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引论》复习指导第四章_第1页
《哲学引论》复习指导第四章_第2页
《哲学引论》复习指导第四章_第3页
《哲学引论》复习指导第四章_第4页
《哲学引论》复习指导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引论第四章 第四章 认识论 第一节 传统认识论 所谓传统认识论是相对于现代认识论而言的,以近代哲学为代表的哲学认识论,它所关注 的核心总是就是认识路线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地关系到其他认识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 主要是以经验还是以理性作为认识的根据?所以什么是理性和经验?二者在认识活动中各 有怎样的性质、作用与特点构成了传统认识论的基本内涵。 一、概念基础 1、理性 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 性的能力。它是传统认识论的最重要哲学范畴,所谓理性主义都是对人的理智抱有绝对信 心的人。理性对认识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依靠理性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但要达 到真理,还必须依赖逻辑,逻辑推理是保证理性思维正确的前提。逻辑推理主要有两种, 一是演绎推理,二是归纳推理;任何推理正确的前提,一是前提真实可靠,二是遵守推理 规则。因为演绎推理自身无法保证前提的直实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经验, 借助归纳和概括来判断前提的真假。归纳和演绎的关系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因此,从狭义 说,理性是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广义说,与非理性相对,凡是运用思维原则解决人类所 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能力都是理性。 (P147-149) 2、经验 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就是指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 觉与知觉。它主要有感知、内省、直观等几种形式。 (P149) (1)感知是指人通过感官而获得的关于外部对象有经验。它是人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窗口, 虽然我们的感知与实际事物往往不相符合,但离开了感知,认识就会变得不可能。 (P149) (2)所谓内省是指人们自己在某一时刻、某一场合或某一情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的等 内在的经验体验。 (P150)感知与内省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感知是对外部对象的体验, 而内省则是人的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 (P150) (3)而所谓的直觉是指以感知和内省为基础,但又突破这两者的限制而形成的关于认识对 象的即时的、敏捷的、直接的观念。直觉实际上是对熟悉事物的经验再认,是在人的经验 基础上而形成的把握事物的一种方式,它不能用理性来解释。直觉最普遍、也最典型的形 式,表现为对他所面对的事物或面临的情况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这就是 人们通常所说的直感或预感。这种情况下,直觉表现为一种在我们的认识中存在的,可以 通过我们自己的感受方式或其他某些其他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方式得到的特殊知识类型。 在实践活动中,新形象、新概念、新思想的产生常常有直觉相伴随,而且这样的事例是屡 见不鲜的。在这个意义是,传统经验论的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洛克指出,直觉也是人的 心灵活动,通过这种心灵活动可以“接受一些清晰的观念到我们的理智里面来” ,这些观念 和从感觉中得来观念一样清晰。 “直觉的知识”是最高级的知识,对待直觉,应“大胆直觉, 小心求证” 。直觉在总体上是以经验为基础。 (P150151) 在传统认识论中,经验论、唯理论以及试图对二者做出综合统一的批判论是最有代表性的 三种理论,它们代表了三种最为基本的认识路线。 (P151) 二、经验论 1、经验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1)主要观点:按照经验论的观点,经验是一切知识的唯一根据与来源。人的一切认识 2 (知识)最初都有来自于经验,更确切地说是来源于人的感觉。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 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人的感觉经验的。经验论者并不简单地否认理性, 而是把理性当作是解释与阐明经验事实的含义,以及对经验提供的基本前提进行逻辑推理 的重要思维基础。 (P152)他们一般拒绝承认有所谓的终极性知识公设或理性根据。否认 绝对不变的真理性知识。经验所提供的知识具有绝对的可靠性。 (2)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代表有被称为近代经验论之父的洛克以及贝克莱、休谟等人。以 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认为,认得心灵最初是一块白板,是感觉经验使“白板”获得思想内 容。这就是著名的“白板”说。 (P152-153) 2、经验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从总体上说,经验论对于传统的认识论有很大的贡献,它不仅较好地解释了人们的常识性 知识,体现其与经验科学的内在联系,而且对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 它对绝对主义或独断论的怀疑与批判,对于我们深化关于科学理论基本性质的认识也是有 启发的意义。