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ppt_第1页
ch2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ppt_第2页
ch2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ppt_第3页
ch2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ppt_第4页
ch2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 n科学发现与科学发展 n科学发现指科学工作者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时的发现 ; n科学发展指由科学工作者组成的科学共同体对科学 研究的推动。 n20世纪以前,科学的发展主要采取科学家独立研 究的形式,科学发展的模式也就是科学发现的模式 。 n20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形式逐渐转变成以科学 共同体的研究为主,“科学发现”已不足以概括科学 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科学发展”这一涵义更广的概 念。 一、近代科学哲学提出的模式 n 近代科学哲学的总体框架是逻辑实证主义。在这 个框架之下,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归纳主 义、演绎主义、假设主义曾先后被认为是科学发 现的基本模式和主要方法。 n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较系统地提出了科 学发现的模式。他认为有两种知识,一种是可以 通过演绎来证明的知识,另一种是作为直接前提 的知识,不能通过演绎证明,只能通过直觉的归 纳来获得,归纳和演绎都是必要的。在亚里士多 德之后,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由对立走向某种程 度的综合,这是科学哲学的发展线索之一。 推理方式:归纳法与演绎法 n归纳是由特殊事件或部分证据产生结论的 推理方式,又称为经验的通则化。( empirical generalization)。归纳法是从对数 据的观察开始并从中发展出能够解释观察 对象之间关系的概括性理论的研究方法。 n演绎是由前提产生结论的推理方式。演绎 法是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并将其运用于 特殊事件的研究方法。 归纳主义模式 上图中,O表示事实, P表示(归纳)程序, T表示理论。 归纳主义模式 n1620年,培根系统地提出了科学发现的归纳主义 模式。主要观点如下: 1归纳不是对事实的简单概括,而是通过一定 的归纳程序,揭示事物的规律。 2被归纳的事例,在量的方面要求种类齐全 ,数量充分,在质的方面要具有典型性。 3科学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排除错误的假设过 程和证伪过程,科学认识要经过许多不同程度确 定性的发展阶段,才能达到最终的确定性。 4归纳是通过一系列中间公理逐级上升为普 通公理的过程。 演绎主义模式 n把演绎法作为科学发现模式来理解的近代代表人 物是笛卡儿等人。 n演绎主义相信有先验知识,演绎主义认为依靠理 智的力量,能获得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从正确 条件出发演绎而来的结论能提供绝对正确的结果 。 n在演绎主义模式中,观察和实验是体现一般定律 ,联系先验演绎与具体世界的中间环节。 n演绎主义难于自圆其说的困难则是作为演绎出发 点的公理的来源问题,以及如何确定公理的真理 性问题。 演绎结论正确的必要条件 n演绎逻辑的古典例证是人们熟知的三段论。演绎 结论正确的是导致结论的前提的真实( true)和论 证形式的有效(valid)。 n例1: 所有的正式员工都不会偷窃。 张三是正式员工。 张三不会偷窃。 n例2: 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未来难以预测。 我们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 哪怕预测未来几个月的情况都是徒劳之举 归纳模式与演绎模式的比较 n演绎逻辑:“凡人都难免一死;S是人;因此S终 有一死。” n归纳逻辑:由S和其他所有被观察的人的死之得 到一个暂时的结论:凡是人都终有一死。 n按归纳主义模式建立理论常常是通过观察社会生 活的某个方面来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例如 ,社会学研究中“宗教的社会剥夺理论”的提出。 n按演绎主义模式建立理论常常是首先根据已有的 命题提出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或实验判断假设是 否成立。例如,关于社会隔离和权利丧失感与政 治暴力关系的研究。 例:备考时间与考试成绩间关系研究 n演绎法从检验事物的逻辑 开始,考试分数反映学生 记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可以通过考前 复习加以提高。由此得出 假设,即复习时数与考试 分数有正相关关系; n进行与假设有关的观察; n将假设与观察进行比较, 根据二者的接近程度判断 假设是否成立。 n归纳法从观察开始,即收 集有关学习时数与考试分 数二者关系的资料; n找出对观察资料最具概括 性的模式; n就两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式 作出暂时性结论; n由于所作的观察仅仅是模 式的来源而不是模式的检 验。