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初探_第1页
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初探_第2页
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初探_第3页
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初探_第4页
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初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初 探探 区(市、县):区(市、县):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都市龙泉驿区 学校名称:学校名称: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十一中学校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十一中学校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宁小红宁小红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1354071034613540710346 日日 期:期:20142014、0303 20142014 年成都市初中英语年成都市初中英语 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优秀教学论文评选 2 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初探 摘要摘要:国际理解教育下的中学英语教学就是通过师生在课堂内外的英语教学活 动,改变传统英语教学重知识,轻文化;重语法,轻审美的教学现状。让学生 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异域文化,并在尊重对方文化与习俗的同时,树 立文化自信。在尊重异域文化的同时,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国际理解教 育与英语教学的衔接点就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 前言前言 随着当代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越来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强势经济体的文化往往也成为强势文化,它们借助强大的经济 与技术力量逐步向世界各地扩展,吞噬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种民族文化和地域 文化,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几乎遭到了淡忘。从当代青少年来看,他们中的 “洋风洋气”已经十分盛行,他们崇尚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痴迷于西 方的影视剧、动画片、肯德基、麦当劳,却对中国传统的节日、艺术、饮食文 化不屑一顾。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独立不仅仅是经济与政治上的独立,更是 文化上的独立与自觉。 一、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一、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 在英语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中,规定了有关国际理 解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 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 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其语音、语法、词语、习语, 还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观、政治信仰和宗教 信仰。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 就是重视培养具 有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以“国 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 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 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 其核心思想是平等地对待不同文化,尊重、理解文化差异,促使每个人都能够 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 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说,国际理解教育应该包括: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理 解世界的多元性;认识世界的关系,理解地球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关系;审视自 我,尊重他人,容纳世界的多元性,具有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能够与不同伙 3 伴共同生存、相互合作;具有批判地分析,多角度考察的思维能力,具有与对 方进行交流与交往的能力。 二、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二、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语言产生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文化的产生而产生, 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建立在丰富文化基础上的语言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是这样描述文化的:“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 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 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 但是长期以来, 初中英语教育面临着升学压力,教育侧重点在于知识的过 手而不是运用能力的形成,所以在教与学中重词汇、短语、语法教学,而忽视了 背景文化的导入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交际 中出现错误,从而造成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缺失。在农村中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一) 、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输入,忽视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英语教学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国际意识是英语教学的目标 之一。但是由于当前初中英语评价主要还是以笔试为主,老师往往把大部分时间 用在语言知识的讲授上,并且配合所学知识设计大量的习题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学生在这种机械地听课、做题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能力上的提高。 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通过交际才能传递相互间的文化,才能 求同存异。老师如果缺乏国际意识,缺乏对文化的敏感性,就不可能挖掘出课本 中隐含的适用于文化传递和文化渗透的语料,这样肯定背离了国际理解教育的 目的。 (二)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以单向传递知识为主,缺乏交际和体验。 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基本知识(语音、词汇、语 法)和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上,以理性代替了感性,训练替代了体验,教 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少;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合作精神 的培养,国际视野的扩展更无从谈起。 (三) 、重视英语文化,轻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我们现在使用的Go for it课本中有很多学习材料是与异域文化有关的,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这些文化差异。但是,却出现了重 视了异域文化的介绍,却忽视了本国文化的传承,造成学生对本国文化缺乏了 解;更严重的是不会用英语准确地介绍和表达本国文化。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 生能讲出圣诞节的来历,却对中国春节的传统知之甚少,那是教育的失败。