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资料_第1页
发展社会学资料_第2页
发展社会学资料_第3页
发展社会学资料_第4页
发展社会学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发展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现代化理论 依附理论 世界体系论 发展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1、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是发展理论的最初形式,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批社会科学家首先创立的。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和分析层次上,他们试图按西欧和美国的发展模式来解释经济发展规律,并至力于找出一系列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 或原则上可刺激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 现代性因素 ”。 现代化理论所面对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自近代以来发生的结构性变迁。 现代化理论关注落后国家的如何实现现代化,对其具体情况不了解,认为照搬西方的经验,一切问题都会解决。主 要贡献不在于对落后国家的帮助,而是在于在总结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对现代化进程的性质做进一步的探讨。 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 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都会具有这样的一些特征: 工业市场经济、持续的经济增长、大规模的科层组织、较高的识字率、正规教育的普及、不平等程度的降低、社会流动的增加、 较低的人口出生率、城市化、宗教影响力的衰落、能适应变迁的结构、现代的价值系统等。 一、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1、理论渊源 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和 滕尼斯等。 孔德 社会静力学主要是研究社会协调问题,而社会动力学则主要是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 进步等问题。 智力发展三阶段:神学阶段(虚构阶段) ;形而上学(抽象)阶段;科学(实证) 阶段 社会发展三阶段:军事社会、过渡社会、工业社会 斯宾塞 作为社会学的先驱,他的思想和理论深得赏识,被学界视为“思想泰斗” 、 “维多利亚 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社会进化论是他关于社会发展的的理论。 早期的其于外力论的社会进化思想 后期的基于竞争论的社会进化思想 “军事社会 ”与“工业社会” 迪尔凯姆和腾尼斯 迪尔凯姆 : 滕尼斯: 机械团结 共同体 有机团结 社会 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 社会发展 韦伯 韦伯毕生致力于探讨西方社会的合理化及其前途,并在比较研究世界各国宗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只有西方才 能产生资本主义” ,非西方社会由于缺乏“新教伦理”之类的内在因素,因而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这就是著名的 “韦伯命题” 。循此学术发展路径,坚信社会变迁是单方向的、进步的、渐进的、不可逆转过程的进化思想,习惯于 使用“传统与现代”二元分法的思维定式,以及基于“韦伯命题”之上,主张“发展”就意味着把西方社会的各种 “现代因素”运用于无法自发现代化的非西方不发达社会的行动纲领,也就成为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框架。 帕森斯- 结构功能主义 从构成社会系统要素角度说明社会变迁问题。系统内部的紧张、偏差行为、社会控制构成系 统的变迁 从行动系统角度考察人类进化过程。社会进化的四个特征是分化、适应力提高、包容、价值 普遍化。 社会发展三阶段:原始阶段、中间阶段、现代阶段 2、现代化理论兴起、发展的背景 二战后的世界秩序“雅尔塔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增长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确立了它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 亚非拉国家独立,如何摆脱贫穷落后成为头等大事。 现实基础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西方学术界产生了乐观主义情绪,认为西方国家代表世界发展的 正确方向,非西方国家要要向西方国家学习。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新变化,要使新独立的国家留在西方阵营中。 现代化理论的产生与战后独立国家开始现代化有着直接的联系。发展的实践对发展的理论提出迫切要求。 二、主要内容(经典现代化) 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一批美国科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并出版了一些著作,如社会系统(帕森斯,1951) 、 传统 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勒纳,1958)、 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 1960)、 经济成长的阶段(罗斯托, 1960)、 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 现代化的动力(布莱克,1966)、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亨廷顿,1968)和以 色列学者的现代化:抗拒与变迁(艾森斯塔特,1966)等,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 研究对象是战后非殖民地区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发展阶段上,现代化理论普遍采用“传统” 与“现代”来解释社会的进化。 在发展原因上,第三世界国家的落后被看成是由自身的本土文化造成的。 在发展途径上,认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惟一途径,就是“西方化” 。 1、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关于现代化的定义 一般而言,现代化指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它既发生在先锋国家的社会变迁 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 20 世纪 60 年代,欧美工业化国家已经进入发达工业社会。所以,当时的现代经济指工业经济,现代社会指工业社 会,现代文明指工业文明。 