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途径(向清彬)_第1页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途径(向清彬)_第2页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途径(向清彬)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研究 利川市都亭第二小学 向清彬 摘要: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是未来一段时期教育的主流。 为了更好地搞好协同教育,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出协同教育的途径,尽可能不走弯路,确保 协同教育的质量,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的最大效益。本文主要探讨数字化校园 平台的建设、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协同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需要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实现家庭、 学校、社区之间的互动配合与协调。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与资源开展家庭、学校、社 区协同教育,使教育更具一致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培养一 大批“创新实践者、跨领域合成者、高情商合作者、高效能沟通者、热爱工作者、积极主 动者、乐观向上者。 ”(李开复语) 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历程 所谓数字化校园就“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 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 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 备,教室等) 、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 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校园网为基础平台,投入资金组建 OA 办公、电子备课室、 班班通等。2009 年学校利用原来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的计算机作服务器、凭借原有的 2M 宽 带网络建起了日月潭教育信息网 ,不少教师对此很感兴趣,利用这个校园网的积极高。 2010 年在全省教育优秀校刊、校报、校园网站评比中,虽然日月潭教育信息网只获得 二等奖,但这是利川市唯一个获奖的校园网站;2011 年 3 月,通过更新程序、优化栏目, 将日月潭教育信息网正式更名为利川市都亭第二小学校园网 ,并将宽带由 2M 提速 到 10M,添置了带防火墙的专业路由器、交换机和机柜等设备。2012 年 3 月又通过增加和 修改程序开通了 OA 办公系统,班班通项目即将实施 所有这些,足以说明我们的数字 化校园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上一个台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 工作迅猛向前发展。尤其是校园网中的领导信箱、公众留言、投诉举报、建言献策等栏目 可方便家庭、学校、社区进行协同教育。 二、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的形式 我们要研究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首先要了解协同学、协同教育等基本概念。 协同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共同工作。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认为,协同学是研 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协同系统是指由许多子系统组成 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华南师范大学教 授李运林教授在教育传播研究:重要性与新领域一文中说,协同教育是指学校教育系 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中某一系统的要素或信息进入另一个系统并与另一系 统的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影响了该系统的教育功能的现象,其传播过程 模式家校协同教育是指学校教育系统和家庭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而产生的协同 效应,包括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和学校协同家庭教育。家校协同教育的要素宏观上有学校 2 和家庭微观上有教育者(教师、家长 )、受教育者(学生或子女)及教育媒体( 学校媒体、家 庭媒体)。 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学校协同家庭教育、家庭协同学校教育、 社区协同学校教育、学校协同社区教育、家庭协同社区教育、社区协同家庭教育等形式我。 每种形式的协同教育既具有普通协同教育有特点,又具有其独自的特点。各种协同教育都 是以学生为中心,凭借多种教育因素,落实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三、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的途径 (一) 家校联系栏目为家长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我校组织校园网管理员团队精选家庭教育理论、方法、案例等上传到家校联系栏 目,为家长开辟一条更为畅通的的自学渠道。同时学校还在校园网上开设父母课堂、德育 天地、生理健康、心理咨询、学科辅导等综合栏目,网站开通以来共发布家庭教育各类文 章、信息 300 多篇,跨时空的科学教子学堂,帮助广大家长摆脱了无法系统学习、随时学 习、广泛学习家教知识的这一普遍性忧虑。 (二)创建班级 QQ 群,为学校、家庭、老师、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乐园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以入学年份和班号为群号统一创建班级官方 QQ 群,由学校信息 化中心管理员担任群主,由班主任担任 QQ 群管理员。群成员由任课教师、本班学生、本 班学生家长和学校教育教研、心理咨询专家构成。在 QQ 群里可以不用真实姓名而用具有 个性化的昵称,在群内,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在关系和地位上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经常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表白各自的真实心声。学校管理人员和 教师可从中了解到学生和家长实际需求、对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家长从中得知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等。咨询专家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 问题进行合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有学习观和人生观。 (三)专家讲座,引领科学的家庭教育 学校定期聘请国内王岚等知名教育专家来校进行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让广大家长与众 多全国一流的专家零距离接触,共享了最先进的家庭教育知识,有效提升了家长们的教育 境界。把在网上搜寻和自主拍摄的家庭教育视频上传到校园网站中去,让家长随时可以通 过网络观看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 (四)校园网的互动栏目促进家、校协同教育 学生的悄悄话、家长的投诉建议等因种种原因,不便直接与学校或当事人交流,于是, 公众留言 、 领导信箱 、 建言献策 、 投诉建议等栏目就可以派上用场,发挥其应 有的功能。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随时关注这些栏目的动态,及时回复网民的来信来访,能 够答复的马上答复,比较复杂的研究后处理,为家、校协同教育提供绿色通道。学校暂时 不能解决或者学校自身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积极向上级和相关部门反映,并向网民做好 解释,争取网民的谅解。这样可以缩短事件的处理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五)手机通话和短信互动促进家、校协同教育 校园网和 QQ 群虽然可以很好地促进家、校协同教育,但是也有其局限性。我校学生 主要不源于利川市各乡镇的进城务人员子女和外来经商打工子女,他们的家庭环境都是很 好,有相当一部家庭没有电脑,不具备上网的条件,据统计每个家庭都有电话这种通讯工 具。我们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分别组建了移动、联通校讯通平台。家校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 短信互动和电话直接联系。这样,比上门家访更快捷、方便,是上门家访的必要补充。短 信电话家访可以有效避免触及学生家庭的隐私。有些学生或者家长因家庭环境不好,经济 条件差等原因,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让老师知道。另有一些学生和家长对家访有误解, 认为家访是就是教师到家告学生的状等。同时,校讯通平台还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与家长免 3 费通话的服务。总之,短信电话家访是上门家访的延伸,教师与家长能及时交流学生的学 习和思想动态。 (六)上门家访促进家、校协同教育 有人说:家访是家校沟通的桥梁,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润滑剂。北京师范大 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后陶云认为:“过去教师家访较多,主要是因为家长为了生计到 处奔波,教育意识薄弱,没有时间顾及孩子,那时候是老师主动关注、了解学生,向家长 灌输教育理念。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教师, 教育意识也相当成熟,家长们已经等不及老师联系他们了,转而主动地联系老师,所以, 教师家访就逐渐变成了家长探访教师。 ”实践证明,通过家访,可以缩短家、校的距离;通 过家访,学校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环境及个性特点:通过家访,可以 在学生与教师间产生一种亲近感;通过家访,能够增进教师和家长间的情感。根据省、州、 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全省上下广泛开展“校外访万家、课内比教学活动” ,不少教 师感触很深,心灵受到震撼,通过家访中的交谈,教师和家长对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为以后各项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召开家长会,促进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 召开学生家长会是学校、老师、家长相互交流信息又一传统组织形式。在数字化校园 不断完善的今天,召开学生家长会,主要是学校或任课教师向家长通报其子女在学校的带 共性的情况。向家长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希望从家长那里获得某些教育上的支持,帮助 家长寻找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但是,学生家长会具有阶段性 强、连续性差以及交流不充分等缺点。 另外,以校园网、QQ 群为平台、短信平台,开展学校与社区的协同教育和家庭与社 区的协同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公民道德建设、公共安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 总之,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的途径很多,本文仅列举有限 的几例,它们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应有的协同教育作用。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任何 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孤立的,需要同时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育方法或者教育途径有机结 合、合理选择,使之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当然,协同教育 有其自身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方法和途径也可能发生改变,需要 今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