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人性论读后感.docx_第1页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docx_第2页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docx_第3页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docx_第4页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可以认识到更为接近事物的本质的层面,但也无法充 分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或基本属性,即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 事物的“真理”(在这“真理”意指事物的“本质”),但 却无法穷尽“真理” 。下面是休谟人性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借鉴。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在大概的看了下西方哲学史的 情况下,我知道了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人性论 让我很好奇,看书名,就让我觉得比海德格尔的存在与 时间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要有趣,当然哲学类的书 籍都是非常枯燥难懂的,但只要懂了,那么在思想境界上 就得到改造和提升。 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我在上课时听老师介绍后, 甚是震惊。12 岁的休谟已经是爱登堡大学的学生了。出于 “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 和在哲学研究上的突破,休谟决定“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 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哲学)上。 ”,这时的他才 18 岁。 我现在已经 19 岁了,还在拿“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来 作为自己迷迷糊糊的生活的托词,实在惭愧。 人性论这本著作是休谟在他 26 岁时初步完成的, 并在之后不断地增加内容。这本伟大的著作在当时却得不 到重视,给辛苦研究的休谟带来很重的挫折。 休谟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数学、自然科学和 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哲学,科学是 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根据人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 的。因此休谟提出一个建立一个科学体系,即有关于人性 的“人的科学” 。在此之前,我认为科学是本身存在的,是 不变的真理,它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能被同一地发现而不 会有不同的认知。站在人的角度看,但是这世界在不同的 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否则就不会存在问题的辩论了,其中 关于克隆的问题就是一 个例子。所以归根到底, “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 牢固的基础” 。 关于人性,休谟分成了三种:知性,情感 和道德学。我仅对第一卷的论知性第一章论观念的 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中的部分谈谈我的个人的体 会,至于整个人性论的内容概括我还无法体会和概括。 人性论的第一卷,休谟认为人心灵的一切知觉可 分为“印象”和“观念”这两种不同的类型。印象:初次 进入人的灵魂中的最强烈的的知觉;观念:我们的感觉、情 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这两者是一般很 容易区别,但是在少数的特殊例子上,两者可能很相近, 以至于难以区分两者,所以需要一个东西作为区别,于是 休谟就把印象和观念分为简单的和复合的这两类,这样就 巧妙地消除了特殊例子对理论体系造成不严密性的漏洞威 胁。 关于简单的印象和观念,书中所说“我们的全部简单 观念最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 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 ”,这里边就存 在着一个次序关系。次序的关系,休谟用的正面证明例子 是儿童对于颜色和味道的观念,和官能出现事故类似天生 就是盲人或聋子的人对于某些印象和观念的的缺失。但是 休谟又提出来一个矛盾的例子,就是在渐变连续的色调中 的中间一个空白点,人是可以凭想象来补充这一缺陷的。 当看到这里时,我在想:这矛盾似乎彻底的摧毁了关 于印象和观念的次序上的理论。但是休谟对这种例子作出 了关于次生观念的说明,观念可以从新观念中产生自己的 意象,通过这个说明休谟完整严密地证明出了一切简单观 念或是间接地或是直接地从它们相应的印象得来的这个说 法仍然是正确的。 印象又可分为两种: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其中说到 “感觉印象是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 反省 印象则即情感、欲望和情绪,大多数是由观念得来的。我 产生了这样的迷惑其中的“所不知的原因”的得出又是什 么原因呢?即为什么我们不知道? 关于印象在心中的复现的官能,休谟把它分成了两种。 一种保持原有的活泼程度即“记忆” ,另一种则完全失掉那 种活泼性,变成一个纯粹的观念即“想象” 。通过字面上的 意思可以理解两者的不同,但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会不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呢?