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4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 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就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 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 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 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长征组歌用 10 个不同的战斗生活场面,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以细腻、生动的笔法描述了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 “老山界”的情景。 草借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塑造了周恩来的光辉形象。 长征则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种种经历,展现了 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 七律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疏通字词 音:逶迤 岷 mn 山 难 nn 困难,难能可贵 横 hng 横竖 nn 苦难,难兄难弟 hng 蛮横 更 gng 更加 蒙 mng 乌蒙,蒙昧,蒙混过关 gng 更新 mng 蒙骗,欺上蒙下 mng 内蒙古 磅 png 磅礴 尽 jn 尽管 bng 磅秤 jn 尽心 形:崖 悬崖 岷 岷山 逶 逶迤 涯 天涯 泯 泯灭 诿 推诿 睚 睚眦必报 萎 萎缩 义:逶迤 磅礴 走泥丸 开颜 等闲(把困难、复杂的事物看得)平常、寻常。 (悠闲:主要用于态度从容、闲适, 有悠然自得之意。两者都可表示自在的心态和神情。 )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崖,山石的陡立的侧面。 (悬崖:主要形容山势陡峭。两者都 有山势陡峭险峻的意思。 ) 颜脸,脸上的表情。 二 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一) 1 七律长征七言律诗 2 两首歌词 3 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 4 草短篇小说 5 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 (二)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 同,相互成对) ,字的平仄(平 阴平、阳平 、上、去、入 仄)也有规定。 三 背景介绍 1 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2 观看长征影片,了解历史:1934 年 10 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 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 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 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 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 1935 年 10 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3 解说:这首诗写于 1935 年 10 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 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 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长征”是本诗的题目。 四 整体感知 1 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 红军/ 不怕/远征/ 难,万水/千山/ 只/等闲。 五岭/ 逶迤/腾/ 细浪,乌蒙/磅礴/ 走/泥丸。 金沙/ 水拍/云崖/ 暖,大渡/桥横/ 铁索/寒。 更喜/ 岷山/千里/ 雪,三军/过后/ 尽/开颜。 2 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 调 参考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 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 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金沙江两岸都是高 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 上,寒气逼人。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 逐颜开。感情基调:豪迈、激昂 3 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五 具体研读 1 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 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 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 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 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 、 “只 等闲” ,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 坚毅精神。 2 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下面 六句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 、 “万” 、 “千” )和途中 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难” ) , “不怕” 、 “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 度不凡的基调。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 “征难图” 。 3 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 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 “水”与 上句的“军” , “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4 请你用” 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 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参考(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 、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 飞夺泸定图、喜过岷/ 雪山图。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炼、 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5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参考(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 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要用 56 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 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 典型战例场景。 )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 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礼赞了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六 总结归纳 1 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 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 艺术特色:(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 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 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 “走”以动写静、 “暖” “寒” 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 “更喜” “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2)本诗巧 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 浪漫主义风格。 七 再次朗诵诗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长征歌曲,学生学唱 歌曲。总结全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 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 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 八 作业: 1 词语积累 2 预习“诵读欣赏”: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 息和资料,如:作者是何许人;诗中化用的诗句(“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望断南飞雁” “梅花漫天” “北国风光”等) ,分别出自毛泽东的哪一首诗词。 二 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 教学目标: 1、 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 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3、 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 教学重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教学过程: 一 字词检测: 音:黔 皑皑 毡 炊 chu 毯 tn 侵 qn 似 s 水似银 似乎 重 chng 重飞渡 sh 似的 zhng 重兵 扎 zh 扎营盘 乘 chng 乘机,乘人之危 z 包扎 shng 千乘之国 行 hng 行情,欺行霸市 奇 q 奇怪 xng 行囊,行云流水 j 奇数 解 ji 解送 ji 解嘲 xi 跑马卖解 形: 渴 解渴 渴求 渴望 饥 充饥 饥饿 饥荒 喝 喝水 喝彩 肌 肌肤 肌肉 肌体 皑 皑皑 袭 袭击 铠 铠甲 垄 垄断 锤 千锤百炼 钢 钢铁 捶 捶胸顿足 刚 刚强 义:皑皑 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 压逼近 境边境 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炊烧火煮熟食物。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 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 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扎,驻扎。营盘,军营。 高于天于,比。 二 创作背景 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组歌的演唱形式 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 年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30 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 组成: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 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 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 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 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 四曲。