但因把知识的来源当作是独一,把知识的范围限定在经验之内,使其不可避 免地面临难以解决的矛盾与理论困难。第一,感觉经验事实上并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第 二,否定认识的必然性,第三,自相矛盾,从追求知识的确定性走向了知识的相对性。 (P154-155) 三、唯理论 1、唯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1)主要观点:唯理论又称先验论,它拒斥感觉经验并强调理性和普遍概念在认识中的作 用。按照唯理论的观点,人始终感觉经验因素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它同样认为,就根 源和基础来看,它主张认识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于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 于感觉经验的。目的是要以理性为基础来说明认识的普遍性、必然性与确定性,并以先天 的理性之所思、所想为真理。唯理论哲学延续了以数学为知识范本的认识论模式,把数学 当作是理性认识的杰作。笛卡尔在哲学史是第一次明确指出,与感觉经验知识的变动不居 相比,通过演绎方法建立的数学知识体系,因其具有的明晰性、普遍必然性和恒常性,堪 称知识的典范。唯理论哲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被感觉欺骗的经历。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 的笛卡尔认为,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不能怀疑“我在 怀疑” ,据此,笛卡尔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我思故我在” 。 (2)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人物有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儿和斯宾诺莎、莱布尼兹 等。 (P154-155) 2、唯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唯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弘扬了人的理性,确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的地位,推 动并引导了近代哲学注重主体的倾向。 ,另一方面,它对于经验论的局限性的批判也是很有 积极意义的。当然也有缺陷:首先,其关于自我的证明是缺乏根据的。其次,对于数学与 普遍必然性的信念也是一种缺乏根据的独断。第三,因为对于经验的否定,所以不能给认 识过程以完整的说明。 (P157-158) 四、批判论 批判论是一种力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对立,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对经验和理性的 作用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认识理论。这种理论以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为基础。 (P158) 即现实的认识活动是人的先天理性与后天的感觉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这里的批判是指对人 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前提进行反思和辩证分析的一种哲学方法。康德批判论的主要思想是并 不简单否定经验论,认为经验论的怀疑主义否定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是十分错误的,但他对 于破除唯理论的独断与教条主义却是十分重要的,但他认为,更重要是理性在认识中作用。 因为经验性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的心灵中某些因素的左右与影响, 3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按照康德的观点,时间与空间并不是外部世界或 外部事物的属性,而是一种纯粹主观性的认识形式,即主观意识中用来把握经验的直观形 式。这种直观形式不仅先于经验而存在,而且是感性的认识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如果没 有感性经验,直观形式只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纯形式,没有纯粹任何现实的认识意义。但如 果没有它,感性认识因为缺乏必要的组织形式也无法成为可能。但经验只是为为人的认识 提供材料,真正赋予认识以意义的是直观的纯粹认识形式。这是人的直观认识能力的具体 体现。人的认识分为感性与知性,但它们有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提供直观对象,知性认 识则通过概念思考对象,前者不具有普遍必然性,要使认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就必须达到知 性认识。知性认识的实现就是把经验纳入知性范畴加以整理的过程,知性的纯形式之所以 是范畴,是因为知性作为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它的内容是包含在最一般概念即范畴 之中的。而范畴的确定与作用的发挥就是逻辑,知性之所以能够确定认识的普遍必然性, 就在于逻辑判断形式与知性形式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足以保证范畴的纯粹性与完 整性。 (P158-160) 康德的理论把认识论研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实现了所谓的哥白尼式革命,真正确立了认 识主体的地位,把理性主义传统推向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被经验论和唯理论分割开来 的认识的形式与认识内容,在他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中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他对认识论研 究深层次矛盾的揭示与阐明,对现代认识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P161) 第二节 现代认识论 传统认识论之后认识论发展阶段。