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doc_第1页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doc_第2页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doc_第3页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doc_第4页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C. 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B.麾下,这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原意为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C.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D.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皇太后。一般人称自己的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B.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皇帝在位活着时不可以改元。D.“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C.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不受年龄限制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交”。D.不因地位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黄发”指老年人。B.豆蔻原是一种植物,花朵鲜艳娇嫩,后来用“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年。C. 笄年,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又叫“及笄”。D.古人对整岁数有特定称谓。如三十叫而立,四十叫不惑,五十叫半百,60岁叫花甲,70岁为古稀。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B.古代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老师的简称。C.尚书是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比如刑部尚书就是现如今的司法部、公安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首脑。D.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是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C.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不可以兼任。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B.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C.大司马,是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太尉。D.参军,是“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1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高一等。B.各个朝代的“大夫”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C.士大夫,是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D.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1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西周、春秋时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如司马迁,就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B.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C.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D.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战国始有,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唐朝。1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不能称为太守。C.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D.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1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是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B.教头是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C.提辖是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宋江。D.从事是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1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B.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或送礼等。C.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D.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1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即东官苍龙;北官玄武;西官白虎;南官朱雀。B.昴mo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C.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的流火,是说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七月正是炎热的时候。D.白虹贯日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曲星,旧时迷信说法,是主管仕途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B.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并开始以此纪年。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C.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D.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2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鹿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B.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古代文章中,一般而言,“江”即专指长江,“河”则专指黄河。D.江左即长江以西。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所以我们现在认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B.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 “势拔五岳掩赤城”。2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B.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C.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D.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录取时是不分科的。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C.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D.会试,又称春闱。会试中考中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2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C.殿试的一、二、三甲统称进士。D.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2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州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一职。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D.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金榜题名”就源于此。2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孟子文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中的“ 庠序”就是地方上的学校。B.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C.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D.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2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是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B.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教师的统称。C.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D.学政,是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2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鸡,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蛇,戌为狗,亥为猪。B.嫡子,是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C.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继承始祖、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别高贵,故又称“宗主”。D.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非正妻所生的儿子。2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朝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B.“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C.三从四德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D.伯(孟)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3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后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女子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西楚霸王项羽身边的虞姬,信陵君的哥哥魏王身边的如姬。B.媵,本意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D.胄是头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3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亡。C.薨,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故大官死了不能叫薨。D.古代社会不同地位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3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B.殡,在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C.坟墓,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D. 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亦作“庐墓”。“庐”屋舍;“冢”,坟墓。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3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如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B.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大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小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C.长揖,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D.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3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B.簋,形似大碗,人们从甗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C.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D.刑罚中的刖,是先一块一块地分割肢体,然后再割断其咽喉。3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B.永乐大典是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C.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D.古文观止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40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B“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4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B右光禄大夫。一般来说“右”官比“左”官大,“右迁”就是升官,“左迁”就是贬官。白居易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就是被贬官降职。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人们就用它代处所,后以“桑梓”代指故乡或父老乡亲。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B.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状元、解元、会元,合称三元。一个考生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C.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这种“干支纪法”形成的历法,叫干支历。D.二千石,官职名。汉代一石10斤,二千石就是两万斤。州刺史和郡太守都是“真两千石”,州牧是“中两千石”,比真两千石高一级。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女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B.闾左,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所以后来就有“豪右”一词,指权贵大族。 C.变徵之声,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音高由低到高排列,后来加上变宫、变徵,按照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排列,形成了七声音阶。 D.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祀家庙,也重视祭祀天地山川。祭祀天地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一般由帝王亲自到东岳泰山上举行。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古人把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朔日,农历每月第一天;望日,农历十五。B.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称为穆。后来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C.先妣,指死去的母亲。死去的父亲称为“考”,成语“如丧考妣”比喻如同死了爸妈一样伤心。D.判相州,指官员由高位兼任低位的官职。兼任其他官职的词语还有:兼、领、摄、行、署、权等。序号12345678910答案序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序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序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序号41424344454647484950答案答案:1.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2.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3.B.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臣、老臣、下官、末官、小吏等。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足下,则是尊敬对方时使用。 4.C拙荆是丈夫对外称自己的妻子。5.A.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6.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7.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8.B豆蔻,只能指是十三四岁的女子。9.B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10.C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11.C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12.A. 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13.D郎中成为医生的别称,始于宋朝。14.B刺史是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