现在大脑的研究还不能解释关于想象 和记忆这两者之间在生物水平上是否存在关于印象有着交 错的联系,更不知道相关的活动机理,在休谟那个时代科 技更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假若这一分类在生物学方面不符 合,是否就得推翻?或者通过修改词意来补救?这纯属我的 胡思乱想,恐怕贻笑大方了。 字数和体会都很有限。对休谟人性论的学习还在 初步阶段,学习到了休谟哲学的深刻迷人之处,也被他严 密的逻辑推理所折服。学习过程中总是有许多不解、怀疑 和矛盾的地方,看来哲学这门学科实在是博大精深,实在 得下一番苦功钻研。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在大概的看了下西方哲学史的 情况下,我知道了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人性论 让我很好奇,看书名,就让我觉得比海德格尔的存在与 时间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要有趣,当然哲学类的书 籍都是非常枯燥难懂的,但只要懂了,那么在思想境界上 就得到改造和提升。 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我在上课时听老师介绍后, 甚是震惊。12 岁的休谟已经是爱登堡大学的学生了。出于 “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 和在哲学研究上的突破,休谟决定“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 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哲学)上。 ”,这时的他才 18 岁。 我现在已经 19 岁了,还在拿“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来 作为自己迷迷糊糊的生活的托词,实在惭愧。 人性论这本著作是休谟在他 26 岁时初步完成的, 并在之后不断地增加内容。这本伟大的著作在当时却得不 到重视,给辛苦研究的休谟带来很重的挫折。 休谟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数学、自然科学和 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哲学,科学是 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根据人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 的。 因此休谟提出一个建立一个科学体系,即有关于人性 的“人的科学” 。在此之前,我认为科学是本身存在的,是 不变的真理,它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能被同一地发现而不 会有不同的认知。站在人的角度看,但是这世界在不同的 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否则就不会存在问题的辩论了,其中 关于克隆的问题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归根到底, “人的科学 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 。 关于人性,休谟分成了 三种: 知性,情感和道德学。我仅对第一卷的论知性第 一章论观念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中的部分谈 谈我的个人的体会,至于整个人性论的内容概括我还 无法体会和概括。 人性论的第一卷,休谟认为人心灵 的一切知觉可分为“印象”和“观念”这两种不同的类型。 印象:初次进入人的灵魂中的最强烈的的知觉;观念: 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 象。这两者是一般很容易区别,但是在少数的特殊例子上, 两者可能很相近,以至于难以区分两者,所以需要一个东 西作为区别,于是休谟就把印象和观念分为简单的和复合 的这两类,这样就巧妙地消除了特殊例子对理论体系造成 不严密性的漏洞威胁。 关于简单的印象和观念,书中所说“我们的全部简单 观念最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 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 ,这里边就存在 着一个次序关系。次序的关系, ” 休谟用的正面证明例子是儿童对于颜色和味道的观念, 和官能出现事故类似天生就是盲人或聋子的人对于某些印 象和观念的的缺失。但是休谟又提出来一个矛盾的例子, 就是在渐变连续的色调中的中间一个空白点,人是可以凭 想象来补充这一缺陷的。当看到这里时,我在想:这矛盾 似乎彻底的摧毁了关于印象和观念的次序上的理论。但是 休谟对这种例子作出了关于次生观念的说明,观念可以从 新观念中产生自己的意象,通过这个说明休谟完整严密地 证明出了一切简单观念或是 间接地或是直接地从它们相应的印象得来的这个说法 仍然是正确的。 印象又可分为两种: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其中说到 “感觉印象是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 反省 印象则即情感、欲望和情绪,大多数是由观念得来的。我 产生了这样的迷惑其中的“所不知的原因”的得出又是什 么原因呢?即为什么我们不知道? 关于印象在心中的复现的官能,休谟把它分成了两种。 一种保持原有的活泼程度即“记忆” ,另一种则完全失掉那 种活泼性,变成一个纯粹的观念即“想象” 。通过字面上的 意思可以理解两者的不同,但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会不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呢? 现在大脑的研究还不能解释关于想象和记忆这两者之 间在生物水平上是否存在关于印象有着交错的联系,更不 知道相关的活动机理,在休谟那个时代科技更没有现在这 么发达。假若这一分类在生物学方面不符合,是否就得推 翻?或者通过修改词意来补救?这纯属我的胡思乱想,恐怕 贻笑大方了。 字数和体会都很有限。对休谟人性论的学习还在 初步阶段,学习到了休谟哲学的深刻迷人之处,也被他严 密的逻辑推理所折服。学习过程中总是有许多不解、怀疑 和矛盾的地方,看来哲学这门学科实在是博大精深,实在 得下一番苦功钻研。