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 三 背景资料: 1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 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 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 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 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 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 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 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 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 2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 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 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 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 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 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任成都军区 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 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四 欣赏歌曲、读懂诗歌 1 欣赏长征组歌音像作品 2 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 (1)书后练习二找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从而明确歌词的主题 学法指点:如何判断歌词的中心句?可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词中的 具体位置(一般出现在歌词的结尾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句在表达这首歌词的主旨方 面的作用,中心句与长征组歌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一系列战事(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红军依靠毛主 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 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意在突出一个“奇”字,赞扬 毛泽东出奇制胜的军事艺术,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过雪山草地描写红军(在 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的惊世壮举,意在表现红军大无畏的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 (2)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这两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一部分(第 1-5 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 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因为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是红军 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四渡赤水战役取得胜利,靠的是红军顽强的意志、 乐观的精神,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帮助,靠的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第二部分(第 6- 17 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 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 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 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路难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重兵重 重封锁,是红军战士们面临的更大困难。)第二层(10-17 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 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 如神。“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总述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 出奇制胜。以下五句基本按照战斗的先后顺序来写。(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 河,牵着敌人鼻子走,调动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红军北上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因 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昆明逼贵阳”这两句分别 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故事和声东击西佯攻贵阳又转向昆明进发从而牵动 敌人的大批兵力让敌人疲于奔命的故事。这正是毛泽东声东击西战略的具体实施。) 过雪山草地:第一部分(14 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第 二部分(512 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里, 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 五、研读歌曲,赏析亮点 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 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 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 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 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2、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 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 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过雪山草地: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 英雄气概。 “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 “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草毯泥毡扎营盘”, “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 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 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六、比较感知 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参考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 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 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 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 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 不同:过雪 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 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 我们也读了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请你思考一下:故事与歌词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故事需有完整情节,以叙事、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叙事生动具体,篇幅长;诗歌语 言凝练,重在抒情。 七、 情感迁移 1 这一课的学习对我们的启发:学习革命前辈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战 胜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 2 书后练习三(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 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改革开放跟长征一样都是 处在历史转折时期,同样是气势宏伟,影响深广,新的长征路比几十年前的长征更曲折、 更艰难,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只有发扬长征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 利或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是一次新的“长征”,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 依,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实在在地努力奋斗开创未来。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才会真正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当前 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 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应当发扬艰苦奋斗、忘我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 神,始终依靠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重,发扬齐心协力、同甘 共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扬长征的优良传统,去开创美好幸福的明天。) 八、 创新训练 如果把这两首歌编制成 MTV 电视片,说说你的设计思路。 九、 拓展赏析: 到吴起镇 锣鼓响,秧歌起。 黄河唱,长城喜。 腊子口上降神兵, 百丈悬崖当云梯。 六盘山上红旗展, 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 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 扩大前进根据地。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降神兵( ) 扫敌骑( ) 手携手( ) 2 概括一下这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红军战士经过千辛万苦,胜利到达吴起镇大会师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3 这首歌词开头的两句连用 4 个三字短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该用怎样的 语气诵读? 4 个三字短语激昂、欢快,表达出军民同庆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宜用欢快、自豪 的语气来读。 4 请你谈谈这首歌词与课文所选二首歌词的共同之处,谈两点即可。 