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笔记第五章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笔记第五章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笔记第五章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运 输功能、缓冲功能、参与体温的维持、免疫防御功能、在生理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液的组成:正常血液为红色粘稠液体,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将经抗凝剂处 理的血液置于刻度管中离心后,血液被分为三层,上次淡黄色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深红 色的是红细胞,二者之间一层白色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 分比称血细胞比容。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血浆蛋白、电解质、气体(O2、CO2) 、代谢 废物和激素等。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 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用电泳法又可将球蛋白区分为 1、2、 和 r 等球蛋白。血 浆蛋白的功能包括: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作用、免疫作用、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 白溶解过程 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血量中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 小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处,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量 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正常成人全血比重为 1.050-1.060,和红细胞数量成正相关, 血浆比重为 1.025-1.030,其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液粘滞性,血液的 相对粘滞性为 4-5,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血浆的相对粘滞性为 1.6-2.4,主要取 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血浆中溶质颗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由两 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血浆中溶解的晶体物质等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另一部分是血浆蛋白等胶 体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血浆的酸碱度 pH,正常人的血浆 pH 值为 7.35-7.45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年男性为 500 万/mm3,女性为 420 万/mm3 ,数 目可随外界条件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体积很小,直 径为 7-8m,形如双凹圆碟状。生理特性: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血液中的红细胞在通过 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此特性称可塑 变形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红细胞的悬浮稳 定性(正常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生理功能:红细胞的主 要功能是运输 O2 和 CO2,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生成原料: 在红细胞生成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及维生素 B12 的供应。生成过程:红骨 髓内的造血干细胞首先分化成为红系定向祖细胞,再经过红系前体细胞包括原红细胞、早 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各个阶段,发育为成熟红细胞而释放入 血液循环。生成调节因素:爆式促进激活物、促红细胞生成素、其他激素。正常人体红细 胞在血液中的平均寿命约为 120 天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正常成人血液中白细胞数在 4.0*109/L-10*109/L 范围内, 可分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五类,前三者因其 细胞质中含有噬色颗粒又总称为粒细胞。生理特性: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 伪足作变形运动,凭借这种运动,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称 为白细胞渗出;白细胞还有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生理功能 1 中 性粒细胞有很强的吞噬活性 2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作用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 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3 嗜碱性粒细胞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反 应物质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 种脂类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4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进入血液时仍是未成熟细胞,发育 为成熟的巨噬细胞后比中性粒细胞具有更强的吞噬和消化能力,单核-巨噬细胞也在特异免 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激活后还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对其他细 胞生长的调控 5 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生成过程:起源于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经历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然后分化进入成熟白细胞,增 殖和分化受到一组造血因子的调节包括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健康成 人血小板数为 100-300*109/L,正常时呈双面微凸圆盘状受刺激激活时可伸出伪足。生理特 性: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称为血小板粘附)聚集(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 称为血小板聚集)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 的现象称血小板释放也称血小板分泌)收缩(血小板具有收缩能力)吸附(血小板表面可 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 。生理功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血液凝固、促进生理 性止血。生成过程: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首先分化为巨核系祖细胞,经过原始巨核细胞、 幼巨核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巨核细胞,在巨核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并将整个 细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最后各小区之间继续断裂,形成游离的血小板,一个巨核细胞可 产生 200-700 个血小板,血小板生成素和巨核细胞集落刺激活性物质是两种组要的刺激因 子 造血过程:成年人的造血器官主要是红骨髓,此外还有脾脏和淋巴结等器官,造血过程就 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根据血细胞的形态 和功能特征可以把造血过程分为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和前体细胞三个阶段,定向祖细 胞只能定向分化为一种血细胞,前体细胞是形态学上可以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大体经历 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及成熟阶段,造血微环境在血细胞生成的过程中 气调控、诱导和支持作用,其改变可导致机体造血功能的异常 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称为生 理性止血,出血时间正常为 1-3 分钟,检测出血时间可以反映机体生理性止血的状态,主 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时相。当血管受损一方面要求迅速形成 止血栓以避免血液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将止血反应限制在损伤局部,以便保持血管内血液 的流体状态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 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内源性 凝血途径即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即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 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又称组织因子途径) 、凝血酶生成(功能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 纤维蛋白单体、激活因子 XIII 生成因子 XIIIa、激活因子 V 因子 VIII、因子 XI 对凝血过程 起正反馈促进作用、使血小板活化)和纤维蛋白生成三个基本步骤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 胞的吞噬作用;生理性抗凝物质主要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肝素、蛋白质 C 系统和组织 因子途径抑制物等 纤维蛋白溶系统: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系统主 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简称纤溶酶原,又称血浆素原,纤溶酶又称血浆素,纤溶酶原激 活物与纤溶抑制物(根据作用分为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的抗活化素和抑制纤溶酶的抗纤溶酶) , 纤溶可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体内存在两种生理性纤溶酶原激活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两个基本阶段 纤维蛋白溶解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凝血和纤溶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过程,正常 情况下,血液凝固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功能系统,它们之间维 持着动态平衡,既保证了血流通畅,又可防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如该平衡遭到破坏,则 会导致病理现象的发生。若纤溶系统功能不足,就可能发生纤维蛋白过多沉积而出现广泛 的微血栓。应用提高纤溶作用的药物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和心肌梗赛,若纤溶系统活动亢进, 则易发生出血的倾向,此时要应用抗纤溶的止血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 A 抗原和 B 抗原 将血液分为四种类型:凡红细胞膜上只含 A 抗原者为 A 型,只含 B 抗原者为 B 型,含有 A 与 B 两种抗原者为 AB 型,都没有者为 O 型,不同血型的人其血清中可能含有不同的抗 体,但不含有与自身红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当含 A 抗原红细胞与含 B 抗体的血清相遇 或含 B 抗原红细胞与含 A 抗体的血清相遇红细胞会凝集成团,即发生凝集反应,血型抗原 和血型抗体又分别被称为凝聚原和凝集素,血型抗体有天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两类 输血原则: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 ABO 血型相合,即要求同型输血, 在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使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 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 侧,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