因此结论是暂时性的 。 科学环 n在实践中,理论和研究处于演绎与归纳的无限循 环之中,可以用一个环形来表示这个过程:由理 论产生假设,由假设导致观察,由观察得出概括 性结论,而这些概括性结论则改善了原有的理论 。被改善的理论又导致被改善的假设及新的观察 ,新的概括和理论的进一步改善。如此周而复始 ,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 假设主义模式 n在归纳模式和演绎模式中,都存在假设的作用。 到了19世纪,出现了科学发现的假设主义模式。 假设主义模式被进一步发展为假设演绎法。 n假设主义的模式可表示为: OHTE 其中,O表示事实,H表示假设,T表示理论 ,E表示检验理论的例证。 假设主义模式 n假设主义认为,假设不是依靠归纳程序推导出来 的,而是依靠直觉、猜测的作用发明出来的,在 事实和假设之间存在着需要依靠理性的直觉加以 沟通的裂缝OH。 n假设主义承认经验事实的重要性,并强调在假设 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理论要用实验来检验,假设 是否正确的最后标准在于与经验事实是否一致。 n假设演绎法的三个步骤是: 假设 演绎 证实 溯因法 n假设主义力图通过假设机制来解决归纳推理难以 绝对严密和演绎推理不能提供公理的矛盾,这样 ,假设由何而来便成为争论的焦点。 n溯因法是解决OH(事实与假设)之间裂缝问 题的一种逻辑模式。 n溯因法把观察到的一系列事实看作是一个历史过 程不同阶段的产物。如小企业是大企业的过去, 大企业是小企业的未来。这样看问题就可以从观 察到的一系列事实中弄清楚事物发展过程,提出 相应的假设。 二、当代科学哲学提出的模式 n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是科学的界限被逐步放 宽,科学哲学因而能够解释更多学科的科学性问 题。当代科学哲学提出的模式中影响比较大的是 证伪主义和历史主义。 n证伪主义认为,能够经得起证伪的数学和物理学 才可以称之为科学。历史主义认为过去不是科学 的学科,以后可以发展为科学或半科学。新历史 主义认为更多的学科都是科学。 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 n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由波普(Karl R. Poper), 在20世纪30年代在其研究的逻辑一书中提出 。 n“证伪主义”科学观的基本思想是:任何一种科学 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说,必然潜藏着错误 ,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践的反驳或“ 证伪”,科学理论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猜想, 发现错误而遭到否定,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 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 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 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恰恰是科学之所以成为 科学的本质特征。 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 n证伪主义认为,科学之为科学并不在于它的可证 实性,不是因为它可以找到支持自己的例证,而 在于它的可证伪性,是因为它要受经验的检验, 要在发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否定和证伪自己, 以便过渡到更新的理论。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与 伪科学的界限。 n以证伪作为科学的界限,要比以证实为界限更为 宽容。它允许未经证伪的理论共存、竞争,这有 助于科学理论的“多产”。这种界限条件适应了当 代科学理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这一突出特点。 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 n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库恩和拉卡托斯。 n库恩学说的核心概念是“范式” (paradigm) ,库 恩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进化和革命交替演进的 过程。库恩把科学革命定义为范式的更替。 n所谓范式,指的是科学家形成的科学共同体所遵 循的科学研究规范。科学范式包括四个方面: 1. 世界观背景(共同信念); 2. 社会背景(共同遵守的惯例和成规); 3. 理论背景; 4. 仪器和方法。 库恩关于科学革命的观点 n库恩认为,一个范式成熟了,就叫作“常规科学” ,不成熟的范式叫作“前科学”。前科学发展为常 规科学,或常规科学发展为另外一个常规科学, 都要经过革命。 n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常规科学在范式内渐进 积累反常现象导致危机新范式出现并引起科 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渐进积累。 n库恩学说强调范式同旧范式之间的不相容和不可 比,这样的观点忽视了旧理论中包含的合理性和 新理论中包含的继承性。 