关于现代化过程的阐述 亨廷顿教授归纳了现代化过程的九个特征: 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只能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 拟; 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 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 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 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水平或阶段; 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有很多不同的类型,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 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 个长期的趋向; 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 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关于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分析 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的结果。学者们把处于现代化以前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特点归纳为传统性,把已经完成现代化过 程的国家的现代工业社会特点称为现代性。 现代性具有一些基本特征:现代性在不同领域有不同表现,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宗教世俗化、 观念理性化、组织科层化、现代主义、普及初等教育等。 关于经典现代化发展动力的研究有大量文献 美国学者殷根哈特教授归纳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三种观点: 其一是“经济发展决定论 ”,主张经济发展决定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推动力。受马克思“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的影响较大。 其二是“文化发展决定论 ”,认为是文化影响了经济和政治生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推动力;受韦伯“新教伦理和理性 化”思想的影响较大。 其三是综合决定论,认为现代化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典现代化的模式 许多学者认为,经典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和路径依赖性,受历史文化和地理条件等影响。 例如普尔教授认为: -英国和美国现代化是由民主化和工业化推动的; -法国现代化是先有民主化后有工业化; -德国现代化是先有工业化后有民主化。 -东亚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等的现代化模式与德国相近。 -有人认为经典现代化可分为“ 内生型”和“外生型” 、 “内源的”和“ 外源的”等 -何传启把经典现代化分成创新型、跟踪型、嫁接型和学习型等四种模式 三、经典现代化理论关于不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论述 1、在发展阶段上,认为非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传统社会” 阶段 2、不发达的原因是其社会内部的传统性 3、现代化不是只有在西方才能产生的现象,发展中国家通过输入西方的物质文明、制度和价值观念也可以实现现代化 4、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样板 5、价值观念的转变是社会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四、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 1、传统理解的平面化; 2、价值取向的贫困化; 3、发展道路的简单化。 五、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不再把“传统” 与 “现代”视为一对排斥性概念 不再支持“单线进化 ”的发展模式,提倡多样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不再对现代化过程作抽象的描述和分析,而是更加注重具体的历史的比较研究 不再拘泥于进化论和功能主义的范式,而是企图拓宽自己的理论视野和分析框架 不再忽视外部环境的作用,而是从内外因素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现代化过程 2、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心理学的实验 关于依附理论的一著名系列动物实验是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对恒河猴所做的实验,此实验显示依附不仅仅 是由生物本能如饥饿所激发。在这一系列实验,新生恒河猴出生后很快从它们母亲身边带走,并为它们提供了两个 代理母亲,一个是由铁线做成,另一个是木头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两个人偶皆加温并可在胸前装上奶瓶提供 食物。此实验是观察猴子会趴附提供柔软衣物接触的人偶或提供食物来源的人偶,结果是这些猴子会趴附柔软衣物 人偶,无论提供食物与否。这些猴子在柔软衣物人偶在附近时也较为积极探索周遭,似乎此人偶为它们提供了一种 安全感。 由于现代化理论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和明显的不足之处,许多发展中国家运用现代化理论所提供的增长第一的发展战略和发 展政策 ,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 局面,使人们对其产生了怀疑和批评。于是,一种新的阐明发展中国 家不发达原因的理论依附理论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拉美出现,是在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争论中形成的。 依附理论由阿根廷学者劳尔普雷维什提出 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最先提出。该理论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一种依附、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在世界经济领 域中,存在着中心-外围层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受着发达国家的剥 削与控制。该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学派之一。 关于依附的定义 多斯桑托斯关于依附的定义: 所谓依附,人们指的是某些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影响。