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我们原以为我们总在认识世界,却 忽视了我们也在被世界所认识。 对于人之认识能力,在哲学上至少存在着两个似乎对 立的派别,即所谓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大概是承 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存在着认 识“存在”的可能性。而不可知论大概是说:“思维”不 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二者看似对立,在我看来, 实则不对立。相反,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共成一个体系。 但也有必要将其区分开来,而这并非是因为其观点针锋相 对,而是因为它们强调的点即侧重点不同。为什么是这样 呢?那么,究竟我们是否存在着“思维”认识“存在”的可 能性呢? 首先,我还是认为, “思维”是存在认识“存在”的可 能性的,只是存在着“思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 存在以及如何认识存在的问题” 。不同于很多可知 论的观点,虽然我认为“思维”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 性,但同时我也认为“思维”对“存在”的认识是不彻底 和不完整的,即“思维”不能完全认识“存在” 。 也许我们能认识事物的很多方面,但由于受认识主体 (主要是人)个人或集体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实践水平以 及认识工具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认识 是一个不断深化,甚至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这就决定 了我们的认识将是不彻底的和不完整的。如我们认为某属 性是事物最重要或基本的要素,然而后来却发现不是;又如 什么才是事物最重要或最基本的属性即本质?它是否有一个 静止的、绝对化的评判标准? 所以,当我们试图承认我们能彻底、完整地认识事物 时,我们便会遇到认识的有限性与标准的相对性即可变性 这样的尴尬。但我们又不能说:“我们不能认识些什么。 ” 毕竟,我能还是能认识点什么的!我们总能看见些或听见些 或者理解些什么的。即我们不能说“思维”完全不能认识 “存在” 。 那我们又是凭什么去认识的呢?我想,首先是依靠我们 的感官,认识的主体人的基本感官有眼睛、耳朵、鼻子、 舌头、皮肤和手脚等,相应的便有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及触觉这五种基本感觉。我们日常主要便是依靠人的这 些感官认识事物的存在,它是人认识事物存在的基本和最 直接的方式,其认识的内容构成了人类认识的基本内容。 其次,便是人的理性,这也是人类认识或者说意识超 越其他动物的表现,人类不仅可通过感官认识事物的存在, 也可以通过人类的理性认识事物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属性 等。在这我们也可看出人的“感官认识能力”与“理性认 识能力”是有区别的, “感官认识能力”认识的更多的是事 物的“现象”及其“存在” ,而“理性认识能力”意味着更 多,它可以把人对事物的认识层面不断深化。 可以认识到更为接近事物的本质的层面,但也无法充 分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或基本属性,即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 事物的“真理”(在这“真理”意指事物的“本质”),但 却无法穷尽“真理” 。而除人类之外的动物的认识或意识是 很少甚至不存在理性的,即便有,也是不完善的,因为理 性是社会化的产物 另一方面,我有认为,不可知论即“思维”不存在认 识“存在”的可能性也是可能的,它反映的实质问题也是 围绕“思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存在以及怎 样认识存在 ”展开的。我认为, “思维”不存在认识 “存在”的可能性更多的是指“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 的“本质如“真” 、 “善” 、 “美”等,而因事物的本质是事 物的根本属性和核心,对事物的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一旦“思维”不能彻底、完整、 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便不能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该 “存在” 。 依据上文所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思维能否认 识存在(的本质)与我们怎样认识存在 、 认识的 有限性以及认识的标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有关 。 ”下面, 我将着重通过讨论“我们怎样认识存在”这问题来为“不 可知论”提供依据。我们常说“眼见为实” ,然而,真的如 此吗?究竟什么是“实”即什么是“真实”?眼睛看到的即 使是事物非常重要的属性一定是“真实”的吗?还有,你看 到的事物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吗? 是否存在“不真实”的可能?对于这些问题,我想首先 借用康德先生的观点,即我们看到的事物的“真实”是我 们“眼睛”等感官感知到的真实而非事物自身的真实。事 实上,我们的眼睛等感官太容易欺骗我们了!受人的生理结 构和意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我们在观察事物时,通过各 种手段形成的对事物的“印象”知觉或在”印象”知觉基 础上通过想象和记忆形成的某一事物的“观念”可能是模 糊的或是表象的甚至错误的。 另外,即使是我们形成的对事物的“印象”知觉或 “观念”是比较正确的,当我们试图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 时,我们会发现我们面临着表达不清或言不达意等的尴尬, 首先,这是由语言的多义性和修饰性造成的,当我们看到 一朵很“美”的花时,我们也许会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