拉卡托斯的 “研究纲领”学说 n历史主义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拉卡托斯,拉卡托斯 学说的核心概念是“研究纲领”。 n拉卡托斯认为,基本命题和基本规律是科学研究 的“硬核”。初始条件和辅助假设则是硬核的“保护 带”。研究纲领是由硬核和保护带这两部分组成的 。 n硬核是经过长期检验所形成的科学理论。硬核一 旦形成,会受到保护带的保护,保护带的作用是 在保护硬核时经受检验或被抛弃。当出现反常事 例时,既定的研究纲领就会提出新的辅助假说。 n如果硬核也要修改时,研究纲领也就瓦解了。 拉卡托斯的 “研究纲领”学说 n拉卡托斯认为,研究纲领的发展有两条渠道:反 面启发法和正面启发法。反面启发法是从与研究 纲领不同的方面来修改保护带,使研究纲领逐步 完善。正面启发法是从基本命题和基本规律出发 来指导科学研究。 n拉卡托斯主张,研究纲领的生命力取决于:(1) 能否指导实践;(2) 本身是否有所创造发展。 n按照库恩的观点,社会科学没有建立起一个常规 科学范式,因而不是科学。拉卡托斯认为:社会 科学是有所创造的,但尚不能指导实践,可以算 是半科学。 科学发展的新历史主义模式 n新历史主义认为,所谓科学研究的问题,是一组 有相互联系的信息群。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 发现问题,然后要弄清楚问题是由哪些有相互联 系的信息构成的。科学范式中既有逻辑关系,也 有信息关系。 n新历史主义进一步拓宽了科学发展观。新历史主 义认为,不仅自然科学,而且 “对生产和社会进 行研究”的学科,都适用于信息群概念。这样,“ 更多的学科都是科学”。 关于科学发展的“研究传统”学说 n劳丹提出了一个“研究传统”概念,他认为,事物 的突变存在着平滑过渡和剧烈变化的两种或多种 形式。科学发展除了革命的途径之外,还有一种 组合型的途径。可以由几种并没有产生危机的研 究传统组合成新的研究传统。例如: n达尔文主义与孟德尔学说的组合,形成了现代 遗传学。 n政府行为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的组合形成了布坎 南的社会选择理论。 三、非理性主义科学发展观 n在科学发展观中,历来是理性主义占据正统地位 。非理性主义科学发展观具有过激的成份,但它 对理性主义中简单化的观点具有校正作用。 n科学发展观中非理性主义理论主要有四种: (1) 观察渗透理论; (2) 理论不可证实; (3) 理论不可证伪; (4) 理论发展动力的非理性。 观察渗透理论 n黑格尔说过,同一句格言由老人和孩子说出来, 其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n观察渗透理论认为,人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客 观的,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观察同一事物,会得 出不同的观察结论。信奉地心说的第谷看到的是 运动的太阳,支持日心说的伽利略看到的是静止 的太阳。在经济观念中,重视环境质量的富国认 为南美洲砍伐森林是破坏环境,追求生存温饱的 南美洲人则认为是开发资源。 n观察渗透理论弥补了照相式反映论的不足。但不 能把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推向极端。 关于“理论不可证实”的观点 n归纳主义认为理论是可以证实的。但归纳方法在 本质上只是一种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方法。 n对于或然方法,至少可以有三种理解: (1)个别中包含着一般,通过对大量或然现象的归 纳可以找到绝对真理; (2)或然永远不等于必然,或然方法是不可靠的; (3)或然方法可以提供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对真理 。 n“理论不可证实”是非理性主义的一个观点。它基 于上述第二种理解。 n按照第三种理解,“理论不可证实”应改为“理论不 可完全证实,但可以提供不同置信度的证实”。 关于“理论不可证伪”的观点 n证伪演绎的逻辑为: 如果H ,则E,非E,非H 按照证伪演绎的逻辑,理论上的预见只要有一次 失败,理论就可以完全证伪。 n皮埃尔杜恒提出:理论上的预见是基于一组前提 提出的,作出预见的前提不仅包括有待检验的假 说H,还包括形成理论假说H的背景条件,包括人 们对自然界认识的程度、相关的概念、实验理论 、实验设计理论、数据处理理论、观察理论、前 提条件、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以及一切与假说H 有关的理论知识。如果预见与证据不符,不一定 是假说的问题。 关于“理论不可证伪”的观点 n杜恒问题的演绎模式为: 如果H而且C,那么E,非E,非H或C n即使先行条件C无误,也不能简单地因出现反例 而证伪H,还可以对假说的理论体系进行调整, 即通过修改辅助假说来保护核心假说。 n证伪的复杂性还在于证据的可谬性: (1) 不同的观察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观察会存在 一定的个体差异; (2) 观察的精确度受到仪器等中介的限制; (3) 观察渗透了理论。 对“理论不可证伪” 观点的讨论 n理论证伪的困难表明,事实证据往往不能直接证 伪理论,理论反而常被用来解释和确认新的事实 。 n从绝对证伪,一次性证伪的意义上来说,任何个 别事实都不可能否证一个理论体系。但每一个反 例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原有理论体系中不够完 善或包含错误的地方,都是一次相对证伪或弱证 伪。