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导学案(1)_第1页
《谈中国诗》导学案(1)_第2页
《谈中国诗》导学案(1)_第3页
《谈中国诗》导学案(1)_第4页
《谈中国诗》导学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中国诗导学案 一、课前准备: 1、作者介绍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 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 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 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 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 获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 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 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 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 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 , 短篇小说集 , 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 , 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 ; 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 、 管锥编五卷、 七缀集 、 槐聚诗存等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 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 ,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 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2、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 1945年 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原 稿为英文,是他 1945年 12月 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 权威。他毕生致力于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 去。为此,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 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 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 这样的作品。 3、字音字形 1.注音 一蹴( )而就 梵( )文 轻鸢( )剪掠 精髓( ) 数( )见不鲜 颦蹙( ) 吞声咽( )理 lng( )统 精 su( ) 逻 ji( ) 叫 xio( ) 槛( )外长江空自流 颦 c( ) 单 b( ) 咻咻( )然 凹( )鼻子 不 lio( )lio( )之 遥思远 chng( ) ki( )叹 h( )巴狗 了不足 q( ) 4、补充注释 数见不鲜: 流毒无穷: 轻鸢剪掠: 凑泊: 穷边涯际: 吞言咽理: 拔木转石: 二、整体把握 1、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各个段落大意: 第 1段: 第 2段: 第 3段: 第 4段: 第 5段: 第 6段: 第 7段: 第 8段: 2、通读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段): 第三部分(第 段至 段): 第四部分(第 段): 3 3、 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三、思考探究 (一) 、 第一段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怎样的立场来谈?为什么? (二) 、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三) 、 “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四) 、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5) 、文章末段作者最终对谈中国诗抱有怎样的观点? 六、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试结合文章上 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 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 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 聪明。 _ _ _ _ 2、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 ,我们叫它“西洋 狗” ,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 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3、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 足奇。 4、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 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本体、 喻体。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5、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 者。 ”请指出其本体、喻体。这个比喻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_ _ 5 _ _ 参考答案 写在人生边上 , 人兽鬼 , 围城 , 谈艺录 3、补充注释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4、第一部分(第 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 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 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 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 样才全面科学。 5、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 “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思考探究 一、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提示: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弄清句中“尽职”的特指意义是解读整个语句的关键。为此,需要关照 全段中与此相关的语句(“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后面“因为”说的是“不能尽职”的原因)。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公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 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 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 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 二、 “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 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