当有些国家(主导国) 能够扩展和自我发展,而另一些国家(依附国)只是这种经济扩展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扩展对依附国的发展或产生 积极的影响,或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时两种或两种以上经济形式之间以及这些国家和世界贸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就采取了依附的形式。 从这一概念出发,依附论探讨了不同的国家(主要为中心与外围国家)在依附中的不同的结果。如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更多的 是从这种不平等的依附关系中获得发展和优势;而对于不发达国家而言,则情况相反,即依附的存在是外围国家不发达的根源 或一个主要的因素之一。即使是从这种相互依存中获得好处也只是发达国家对外资本输出的结果,或者说,不发达国家应充分 利用这些外部条件,实现自身的发展。 “简而言之, 全球性相互依存关系愈发展,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就愈加深。 ” 一、理论来源 1、马克思关于资本剥削与资本扩张的理论; 2、列宁的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理念; 3、借鉴了一些发展经济学的观点。 二、现实背景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西方化作为现代化理论开出的药方不仅未能带来社会的全面发展,反而造成广大非西方不发达国 家政治上混乱、经济上对外依赖和社会动荡。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化过程,绝不是通向自主现代化的 发展过程,而恰恰是一个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并最终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的 依附化过程,是一个经济社会日益畸形化以致不得不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 拉美实践的反思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原材料出口降低,于是“替代进口 ”工业化受到重视,开 始发展内向型经济。但二战后,拉美国家深刻认识到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罗 尔 普雷维什和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中的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反思拉美国家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发达与不 发达的“ 中心 边缘”模式。 三、主要内容 1、外因论的发展观。 2、非西方国家“不发达 ”的原因是人造的,是一种 社会发展的扭曲现象。 3、非西方国家发展过程:殖民主义阶段、替代进口工业阶段、真正自力更生阶段。 4、发展道路上,主张打破依附,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四、对依附理论的评价 1、理论意义 (1)依附理论的产生结束了现代化理论的独尊地位,促使人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2)看到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平等和低度发展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看到他们给低度发展国家的发展所带来的损害和负 面后果 (3)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一反现代化理论只从社会内部因素看不发达国家的落后问题,而从核心和边陲国家之间的 经济政治关系去解释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现象 2、对依附理论的批评 研究方法上的普遍归纳法,未能仔细分析众多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在发展起点、发展程度上的差异 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力量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影响上,忽略了阻碍这些边缘国发展的内部原因 在对外开放的态度上,持关门、不接触的态度 它过于强调一国发展中的外部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阻碍外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部因素,而且对影 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表现出一定的绝对化倾向,特别是失之于片面、偏激, 并带有空想成分,不具实际操作性。 3、世界体系理论 一、世界体系理论的兴起 世界体系理论的兴起与经典现代化研究和理论批判紧密相关。 1970 年代西方学术界掀起一股反“现代化理论”和反“西方化”的思潮。国际环境运动的兴起,促进了反“现代化 理论”观念的传播。 1960 年代,沃勒斯坦研究了非洲国家如加纳的发展,认识到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并开始对其进行批判,把发展中 国家纳入到世界整体发展中进行系统研究。 世界体系理论采用了依附理论的核心边缘的分析概念,增加了半边缘地区,认为核心国家和边缘地区的关系是依 附关系,在本质是剥削关系。西方学者把世界体系理论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经济基本的政治现实就是一种不断变化形式的阶级冲突:公开的阶级意识与种族国家意识 的对立,国内的阶级和跨国的阶级的对立。 ” 二、理论基础 1、普雷维什“中心-边缘”结构观 2、法国年鉴学派:长时段的研究方法 3、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 4、依附理论 三、主要观点 1、世界体系的基本概念 世界体系论也有一组基本概念。这就是核心(core)、边缘(periphery) 、半边缘 (semi-periphery)和世界体系(world-system) 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维度构成的复合体。 世界体系是由中心、边缘、半边缘三个部分构成的,他们之间在功能运作或分工上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是其主体 沃勒斯坦认为 依附论的“中心”、 “外围”只是地理上的概念, “中心地区是多种经济复杂组合地,那里有面向大众市场的产业,外围地 区相反只存在单一农业,大庄园的作物收获是通过强迫劳动来实行的。 ” 在世界体系论里,核心、边缘和半边缘不是一种地理位置上的分划,而是代表和表达了三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并履 行着不同的经济职能。从核心到半边缘到边缘的辐射,并不体现为贫富的变化,而主要是经济自主性的弱化。三个 区域中每个区域的存在都以其他区域的存在为条件,它们不仅在交换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在生产活动上也有显著差 别。 构成核心的是世界上少数最富裕的国家,它们的特征是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高工资。 