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脉经讲课录_第1页
德胜脉经讲课录_第2页
德胜脉经讲课录_第3页
德胜脉经讲课录_第4页
德胜脉经讲课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三首脉歌 脉诊不好学,但是,只要背熟我总结出的以下三首脉歌,并明白了他们的含义,就可以领 略到脉诊的精髓,走进脉诊的大门。 这三首脉歌就是: 八要脉歌 浮脉皮上求 沉脉肉里头 数脉跳的快 迟脉慢悠悠 虚脉应无力 实脉力撞手 长脉超尺寸 短脉关中凑 相近脉 浮洪濡芤革散连 沉伏牢弱五千钱 迟结涩缓脉难行 数动疾促分实寒 虚细微代或见短 实紧长滑指下弦 六纲总领莫相忘 相近相似脉勾玄 相反脉 浮沉迟数正相反 虚实促结也难缠 洪细滑涩莫相论 缓疾长短更无缘 再强调一遍:只要背熟了上面三首脉歌,并明白了他们的含义,就等于踏进了中医脉诊的 大门。 第三节 浮脉 什么是浮脉呢?(凡引用经典著作中的原话,均用粗体隶书字标出,以示尊重。对于总结 的文字用稍大一号的宋体字,以引起注意) 。 “八要脉歌”里说:“浮脉皮上求”,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诊脉时,我们所用的食指、中指、无 名指轻轻放到病人所对应的“寸、关、尺”的部位上,如果哪个手指下能清晰的感觉到脉搏 跳动,那么,这个手指下就很可能是“浮脉”。 我上面说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放到病人所对应的“寸、关、尺”的部位上“,那么怎 样才算“轻轻”呢? 我们在讲“三部九候”的时候,曾经讲过, “在诊脉时轻轻按压,称为浮取。再加一点劲,称 为中取。使劲按至骨上,称为沉取”。这里面, “浮取”就是要得到“浮脉”。 “中取”的到的就是 “沉脉”。而“沉取”则是取“伏脉” 这里面说的“轻轻”,是个什么样的力道呢?医者体力不一样,患者体质不一样,这个人说 的轻,到那个人就可能说成重。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呢? 在王叔和脉经里面,对摸脉的轻重是这样描述的: “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 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 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就是:“医生诊脉必须用轻重不同的力量,怎么说呢?是这样: 刚开始诊脉时手指的力量要象三粒豆子的重量,在接触到病人的皮肤时就能感觉到病人的 脉象,主肺部的疾病。手指用六颗豆子的力量,是压到血脉,主心的信息。如果手指用九颗 豆子的压力,是压到肌肉而得到的脉象,主是脾的信息。如果手指用十二颗豆子的压力, 与筋相平而得到的脉象,主肝部的信息。如果按到了骨上,稍抬手就感到脉来迅速,主肾 的脉象。 这段文字,是我们的老祖先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上首部脉学专著中,就形象的利用豆子的 重量来形容摸脉应该所用的力量。但是,请注意,到了此时,可还没发展到“三部九候”, 它每部总共用了五种力量,加上“上、中、下”三部,总共是“三部十五候”。但是,它很形 象的说出了摸脉所用力道的具体数值。 而近几百年来,经过很多先贤的努力,将“上、中、下三部十五候”,简化为独取腕部寸口 部位的寸、关、尺三部,每部只用三种力道,而形成了今天的“三部九候”。 “三部九候”所用力道的第一候,即浮取时“力量要象三粒豆子的重量,在接触到病人的皮肤 时就能感觉到病人的脉象”,即是当今的“浮脉”。而中取,手指用十二颗豆子的压力即是当 今的“沉脉“。手指用到了十五颗豆子的压力,就是现代的伏取,脉所号的是“伏脉”。 可参见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寸口的寸关尺三部:以挠骨茎突为准,其梢为内侧部位为 关,关前(腕端 )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每手寸关尺又 有浮中沉(举寻按 )三种指力(三候),三三为九,故为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此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实异。 “三部九候”里有个名词要说明一下。就是用三种力量时的名称。由于古书的版本不同,或 因流派、传授不同,有的叫“浮、中、伏”,有的叫“浮、中、沉”,有的叫“举寻按”,到底 我们应遵循哪种呢?实际我们应遵循哪种都没有关系,只不过是叫法不同,而实质就是在 号脉时我们使用的上、中、下三种力道。本人为遵从老师的教诲,仍按“浮、中、伏”来讲 授。 “三部九候”是现代约定俗成的一种号脉方法。几百年来,不管是中医学院的教材,还是流 行的方脉书籍,以至中医晋级的考试,莫不以此为准。但是, “三部九候”的学说,是不是无 懈可击了呢?我个人认为“三部九候”的学说,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自古错到 今的错误说法。