康德之后,现代认识论就开始了。从传统认识论对认识 起源、过程的关注转向了对作为认识成果的知识的研究。即对知识本质、意义等问题的研 究。 一、观念论 1、观念论概念 所谓观念论是指把观念作为认识对象加以研究的认识论理论。凡是被心灵所知觉和思想的 一切感觉、印象、概念以至情感都可以被看作是观念,它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最重 要的中介,观念论实际上是一种关于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之间关系的理论。 (P162) 2、观念论基本观点和主要代表人物 (1)观念论的基本观点是: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关于存在或对象的意识就谈不上有 所谓的存在或对象。这其中的逻辑是这样的:认识对象某种观念事物作为对象而 存在又作为观念存在 而作为观念总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对象或观念就是认识主 体的表现和创造物精神的优越性。观念论在近代哲学达到鼎盛,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 洛克的工作。 (2)观念论的主要代表:近代:洛克:他建立系统的观念理论,确立了观念研究的心理学 传统,他也因此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先驱。观念论的研究是从与心理学决裂开始的。 (P163) 现代: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主要观点是哲学与逻辑学和心理学所研究的观念是有本质区 别的。哲学研究的观念是一般性、非自然的人为的产物,是我们对认识进行反思的结果, 也是我们的日常经验或认识接受某种处理的结果。 (P163164) 现代观念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布兰夏德。其主要观点是:哲学观念中有许多 同心理的活动相分离。现代观念论普遍认为:内在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因是思想和 实在都具有系统性或整体性特征。即使描术最简单的对象,也还需要引进整个实在作为背 景。所以他反对经验分析方法对实在加以分析的一切理论努力,坚持内在关系说这一观念 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即一切对象所处的关系都是基于它的本性,思想的每一个可能对象, 4 都借助于与其他某种东西发生联系而成为该种东西,它的性质不仅只受到它的某些联系的 影响,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受其所有联系的影响。这是现代主义的一种逻辑原则,其目的是 为了实现内在论与超越论的统一,也是为了与心理主义划清界限,更是为了应付实在论等 其他哲学的挑战。为此,他们把判断、命题或词项来取代观念或概念作为新的研究出发点。 (P164) 3、观念论的意义与缺陷 观念论作为对传统经验论的修正与超越,是有进步意义的,这体现在它强调认识的整体性, 旗帜鲜明地捍卫理性,其主要缺陷是对精神作用过分强调,美国新实在论所提出的“自我 中心困境”理论是最好的说明:第一,无法将认识以内的对象同认识以外的对象进行比较。 第二,认识都无法就同一对象与他人进行沟通。 认识都无法摆脱认识关系去认识事物。 由此可见,对认识关系的过分依赖导致对精神的过分依赖是观念论造成自我中心困境的最 大原因。 (P166) 二、实在论 是探究认识与外在的关系中最著名、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是关于实在的一般理论。所谓 实在,就是指事物本身的真实存在性,实在是独立于主体或主体感觉、观念而存在的东西, 实在不是由现象决定,它是永远超出我们从现象出发所做的一切探究努力的范围。它主要 探讨“事物本身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事物的真实性等问题。 (P164) 在认识论意义上,实在论主要有经验实在论和理性实在论两种。 (P167)所谓理性实在论, 是指哪种坚持认为理性是世界的本质或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理性才是知识的唯一对象的 理论。所谓经验实在论,又称客观经验实在论,是指普遍经验原则出发 ,强调物质世界或 物理对象实在性的理论。 (P167)它主要关注的是我们的认识能否达到或确定认识之外对 象的认识。客观经验实在论这所以在哲学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源于他获得了生活经验 和经验科学的强有力的支持。他们普遍认为,认识论的研究应以经验为基础,一个实在的 物理世界是不能怀疑的。我们的感觉与知觉只能以这一物理学世界为对象,这种知觉与感 觉的可靠性,就是由这个世界的本质稳定性,这种信念,是以它们对知觉的分析为坚实的 基础:持续性知觉、选择性知觉和矫正性知觉。 (P167169) 经验实在论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形态有常识实在论、新实在论和批判实在论三种。 1、常识实在论 所谓常识实在论,就 是指客观实在论对素朴实在论的继承与发展。现代常识论的最著名 代表是英国哲学家摩尔。 (P169) 2、新实在论 新实在论是现代认识论研究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哲学流派,它奠定了现代实在论发展的基 本原则。其主要观点是直接呈现说和外在关系说。它依然没有摆脱常识实在论的困境。只 不过更加精致些罢了。 (P170) 3、批判实在论 批判实在论是客观经验实在论一种更为高级的理论形态。其主要的贡献是把认识的中介思 想引入了认识论研究,对认识过程的复杂性超越了以前实在论的水平。批判实在论的主要 代表 W 塞拉斯建议建立“物理实在论” 。 (P170-171) 三、分析哲学 简言之,即语言哲学,即认为语言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研究对象,全部有意义的哲学 问题都可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的基本方法就是语言分析,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语言分析 弄清各种语言的意义。