而当反例越来越多,对“保护带”的修改已不 能解决问题的时候,理论体系就有可能被强证伪 。强证伪是一个历史过程的结局。强证伪并不等 于绝对证伪。原有理论中的合理部分仍会被新理 论所继承或被以后出现的新证据重新证实。 理论发展动力的非理性观点及其讨论 n非理性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动力不是理性的 力量,而是非理性的因素。 n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互渗透 、影响和制约的过程。需要互补的两种动力。 n例如,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的行为直接体现 着人的意志、信念、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对经济 关系需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经验才能把握。许 多经济现象往往无法仅从理性和逻辑的角度加以 描述。因此,在经济研究中,既需要以理性的动 力为基础,也需要运用非理性的动力来升华。 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较 n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客体,社会科学 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客体。在包括人类在内 的大自然中,人类社会与其它自然现象之 间,既有发生学上的共同基础,又有进化 论上的等级差别。正象社会现象的不同方 面构成不同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一样,自 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是两类既有联系又相 区别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 统一的科学领域中的两大分支领域。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区别 n1. 自然现象是可重复的、可逆的,社会现象是不可 重复的、不可逆的。在可重复性和可逆性的前提下 ,实验方法便成为自然科学的主导方法。 n2. 自然现象是确定的,社会现象是不确定的。自然 现象是一个纯客观的问题,遵从必然性规律,社会 现象中则存在文化价值因素,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纠 缠在一起的问题。 n3. 自然现象的类属是清晰的,社会现象的类属是难 以分清的,或者是模糊的。 n4. 自然现象的宏观变化是低频的,相对于自然现象 ,社会现象的变化是高频的。 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区别 n1社会科学研究要考虑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的关 系 由于被观察的是有感觉的人,因而被观察者对观察 者的观察所作出的反映就会影响观察的结果。 n2社会科学研究要涉及社会价值判断问题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现象的观察,对“ 事实”的解释、方案的选择,都会涉及不同的价值判 断。研究工作必须做到客观,而价值又是不同利益 的团体或个人的主观判断,没有一种让利益冲突各 方都满意的科学依据。因此,社会科学研究不可避 免地要考虑价值判断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区别 n3社会科学研究结果显得更有争议性 n社会科学的测量手段在公众眼中有时显得普通 ,所以它的结论也显得有争议性。当然,这种 看法是片面的,社会科学研究对测量技术的要 求是严格的、远非简单的。 n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本身有许多是与公众利益 密切相关的,政治上有严重争议的问题。所以 ,当“事实”和人们的信念、价值判断或政策解 释相冲突时,结论自然会有争议性。 关于科学的标准 科学的标准是科学哲学领域长期争论的问题。一 般认为科学的标准包括: n注重理性原则,靠理性认识和把握世界。 n注重实践原则,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发 展和证实真理, n讲究可重复性原则。 n讲究逻辑完备性原则,理论在逻辑上是完备的。 n注重简单性原则,科学结论是简单明了的,并可 以做到形式化。 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特征 科学研究应具备以下的特征: n研究者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目的。 n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设计。 n科学研究应能对逻辑上发展的假设进行测试,以 寻求经验数据的支持。 n研究应能在其它相似的环境下重复,并得到一致 的结果。 n解释数据分析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客观的。 n研究结论可推广到一定的应用范围。 n研究框架应注意简单和经济。 对社会科学研究科学性的认识 n哈佛大学197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 1社会科学成就和社会发明,是确实存在的。