可从思想感情与表现形式两方面入手。 十、 布置作业: 1 “调虎离山”是我国古代用兵“三十六计”之一。你还能写出“三十六计”中其他计 策吗?请写出 4 个。(苦肉计、声东击西、打草惊蛇、连环计、围魏救赵等) 2 学唱长征组歌 三 老 山 界 陆定一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一、预习交流: (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 ,江苏无锡人。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 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 年 5 月 9 日在北京逝世。 (二) 关于背景。 1934 年 10 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 ,北上 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 纵横 11 个省,于 1935 年 10 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 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三)关于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 ) 欺侮( ) 酣( )然入梦 蜷( )矗立( ) 咀嚼( ) 呜咽( ) 澎湃( )骨碌( ) 缀( ) 2、多音字组词: 嚼:jio ( ) ju( ) 咽:yn( ) yn ( ) y( ) 落:l( ) lu( ) lo ( )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难 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事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三)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段落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记叙内容 文章主旨 2-11 节 当天下午至天黑 山沟山脚 同瑶民的攀谈 12-23 节 天黑后至黎明前 山脚山腰 爬山的艰苦以及在 雷公岩前露宿 24-31 节 次日黎明至下午两点多 雷公岩山顶 攀越雷公岩 32-33 节 登上山顶以后 山顶山下 下山的情景 表现红军不怕困 难、艰苦奋斗的 坚强意志和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五)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 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 自然段到 33 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山脚访瑶家。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二层:(1233)红军翻越老山界 3攀登雷公岩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34):写作者的感受。 三、问题讨论: (一)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答: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 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二)文章中两处集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局部揣摩景物描写: (1)分析第 13 段描写: “奇观”是指什么? 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 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 “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 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 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分析第 23 节景物描写: 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起什么作用?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 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 军的艰难处境。 “矗立” ,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 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 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 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 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3)分析第 32 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 前景光明的意境。 四、问题探究: (一)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好处: 1、使文章脉络清楚.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二)文章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对于中心的表达有何作用? (三)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别 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四)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 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 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品味语言: (一)第 24 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二)第 29 节“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三)第 30 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 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一句怎么理解? 六、总结全文: 1、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 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七、作业布置: 1、以“秋日的早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 2、背诵并默写第 23 节。 四 草 王愿坚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你看到这一题目时,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故事?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 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 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作者简 介: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 党费 粮食的故事 七根火柴 普 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本文是作者从 1976 年底到 1977 年 7 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征为 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相关知识: 课文中的“草地” 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 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 3000 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 业基地。1935 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检查字词 正音: 蔫(nin)巴 酸涩( s) 抽噎(y) 背(bi)阴 绽(zhn)开 火燎(lio) 愠(yn)怒 霎时(sh) 焦灼(zhu) 飒飒(s ) 踉(ling )踉跄 (qing)跄 三、课文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有表情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 (1)理清本文记叙的线索; (2)根据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线索: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 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二)主要人物及刻画方法: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 2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举一些例子说明。 (三)继续探讨人物: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 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1、 “立时惊住”、 “惶惑” ;“不安”;“大吃一惊”, “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 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 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2、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 “举起”“看了看 ”“放进”“咬下了一点”“ 干裂的嘴唇闭 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 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 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 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四)理解句意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 (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 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五)自我发现: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有较深层的含义,请说出你的理解。 (六)思考: 1课文以“草”做题目,有什么含义? 2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有什么含义?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的含义“ 最甜”一语双关,既指“ 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 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四、拓展训练: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 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 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 高大形象。 六、仿写训练: 找出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与神态描写,模仿这一段,写一段类似的描写。 五 长征节选 王朝柱 一文体、作品简介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 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 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视觉感知的需要。