分析哲学对现代认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语言的关注是现代 认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为哲学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并通过语言分析 方法为哲学研究树立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 (P173) 5 1、语言的转向 分析哲学的诞生是以语言的转向为标志的,所谓的语言转向,是指由近代哲学认识论研究 向现代语言哲学研究所实现的哲学主题的转换。即通过语言的变革来实现解决哲学问题的 哲学主张,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哲学的语言化。语言哲学的是在传统哲学陷入空前危机 后,西方哲学的一个必然选择。其主要方法是仿效科学革命,对传统哲学进行改造。因为 科学的方法是正确的,科学理论是可以检验的,科学的语言是可以交流的,另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数理逻辑的诞生为分析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P173-174) 2、元哲学的研究 分析哲学家普遍认为,由于具体科学的侵入,特别是心理学成为具体科学后,传统哲学失 去了自己传统的领地,其任务只剩下语言分析,他们认为,应当把词的意义与它相连的观 念区分开来,语言是比观念更好的研究认识与反思认识的更好的工具。只有语言才能给思 维以恰当的说明。所有的哲学问题都可以还原为语言问题,所以全部哲学的任务就是语言 批判。所谓元哲学研究,就是把哲学变成一种基础性的研究,如果说科学的任务是研究命 题是否是真理的话,那么,哲学的性质就应该是一种确定或澄清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不 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分析活动的体系。哲学可以通过这种语言批判重新确立思想的 界限,因为所谓的思想界限就是语言的界限,而语言的界限本质上就是世界的界限,这种 推论实际上隐含了分析哲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假设:语言是关于世界的图式,命题与事实 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所以语言的逻辑结构正是世界结构的反映。 (P174-175) 3、理想语言学派 所谓语言分析就是逻辑分析,而日常语言经过分析是不完善的,模糊不清的,这是把我们 认识引入歧途,造成哲学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要消除哲学研究这个隐忧,就必须以现代 数理逻辑建立理想的人工语言,而要建立这样的理想语言,就必须先确立语言的哲学意义 或认识意义。理想语言学派的早期代表逻辑实证主义就是通过确立经验的意义标准来解决 这一问题,他们所提出的意义证实原则使得意义问题从此成为分析哲学所关注的一个核心 问题。既然命题的意义在于经验的证实,那么证实的终极性问题就成为分析哲学的焦点。 开始他们把经验证实的终极检验标准定为所予即现象主义立场。后来以物理主义取代,认 为只要我把所有的命题还原为物理语言的语句,就可以实现对命题的经验证实。但是逻辑 实证主义者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标准,其原因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奎因从逻辑实用主义的立 场所提出的整体主义知识观,把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彻底驳倒。 (P176-177) 4、日常语言学派 是通过肯定日常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日常语言以达到哲学语言批判 的目的,从而最终建立新的意义理论。他们认为,语言文字作为我们世代的遗产,它是我 们所无法割舍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传统哲学的各种误解和混乱是由于哲学家对语言的个 人化使用,消除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严格按照日常语言的习惯用法来使用语言, 所以,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用法,所以著名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 一种独立于语言的外在的东西,恰恰就是使用字词的方式。所以他的名言:不要问意义, 只要问用法。因为语言的用法是生活形式的体现,正是生活形式的丰富多彩,才造成语言 用法的多种多样。这实际是行为主义理论,也是日常语言学派非常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从这种观点出发,他们不象理想语言学派一样,对传统哲学采取拒斥立场,而是普遍采取 治疗型哲学观点。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哲学是一场反对用语言对理智进行迷惑的战斗。 从总体上说,分析哲学为哲学研究带来新的任务、对象、方法,对于克服传统哲学的危机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 响,但分析哲学也没有像它最初所希望的那样,使哲学成为与科学相提并论的学问,而事 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它不仅没有解决传统哲学的很多问题,而且又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 6 所以分析哲学从诞生起就一直备受争议和挑战。 四、实用主义 是现代认识论理论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哲学流派,它所倡导的工具主义,特别是关于认识与 价值关系的见解,为它赢得了重要的理论声誉。