但是,为了讲的明白,听的方便,我们还是把这个错误放到以后再讲,具 体参见第三章“三部十二候”。 我们接着讲浮脉。 我们上面讲了如何定摸脉的部位、如何确定摸浮脉所用的力度,下面我们还要知道摸浮脉 时的感觉。也就是说,什么感觉是浮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 那就让我们先看看古人和古书中是如何讲浮脉的。 王叔和脉经: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在摸脉时)寸、关、尺上的手指,如果梢向上抬, (也就是刚刚 压在皮肤上) ,觉得脉跳动的很大,而使劲下按,脉跳动力量的反倒不如以前了。 濒湖脉学: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干,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 意思是说,浮脉向天一样,有轻清的飘在空中的样子。如果按卦象来说,它是十天干与十 二地支中的天干。按时令(节气)来说,为秋季的主脉。在人的身体上它对应肺脏,又可 以说它对应皮毛。 濒湖脉学: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 之却可惊。 榆荚,榆树上生长的一种可食用的类似种子的东西,俗称榆钱。很轻。唐朝的诗人施肩吾 曾作七言绝句戏咏榆荚:“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知尔不堪还酒家,漫教 夷甫无行处”。诗中对自己不得志的无奈和抱怨我们不提,但是,从写景中我们也可以知道 “榆荚”是很轻的,可以随风到处飘动。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意思是说:摸脉时如果感觉浮脉非常有力、那就是浮脉兼有洪脉和紧脉的脉象,不单单是 浮脉了。 四言举要: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意思是说:在手腕上,浮脉就象自然界里的天一样,高高在上,轻轻一按就可以摸到,轻 轻的在肌肉的最上面,就象水中漂浮的木块一样(不用深入水中就可以摸到) 。 厘正按摩要术浮(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也。) 主表,属腑,属阳。风邪六气,外因 之病。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皆浮也。虚弱病久,临危时,脉亦无力而浮,为外感内 伤之别。(心法 ) 浮而虚甚为散脉,主神离气脱。浮如葱管为芤脉,主亡血。浮如按鼓为革脉,主亡精。 浮而柔细为濡脉,主伤湿,又主血虚。浮而有力为洪脉,主呕胀,又主阳盛阴虚。浮而无 力为虚脉,主血虚。(陈修园) 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主病,表证。 说明: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邪袭肌表,卫阳抵抗外邪,脉气鼓动于外,脉应 指而浮。久病体虚脉浮大无力者不作外感论治。 对于厘正按摩要术和中医诊断学教材的论述,因为基本是白话文,我就不多讲了。 通过的这么多形象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浮脉就是医生在摸脉时,手指只用三颗豆子的重量压在病人的脉搏上,就可以最清楚的感 觉到病人脉搏的跳动的脉象,就叫浮脉。 为什么我用了一个“最”字呢,就是说,如果你再用更大的劲,也就是用了三颗豆子以上的 力道,反而觉得脉搏跳动的力量减少了,这就是浮脉的特点。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怎样摸脉,怎样断定病人是浮脉, 学诊脉不难吧? 下面我们再讲一讲浮脉的病理意义。也就是病人出现浮脉会有什么病。 老规矩,我们还是先看看先贤们如何说,然后再总结。 濒湖脉学: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浮脉主表,有力 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 洪虚热,浮散劳极。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即简单,又明了。一句“浮脉为阳表病居”说出了浮脉的本质,就是 浮脉所反映出来的疾病是病人所得的表症。而后面几句是说浮脉和其它的脉象混合而出现 的症状。如“迟风数热紧寒拘”一句,就是说:如果脉象浮迟,是受风。如果脉象浮数,是 受热。如果脉象浮紧,是受寒。浮迟、浮数、浮紧、浮洪、浮缓浮虚浮芤等都是复合脉, 我们在后面还要讲。现在最关键的是记住“浮脉为阳表病居”。 “表病”的“表”,是肌表、人体外表的意思。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三条:一、外感风、寒、 暑、湿、燥、火(也就是外感六淫) ,二、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七情) 。 