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第二课时.ppt_第1页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第二课时.ppt_第2页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第二课时.ppt_第3页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第二课时.ppt_第4页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第二课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二 课 时 专题 气象物候 诵读欣赏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歌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 ,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仍 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晚上 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我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 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现戍边 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关的酷寒,以表 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诗的后 四句刻画人物,表现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戍边将士的 英勇、警惕。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描 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作铺垫, 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赏析】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 括生活,表现主题。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柳 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以 “随金鼓”和“抱玉鞍”来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及 高度警惕来寇的情景。结尾两句“愿将腰下剑,直 为斩楼兰”,诗人代替将士们直抒胸臆,更是音韵 铿锵,气势豪壮,表达了誓死消除边患,为国立功 的愿望与决心。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 物来概括生活,表现主题。如以 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柳而只能 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 的艰苦,其中的“晓”和“宵”,画 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 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 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 令人肃然起敬。用了一个典故, 汉武帝时,楼兰王贪图财物,屡 次杀害西汉往来的使者,傅子介 受霍光派遣,计斩楼兰王,为国 除害立功。这句充分表现了守边 将士的赤胆忠心。 【赏析】 诵读欣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大意】 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 峻岭之间露出了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别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 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衰草,春风从来也吹不到这儿。 【赏析】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 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 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 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 ,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也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 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 ,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 :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 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何须怨”三字 ,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赏析】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 ,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 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 同情。此诗虽写的是戍边的将士不得怀乡的怨情, 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颓废的情调。即使写悲切的 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 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 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 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 卒的同情。此诗虽写的是戍边的将士 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 没有颓废的情调。即使写悲切的怨情 ,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 【大意】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 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 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 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 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大意】 竹林之外,有三两 支桃花争相开放, 春江之上,最先感 知了江水回暖的消 息。蒌蒿已经长满 了岸边,芦芽还很 短,这正是河豚快 要上市的季节啊。 诵读欣赏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三句写了 六种景物,第一句写地面景, 第二句写江上景,第三句写岸 边景。这些景物都应当是画中 所有的。但是苏轼的这首诗却 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 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 鸭之“知”、要靠经验和判断才 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而这 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 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 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 趣盎然。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三句写惠崇 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 。前三句写了六种景物,第一句写地面景 ,第二句写江上景,第三句写岸边景。这 些景物都应当是画中所有的。但是苏轼的 这首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 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要靠 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而 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 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 勃发,情趣盎然。 【大意】竹林之外,有两三枝桃花争相 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 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岸边,芦牙 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季节啊 。 【大意】 月黑风高的夜晚, 大雁被惊得高高飞 起,敌军趁着夜色 偷偷的溃逃。将军 正要率领骑兵追击 ,飞扬的大雪立刻 落满了战士们的弓 箭刀枪。 诵读欣赏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赏析】前两句极富暗示性。“ 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 ,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动。月黑 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 飞,暗示已有敌情。将军一见雁 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 判断,暗示敌人被围之久,已无 力夜袭。将军极富作战经验,雪 夜严密注视敌情,也同时行到暗 示。 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 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 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 而不发,扣人心弦,引人联想, 言尽而意未尽。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赏析】前两句极富暗示性。“月黑”与以下“ 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动。月黑 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 敌情。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 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之久,已无力夜袭。将 军极富作战经验,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同时 行到暗示。 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 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而 不发,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尽而意未尽。 【大意】月黑风高的夜晚,大 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 色偷偷地溃逃。将军正要率领 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 落满了将士们的弓箭刀枪。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 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 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 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 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菲尽,而此处 桃花始盛开?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 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鸟 啼 欧阳修 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 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 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 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诗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词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思索质疑(三)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五月天 山雪,无花只有寒”一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农历 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 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也是高 低气温差异。查阅资料可以从地理资料、气象资料 、旅游资料、文学作品中去找,如有条件,可以直 接在网络上输入相关词语搜索。(注:可以是“天 山”,也可以是“祁连山”) 思索质疑(四)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 ,“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 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 ,可谓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可以虚构、夸张 、移用。 竺可帧先生认为这是将“黄沙”写成了“黄河”之故, “沙”与“河”草写时的字形很相似,容易出错。这种说法 也有后来发现的唐人抄本为证。竺先生曾为之感慨,“中国 思想从来最占有势力的是诗人与文豪,但诗人与文豪往往不 顾事实而顾自己的便利的。”(利害与是非 1935年) 施蛰存认为,如果说凉州不在黄河边上因而肯定“黄沙 ”也有问题。因为凉州词是谱唱凉州曲的歌词,其 内容本来不限定描写凉州城。王之涣此诗只是写一个边塞上 的戍城,“孤城”是泛用,并非特指凉州的,那么连这第二 句也得否定了。(唐诗百话) 思索质疑(五) 华罗庚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一向倡导质疑精神 ,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多动手,多动脑筋。凡事问 个为什么”。他说:“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 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 人的结果。但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他针 对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高飞”一 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 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思索质疑(六)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1、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苏轼看到画中有 鸭,故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 它体会冷暖要比水中鱼敏感。 2、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 春回水暖,自然就“先知”了。 3、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 美味,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钱钟书认为,本诗 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因此 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 的联想。 4、“河豚欲上”也可以理解为“春江水发,河豚向上游 ”。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这是从物候学角度作的解释。 根据3、4两点,诗意可以理解为:看到了蒌蒿满地、芦芽 发出短芽,就想到(可以和这两种菜一同煮的)河豚正在溯江 而上。 活动一:三首词中物候与季节的关系 细细品读三首词选文(钱塘湖春行木 兰花蝶恋花)词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季节特点?是什么季节? 依次为:早春、早春二月(如木兰花中的“ 红杏枝头”、暮春三月(蝶恋花中的“乱红” ) 活动二:关于各地梅雨的特点 读课本,了解“梅雨”的概念; 细读三首诗的部分诗句(课本第47页) 三位作者写诗时所处的地点分别在哪儿? 从诗歌内容来看,三个地方的梅雨期分别 是什么时候? 结合地图知识,联系诗句,由此可以看出 “梅雨”的“入梅期”由什么特点? 柳宗元广西柳州 杜甫四川成都(注:南京指 成都) 苏轼浙江湖州 柳州为农历三月(小春即为三月),成都为农历四月,湖 州为农历五月(“三时”意思是“夏至以后的十五天”) v“入梅期”是从南向北逐步推进的。 活动三:交流成语、谚语中反映的 气象物候 阅读课本中的谚语,说说它们所反映 气象物候。 你还知道哪些反映气象物候的成语、 谚语或诗句呢?能说说它们所表现的 意思吗? 成语示例: 春暖花开 雨后春笋 春华秋实 风起云涌 春生夏长 炎炎夏日 秋高气爽 一叶知秋 秋风扫落叶 冬裘夏葛 残冬腊月 雨过天晴 烟消云散 晴天霹雳 谚语示例: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棉花云,雨快临 西北开天锁,明朝大太阳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诗句示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停车坐爱枫叶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活动四: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也有 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 ?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 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 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 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 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 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 借气象卫星探测的卫星云图“指云报雨”,人类可以全程 监测台风“的行踪”,自然之风云不再神秘,天之风云“ 可测”。不久的将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