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篇_第1页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篇_第2页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篇_第3页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篇_第4页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篇 第一篇 海洋地理是地理科学与海洋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海洋地理的研究对象除海洋水体外,还包括海岸与海底,其研究范围涉及地球的岩石圏、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灾害与污染、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海洋立法与管理,以及海洋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疆辽阔,濒临太平洋与边缘海。根据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我国政府的主张,我国在“四海一洋”所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近13。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海洋的开发和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要响应国家的“海洋强国”要求,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 一、明确基本概念 如:在说明海岸的主要类型以及从海岸到海洋的地形变化特点时,一定要用专业语言描述这些基本概念。 海岸带是指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陆侧是海岸,海侧是明显受潮汐和波浪影响的水下岸坡。 基岩海岸是指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常有突出的海岬。在海岬之间,形成深入陆地的海湾。基岩海岸易于形成海阔水深、避风不淤的天然良港,更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 沙质海岸是指以沙为主组成的松散沉积物构成的海岸。沙质海岸多沙滩、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多为天然的优质海滨浴场。 淤泥质海岸是指由粒径较小的粉沙、淤泥组成的海岸。大多数的淤泥质海岸土质肥沃,适于进行滩涂养殖,但不利于建造海港和海滩浴场。红树林海岸也属于淤泥质海岸。 珊瑚海岸是由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珊瑚礁海岸依其特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在国际法上,大陆架是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大陆坡是大陆架与深海之间的过渡地带,为较陡的斜坡,坡度多为36度,它展布于所有大陆周缘,在全球海洋广泛分布。 岛弧位于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交界处,是呈弧形排列的群岛或弧形的岛屿,弧形的凸面常指向海洋,凹面则向着大陆,成为大陆的天然屏障。岛弧上多强烈的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及造山作用。 海沟是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的海底凹地,两侧坡度陡急,分布于大洋边缘,且与大陆边缘相对平行,是海底最深的地方。 大洋盆地简称洋盆,是面积辽阔,四周较浅而中部较深的大洋底,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并不是真正的平原,其表面大多凹凸不平。 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纵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洋中脊是板块分离的部位,也是新地壳开始生长的地方,地震活动较为频繁。 二、渗透爱国情感 一般地说,海洋权益包括海洋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海上安全利益等。我们要使学生了解釣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的基本情况,从而坚定地认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部分内容,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从历史记录、历史地图、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二是从地理位置、军事战略位置等方面分析争端产生的原因;三是中国坚决反对和遏制日本采取任何方式侵犯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并用事实说明中国为维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而进行的坚决斗争。中国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堅定不移,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决心毫不动摇。 关于南海诸岛部分,同样有三个要点:一是从历史记录、历史地图、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二是从地理位置、军事战略位置、油气资源等方面分析争端产生的原因;三是中国的态度,即中国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不做任何让步,坚定不移地维护南海诸岛的权利。中国强调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议,但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影响。菲律宾对南沙、黄岩岛的所谓主权要求,无史可据,无法可依,丝毫撼动不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地位。 海洋权益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高中地理课程承载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教学方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感悟。 一、教学设计新颖 新课标解读中给了一系列案例,其中水循环一节给我很大的感悟,教学分四个环节,分别为:创设驱动式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地理问题;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问题情境以济南“七十二名泉”展开,先叙述济南因泉城而美,又叙述泉水开发矿泉水后,过度开发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泉城已经快名不副实,泉水停喷的次数越来越多,停喷的时间越来越长;进而提出问题:泉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济南的泉水主要分布在哪里?济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泉水,泉水是如何形成的?泉水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泉水为何会停喷?我们应如何保泉护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贴近生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展探索性学习;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中,以“水滴的旅行”“探泉之成因”“感泉城发展”展开,设计一系列问题与探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成果展示中,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原理等问题及泉的相关知识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内容的学习,又完成了对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感悟颇深。 二、教学内容灵活 近段时间,辅导学生做练习题时,碰到过这样一道题,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大,看似一道简单的问题,结果却是问题百出,问题如下: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主要功能是( )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净化地表径流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A B C D 2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 ) A 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 可以避免洪涝灾害 C 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 可以观赏梯田美景 3下列哈尼族文化习俗中,对农业生态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 A 新年祭祀树神 B 长街酒宴庆新年 C 稻田养鱼 D 土司制度 这道题简单的从哈尼梯田的生态系统着手,分析其生活中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看似简单,却蕴含一定的地理问题。我正好研修新课标解读时,碰到类似的问题,触类旁通。新课标地域文化中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景观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确定梯田景观的基本功能是农田。第二步,确定该景观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州的许多山地上。第三步,确定梯田景观所在的地域范围有两个尺度,较小尺度的地域是红河州,较大尺度的地域是中国西南地区。第四步,确定该景观体现了红河州山区,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山区农业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第五步,红河哈尼梯田象征着当地人民勤劳的品质,梯田中的水渠系统闪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光芒。保护这样的景观,不但是当地人的愿望,也是世界人的共同愿望,因此,哈尼梯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这不禁让我进行了反思,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变,但是可多选取有代表意义的事例景观进行分析,系统条理的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去研究生活中的地理,既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学习 新课标的学习还在进行,希望在学习中能不断给与我启发和思考,提高教学能力,以此共勉! 第三篇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作为高中地理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引导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因为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改革方向,所以基本建立起了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新时代对提高全国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因此,依据新要求,对地理课标(实验)进行修订和完善势在必行。2014年12月,教育部组建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组,全面启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经过深入研究、多次讨论与修改,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本书在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学业水平测试等方面都做了详细叙述,现将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总结如下,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立德树人与地理核心素养 (一)立德树人是地理课程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说明了现阶段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地理学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主要表现在受过地理教育的公民能够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也能够理解个人对与生态环境和他人的责任,地理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学会如何与所有生物(包括人类自己)和谐相处。地理学的研究尺度广阔,并且能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我们当今社会的众多挑战。这就是地理学在德育方向上的主要作用。而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则需要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渐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治学(文化基础:人文底蕴和科学基础),修身(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济世(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依据这些德育要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部分: 1.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现代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含了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培养人地协调观,旨在使学生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时,理解并认识到,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我们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综合思维强调整体观念、时间观念、空间观念,即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地方的综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3.