三、不内外因(意外事故的伤害、天灾、过度放纵情欲等) 。 “表病”就是第一条的“外感风、 寒、暑、湿、燥、火(也就是外感六淫) ”的初期。人已经受到风、寒、暑、湿、燥、火中 的某一项或多项的侵害,但是尚未传到脏腑,只犯及人体的表层所表现出来的症状。 , 厘正按摩要术中讲:浮(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也。)主表。-风邪六气,外因 之病。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皆浮也。虚弱病久,临危时,脉亦无力而浮,为外感内 伤之别。(心法 ) 在这里我们也要重点理解“浮-主表”。 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主病,表证。 说明: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 邪袭肌表,卫阳抵抗外邪,脉气鼓动于外,脉应指而浮。久病体虚脉浮大无力者不作外感 论治。 简而明:浮脉主表症 濒湖脉学还说到: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 可惊。 这里又提出两个重要观点:一、 “三秋得令知无恙”。 “三秋”,一年中分四季,秋天排到第三, 所以“三秋”既是秋季。 “得令”,时令。是说浮脉在秋季因时令的关系,出现是正常的,不能 看成有病。二、 “久病逢之却可惊”,是讲病人病了很久,体能(阳气)消耗殆尽,突然出现 浮脉,是仅存的一点阳气要离开身体。此时,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实施抢救。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浮脉的病理:一、浮脉主表;二、浮脉是秋季的当令脉,秋季的浮脉 不是病;三、危重病人出现浮脉,是病危的症侯。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习了浮脉。一是浮脉的脉象,二是浮脉的病理。相信大家再摸脉的时候, 见到浮脉就不会陌生了。 德胜脉经里的沉脉 第四节 沉脉 老规矩,我们还是先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王叔和脉经: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是不是有点面熟?是的,从语言结构上, 浮脉和沉脉的叙述, 几乎一样,从字数也一样。只是 整整相反。浮脉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而沉脉是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意思就是,如果 用三菽之力按摸,感到脉感不是很足,而用九菽之力,脉感就很清晰了。 濒湖脉学: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 。 这句话,我认为有点问题。脉象中单有“伏脉”, 王叔和脉经中讲伏脉:“极重指按之, 着骨乃得”。一个是“重手按至筋骨”,一个是“极重指按之,着骨”。两个力道如何区分?如 讲此句改为“手以十二菽之力,按至筋骨乃得”,去掉个“重”字,应该更为贴切。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 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 上面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就是:沉脉里面强,外面柔,自然是“如绵裹砂,内刚外柔”。 “如石 投水,必极其底”,的“底”,就是“筋骨”,意思是沉脉的脉象是摸脉的手指必须摸到最底下 的“筋骨”才能清晰的感到脉象。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 “法地”是类似“地”。传说盘 古用巨斧对准混沌一团的大气,拦腰一斧,将混沌分为两开,轻清的一半上升为天,重浊 的一半下降为地。有渊泉在下与苍天相对应。比喻沉脉在下与浮脉的对应。按八卦应和“坎” 对应,按时令,与冬季相对应。在人体与肾脏相对应。又可以把“沉脉”称为“石”,也可以 说成“营”。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此“四时”,非四个时节,而是一年的第四个节气,就是冬季。 四言举要: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和浮脉相反,在手腕上,沉脉就象自然界里的大地一样,沉沉在下,必需用一定的力道按 才可以摸到,深深的在肌肉的最下面,如果沉到了极点,就不是沉脉,而是“伏脉”了。 厘正按摩要术沉重手按于肌肉之下而始见也。主里,属脏属阴,七情饮食,内因之病。 但暴怒者、水肿者、腹痛极者、瘟疫汗下不能出者,脉亦沉。(心法) 沉而着骨为伏脉,主热邪内郁。沉而底硬为革脉,沉而细软为弱脉,主气衰,然清贵者有 此脉。