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历史缝隙中的人性本体_第1页
重新发现历史缝隙中的人性本体_第2页
重新发现历史缝隙中的人性本体_第3页
重新发现历史缝隙中的人性本体_第4页
重新发现历史缝隙中的人性本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重新发现历史缝隙中的人性本体 吴炫曾提出区别于现实道德的 “文学道德”概念,并指出: “文学道德 就是作家在人类关怀的前提下建立起独 特的对人的发现与理解。 ”1文学评论 家同样如此,作为专业读者,必须以如 炬的眼光去发现与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 着的人性光辉,并有义务引导读者与作 家一起探索人性的各种可能性,从而在 人性的层面上深受作品的启迪。 中国论文网 /5/view-5826510.htm 摆脱社会功利,回到文学自身的 “纯文学”,更关注人性,更应该成为弘 扬文学道德的典范。毕光明、姜岚的 纯文学的历史批判把 42 篇批评文 章分成五个版块:“ 文学体制与文学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格”“新启蒙变奏”“ 历史的魅影”“ 生存与 存在”“纯文学猜想”。正是从人性的角 度,一方面,挖掘并重新发现作为纯文 学的当代小说文本中业已被历史尘封的 人性光辉,从一个全新的维度让作品重 新凸显出其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面 对欲望时代人性的更多维可能性,予以 及时的阐释。 一、析出文学体制规范中人性的 隐性维度 我们知道,做学术研究,重在创 新。创新的途径要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再加深一步,要么另辟蹊径。在毕光 明的论文集里,就有一批冠以“新解” “再考察”“重读” 字样的论文,试图在前 人研究的基础上,往深处开掘,喷涌出 崭新的源头活水来。这种“重读” ,作者 称之为“回到文本以发现意义的一个尝 试”。2 对于创作于 19561959 年间的 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按照一般读者 的概念,应该认定为严格按照当时的文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学规范创作出来的反映农村农业合作化 运动的“史诗式 ”作品。但王蒙的一篇批 评文章让我们窥出其中的“不和谐” 音调: “他没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实地的观察与 作家的责任感全面地深刻地反映生活的 真实,悲剧性史诗写成顾左右而言 他的轻歌剧。 ”3清规戒律规范下的历 史宏大叙事奇异地敞开了一丝“人性” 的 缝隙,这当然逃不过本书作者敏锐的眼 光,在溢出主流意识形态的乡村 叙事及其文学价值 ,他们发现了在那 个高度“一体化 ”的文学语境里,合作化 叙事的复调。而复调中溢出主流意识形 态旋律的“不和谐 ”音调就是 “人性”: 清溪乡的庄稼人几乎本能地从心 理上抗拒合作社这一新事物,出于世间 一些朴素的道理:“ 一娘生九子,九子 连娘十条心” ;“ 龙多旱,人多乱 ”;“艄 公多了打乱船” 。这些道理,看似浅俗, 但它包含了积古而来的人性经验。它们 的反复出现,在作品中形成了另一种不 可压抑的声音,与新兴的合作化优越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的说辞进行对话(实际上也是作者双重 人格的对话) ,使周立波笔下的乡村叙 事带有在同时代小说中极为少见的复调 性。4 复调是小说的外在形式,再 究根探底,本书作者发现, “作者双重人 格的对话”才是复调形成的内在驱动力。 对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以往的典型解读通常从政治的、集体的 角度切入,将小说揭示的矛盾与冲突定 性为“由事业的信仰与实际工作环境之 间的矛盾引起的精神困惑。 ”5本书作 者则举起人性的解剖刀,认为是“某种 人格类型与一种文化规则的冲突”6, 林震也被解读成“ 个人主义者 ”, 其人 格特征是“有强烈的表现欲,始终处于 焦躁、亢备状态。这种人格特质就带有 个人主义色彩。这类人格主体在等级制、 超稳定的中国社会里常常是被遏抑和防 范的对象,只有在革命时代和社会变动 期才如鱼得水。 ”7 因为人性的普遍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林震的困惑,乃至悲剧就有了超越时代 的、更普遍的必然性。 