它 们就象技术成就和技术发明一样,但有明确的定 义,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2这些成就在短时期内便被普遍承认或者产生重 大社会影响,所需的中等时间,相当于重大工艺 发明被普遍承认或产生巨大影响所需的中等时间 。 3 个人或小组在跨学科中心有意识地、系统地 致力于某些特殊问题的研究与开发,往往是取得 这些成就的途径。 对社会科学研究科学性的认识 n如果用复杂性、困难性来衡量“科学性”的话,社 会科学在科学阶梯中的排序是相当高的。社会科 学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更具有挑战性。 n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逻辑上是相似的,但 由于被观察对象在研究中的主动程度不同。社会 科学必须创造不同的方法。 n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学和管理 学)还处于自己发展道路上的较初级的阶段。其 学说之间的对立大都还无法直接证实或证伪,这 就为其中的非科学因素留下了较多的余地。 社会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n应该探讨社会科学知识的一个领域,并认识到它 只是一个更大的知识和理论领域的一部分; n理论应该有助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n构建理论所作的假设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 假设越接近现实,理论的应用价值越高; n在研究实际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时,应注意理论 的简洁性,使之易于理解,便于应用; n理论应具有可验证性,可通过实验分析或实地研 究加以检验。 五、社会关系研究的科学化 思想的谬误 n削足适履:先有结论,再寻求证据支持; n先入为主:戴有色眼睛判断事物; n以讹传讹:对概念缺乏共同理解,沟通语 言失真; n思维定势:对传统信条深信不疑,固执偏 见,拒绝新思维。 获得知识的方法 n未经证实的意见 没有任何实验证据的个人的看法,常常是想当然。 n不言而喻的真理 被普遍接受的看法,可能因时过境迁而成为荒谬的。 n权威:接受权威人士的看法,可能犯人云亦云错误。 n个案研究:从个案作一般化推论或发展通则要谨慎。 n科学方法:可对现象做直接观察;具有清晰界定的变量、 方法和程序;提出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决定假设的取舍;利 用统计方法获得结论;具有自我矫正程序。 n数学模式:如运筹学方法。 思考的类型与获得知识的方法 支持自发假设的信息来源 n社会关系研究是研究人和他们的行为。了解社会 关系,要进行假设、观察、解释、检验。这与日 常生活中我们对社会关系的观察有相似之处。我 们先要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社会关系所用的 方法,再把这些方法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比较 。 n日常生活中支持自发假设的主要信息来源有五个 : (1)思考和逻辑分析;(2)权威的意见; (3)舆论的影响;(4)观察;(5)过去的经验 。 支持自发假设的信息来源 思考和逻辑分析 n我们常构造一些假设并通过检验它们与我们已有 的其他假设逻辑上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的正确性 。演绎推理是常采用的方法。 n “心理逻辑推理”(即朝着与我们通常持有的观点 相一致的方向推理的过程)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 n举例:一个支持宗教的错误推理如下: n对人类的宽容带来爱与和谐; n天主教徒带来爱与和谐; n所以,天主教徒增进了对人类的宽容。 支持宗教的受试者高估了错误的支持宗教的推理 的正确性。 支持自发假设的信息来源 权威的意见 n专家意见只有在他是有真才实学时才可能 是有效的。不过,人们常常把把一些徒有 虚名的人当作专家,而盲从他们的意见。 (例:电击实验) n观念、价值判断可能会影响对“专家”的认定 。 n专家们可能会有自身利益的考虑。 支持自发假设的信息来源 舆论的影响 n求助舆论也带有求助权威方法带来的缺陷 。我们会和谁讨论我们对社会的看法呢? 多是和与我们相似的人,因而他们的观点 很可能与我们一致。 n集体意见最终趋向统一,反对意见可能找 不到发言的机会。而且,当征求意见的人 声望很高时,群体可能会取悦于这个人。 因此,这种方法常常是不可靠的。 支持自发假设的信息来源 观察 n通过观察自己及他人的行为决定社会关系假设是 否正确的方法同样有很多缺陷。 (1)每个人对假设中概念的含义的理解可能不同; (2)得出一个概念导致另一个概念的推论可能是很 困难的,当A、B同时出现,并不说明A导致B, 因为可能是C造成B; (3)观察的人群是有限的,不一定能代表一般规律 ; (4)决定选择观察什么来对假设加以验证时可能带 有偏见。研究表明,人们在选择观察方向时,易 于寻找那些肯定他们的假设的例子,而忽略那些 与假设不一致的证据。 支持自发假设的信息来源 过去的经验 n倚赖过去的经验除了具有观察方法的各种 缺陷外,还有以下问题: n记忆是经过重组的,我们不是简单存储过 去的观察的信息,而是经过选择的事件的 重新组合。而定理或假设就是我们用来组 织记忆的工具。与一个原理或假设一致的 信息或观察明显更容易被记住。所以,我 们回忆起来的观察很少与这些假设矛盾。 社会科学研究与常识获取的区别 n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