其重要代表人物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 刘易斯。总体上说。实用主义立足现代行为主义,不仅对传统经验论进行了改造,把经验 主义原则进步贯彻到底,而且重视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与 价值的统一,这都是富有认识论意义的思想,但其普遍的工具主义立场,模糊或抹杀了真 理的界限,包括其内在固有的相对主义立场,也给认识论研究造成了许多困难。 (P178- 179) 第三节 中国认识论 在认识论方面,西方哲学要比中国哲学发达,总的来说,中国认识论不像西方哲学那 样和宇宙论、伦理学有着截然分明的界限,因此,知觉主义和知行合一是中国认识论的特 征。中国认识论包括儒家认识论、道家认识论和佛教认识论三个层面。 (P185) 一、儒家认识论 在儒家思想中,认识论是其“内圣之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儒家认为道德 践履离不开认知活动,而认知活动又必须落实到道德践履上来,因此儒家一贯地主张“尊 德性而道问学” ,即追求知识与道德的统一,从而造就一个理想的人格。 (P186) 1、 “自然之天”与“道德之天”:认识的对象与可能性 儒家的认识对象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自然之天” ,一是“道德之天” 。就“性命之 理”属于“自然之天”来说,它是“理” ,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客观性原则;就“性命之理” 属于“道德之天”来说,它是“性” ,是内在于人的一种主观性原则。天人之间的沟通,关 键在一个“继”字。 “继”是继承、继续的意思,继之则善,不继则不善如果人不能继 承天道之“自然”和“道德”的双重性格,就没有本源意义上的善。 “继善成性”是一个主客契合的过程,它包括“穷理”和“尽性”两个方面。 “穷理”是穷 得物理,也就是认识“自然之天” ,其结果就是成为“智者” (通“知者” ) ;“尽性”则是 尽得人性,也就是认识“道德之天” ,其结果就是成为“仁者” 。由于“自然之天”和“道 德之天”本来是一个“天” ,物理和人性也都统一于“性命之理” ,所以,一个人只有把 “穷理”和“尽性”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既穷得物理,又尽得人性,才能完整地把握 天道,做到内与外合,主与客合,仁与智合,从而复归于本源。 (P186) 既穷得物理,又尽得人性,是儒家对于人类人死可能性的一种理想。但事实往往是,有的 人偏于“穷理” ,着重在“知”上追求本然之真,有的人偏于“尽性” ,着重在“仁”上追 求应本然之善,这就难免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P187) 2、 “自诚明”与“自明诚”:认识的方法与途径 “穷理”侧重于认识“自然之天” , “尽性”侧重于认识“道德之天” , 中庸说: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这里,所谓“诚”是指由尽 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 “自诚明”是说,首先从 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自明诚”是说,首先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 就最后的结果来说,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此二者可以殊途而同归。 (P187) 3、 “德性之知”与“实践理性”:知识的性质与限度 北宋的张载将人的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德性之知” ,一种是“见闻之知” 。张载认为, 前者源于人的“天地之性” ,后者源于人的“气质之性” ;只有前者才能超越自我的局限, 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价值,而后者则为外物所累,止于闻见之 狭,不足以合天心以尽性。 (P188) 二、道家认识论 7 作为一种人生哲学,道家哲学的宗旨是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种种羁绊,返朴归真,过一 种合乎人的本性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道家的认识论并没有什么独立的知识系统,它 强调既要运用人的理性,更要运用人的直觉,其最终目的则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P189) 1、 “为道”与“为学”:两种不同的认知路径 老子将人的认知活动区分为两种:“为道”与“为学” 。 “为学”是指平常的认知方式,它 的认识对象是现象界的一切事物。 “为学”的内容既包括儒家所谓政教礼乐之学,也包括各 种非根源性的学问。 “为道”和“为学”不同,它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减少知识。 “道”是 万物之宗,是宇宙生命之源,超乎形象,独立无对。对于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大道,人们 无法用普通的认知手段加以把握,甚至无法用语言加以描述。因此老子主张,认识这个大 道必须走和“为学”完全相反的道路,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减少知识,即减少一切主观的 认知成分和情感因素,使主体主动地融于宇宙之中,与大道化为一体,惟其如此才能体悟 大道的整体性存在,继而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境界。 (P189_190) 在两者的关系上,总的说来,老子主张用“为道”的方式来指导“为学” ,而“为学”的最 终目的则是服务于“为道” 。 2、 “坐忘”与“心斋”:两种 “体道”方式 由于老子认为“为道”比之“为学” 要高一个层次,因此“体道”成了道家哲学认识 论的核心。老子的后继者是庄子,他提出了两种著名的“体道”方式:一曰“坐忘” ,二曰 “心斋” 。 (P190) 所谓“坐忘” ,意思是说,超脱了形体的局限,消除了各种贪欲和智巧,从个体小我通 向宇宙大我。而所谓“心斋” ,就是要求心中无知无欲,达到虚静的状态,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