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精准复习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2 必修2_第1页
高考地理 精准复习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2 必修2_第2页
高考地理 精准复习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2 必修2_第3页
高考地理 精准复习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2 必修2_第4页
高考地理 精准复习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2 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江西二校联考)城市不同功能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可以通过功能区人口迁移结构反映出来。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某年的不同年龄段人口迁移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功能区最可能是(C)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D行政区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功能区1544岁的青壮年人口迁入数量最多,说明该功能区对劳动力需求量大,而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迁出数量多,是因为该年龄段的人口多为退休人员,故该功能区最可能是工业区。2该功能区内最迫切需要增加的配套设施是(D)A养老院B医院C商业网点D中小学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功能区为工业区。由图可知,该功能区514岁少年儿童人口迁入量大,他们主要是跟随父母迁入该地的,为了解决他们的上学问题,该功能区迫切需要增加的配套设施是中小学。(2016山东泰安期末)下图示意某区域不同信息的图层。地铁建成运营后站点周边地价将随之上涨,但上涨后的地价很难超过50。读图,回答34题。3该区域的商业中心最有可能位于(A)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解析由地价图层可知,甲地的地价最高,故甲地最有可能是该区域的商业中心。4地铁建成运营后,地价涨幅最大的地块是(B)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解析丙、丁两地没有地铁站点,地价涨幅有限。甲、乙两地都有地铁站点,故地铁运营后两地地价都会显著上涨,但由于甲地的地价原先就远高于乙地,故其地价的涨幅不会太大;而乙地原先可能受交通因素的制约,地价非常低,故地铁运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地价会有较大幅度的上涨。(2017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半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和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镇生活。下图示意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读图,回答56题。5与半城镇化率高低关联度最高的因素是(D)A人口密度B第二产业比重C户籍政策D城乡差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半城镇化率高低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我国,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与乡村相比,城镇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医疗卫生条件好。城乡之间差异越大,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人口就越多,半城镇化率就越高,所以D项正确。6甲地是我国半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该地半城镇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有(B)生活成本低 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收入水平高ABCD解析甲地半城镇化率高,说明该地外来人口多,为人口的主要迁入区。该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善,所以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2016河南八市联考)2015年7月11日,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北京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下图示意北京卫星城圈层结构。读图,回答78题。7北京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的目的是(B)A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的影响力B控制中心城区规模,疏散产业和人口C集中城市职能,促进区域发展D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区际联系解析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大城市规模增长得较快,但与之相伴的“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北京建设市行政副中心的目的是控制中心城区的规模、疏散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8北京的卫星城在建设过程中应(C)A远离中心城区B扩大人口规模C层次体系分明D减少卫星城数量解析卫星城与中心城区的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否则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若卫星城数量过多,则易导致建设财力、物力的分散;随着重点新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张,外围一般还会形成另一圈层的卫星城,因此卫星城的设计和建设应该层次体系分明。(2016广州模拟)天际线反映城市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又称为城市轮廓或全景。读“南京市主城区天际线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920002012年,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C)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解析对比2012年和2000年南京市主城区天际线示意图可知,南京市城西方向和城南方向城市建筑高度增加明显,说明该市西南方向城市化较快,是该市的主要扩张方向。10造成南京市向该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A)A新区开发B旧城改造C工业区迁移D保护文化古迹解析对比2012年和2000年南京市主城区天际线示意图可知,2000年城西方向和城南方向城市建筑高度较低,而2012年时城西方向和城南方向城市建筑高度大幅度增加,最可能为新区开发所致;如果是旧城改造,在2000年时城市建筑高度也应相对较高;工业区建筑高度一般较低,占地面积大;保护文化古迹应该减少现代化的城市建筑。1120002012年,城市重心变化给南京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可能是(B)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C减轻市区通勤压力D增大中心区人口密度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南京市向城南方向和城西方向发展主要是由于新区开发,不会导致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建设新区可以吸引部分人口、金融业、商业及工业迁移到新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中心的用地压力,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可能会有所下降;部分人口迁移到新区,会增加市区的通勤压力。二、综合题(共56分)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3分)材料一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材料二图1为长三角城市分布图,图2为长三角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下表为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大西洋沿岸城市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1.01.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820城市化水平(%)6890GDP占全国比重(%)1820(1)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6分)(2)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填写序号)(3分)国际金融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文化创意进出口贸易(3)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10分)(4)为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是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4分)答案(1)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等级体系完整。(3)差异: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形成原因: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解析本题考查了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第(1)题,对比表格可知,我国长三角与美国大西洋沿岸两大城市群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都较高,而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却都只有1%左右。说明两大城市群人口密度都大。两地城市化水平均在65%以上,说明城市化水平都高。而两大城市群的GDP比重均占全国的20%左右,说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此外,由材料一及图1可知,我国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体系完整,而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一个成熟的城市群,从而说明两地的城市等级体系完整。第(2)题,首位城市通常应重点发展的是服务业。第(3)题,由图2可知,苏州经济水平及发展的速度均高于嘉兴。其原因可从政策、基础、交通、互补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措施可从加强区域内部、区域间及区域与全球等的交通、信息等方面的联系进行分析。13读“汉水谷地(图a)和江淮平原(图b)部分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1)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出,1月份平均气温甲城市高(高、低)于乙城市,请分析其原因。(5分)(2)简述甲、乙两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4分)(3)乙城市所在地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请列举城市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6分)答案(1)1月份甲城市北侧的秦岭阻挡了冷空气(寒潮)的进入,受冷空气影响小;甲城市位于谷地中,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而乙城市位于平原地区,受冷空气影响大)。(2)气候温和;地形平坦;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周边地区农业基础好,农产品丰富。(任答4点即可)(3)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城市建设占用耕地;耕地污染加重;促进城市郊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任答3点即可)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城市纬度接近,故其气温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地形不同。1月份,甲城市北部有山地阻挡冷空气进入,同时气流流向谷地时下沉增温,所以此时甲城市气温较乙城市高。第(2)题,可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以及交通、农业基础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影响农业劳动力数量、占用耕地和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14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城镇化战略概括为十六个字,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出现了城乡空间重构的趋势。下图为城乡空间重构概念模式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1)从生产、生活和生态角度,说明“城乡空间重构”的内涵。(6分)(2)分析“农田连片规模经营”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6分)(3)从地理的角度,阐释城乡之间产业的分工与协作。(6分)答案(1)产业发展集聚,即工业生产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居住集中,即城镇和中心村集中;资源利用集约,环境问题集中控制处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扩大农场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率;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区域专门化,提高农业竞争力。(3)分工:农业和低端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农村;工业和高端服务业主要分布于城市。城乡协作:农村向城市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城市向农村提供资金、技术、农业机械、电力等。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工业生产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产业发展集聚。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在生活方面,农民居住地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从生态角度看,资源利用集约,环境问题集中控制处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第(2)题,在左图中,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扩大农场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率;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区域专门化,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培育良种,提高农业竞争力。第(3)题,城乡之间产业的分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