将货币数量变化对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化的传导机制解释为大范围内的一系列相对价格调整,而不是像凯恩斯主义那样仅仅通过利率调整来进行解释。第三节 货币数量、价格、失业与产量虽然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主要是一种名义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但是作为一种宏观经济理论,货币学派也关注下列的问题:货币存量与价格(总水平)的关系如何?价格变动与产量变动的关系如何?价格(或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构成货币主义的理论应用部分。一、货币数量与价格货币存量与价格总水平的关系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情况来讨论。 参见Milton Friedman ,The Optimum Quantity of Money and Other Essays,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1969。弗里德曼认为,许多历史经验证据证明,就长期来说,货币存量的大幅度变动是价格总水平的大幅度变动的必要且充分条件。虽然这并不排除存在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会导致货币存量的相应增加或减少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在货币存量变动与价格变动的因果关系问题上,弗里德曼主要强调货币存量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原因。弗里德曼承认,虽然货币存量变动与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精确的或机械不变的。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这两者的变动可能会不一致:(1)产量的变动。产量应视为独立于货币与价格的变动而由实际因素决定。如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货币存量保持不变,同期总产量增加1倍,那么价格将会下降到原来水平的一半。所以,对于价格波动的原因而言,研究者关注的变量应该是单位产量的货币存量,而不单单是货币的总存量。(2)公众(包括个人、工商企业、非盈利性机构等)愿意持有的现金余额与收入的比例(即)的变化。但是,许多实证的证据表明,这个比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比较稳定的。即便考虑到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和持有货币的成本这两个因素的变动,可能造成现金余额与收入的比例不太稳定,但是,这个比例的变动仍然大大小于货币存量本身所发生的变动。弗里德曼认为,在短期内,理解货币存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与长期波动相比,短期内货币存量与收入、价格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作用的方向较不清晰,较为复杂。但是,即使在经济周期内,货币存量也发挥着一种基本独立的作用。(2)货币供给变动与收入变动、价格变动之间存在着时滞。平均说来,货币供给变动率达到高峰的时间比一般的经济周期高峰大约早16个月;而货币供给变动率达到其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