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球的面貌千姿百态,地理事物和现象纷繁复杂,如何将这看似“杂乱无章”的地球理出“头绪”,需要一种地理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即将地理环境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各类区域:比如不同尺度大小,不同属性、不同功能等,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区域认知这一素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 4.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研究的大部分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主要来自野外考察,尽管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成果广泛应用于地理学,提高了野外考查的速度和精度,但是野外考查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地理研究手段。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的在真是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新形势下的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突出在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解决地理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提高地理教学育人效果方面的导向作用。在这种要求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重视学生知识的探索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能力。问题式教学和地理实践活动都是以后我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的方面。 问题式教学是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围绕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程序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创设情境、提出与分析地理问题、提出地理解决方案以及展示评价四分部分,但是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序,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重在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引导、主动构建问题,发挥效果。11月29日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中的两节地理研讨课:滑坡与泥石流危害、台风之殇。这两节课都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滑坡与泥石流危害从金沙江堰塞湖导入,整节课以问题设计整合内容,重心问题使其以问题形式展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头脑风暴,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最后设计灾区旅游,如何避灾,让学生学习有用地理,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落实四个核心素养。台风之殇本节课的核心理念是树立人地协调观,先通过台风受灾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调查本地区台风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地理调查观察能力即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有台风发生后的巨大反差引入,逐步设计问题:殇之痛殇之由殇之御殇之情殇之警,引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两节的学习以及作课教师的评课,我们对问题式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我们的新课程推行引导了方向。 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方向,多思考,逐渐探索,形成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第四篇 手边这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陪伴我已两月有余,每每想要着手翻阅,总是被它的厚度(全书共259页)所吓倒。11月份的一个下午,终于静下心来细细翻阅,才发现这本书的妙处所在。这本书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全面而到位,而且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专业著作,对于工作在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更是一本难得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工具书。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收录了大量的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不仅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指明了方向,更教给我们如何具体去做。现将读本书的收获总结如下: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关于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关于学科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有其坚实的地理学基础,它们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关系非常紧密: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看,高中地理课程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组成,其中“自然地理基础”是对“地理1”的加深,前者的内容要点在“说明现象”,后者的内容要点在“分析原理”。“区域发展”是对“地理2”的拓展,围绕人地协调继续展开。“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的一个模块,是从地理的角度落实国家安全教育的举措。例如:“地理1”中的1.1主要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而“自然地理基础”中的I1.1主要学习在这样的宇宙环境下,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地理1”中的1.4主要学习如何识别一些地貌形态,而“自然地理基础”中的I1.3主要学习如何用内力和外力作用来解释地貌的成因。选修课程有9个模块,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它进一步考虑扩大学生视野,关心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提高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兴趣等方面,增加了“天文学基础”“政治地理”和“地理野外实习”3个模块。 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下,固有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下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变,尤其要重视问题教学。所谓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线索,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围绕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包括创设情境、提出与分析地理问题、提出地理解决方案以及展示评价四个部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加强地理实践,将实践的内涵提升到行动落实的层面,并从提升素养的高度强调实践行动的重要性。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与社会贴近的身边的区域作为活动的落脚点,组织学生带任务、带问题实地考察,使用观察、调查访谈等方法获取第一手信息,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理性反思和总结。最后还应在授课过程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总之,作为一线老师,我一定要积极学习并努力实践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顺应国家对新一代人才的要求。我相信: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我一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第五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例如,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要求学生对影响农业的诸多要素一一厘清,并条分缕析。而因为知识面的限制和实际生活经验的缺乏,多数学生只把这节内容作为理论课来学习,对其认识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空洞概念。因而感觉枯燥乏味,兴趣索然,难以理解掌握。学习这节课时,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辅助学生理解、认知,构建知识体系。或是结合乡土地理的案例,如焦作地区的山药种植作为素材,借助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思考、总结,以达到厘清要素联系、落实生活体验、自主探究的目标,从而落实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三,主体体现,积极自主。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发、鼓舞。”兴趣是意识的 “内动力”,它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满腔热情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学生能够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就算是达到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从知识掌握的角度来看,自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能提升课堂的效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升。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品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其主观能动性达到预期目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如:课前展示、问题探究等。教师设计好课堂环节,学生分析问题,表述观点,动手演示,小组讨论、总结发言。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让课堂有效并且高效地进行。创造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学生乐学会学,课堂和谐高效。 总而言之,教学实践中,应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我们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落实主干核心知识,注重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应用,把更多的社会实例、生活实际的应用于地理学习中,将地理学科特色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关注地理学科思维品质、地理实践力等,真正地启发思维、启迪智慧,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第六篇 一、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017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育人任务,重心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改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些无不体现了国家“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符合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科表现 地理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里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人地协调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旨在培养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分析、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当今世界,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破坏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步,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所在。 2.综合思维,是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整体性思想是贯穿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