构成边缘的是当今世界上广大最贫困的国家和地区,它们的特征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低工资。 介于核心和边缘之间的国家和地区则形成半边缘。这类国家就是那些既受到核心国家控制,同时又可以部分地控制 边缘国家的国家,如拉美一些经济强盛的国家和欧洲的整个边缘地带,以及亚、非的大部分国家,它们同时兼有核 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特征。 2、主要观点 世界体系理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沃勒斯坦把它分为 10 个方面:周期和趋势,商品链,霸权和竞争,地区性和 半边缘性,融入和边缘化,反体系运动,家庭,种族主义和性,科学和知识,地缘文化和文明。这些方面归纳起来 涉及三个层次,分别是世界经济体系、世界政治体系和世界文明 。 世界经济体系 (1)世界体系关心的不是个别国家,而是所有国家所构成的总体关系,即世界体系。 (2)这个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它形成于 16 世纪,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3)世界体系是由中心、边缘和半边缘三部分构成。中心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边缘地区是经济落后地区,半边缘地区介于 中心和边缘地区之间它们之间在功能运作上是不平等的,核心国家在功能上自然强于边缘国家,故有不同的发展状况。 (4)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不断把外围地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使之边缘化;中心和边缘的不等价交换,保证了资本主义 的运行和资本的积累。 (5)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着停滞和扩张的长周期运动;扩张期经济增长从中心向边缘扩散,停滞期首先损害的是边缘地区的 利益。 (6)国家经济地位是变化的,国家经济地位的地理分布也是变化的。中心和边缘地区不是固定的,边缘地区可以成为中心地 区,中心地区可以变成边缘地区。在停滞期,半边缘国家地位变化比较大。 (7)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趋向于扩大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差距,趋向两极分化。 (8)世界体系具有循环性和世俗性的发展趋势。即一个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通常处于一种漫长的扩张和紧缩的循环发展 中,另一方面这种循环有发生在世俗化的趋势里。 世界政治体系: (1)国家体系的运行存在周期性,称为霸权周期 一些能为自身创造有利条件的半边缘地带可以通过位置的移动上升副中心位置。同样,一些能为自身创造有利条件 (如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等)的边缘地区,也可以通过结构位置的流动而上升到半边缘甚至中心的位置。中心国家 也会出现衰败。 (2)现代国家和国家体系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独特产物,国家的形式、实力和边界都在不断变化,国家体系一直在扩展。世界 体系的国家体系是多重的。 (3)国家体系的变化包括两个对应的过程:核心化过程和边缘化过程。 (4)国家体系中的霸权是一种机制,它有三个物质基础。霸权的机制是在大国竞争中,一个大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它的政 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家体系中。霸权的物质基础是工农业生产、商业、金融更有效率。 (5)霸权统治时期的国家体系是暂时稳定的。政治上追求霸权地位和经济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样,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推 动力。追求霸权地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目标。 (6)霸权国家可以运用自己的国家政治机器,为本国资本在世界市场获得最大利润,提供垄断的政治条件。但是霸权的政治 职能不是无限的,受到国家体系和竞争国家的制约。 世界文明 沃勒斯坦认为,当我们将文明看成是不同习惯、结构和文化而讨论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将其放在一个 历史体系中来分析。自牛顿力学产生以来,追求科学是文明的象征。这一思潮伴随英国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的全 球扩张,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明,这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文明上的表现。对于核心国家创造的科学文明,边 缘国家处于两难境地,很难作出有效的反应 建 议 边陲国家如何改变边陲地位? 把握时机、吸引外资、自力更生 半边陲国家如何改变半边陲地位? 自行研发、进军国际市场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如何改变目前的世界体系? 发动全球性阶级革命和民主改革 四、世界体系理论的评价 1、一改现代化理论和依附民族国家为分析单位的做法,世界体系理论以世界体系为分析单位,关注整个体系结构、运行和变 迁。 2、世界体系理论将依附理论“中心-外围”的二元静态关系发展为“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三元动态关系。 不足 (1)中心和外围国家的划分没有定量标准; (2)着重从世界体系角度分析世界发展,相对忽视了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作用; (3)概念比较混乱,理论自身的矛盾比较多; (4)世界体系层次分析不能反映世界发展和现代化的全貌 (5)具有结构决定论倾向 (6)欧洲中心论倾向 4、发展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一、现代化理论与依附理论的比较 1、相同点 (1)两者的研究兴趣都在于找寻促进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因素; (2)两者都采用了相同的研究方法,即高度的抽象; (3)具有类似的理论范式, “传统的现代化”学派采用“传统与现代” ,而依附学派采用“核心与边缘” 。 2、不同点: (1)理论背景不一样。 (2)对造成第三世界国家落后的原因的看法不一样, “经典现代化”学派认为第三世界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在这些国家的 内部,诸如传统的文化、缺少生产性投资、缺乏成就动机等等;而依附学派则持与现代化学派相反的观点,认为原因是外部的, 是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造成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落后。 (3) “经典现代化”学派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国家保持接触有益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根据这一观点,西方国家应该援 助第三世界国家去发展;依附学派的观点与其相反,认为两者之间联系有害于第三世界国家,西方国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剥削 第三世界国家。 (4)在预测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前景时, “经典现代化”学派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最终会赶上西方国家从而 实现现代化。依附学派却持悲观态度,认为如果现在这种剥削的联系不打破,第三世界国家将愈来愈依附于西方国家,最后导 致欠发达甚至完全被挤垮 。 二、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比较 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与有许多共同之处,甚至有人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理论派别。如这两者明显都受到了马克 思主义观点的影响,都以现代化理论为批判对象,都承认依附关系结构的存在等。但世界体系理论是在依附理论的 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依附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在早期研究中,世界体系理论常常与依附理论一并引用 。 由于世界体系理论的演变,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的差别则越来越大: 区别: 1、分析的单元不同,世界体系理论的分析单元是世界体系,坚持把世界体系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析单元,而依附理论仅侧重国 家层面; 2、受法国历史方法论的影响,沃勒斯坦把社会的真实性看作处于一种波动状态之中。不同于集中于民族国家的兴旺与衰退的 依附理论,世界体系学派研究世界经济的历史动力学。 3、依附论者所讲的依附或依赖是单向的,而世界体系理论所讲的依赖则是双向的 。 4、不同于依附学派,世界体系学派有一独特的理论结构。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有三个层面:核心、半边缘和边缘, 代替了依附学派中的“核心边缘”的两维的理论结构。 5、依附理论只集中研究边缘,而世界体系理论有较宽泛的研究范围。世界体系理论不仅研究第三世界边缘落后的地区,而且 研究发达的资本主义核心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与发展(长期的趋势和循环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将来的命运。 三种理论的比较 现代化 依附 世界体系 分析单位 单个国家 国家与国家 国家体系 分析重点 国家内部 国家间 互动关联 国家体系的结构 分析思路 现时的 历史的 历史的 因素分析 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分析内容 社会文化心理 经济政治 经济政治 分析结果 内因说 外因说 结构说 5、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一、新发展观 这种新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发展的最高目标,人才是发展的最高要求,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决定着经济增 长的合理性。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手段,但一切手段的运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人的发展又 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离开人的发展,发展就失去依凭。 二、全球化理论 (一)全球化概述 1、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 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 济贸易上互相依存。 2、全球化的历史 可分为早期全球化、近代全球化和现代全球化。 早期全球化:以 15 世纪后环球地理大发现为标志,原来基本上各自独立发展的文明区域,通过商业、宗教、探险、 战争、征服等媒介,联系、交流、接触、碰撞、冲突、影响和联合。 近代全球化始于 19 世纪汽轮和火车的发明。 当代全球化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以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标志。 -戴维 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大变革- 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3、全球化的整体性 全球化经常被单纯地描绘成一种经济现象。它不只是跨国公司的、超越国境的大规模活动,也不只是电子一体化的 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贸易、商品和服务。经济力量是全球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不是唯一的动因,全球化 是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全球化的条件 新的快速旅行和运输方式 :地球村 信息技术的冲击 :新技术将迫使电视、电信、电脑、电子消费品、出版和信息服务融合成一个互动式的信息工业。 时空压缩:现代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距离关系:现场卷入(共同在场的环境)与跨距离的互动(在场和缺 场的连接) 。 跨国资本的全球性运作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本、信 息、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 消费文化的来临:文化的消费性、流行性和娱乐性。 5、全球化的内容 经济全球化 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主要是生产的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 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分工:自然资源现代工艺、技术;产业部门间产品专门化。全球市场的建立经济 自由化资金、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2001 年 500 家跨国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 100 亿美元,而同期只有 75 国家的 GNP 超过此值。 在全球化面前,民族国家不再是垄断价格的制定者,而是市场价格的承受者。 政治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超越民族国家、国家主权的“全球政治” 。