循着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 理论的思路,本书作者将杨朔散文作为 反人性的文本来进行考察的。众所周知, 1960 年代,杨朔曾经创造了散文创作上 为当时人所称道、今人所诟病的“杨朔 模式”:“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 意境上比兴取义、象征比附,结构上峰 回路转、卒章显志,这些是杨朔散文的 显著特色。 ”8特别是“ 开头设悬念,卒 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为广大文学初 学者、爱好者所热衷模仿。特别是荔 枝蜜 茶花赋等散文作品因为入选 中学语文课本,更是传诵一时,影响了 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刘再复曾在论文 学的主体性中指出:“ 文学的主体包 括作为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作为创造 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 评家。 ”9本书作者从 “作为接受主体的 读者和批评家” 的角度出发,对杨朔散 文进行平行透视:“ 杨朔散文存在着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重缺席:作为创作主体的我 ,在文 中隐失;作为对象主体的人物散文 所要表现的生活中被选中的角色,被涂 改。 ”10继而剖析杨朔散文主体性缺失 的深层原因,进而对杨朔散文从人性的 角度提出尖锐的批评: 杨朔的创作,完全遵照延安文学 方向。按照这一方向,新的表现对象只 能是作为阶级形象的化身的“人民” ,并 不是真实的个人“ 人民 ”这个泛指的 概念,把活生生的“ 人” 的具体内容抽空 了。作为利益集团的一员,作者在 一种虚幻的想象性关怀中完成了对劳动 阶级的关注,从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中逃 循了出来,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解脱, 但它无意中与权力意识形态达成了共谋。 11 当“ 创造主体”和“对象主体” 的主体性缺失,被体制的规范所异化时, 呈现在“接受主体 ”面前的只有 “瞒和骗” 的虚假文本了。只有三种主体都卸去文 学外部的沉重枷锁,主体性重新确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三位一体地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时, 理解和同情才可能产生, “主体间性” 的 美学理想才可能实现,文学也才有可能 回归“纯文学 ”,重新拥有独立的品格。 二、揭示欲望时代人性的更多维 可能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对于文学来讲, 是又一次重大转折。随着市场经济的推 进,文学从“ 泛政治” 时代进入 “泛商业” 时代,一系列清规戒律的破除将人们推 入一个欲望时代,人性受到更少的规范 与约束,如脱缰的野马,释放出更多维 的可能性。然而,物极必反,文化人格 的重建之路任重而道远。 毕光明、姜岚在书中开辟“生存 与存在”版块,把目光瞄准 1990 年代以 来,直至当下作家的作品。在现代哲学 领域, “存在”(Bingness )是本体论的范 畴, “生存” (Existence)则是存在的历 史性展开,是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受西 方存在主义等人道主义哲学的影响,与 1980 年代相比,1990 年代文学艺术作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品更加重视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达。作 者试图从他们对当下欲望时代人的个体 性生存状况的形而下的描绘中,集聚一 种普遍性的形而上的超越之维,寻找通 达存在的澄明之境的路径。 在 被掌控的现代人评范小青的中, 评论家阐明了自己对文学形而上的哲学 思考。作家如果仅仅演绎了手机对人的 异化这个主题,并无什么超乎寻常之处。 作家在生动地描摹出现代中国人在官场 的生存困境之后, “以写实的力量砍伐出 了一片林中空地,让我们看到了存在的 澄明。由生存而达至存在 ,这 是它的去蔽功能所在。