(陈修园 ) 通过的这么多形象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沉脉就是医生在摸脉时,手指必须用十二颗豆子的重量压在病人的脉搏上,透过肌肉,按 至筋骨才可以最清楚的感觉到病人脉搏的跳动的脉象,就叫沉脉。 沉脉也不难学吧? 下面我们再讲一讲沉脉的临床意义。也就是病人出现沉脉会有什么病。 老规矩,我们还是先看看先贤们如何说,然后再总结。 濒湖脉学: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沉脉主里,有力里 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 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沉脉如同是沉入水底的脉,属阴症、里症。在沉脉的部位,如果脉 数(在后面的章节我们将讲“数脉”,现在可以理解为脉跳的比正常人快,而“迟脉”则正相 反。 ) ,则是病人的内里有热。在沉脉的部位,如果脉迟,则是病人的内里有寒。沉脉无力 一般是元气虚弱或有气滞。沉脉有力一般是有积滞或有寒邪。后边一句“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指出了沉脉在寸、关、尺的三部所体 现的病症。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这是因为人们手的寸、关、尺的三部脉和人体的五 脏六腑各有着自己的关联。寸脉所对应的是肺和心,而胸是肺心之所,所以寸脉沉,在胸 部会出现响应的病症。同样,关部的脉象会使中焦出现问题,而尺脉则影响到肾。 关于寸、关、尺的三部脉和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哪些具体的的关联?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 细讲。 厘正按摩要术:沉重手按于肌肉之下而始见也。主里,属脏属阴,七情饮食,内因之 病。但暴怒者、水肿者、腹痛极者、瘟疫汗下不能出者,脉亦沉。(心法) 沉而着骨为伏脉,主热邪内郁。沉而底硬为革脉,沉而细软为弱脉,主气衰,然清贵者有 此脉。(陈修园 ) 上面的意思大致是:“沉重手按于肌肉之下而始见也”,肌肉之下也就是筋骨之上。 “主里, 属脏属阴”, “里”,内脏病,当然也就是“阴”的病。 “七情饮食,内因之病。但暴怒者、水肿 者、腹痛极者、瘟疫汗下不能出者,脉亦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 是人的七种情志强过于人体的自我调控能力所造成的内脏疾病,会出现沉脉。但是,突然 暴怒、患水肿病、腹中非常疼痛的人和得瘟疫但用发汗的方法不能使病人出汗的人,也会 有沉脉。 下面陈修园的论述,是沉脉的相近脉及所主的疾病,我们后面还要讲。 中医诊断学教材沉脉: 脉象:重按始得,轻取不应。 主病:里证。 说明: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有力。正虚体弱,脉气无力,则脉沉无力。所以,脉 沉有力主里实,脉沉无力主里虚。 中医诊断学教材里讲的完全是白话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沉脉的主病:沉脉,主里症。见到沉脉,基本可以断定是脏腑有病。 德胜脉经里的数脉 第五节 数脉 现在讲数脉。数脉的“数”,音“硕”,拼音是“shu”。 最权威的解释莫过于王叔和脉经:数脉,去来促急。 “数脉,去来促急”的“促急”,自然就是“快”。在脉象中,一息就是医生的鼻子一次呼加一 次吸及中间的停顿的时间总和。一息中,医生感到名人的脉搏跳动达到 6 次以上(包括 6 次) ,就是数脉。 濒湖脉学:数脉,一息六至(脉经 ) 。脉流薄疾(素问 ) 。数为阴不胜阳,故脉 来太过焉。浮、沉、迟、数,脉之纲领。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濒湖脉学例举了脉经对数脉的论述“数脉,一息六至”和素问对数脉的描述“脉 流薄疾”。这里的“薄疾”是指数脉只是快而力道不是很大。数脉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体内的阴 阳失去了平衡,阴弱阳强(阴不胜阳) ,所以数脉体现的是快。 “太过”就是超过了正常脉所 跳动的次数。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是医生诊脉的纲领脉象。 四言举要: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数脉是阳脉,一息跳动六次。如果达到七次,就是“疾脉”,更重了。到了八次,就到了极 点。如果一息到了九次,就是阳气要散了。 厘正按摩要术: 数一息脉来五六至,或一息七八至也。主热属阳。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但内痛甚者、 汗将出者、虚阳将越者、泻痢、痞疡、初产、喘咳、脉亦数。(陈修园) 数而流利为滑脉,主痰饮食积。数而牵转为紧脉,主寒,主痛。数而时止为促脉,主三焦 郁火。数见于关为动脉,主痛、主惊,男亡阳,女血崩。