虽然民族国家的主权在国际事务中仍起着关键作用,但 在环境污染、毒品、恐怖活动等全球性问题上国际合作和跨国政策已变得更加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各国 政府之间的合作交流, “国家主权”已变得越来越模糊,全球管理和地域管理变得更加重要。如联合国、欧盟; 全球性问题(如战争、生态、人权)与国际规则 全球治理与跨国组织(如多国公司、跨国社会运动、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和影响力的扩大 影 响 区域化的进行(区域化的组织不断成立,加深各个区域是的合作,也意味着放弃相当的主权): 1、欧盟是区域合作、治理的最佳典范。 2、亚洲太平洋地区也在 90 年代初期开始运作 APEC,另外东协(ASEAN) ,也被视为亚洲区域合作 关注焦点。 3、北美洲在 1993 年正式北美自由贸易区。 欧 盟 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1993 年欧盟正式诞生。 欧洲联盟(欧盟)是一个政治和经济共同体,有 27 会员国, 主要位于欧洲。 欧盟已经制定了一个单一市场,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法律制度,其中适用于所有会员国,保证人,货物,服务和资本 的迁徙自由。它保持了一个共同的贸易政策,包括农业和渔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15 会员国已通过了一个共同 的货币,欧元。在对外政策上,代表其成员在世界贸易组织,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和在联合国的会议上发言,维护 其成员国利益。 2001 年,欧盟已经体现的作用,在司法和内政事务方面,包括许多会员国之间根据申根协定取消护照管制。而且在 某些领域,它取决于会员国之间的协议。 APEC 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 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1989 年 11 月 5 日至 7 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 6 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 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 年 6 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 经合组织共有 21 个成员。 APEC 主要讨论与全球及区域经济有关的议题,如促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实施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推动金融稳定和改革,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等。近年来,APEC 也开始介入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其他议题, 如人类安全(包括反恐、卫生和能源) 、反腐败、备灾和文化合作等。 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 )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3 国组成于 1992 年 8 月 12 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 12 月 17 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 年 1 月 1 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三个会员国彼此必须遵守协定规定的原则和规则,如国民待遇、 最惠国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来实现其宗旨,藉以消除贸易障碍。自由贸易区内的国家货物可以互相流通并减免 关税,而贸易区以外的国家则仍然维持原关税及壁垒。美墨之间因北美自由贸易区使得墨西哥出口至美国受惠最大。 文化全球化 指不同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观念意识的相互认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从而形成一种全球性的文化。 信息革命与文化传播交流生活方式、消费模式、思想文化的传播。如美国的电影、音乐、电视在主导着世界。 世界一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另一方面又变得差别越来越大。 文化全球化中的英语 英语的应用席卷全球,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语” 。根据英国文化委员会所做的名为“English 2000”的大型调查数 据表明:全球以英语为母语者为 3.5 亿;到 2000 年, 全世界的英语学习者将超过 10 亿;英语教学工业每年给英国 带去 70 多亿英镑的有形和无形收入。 英语的不断国际化必然会产生英语的迅速本土化。 “新加坡英语” 、 “中国英语” 、 “日本英语”等纷纷出现, “English ”也得到了许多英语研究专家的认同, “英语是所有英语使用者的共同财富”得到人们的共识。 在获得每年 70 亿英镑的同时,英国没有忘记如何坚守这一肥硕的自然资源,加强了对英语“标准”的控制。但曾在 “日不落帝国”日落之时救了英国一命的美国则加紧了对英语的争夺。它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后盾和现代化的技术, 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美式英语” (American English ) 。 全球化与民族传统文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沟通手段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的文化传播、交流、融合全球化文化的形成,与传统文化的 惯性的对立。譬如,明哲保身、藏锋守拙、贵和合、正言反说等传统文化因素会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障碍。 全球性移民、劳动力流动与“族群边界理论” 我国人才外流问题 2007 年,中国人事部的相关数据显示:从 1978 年改革开放至 2006 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 106.7 万人,其中 学成回国人员总数为 27.5 万人,学成滞留人员总数为 79.2 万人,学成回国人员总数与学成滞留人员总数的比例为 0.347:1。按照国际通行计算方法,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国人数与滞留人数的最佳比例是 2:1,这个比例被称为“最佳黄金回归比例” 。 我国人才外流问题 200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 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指出:在国际移民大潮中,中国现在是全世界人才 外流最严重的国家,而且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因为在改革开放后出国的移民中,留学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