为纪念中 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中央电视台将电视文学剧本长征搬上荧幕。本文根据时空画面的 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截取了 4 个场景,再现了红军长征中可歌可泣的历 史史实。 二、感知课文读英雄: 快速默读课文,按照四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情节。 【参考】(一)困难重重,彭总欲杀马救急 (二)大局出发,周团长毅然赴死 (三)爱兵如子,彭总忍痛杀爱马 (四)苦中作乐,红 军得粮解危困 三品味场景知英雄: 课文节选的 4 个场景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 表述形式: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_,理由是_。 【参考】 (一)彭“惨然一笑”,“惨然”是因为其为死去的红军战士而心痛,为红军处境困难而担 忧,“笑”是一种苦笑,强颜欢笑,故作轻松,怕别人担心他。“久久不语”说明彭经过长时 间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作出了杀心爱的战马以挽救同志们性命的决定。 场景一中彭、刘、警卫员三人的对话,突出了断粮给红军指战员带来的死亡威胁,也 暗示了红军将士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周团长和战士互让炒面的举动表现了红军官兵(上下一致、同甘共苦和)在生死抉择 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周团长毅然赴死的举动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以 结束生命的方式减轻战友的行军负担,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为革命留下有生力量, 这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 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表达了他对战士的关心、对部队的留恋和决定牺 牲自己的崇高品质。 (三)战马伸动前腿刨地的细节描写,烘托了烈士殉难、存者衔哀的悲壮气氛,也为下文彭 杀马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彭忍痛杀战马时是极度痛苦与矛盾的,这表现了其丰富的人性内容(与伴随自己身经 百战的“无言战友”的深厚情谊)、高尚的革命情操(为革命大局做出牺牲)和爱兵如子的 平等意识。 (四)军指战员苦中作乐的情节充分表现了红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必胜的坚定 信念和文武双全的高度素养。 四、表演剧本现英雄(学生要事先揣摩剧本,在大脑中对情节进行形象化的构思。综合考虑 演员的选择、舞台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用等方面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 主题: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 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 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2 本文作为电视文学剧本(节选),充分体现了重视视觉效果的特点: (1)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作品中场景为内容服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为剧情的展 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 ,例如,在无边无际的草地这个大背景下,选择了水塘这个小背 景切换一个个场景:(周团长)看着水塘、爬向水塘、爬进水塘、塘中遗帽、对塘致 哀生动地推进了剧情的展开和表现。再如,场景四是由沉郁到欢乐、由悲壮到喜庆的 情感转折过程。 二是以自然环境来表示某种寓意 。如,场景三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进 一步烘托了艰难惨烈的恶劣环境,也象征性地讴歌了在悲壮的环境中升腾起的革命情操, 预示着光明就在前头。又如,场景四24 的景物描写,既展现了草地之夜迎来灿烂朝阳 这美丽的自然景观,又预示了红军即将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2)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如刘少奇的表现,充分展现了其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的 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又如彭枪杀战马的战将风度和挥泪诀别爱马的人性表现,毛令人荡 气回肠的睿智妙语和风神挥洒的伟人风采,都给观众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譬如,毛 泽东从马赛曲中悟出的真理道出了革命理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 重要作用,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财富,红军指战员“不仅感到了力量,忘记了饥饿,而且还 看到了中国革命最美好的希望。”也启发我们:崇高的理想、精神的力量往往是一个人战 胜困难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精神上应该永远不倒。书后练习 一2 (3)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如文章一开头便渲染了过草地的艰难,特写镜头更是突现了过草地 的艰险和场景的惨烈,为后文人物活动交代了大背景,可红军战士前仆后继,表明他们北 上抗日的大无畏的坚定信念。 六、书后练习二“猝然”中的理解。 1、彭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 理之中。 2、 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 然哭起来,也并不出乎意料。 3、 前曾欲杀战马(伏笔),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 命,为走出草地,彭在凝望“无声战友”良久后忍痛枪杀战马,也情理之中。 4、 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 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地突然站起身来,是十分自然的。也可理解为毛泽东当时高 度的警惕感和急于弄清情况的心情。 七、拓展话英雄: 1 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说一句总结的话:英雄就是 _的人。 2 有人说现今的时代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人们崇拜的大都是传媒偶像。你赞同这句话吗? 说说你的理解。 诵读欣赏 诗人 领袖 任先青 教学目标 一、理解毛泽东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领袖形象 二、理解本诗角度的新颖、欣赏比喻的精当 教学难点 把握毛泽东具有诗人气质的领袖身份理解全诗 一、作者简介: 任先青 : 1943 年 10 月 10 日出生,山东莱州人。现为山东作协会员、德州市作协副主席、 德城区文联副主席。1988 年被命名为德州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陆续于诗刊 、 星 星 、 黄河诗报 、 诗神 、 绿风 、 时代文学 、 山东文学 、 北京文学 、 人民日报等 全国报刊发表诗歌八百余首,出版诗集无涯之心 、 心形的叶子二部。个人传略入编中 国专家大辞典等十余种大型辞书 二、结合以往学习诗歌的体会,想想欣赏诗歌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首先,理解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其次,分析特色,选择诗的构思、表现方法、语言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 赏析 三、理解诗的内容。 (一) 、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平仄 磅礴 酝酿 2、解释词语: 平仄: 磅礴: 潇洒 飞扬: 酝酿: 神思: (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要求: 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平平仄仄的枪声: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嘹亮的东方: 2、按要求填空: 第一节:从诗的( ) 方面 设喻; 第二节:从诗的( )方面 设喻; 第三节:重点刻画诗人的形象与风格; 第四节:以代表诗作设喻; 第五节:从诗的( )角度设喻 3、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毛泽东的( )之情。 四、再读本诗,理解构思的新颖和毛泽东的形象。讨论: 1、现代著名诗人柳亚子曾用“才华优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 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来高度评价毛泽东及他的词。你能否背一首毛泽东的与本诗内容有 关的词?本诗是如何表现他作为诗人的一面的? 答:(1)化用了毛泽东的不少诗句,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2)把他领导大家创业开国比作诗人酝酿诗作,从诗歌创作的主要方面设喻。 2、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你能说出他的哪些重要的革命事迹?本诗又是怎么表现他领袖 风采的? 秋收起义、以农村保围城市、用枪杆子夺取政权等 长征、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本诗中毛泽东的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 4、这首诗的角度新在何处? 五、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个比喻句?为什么? 六、小结写作特色:角度新颖 比喻精当 七、有感情的朗诵,品味这首诗 八、知识迁移 仿造冰心诗的形式和内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首。 原诗: 仿诗: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九、背诵这首诗和此诗中涉及的毛泽东的词。 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习目标: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重点:完整地记叙一件事 教学难点:叙事清楚 学时安排:三教时 教学步骤: 1 组织学生自学“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 2 写作指导 范文引路(见课件) ,再口头讲述一个“我的故事” (先小组讲述,后全班交 流,讨论得失) 。 3 以“ 里的新鲜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4 学生写作。 5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见课件) ,组织学生互改。 6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7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8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家人听。 当一次主持人 教学目标:1、学会写开场白 2、学会写串联词 教学重点难点: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 课前准备: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教师: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 明确学习重点。 2、 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 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 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 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1) 、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 (2) 、能紧扣节目内容。 (3) 、不冗长。 (4) 、生动风趣 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