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分析_第1页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分析_第2页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的大国。1996 年中国煤炭探明可 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全行业年煤炭开采量达到近 10 亿吨。煤炭行业已经成为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煤炭状况: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 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 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 11.60%。我国 煤炭资源总量为 5.6 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 11%。 建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 70%以上。据有关 部门预测,到 2005 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为 12.3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为 7.85 亿吨标准煤( 折合 11 亿吨原煤),仍占 63.8%。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前 30 年 内,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全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区) 、市均有 探明储量。从地区分布看,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 贵州、河南和安徽 ,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 81.8%,分布呈现“北多南少” 、 “西多东少”的特点。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的低机械化带来的采煤效率低下,煤炭企业占用劳 动力过多,煤炭开采安全等突出问题日渐严重;煤炭行业的低进入壁垒以及高 退出壁垒使得我国煤炭行业竞争无序,较低的产业集中度也造成了国际竞争力 的下降。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成为我国煤炭行业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煤炭行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坚持以发展为中心,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实施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和安全专项整治,使煤炭供 需总量基本平衡,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强劲势头。但是,煤 炭行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里,我主要是从 “煤炭产 业集中度低”这一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据了解,目 前世界各产煤国煤炭行业集中度均高于中国,美国年产煤 10 亿吨左右,前 4 家 公司占 70%;澳大利亚年产煤近 4 亿吨,前 5 位公司占 71%;印度年产煤 4.5 亿吨,1 家公司占 90%。然而,我国高度分散的市场结构加剧了小矿与大矿之 间激烈的资源争夺战,为现代化矿井建设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留下了巨大的隐 患,进而导致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失衡,煤炭产业效率极低的规模结构,影响 了我国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制约了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了有限煤炭资源 的巨大浪费。 (1)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炭开采业发达,煤炭加工业滞后;产品初级 加工较发达,深加工、精加工较欠缺,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单一,产业发展 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低 下,经济效益不佳。具体表现在: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煤炭加工转化的 整体数量中占有绝对比重,而深度加工产品极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清洁能 源产品和技术,如工业型煤,干法洗煤、水煤浆、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 等基本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2).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几年,在旺盛市场需求刺激下, 一些大中型煤矿超能力、超强度生产,采易弃难,造成采掘衔接紧张,资源回 收率低,矿井服务年限下降,埋下事故隐患,导致重特大事故频发。 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多是富余人员、待业青年、农转非家属,文化水平普遍 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后,不能尽快适应新的产业在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的要求, 使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步 伐。 (3).环境污染破坏严重。国经济增长需要消耗煤炭,发展煤炭生产。近年来, 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维持在 12-13 亿以上,其中 80%是原煤直接燃烧,由此造成 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从各地区情况来看,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地区为高硫煤产区及能 源生产和消费量大的地区。从各行业看,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具有非常明显 的行业特征,以煤炭为基础的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约占全国工业二氧 化硫排放量的 50%。12 大规模开采煤炭同时还造成矿区土地塌陷,地表植被 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并由此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据测算,山西省每挖 1t 煤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损失约为 61 元,保守估算, 19782004 年 全省产原煤 70 亿 t,生态环境损失约 5000 亿元左右。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 成外部不良经济状况日益突出,进而使得山西煤炭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严重的煤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以上关于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存在的问题来看,煤炭产业内可持续发展, 需要在组织结构方面提高煤炭行业的集中度。 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快我国煤炭企业联合、重组、 兼并的步伐,通过提高产业进入壁垒和降低产业退出壁垒使占有次经济可采资 源、非经济可采资源的煤矿以及国有煤矿的富余劳动力大部分退出煤炭行业, 形成以若干少数大型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体,小煤炭企业并存的市场格局, 将适度垄断的有限优势同竞争的基本优势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性和 范围经济性。 山西省在煤炭企业整合重组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协调指导与市场作 用发挥相结合,坚持煤炭企业整合重组与煤炭开采秩序治理整顿相结合,坚持 上大、改中、关小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坚持既注重发挥省内外国有大型煤 炭企业的作用,又注重发挥民营骨干企业的作用,将全省矿井由 2600 座减少到 1053 座,企业主体由 2200 多个减少到 130 个,煤矿整合重组工作取得初步成 效。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形成多元办矿格局,在保 留的 1053 座煤矿中,国有占 20%,民营占 30%,混合所有制占 50%;进入 2009 年 11 月,煤炭产量已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达到 6100 万吨。 我国煤炭物流 众所周知,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则在东 部和南部,我国能源构成以及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决定了我国煤炭对外调运量 巨大。但是我国煤炭物流市场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着以下问题:多数煤 炭企业以及煤炭需求企业对煤炭物流认识不足。据统计,煤炭企业以及煤炭需 求企业大部分都是实行自营物流,煤炭物流 80左右都是由煤炭企业以及工业 企业自身承担的。由于市场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完善,企业内部各种物 流装备、各类物流从业人员等,还不能合理社会化。煤炭物流市场混乱。我 国煤炭物流市场中,煤炭经营单位过多过滥,中介机构过多,煤价层层加码, 层层盘剥,交易成本过高。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 重心在东部和南部,从而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提高了运输 和交易成本,流通市场分布不均也提高了交易成本,流通过程中运输和交易费 用大幅增加。煤炭物流市场产品差异程度低,功能雷同。调查表明,我国煤 炭物流服务企业现有的主要服务内容仅局限于货运代理、仓储、运输等基本的 低层次物流作业层面,很少有物流服务企业提供综合性、全程性、集成化的现 代物流服务。因此,设立煤炭企业配送中心既有不要性,又有可行性。 必要性。着煤炭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煤炭个业必须尽 快发展外部配送。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的特点,存在的弊端以及煤炭产品 销售 也要求煤炭企业设置物资中心。通过配送中民,不但解决了储备分散的层层设 库的问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的供应管理体制。 北煤南运是煤炭企业生产,运输与消费的基本格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煤 炭资源分配和水,陆联运的运输方式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经过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及物流业的兴起, 传统运作模式的弊端突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流通成本高。煤炭客 户(特别是电厂)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煤炭供应的安全和及时性,为此各企业都 有各自的燃料供应系统;而煤矿最关心的问题是 煤炭的产销衔接,为此各煤炭企业也各自的营销网络。这些机构虽然发挥 了不少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 人力财力,煤炭的流通成本也相应增加。二是 资金占用量大。我国的煤炭运输主要依靠公路,铁路,航运及港口企业,这些 企业按区段承担,衔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加之煤质等方面的因素,煤炭 企业间难以调节余缺。为避免发生此类现象,企业增大了各自的煤炭储量,这 既占用了大量资金,又增加了管理费用,这些成本最终还是导致客户的财务成 本增加。 可行性。目前,煤炭生产企业已具备了开展企业内部物流配送的基本条件, 诱惑力配送中心的时机已成熟。第一,对国家而言,国家可以通过配送中心控 制煤炭市场,配送中心是替代煤炭资源计划分配模式的最佳方案,国家的方针 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