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 (一) 、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 多元的内在一致的世界观。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对文化的理解 4 在中英文中,有些词汇的文化内涵相同或相似;而一些动物、植物、颜色、 数字等,在英语国家和中国所表达的社会含义是不同的。如:在汉语文化中, 狗是奴仆,是低贱的追随者,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势”之说,有人听见 You are a lucky dog 必然生气。但在西方文化中 dog 象征 best friend of a man。lucky dog 是“幸运儿” ;“爱物及乌”的英语表达是 Love me, love my dog;“风水轮流转”是 Every dog has his day. 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极其 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 black 在用法上不 尽相同,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 You have got a black eye 来表示 的;“红茶”的英文是 black tea,而非 red tea,green 在英语里可表示无经验、 不成熟;而 You are blue 的意思则是 You are sad. 其次,在汉语中亲属关系称呼有很多种,而在英语中,区分不像中文那么 细。在教学中,讲到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 uncle , aunt 等的时候,就可以通 过比较中英文差异,渗透文化差异。 2、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中渗透文化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是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可 以在具体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时适当渗透外国文化。如:在进行模拟表演时, 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见面时的招呼语是:“How are you ?” “Hello !” “Good morning”。而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吃饭了吗?” “你去哪儿?”等。西方人 见面谈论的话题多是天气、运动等,而中国人则多是一些“关心”式的话题, 会涉及到年龄、婚姻状况、工资等。在外国人看来这些都是属于“个人隐私 (privacy)”的问题,无论多么熟悉的人,他们都不愿意或反感谈论这样的话题。 由此可见,交际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 和容忍度,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其最终的交际能力 的高低也取决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程度。 3、利用中西方节日渗透文化 从开学到放假,教师可以结合中西方的节日,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对比介 绍。如感恩节、圣诞节这样的西方传统节日,可以介绍节日的来历;把节日的 相关词汇、歌曲等介绍给学生,并与中国传统的春节进行对比。让学生既了解 了异域文化,有更深地理解了中国文化;既提高了英语水平,又扩展了文化视 野,一举多得。 (二) 、挖掘教材的审美内涵,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国际理 解态度。 英语教材取材广泛,涉及现代社会的各层面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同时, 这些课文往往文质兼美,形象生动。这些因素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具有很高 的审美教育价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蕴藏在课文中的审美教育 5 因素,引领学生怀远思近,在跨文化的对比与建构中形成良好的国际理解态度。 (三) 、利用教材以外的多种资源渗透文化,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对中学生来说,英语课堂并非是他们了解西方文化的唯一渠道。教师还可 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实践,拓宽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如:影视资 源、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外籍教师开设讲座,或 者请留学生到校,讲讲自己在中国和外国感受到的文化差异。学生也可以在和 外教的交流中,增加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四) 、在文化对比中,尊重理解文化差异。 1、习语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地理和气候差异,对相同 事物的表达会千差万别,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的差异是多方面的,英国是一个 岛国,而中国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 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汉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夏天则用 “酷热” 、 “炎热” 、 “皎阳似火”等词修饰。英国地处西半球,是海洋性气候, 夏天宜人,报告春天的信息则是“西风” ,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2、赞扬和送礼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谦虚的民族,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喜欢谦 让,说自己和自己的东西不够好,中国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 到别人表扬时,中国人常说:“哪里哪里” “一般一般” 。我们都明白那是谦 虚。然而与外国人交往却不能用自我贬低或否定来回应对方的赞美,这时西方 人会觉得自己的表扬遇到了中国人的拒绝,可能会怀疑自己做出的判断是错误 的。同样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地说:“小小意思,不成敬意” “东西不好, 希望你喜欢” 。 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自然不知道这是 “谦虚”的说法, 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 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表扬时,一句 Thank you 就足矣。 3、社会准则 中国人讲究奉献,提倡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可以 牺牲个人甚至家庭利益,把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看成是自我、自私。在美 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人,在战争中发现对自己不利时愿意主动投降,并且不以 为耻,生存下来就是胜利。因为他们把 individualism 看成是一种美德,并视为 美国个性的一部分,是美国法律的基础。 在美国收到别人的礼物应当面打开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尊重;而在中国当 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行为。在中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种活动,时间由 邀请方确定,被邀请者视受到邀请为一种荣幸,一般都会按时甚至早早赴约。 而在美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些活动被视为占用别人的时间,需要双方协 6 商有关的时间。而一般应在约定的时间准时到,早到和迟到都是很不礼貌的行 为。 结束语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就是通过一系列教与学的活 动,使学生在获得语法、语言和文化信息的同时,能更清楚地了解所学语言的 人们生活的环境,并在与外国人交流中尊重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既不能“崇 洋媚外”,又不可抵制一切外来的东西;在强调理解、包容异域文化的同时,既 不能迷失自己,妄自菲薄,把学生教育成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洋奴才” ;也不能 忘记得体而自信地让别人理解自己。只有两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才能达到交 流与沟通的目的。 作为英语教师,既要介绍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文化遗产,贯彻和平精神,着眼 于未来;同时也要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