小说最重要 的艺术发现和审美创造,就在于它借人 和手机的故事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过程, 并从而引起我们的存在之思。 ”12 在存在感:无药可治的生命之 疼评陈希我的中,强调的是主体 对生存的当下感觉存在感。藉由主 体对当下生存的感觉,诸如尴尬、恐惧、 紧张、痛苦、疼痛等,去揭示存在的真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谛。1990 年代以前的当代文学,文学创 作被黑格尔式的理性主体性哲学所主宰, 预设主题、概念先行的创作模式流行。 到了 1990 年代,个体的生命体验被强 调。作者把陈希我的我疼作为体现 这种个体性生存的代表性文本,并阐明 其哲学意义: 存在哲学在这里得以与“我思故 我在”的理性哲学区别开来,而成为一 种回到个体生命感受的诗化哲学。这就 是小说我疼建构起“ 我疼故我在 ”的 形象/意义双重结构的思想精神来源。 13 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从 “我思故我在 ”到“诗意地栖居”,从主体 性到主体间性,是西方哲学的历史演进 轨迹。也许,小说不是哲学,但小说以 对各种存在具体形态的精妙描摹,诸如 我疼中的各种疼:牙疼、痛经等等 “感性显现”,去言说“不可言说”的存在 与美的真谛。 同样, 花被窝被作为欲望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代的一个“反题 ”的样本加以探讨。 乡 村女性的情欲戏剧评晓苏的着眼 于探寻迷失之人性的拯救之途。自古道: “饱暖思淫欲 ”,晓苏的 花被窝讲述 的是打工时代一位农村留守妇女秀水身 体出轨的故事。但小说无意向读者叙述 一个庸俗不堪的苟且故事,重点在秀水 出轨之后:当秀水偷汉,并被婆婆抓住 把柄之后,秀水为封住婆婆的嘴而假装 向婆婆献殷勤,但却不经意间补上了 “人的教育”这一课,重新学会了做人。 这似乎以“黑色幽默 ”的手法生动地图解 了“实践美学 ”的真谛,即在 “人的本质 力量的对象化” 的实践过程中奇异地发 现并收获了“ 美” 。也反讽式地描绘了人 性在摆脱重负、还原至原点之后的再出 发过程,并提出了当代文化的重建这个 重大问题。但无论是还原,还是再出发, 秀水们的逻辑原点一定是情欲吗?这显 然是有问题的。作者也敏锐地指出了小 说的这种偏颇:“ 小说远离了政治说教, 也无意于道德说教,但并非没有人性复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归的期待吊诡的是,人只有自救才 能救人,而自救之路始自生命的原 点情欲。 ”14难道不能把健康的人 性作为还原与再出发的原点吗?怎样摆 正这畸变的原点?这又涉及到教育等其 他社会问题。这一连串的社会问题并非 一部短篇小说及其评论所能够解决的, 也是不应该由作为“ 纯文学 ”的文学来解 决的。因此,作者戛然而止,并未深究。 毕光明、姜岚以一篇篇闪耀着理 论光芒,凝聚着作者深邃的哲学思考的 批评文章,走过了一个“ 正 反合” 的 圆满的逻辑行程。从上述几篇有代表性 的论文中可以窥斑见豹地看出本书作者 在批评文本中建构起来的“隐形” 的“纯 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轮廓。这个体系 的哲学基础是存在论,从生存到存在, 从认识论到本体论,以认识论为基座, 本体论为塔尖,垒起宏伟的理论之塔。 在批评实践中,本书作者又建立起一个 以“人性”为原点的坐标系:横坐标是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个时代文学对“ 人性” 的书写的横剖面, 纵坐标是以“ 人性” 为切入点的文学批评 的效果历史,而“ 纯文学”则是 Z 轴,既 是一种立场,也是一把标尺;在这个三 维的坐标系中,每一部作品均可以找到 自己相应的位置。 正如作者在书中以不乏诗意的语 言描绘的这个理论体系的建构图景: “纯文学是历史建构而成的,但正是不 断重构又瞬间稳定的文学现实,在层构 性的动态关系中,呈现出了纯文学的价 值,犹如竞相开放的花朵突出了最美的 那一枝。 ”15 注释: 吴炫: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 演讲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54 页。 1112131415毕光 明、姜岚:纯文学的历史批判 ,北 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32 页、第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