(陈修园) 中医诊断学教材:数脉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主病:热证。 说明: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脉数而有力。阳虚内热,脉数而无力。阳虚外浮脉数大 无力按之空,三者应仔细鉴别。 总结一下: 数脉,是医生调匀呼吸以后,感觉到病人的脉搏在一息之间,跳动六次以上的脉象。 数脉是阳脉,主热。不管是湿热内蕴还是表热外浮,都会出现数脉。 在难经的第一难中讲道: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 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初学脉学,可以不必对难经中的文字过度去探究。总之, 难经已经把正常的人一天 应该有多少次呼吸作了讲述。折算到现在的时间算,我们每一分钟的一呼一吸,也就是一 息应当进行十八次。所以,一个初入中医大门,学习脉学的人,要严格的训练自己,把应 诊时的呼吸能很自然的调节到十八次。数脉一息六次以上。迟脉一息三次以下。那么正常 人的脉象一息自然是四至五次。如果一息四至,一分钟十八息的脉搏跳动应该是 72 次。 如果一息五至,一分钟十八息的脉搏跳动应该是 90 次。都属于正常。西医对此也是如此 认识。但是,西医知道这个数据,不过 200 多年,而中国人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把它上升 成理论并完成著作,我们有理由不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 德胜脉经里的迟脉 第六节 迟脉 濒湖脉学讲:浮、沉、迟、数,脉之纲领。我们已经讲了浮、沉、数三种脉了,现在 就讲纲领中的第四种脉-迟脉 大家可能知道我又要请出“王叔和”了。的确, 王叔和脉经虽然已经几千年了,但对于脉 学中立论的权威性,却是不容置疑的。 王叔和脉经: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王叔和而认为,迟脉,应该是一息脉搏跳动三次,脉跳来去都很迟。 濒湖脉学:迟(阴)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 不及。 脉谈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 是涩脉矣,其谬可知。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 阴须益火之原。 体状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 以虚推。 (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弦,迟甚为败,浮大而软为虚。黎氏曰 迟小而实,缓大而慢;迟为阴盛阳衰,缓为卫盛营弱,宜别之。 ) 濒湖脉学举例:脉经谈到迟脉,是一息三至,去来极慢。因为迟脉是阳气弱而阴 气盛,所以脉搏跳动的就比正常人慢。 在脉谈这部著作中,谈到迟脉是“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如果说,一息三至,是显 而易见的。但是说仅有沉脉才能见到脉迟,而且脉象困难,是涩脉。把“涩脉”说是迟脉是 错误的。 脉谈为明金时代医家张璧。号云岐子,易州(今河北易县)人。为张元素之子, 其脉法研究颇为精当,系以内经 、 脉经为本,参以仲景及后世诸家脉论,并阐以己 见,著成云岐子脉法 ,以七表八里九道脉为纲,论述各脉之主证及方治。著有伤寒保 命集 (又称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 ) ,为论述伤寒证之著作,后编入济生拔萃 。另有 脉谈 、 医学新说等,亦皆行于世。但在这里,李时珍对张璧关于迟脉的论述,提出 了反驳的意见。 南宋医学家黎民寿说迟小而实,缓大而慢;迟为阴盛阳衰,缓为卫盛营弱,宜别之。说 出了迟脉与缓脉的区别,一个是“小而实”,一个是“大而慢”。黎民寿,南宋名医,著有 诀脉精要等很多有影响的著作。 四言举要: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四言举要对迟脉的论述是:迟脉一息三至,或更少。缓脉的脉象是稍微比迟脉快一 点,但达不到一息四至的水平。这里的“驶”,应理解为“疾”,或“快”。 中医诊断学教材:迟脉 脉象:一息不足四至。 中医诊断学教材:认为迟脉的脉象是一息不足四至。没有了缓脉的概念。 总结:迟脉是脉搏一息三至或更少的脉象。 迟脉所体现的病症: 濒湖脉学: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 力定虚寒。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迟脉 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迟脉是主内脏病或有痰的病。这里的“多痰”,不一定是病人口中的痰,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